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话三国》之十八:【不拘一格降人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6-12 21: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十八篇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为后世留下了一句名言:"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占领汉中后,曹操的手下们立刻就想起了这一古训。当时担任丞相主簿的司马懿提议:"刘备虽然从刘璋手上骗到了益州,但蜀人对他并未心服口服。如今他又和孙权结仇,为了江陵纠缠不休(刘备虽然和孙权和解,但直到当年十一月左右才回到成都),这样的天赐良机不能放过。如今攻克汉中,西川颇有唇亡齿寒之感。如果进兵,对手必然土崩瓦解,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想不到,一直"壮心不已"的曹操这时却摇了摇头没有效仿汉光武,或许他是想起了赤壁的前车之鉴,认为攻取西川决不会那么容易;或许是他还惦记着其他的地方,不能在此泥足深陷。刘晔也跟着说:"刘备是人中豪杰,进退有度但做决定不太迅速。如今他刚刚得到西蜀,还没能使手下心服口服。如今我们兵锋所向,蜀人震恐,形势一边倒。如今以您的英明,趁势进取没有不克的理由。如果稍微慢一点,那么诸葛孔明明于治国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为将,蜀地人民安定后则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曹操还是没有听从。毕竟,刘秀得陇望蜀时已经没有别的担心,而曹操却做不到。七天后,曹操的部下带来了几个从蜀中逃来的人。曹操问起西蜀的情况,他们老实交待:"西蜀听说您攻克了汉中,相当惊恐。一天里的大惊小怪几十次,守将杀都没用。"曹操有点动心,又问刘晔:"现在进兵,如何?"没想到,这次轮到刘晔摇头说No:"如今西蜀已经有了防备,不灵了。"曹操于是留夏侯渊为主将镇守汉中,自己回师。当年董卓李催祸乱长安时,不少人避乱从斜谷等道路入汉中,不下几十万人。如今北方平定了,汉中长安又成了一家,他们怀念故土,共有八万多户的居民跟着曹操离开了汉中。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与刘备达成妥协的孙权趁曹操西征汉中的良机,带领十万大军发动了对合肥的大规模攻势,深入长江以北几百里。当时的合肥只有七千守军,由张辽李典乐进三员虎将统领。曹操西征时未雨绸缪,考虑到了合肥的安危,给合肥的护军薛悌留下了一封锦囊妙计,上写着:“吴军不到,不许开拆。”面对着孙权的兵临城下,大家打开了这封信,上面却只有寥寥数语:“如果孙权到了,张李两位将军出战,乐将军坚守,薛护军不得干扰作战。”大家面面相觑,嘴巴上虽然不说心里面却都嘀咕:七千人马怎能抵抗十万大军?张辽看到大家的犹豫,胸有成竹地分析道:“魏公远在汉中,因此孙权才敢大动干戈趁火打劫。坐等救兵,我们早就完了。这就是为什么魏公叫我们先趁其立足未稳先发制人的原因:挫败敌人的锐气安定我方的心态,然后可以坚守。”乐进等人仍然有顾虑,沉默不言。张辽大怒:“成败在此一举。你们若是狐疑顾虑,我自己也要决一死战!”这一番言语,终于打动了向来和张辽不睦的李典:“这是国家大事,我怎敢因为私怨而荒废公事!愿随将军出战!”当天晚上,张辽募集了八百敢死队员,杀牛宰马激励士气。
  第二天清晨,还在作着攻克合肥美梦的孙权,遇到的却是一位披坚执锐身先士卒的勇士。张辽率领他的八百铁骑给了孙权当头一棒,并亲自斩杀几十名江东将士。面对吴国的十万大军,他放肆地大叫:“我就是合肥主将张辽!孙仲谋,快来决一死战!”然后旋风一般地冲向孙权的麾盖。孙权大惊失色手足无措,逃到一处小山上暂避。张辽跟着就杀到,示威般地大喊要孙权出来决战。孙权到底不是孙策,不敢应战,躲在人群里手里拿着长戟战战兢兢。然而,惊魂初定的他看清张辽只不过有几百骑兵后,镇静下来,立刻指挥人马把这些“送死”的家伙分割包围,嘴角开始浮现出了微笑。不过,他的微笑不久就凝固了:就在他眼皮底下张辽越战越勇,带着几十名骑兵左冲右突,东吴的人马根本就挡不住这位横冲直撞的张文远,他带着几十名骑兵一举冲破了孙权的包围。还在包围圈中奋战的士兵们见到,高声大喊:“张将军,你就这么舍弃我等吗!”张辽听到后,眉头都不皱就翻身跃马再次杀进重围,完全不把“多英俊”的江东子弟放在眼里,又将这些人马带出。孙权的人马完全泄了气,没人敢挡一招半势。这样,自从早晨到中午,张辽将志在必得的吴军蹂躏一番后回到合肥坚守。魏吴双方这下子都相信了,合肥决不是可以轻易攻克的!孙权勉强在城底下又磨蹭了十几天后,无奈地对一鼓丧气,如今再竭三完蛋的部队下了撤退的命令。大军都已经上路了,孙权还在带领几名亲随将领在逍遥津北部恋恋不舍地看着合肥城。他明白,曹操西征东线空虚这样的天赐良机是不会再有了。如今不但未能将合肥守军击败并一举攻克,还弄了个灰头土脸,看来近在眼前的合肥注定要成为自己远在天边的一个梦了。然而,正在他出神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这个梦成了个彻头彻尾的恶梦:张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战机,带着他那精锐骑兵追了上来!而孙权的部队,早已离开了战场,叫都叫不回来了,十万大军的头脑全都落了单!此时他身边只有甘宁凌统等的一千多人马(按吴书,甘宁一千凌统三百),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他居然成了被张辽围攻的窝囊态势!甘宁一边激励东吴将士击鼓鼓舞士气,一面与吕蒙等死死抗击着这位张文远。凌统则亲自保护孙权杀出重围后,自己又翻身回头阻挡张辽的人马,直到全军覆没自己挂彩。倚仗部下的拼死奋战,孙权终于逃到了逍遥津的边上,刚刚松了一口气的他却发现,桥,桥,桥早就被人拆了!一丈多的距离,没有一片木板!他的亲身护卫谷利急中生智,叫他稍微退后,然后快马加鞭终于借助于惯性跳过了桥。就这样,这位后来的吴大帝改立定跳远为助跑,终于摆脱了被活捉的危险,随即被南岸的吴军接应入船。虎口脱险的他面对垂泪相贺的公卿也是心有余悸:"这样的屈辱,我铭记在心。"合肥逍遥津两战,张辽以令人信服的表演,无情地击碎了孙权以绝对优势兵力从东路北上开拓疆土的美梦。他的胜利,并非是侥幸。从兵种上看,地处江南的东吴,从来就没有过成建制的骑兵部队。原因其实大家都想得到,就是江南无法养马。而曹魏的骑兵,即使与羌胡那些马背上长大的民族相比也不逊色。而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就好像如今的装甲部队,没有自然或人工的合适掩护,步兵仅仅算是精锐骑兵的一块点心。张辽正是将所有的优势都把握住并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己方善战而严阵以待,对手轻敌又漫不经心,以剽悍的骑兵在平原旷野冲击迟缓的步卒,完全弥补了数量上的劣势,其胜利也就是水到渠成了。这一战对孙权的心理打击巨大,从此一听到张辽的名字孙权就头疼,再不敢窥视合肥。曹丕称帝后,张辽因病离开前线修养,孙权又开始动合肥的脑筋。曹丕听说后,就命令张辽带病与曹休等出征。孙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告诉部下:“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诚然,碧眼儿的勃勃雄心终不会因为合肥的挫折而长久消沉。但当他不得已把目光从东边收回后,又会盯上什么地方呢?
  十一月,汉中的张鲁带着家属投降,从此这股割据势力名亡实亡。为了安抚张鲁,更由于他本来就不是胡作非为倒行逆施的暴徒,曹操拜他为镇南将军万户侯,还把他的五个儿子以及阎圃等人都封了侯。当年跟着韩遂马超作乱的程银侯选跟着也都占了光,全都官复原职。张鲁逃亡的时候,黄权就建议刘备想办法把他拉拢过来,然后就可以趁势进取汉中了,但到底晚了一步。这下子,作为曹刘缓冲地带的张鲁消失,双方就开始了没完的劫争,几年后更是发展为大战。黄权没抓到张鲁,干脆进攻汉中,杀掉了几个投降曹操的汉巴头目。曹操不甘示弱,命令张合进攻巴郡(如今重庆地区)反击,试图将那里的人口迁回汉中,给刘备来个釜底抽薪。刘备当然不干,立即命令张飞应战。经过五十多天的激战,张飞大败张合,曹操的计划也就泡了汤。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二月,曹操从汉中回到了邺城。五月,在魏公的基础上又进爵魏王。想不到这次晋升节外生枝,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崔琰为曹操选拔贤能,曾推荐过一位名叫杨训的官员。曹操进爵魏王,大家免不了要称颂一番,这位杨大人也跟着写了表章为曹操歌功颂德。大概他写得肉麻了点,有人对此颇有微词,甚至说崔琰怎么会举荐这种马屁精。崔琰一听,把杨训的表章拿来看了看。嗯,是有点过分,就讥讽了这位杨大人几句,也没有别的什么意思。哪知道,这下子捅了马蜂窝,当时就有和崔琰不和的人跑到曹操那里,硬说崔琰是在讥讽曹操进爵魏王这件事。曹操火了,立刻将崔琰下了狱。那些诋毁崔琰的人落井下石,趁着曹操还在气头上又添油加醋地胡说一通,曹操于是将崔琰赐死。崔琰的同僚毛玠见到,闷闷不乐,也因此被小人进了谗言,被曹操罢了官(搞人事的人到底容易得罪人啊)。荀彧之死是否出于曹操的压迫还有争议,这次可是清清楚楚,曹操第一次将功臣罢官下狱致死。曹操这时已经六十二岁了,看来六十岁退休是很有道理的(哈哈)。
  来而不往非礼也。曹操西征张鲁时,孙权既然趁机攻击合肥,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正月,曹操亲自到了巢湖附近来“回访”孙权。孙权不敢硬撑,退守濡须口。然而三月,面对着比自己年轻二十六岁的对手,六十二岁的曹操或许感到了岁月的无情,撤兵回师,留下夏侯惇带着曹仁张辽等人继续对抗。孙权本来就不打算和曹操硬耗,派了使者去讲和,曹操也因为自己军中流行疾病而顺水推舟地同意了。孙权看到手下的将领虽然也是人才济济,但却各有各的缺点,打算趁此机会提拔几位新人,于是命令周泰镇守濡须口,自己准备班师。周泰出身贫寒,朱然徐盛等人虽然成了他的手下却看不起这位“乡巴佬”,不服。孙权心里很清楚,就演了一出好戏。临走前,他先大宴群臣,喝得高兴时却突然让周泰脱掉上衣。怎么,孙大人要周将军要跳脱衣舞助兴?大家还没来得及奇怪,就不约而同地倒吸一口凉气:周泰的背上,密密麻麻布满了伤疤!喧哗的场面立即就肃静了下来,只有孙权还在亲切地询问周泰的伤势。他每指到一处,周泰就吐出一段激烈的战事。大家听到,从惊讶到敬佩,最后毛骨悚然:这个乡巴佬,原来如此了不起!孙权也动了真情,泪流满面地说:“幼平(周泰字幼平),你为了江东,每战都奋勇如熊虎视死如回家;你为了江东,如今身上布满伤疤,远看犹如图画。我又怎能不待你如骨肉之亲,委你以兵马之重!”从此,徐盛等人对这位周将军刮目相看,再也不敢有一丝不敬。
  曹操回到北方,也在为选拔人才绞尽脑汁。他于当年八月再次下了一道求贤令:“昔伊挚、傅说出於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汙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汙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一生,曾经于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三下求贤令,其中以这一次最为著名。在这三道命令中,他反复强调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明确反对两汉以来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门第的传统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以至于当代有学者指出它“标志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注1)。同时,曹操虽然举出了吴起贪将这样的例子,但细细看曹操手下的要员,无论是文臣的荀彧荀攸,武将的张辽张合,还是亲族的夏侯兄弟,却从来没有谁有严重的品德问题,比如后世所不齿却又最为泛滥的贪赃枉法公报私仇等等,倒是刘备手下出了法正那样“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的家伙。这是因为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简单的“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他这几道求贤令反对的核心,其实是按出身门第选拔人才的传统思想。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曹操手下的文臣如荀彧荀攸叔侄,陈纪陈群父子,司马朗司马懿兄弟,都是东汉末年的大士族。曹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袁绍原来辖区内的崔琰等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如蒯越韩嵩王粲刘巴。加上曹操一生节俭厌恶奢华,勤奋好学手不释卷,确实对手下人起了表率作用。而曹操对武将的任用,则不拘一格。三国志称其"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於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於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馀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对人才有效的罗致并能使其各显神通,是曹操能由小变大,进而称雄于建安时期的重要原因。
  注1 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制度几经变迁,其中曹魏的唯才是举以及后来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确实数得上革命之一。下一次的革命,要等到五胡时那位一个字都不识的羯族英雄石勒首创考试录取制度,将"举"改为"考"了。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