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说三国人物——赵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02-06 21: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张转帖,挺有意思也挺幽默的,呵呵……

在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赵云被罗贯中写成了一个近乎于完美的人物。自古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奇怪的是,历代读者不但接纳了赵云,而且深深喜爱着这样一个人物。罗贯中先生在作品中,为什么偏爱赵云?史书中赵云的原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重读三国,我们又会有哪些新的感悟?
《三国演义》当中,有两个人物是按照完人来塑造的,文的就是诸葛亮,武的就是赵云。常山赵子龙是《三国演义》数以百计的人物中最得人心者之一。有许多人都说,我最喜欢的人就是赵云。确实,赵云武艺超群,品德高尚,稳重多谋,他是作为一个儒将的艺术典型和完人来塑造的。也许有人会说,赵云不是有一次打了败仗,还受了降级处分吗,怎么能算是完人呢?任何一个人,一生都不可能不犯错误,所谓完人,并不是永远不犯错误,要看两条:一、性质;二、态度。赵云确实打过败仗,而且受了降级处分,那是哪年的事情呢?是蜀汉建兴6年,就是公元228年,那时候已经是后主阿斗了,刘禅。也就是失街亭的那次战役。这次战役诸葛亮事先放风,他说我要由斜谷道,这个斜谷道在现在陕西西南部的箕谷,一直到现在陕西的眉县,长470里。诸葛亮就故意放风,我的主力要出斜谷道,他派了两员大将,就是赵云为首,邓芝作为他的副将,实际上是带领了少数兵力,假装这是主力,以此来吸引曹魏的主力迎战。而诸葛亮自己带了蜀汉的主力,他准备绕到迂回,到背后包抄曹魏的主力,他是这样一个战术。由于赵云和邓芝的部队人数太少,而曹魏的兵力太强大,因此寡不敌众,赵云没有完成任务。因为这470里,要打通这条道很不容易,结果诸葛亮没有能够出斜谷,赵云的部队被打散了,打散了以后他很快把部队集中起来,固守箕谷,把它固守住了。结果整个战役失败是由于街亭失守,导致了这个战役失败。那么赵云之所以受处分是情有可原,因为兵力悬殊,他没有完成出斜谷的任务,所以他受处分令人同情,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诸葛亮军纪严明,令人敬佩。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这件事情,赵云有记载的败绩,就是这么一件,并不影响赵云这个人的整体评价。从各方面来讲,赵云依然不失为一个完人形象。

赵云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人物,堪称全书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赵云是除关羽张飞之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物,以至于人们几乎把他加到了桃园结义的兄弟之中,在有的京戏里,干脆就让他成了“四将军”。从古至今,不少评论家对赵云忠义的评价甚至超过了关羽和张飞。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是如何描写赵云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罗贯中演绎的故事跟史实会不会有很大的出入呢?
赵云在当阳就阿斗,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当时,刘备由于带着十几万百姓,它行动缓慢,后来队伍整个被打散了,三千多军马只剩下一百余骑。一人一马为一骑,剩一百多个骑兵了。那么当时《三国志》上是这么写的,他说“有人言云已北去者。”但是到底谁说没写。有人对刘备说,我看见赵云往北去了,往北去就是投奔曹操了,投降了。刘备一听生气了,就拿起手里的戟打那个人。他说:“子龙不弃我走也。”赵子龙绝对不会背弃我。过了一会,果然赵云就来了。那么从这个细节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条:第一、刘备非常信任赵云,赵云值得信任。另外还有一条,历史上的刘备性子也是比较急的,鞭打督邮实际上是刘备,不是张飞。这个地方也是,一听说赵云的坏话,他拿起戟就打他。那么这个细节挪到《三国演义》来之后作了些改动,刘备不打人了。那么当时,是谁说这个话呢,是那个糜芳。糜房身受重伤,踉踉跄跄而来,报告刘备,说:“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也。”赵云已经投奔曹操了,跑到曹操那儿去了。刘备说子龙跟我是故交,我们是老朋友,他怎么肯背叛我呢?结果张飞头脑简单,张飞说他现在看见咱们势单力薄,也许就投降曹操去了,为了图富贵。他投降曹操肯定能够得富贵,升官发财啊。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他是在我患难的时候投奔我的不是我发达的时候,我地位很高的时候投奔我的。所以他说子龙是心如铁石,他对我是非常坚定的,忠心耿耿,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然后糜芳不是受伤了吗,他说我亲眼看见他投西北去了,西北都是曹操大军,我亲眼看见他去了。张飞说,等我亲自去寻他,我见了他,一枪把他刺死。刘备说你错怪赵云了。这个地方能看得出来,刘备确实是知人善任,可是张飞不听啊,张飞就带了二十余骑,找赵云去了,见了赵云要杀他。到哪去了呢,到了长板桥。实际上赵云,当时军队被打散以后,他找不到甘夫人和阿斗,他就说,我好歹,我无论如何一定要把主母和小主人找回来,哪怕我死在疆场上,我也要把他找到。所以赵云这个忠心耿耿正是广大读者最敬重他的地方。《三国演义》写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细致,这个地方就显出这个作家的水平来了,就是他的情节安排非常合理。我们想,赵云当时是单人独骑,胸前还揣着一个阿斗,你本事再大,在这数以万计的曹兵当中,你怎么可能连杀曹军名将五十余员。罗贯中在这个地方有一笔交待写得非常细致,就是赵云到处冲杀的时候,有人告诉曹操,说这就是常山赵子龙,因为曹操问这是谁呀,那么厉害。常山赵子龙,曹操马上下令,传令,不许杀死赵云,一定要活捉。行了,这下你就不能放箭了,你一个对一个,几个对一个打,谁也打不过赵云呀,所以都被赵云给刺死了。
要不是曹操下令不许放箭,必须活捉,甭说一个赵云,十个一百个早就被乱箭射穿了。所以这些地方就显出《三国演义》为什么十四大名著之一,这些细节他都安排得非常地合理,具有情节的合理性,所以赵云才能够活着出来。在这个地方,毛宗岗有一个点评非常有意思,他说“以一英雄之赵云,救一无用之刘禅,诚不如不救矣,然从来豪杰不遇时,庸人多厚福。”就是说英雄豪杰往往赶不上好时候,敢不上好的社会环境,而庸人倒是多厚福,这个阿斗,早年是平庸,晚年是昏庸,他有福气,毛宗岗说的,你看他爸爸刘备,刘备是能力智力都比阿斗强多了,可是刚当皇上没多久,死了。而阿斗当了四十二年皇帝,享尽了福,所以毛宗岗说还真不如赵云当年不救他。

《三国演义》中,赵云从来不想关羽那样傲慢自负,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他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三国演义》的武将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罗贯中是如何让赵云这个近乎于完美的人物能够立的起来又稳的住的呢?
《三国演义》写赵云,如果我们注意一下,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只要是赵云跟别人在一块儿打仗,如果是敌方的将领,必定死于赵云枪下,或者是落荒而逃。如果是自己这一方的,那么甭管他多大本事,他总有那么一点不如赵云。比如说,关羽,当然关羽没有和赵云在一起有重大的场面。我们看,关羽犯的错误不小,他丢失荆州,因为他骄傲自满又不能团结部下。比如黄忠,黄忠这个老将确实很不简单,但是黄忠在连胜了几次以后,在《三国演义》七十一回,他就有一点骄傲自满丧失警惕了,结果呢,陷入困境,是赵云带着极少数的兵马,把已经陷入绝境的黄忠救了回来。至于袁术、袁绍、曹操、孙权手下那些大将,只要跟赵云交手,那都不是对手。而且有意思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凡是有最重要的任务都交给赵云。比如刘备甘露寺招亲,这是一招险棋,你不去不行,不招不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弄好了孙刘两家就成亲戚了,共同抗曹啊,但是一旦被杀,或者被扣为人质,这个风险可了不得啊。因此诸葛亮他说此事非子龙不可。就派赵云护驾,给他三条锦囊妙计,最后果然赵云不辱使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是看得出来,诸葛亮对赵云是极度信任,关键时刻启用赵云,刘备对赵云也非常信任,夺取荆州以后,关羽是镇守荆州,在北边要防止曹操,张飞有时候带兵出征,刘备就让赵云当留营司马。这个留营司马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部司令兼公安局长。这咱大本营可不能乱了,当时有一个情况,就是刘备招亲以后,孙夫人从东吴带了一些官吏和士兵过来,就是他的亲兵,他的警卫,肯定是从东吴带来的,他熟悉的。这个孙夫人,根据《三国志》上的记载,孙夫人在兄弟姐妹里比较小,他是孙权的妹妹,可能他从小比较娇惯,又是老夫少妻,看来刘备有点怕老婆,孙夫人手下的官兵在荆州仗着是孙夫人的亲信横行不法,刘备又惹不起夫人,何况这个夫人他哥哥,他大舅子又是东吴的君主,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夫妻关系还影响外交关系。但是不处理又不成,怎么办呢?刘备就把这个进退两难的活交给赵云。不仅让他管理这个城市,而且宫中的事情也让他管,因为他知道赵云治军严格。在这当中,孙权趁刘备西征,就是去打益州的时候,他就派人写信,让他妹妹回去,说是母亲病了。当时《三国志》里面记载了这个事情,孙夫人就私自把阿斗带走了,结果呢,赵云和张飞就用小船,追赶上去以后把他截住了,阿斗夺回来了。《三国志》上这个记载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做了一个重要的改动,就是把孙夫人的形象改好了,就是《三国志》里面这个孙夫人有点骄横,而且他私自带走阿斗是他自己的主意。在《三国演义》里面淡化了他的这些毛病和他私自带走阿斗的这种私心,是孙权说国太病危,因此孙夫人是作为一个孝顺女儿的形象出面的。当然了,当时赵云要把阿斗夺回来,孙夫人也是坚决不干。那段描写是非常精彩的,写赵云怎么追赶,先是在岸上追赶,然后发现一条渔船,跳上渔船,请艄公马上用小船追赶,到了大船旁边,赵云把长枪撂在船上,就带了一把青缸剑,啪一下,纵身一跳,跳上那个船。当时孙尚香是让他手下的婢女,那些婢女都是有武功的,来夺阿斗,来推他。赵云的政策掌握得非常好,他又不能杀,他只能推,等等,那些细节都很经得起琢磨,写出赵云这个人是非常有头脑,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考虑到政策,考虑到不要伤害孙刘两家的关系,而且他头脑里面很清楚,这是主母啊,这是刘备的夫人,我们不能随便冒犯他,但是阿斗决不能让他带走,写得非常细致。
赵云有勇有谋,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象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见识过,军队是乱得一塌糊涂人之处。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能冠冕群雄,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赵云的宽厚仁德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赵云这个人还有一条非常好,这和三国很多其他名将相比简直是独一无二,就是他心中装着老百姓,绝不与民争利。刘备夺取荆州以后,占领了成都,当时刘备就讨论,准备把成都的许多土地和房子分赐诸将。你想,赵云这么高的地位,他肯定能分到特别大的宅院,肯定能分到很多最好的土地,但是赵云提出反对,他说这样对百姓不利,而且他举汉武帝的时候大将霍去病的一句名言,他说“匈奴未灭,无用家为”。有的本子上是“何以家为”。就是匈奴还没有消灭,我们怎么可能回家呢?我们要安一个家,有很漂亮很大的房子有什么用呢?他说现在的国贼不是匈奴,是曹贼,等天下太平了,我们都解甲归田,每个人都回老家不用打仗了,回到我们老家的土地上自己种地养活自己去,这样才合适,然后他底下还说益州人民,因为现在我们不是刚夺取了益州,还在打仗了吗,刚刚遭受战乱,田宅都应该归还,让他们能够安居复业,恢复他们原来的职业,该种地的种地,该做买卖的做买卖,然后才可以征兵抽税。他底下讲了一句话非常好,他说这样才能得到益州老百姓的拥戴。赵云他不与民争利,他提这个意见可是得罪人的,多少大臣武将,谁不想分个大宅子,多份几百顷土地,赵云力排众议,得民心最重要,不能与民争利。结果刘备采纳了赵云的这个建议。赵云治军严格,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而且处处为国家、军队、百姓着想,不徇私利。前面我们不是讲到赵云打了败仗吗,没有出斜谷,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当时不失街亭也失守了吗,整个战役失败以后,总结,回到成都以后,诸葛亮发现一个现象,他就问,他说这个街亭失守,军队是乱得一塌糊涂,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军用物资也损失了无数,他说为什么箕谷这一仗,虽然没有出斜古,但是守住了箕谷,这一仗军队和物资基本没有损失,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副将邓芝说,他说那一仗失败的时候,赵云是亲自断后。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赵云身为大将何其可敬。就是因为赵云亲自断后,所以被打散的军队很快重新集结起来,军队基本上没有受损失,军用物资基本上也没有受损失。诸葛亮一听非常感动,就下令要奖励赵云,当然降职这个处分是有了,但是军用物资不是没受损失吗,好,论功行赏,军用物资分一些给大家,结果赵云又提出反对。按说这个时候上次军用物资无非就是衣服食品这些东西,赵云讲,仗没打好,失利了,不应该奖赏,何况现在国家还艰难,因此,这些军用物资应该统统上缴国库,等到十月,就是冬天,因为每年冬天政府都要赏赐,衣服粮食这些留到十月再赏。所以这些地方都看得出来,赵云不谋私利、一心为公。赵云的这种做法受到很多人的赞扬。《三国演义》里面把这些细节放大了,他加了诸葛亮的一句话,就说“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因为那个时候刘备已经死了五年了。确实,赵云身上最可贵的还不是他的武艺超群,而是他的高尚品德。

赵云谦虚谨慎,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够友好相处。这一点是刚愎自用的关羽,自视清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而赵云和那些猛将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如何将人物相近相同的能够写成鲜活的艺术形象遇到的难题,罗贯中也同样如此,可是我们能够区别出来。《三国演义》里名将如星,有许多武艺超群的大将,最有名的比如吕布、关羽、张飞等等好多人,但是他们都有不如赵云的地方。吕布反复无常,见利忘义,那完全是一小人。所以,如果论武艺的话,三国的几十位名将当中,也许还有那么三五个、五七个人能够和赵云一拼高下,但是论德没有一个人比他强。赵云最可贵的就是胸怀坦荡、高瞻远瞩、是非分明,具有战略眼光,这是他和关羽张飞等的最大区别。由于关羽的错误,荆州丢失,刘备意气用事,不顾一切,准备发动全国之兵伐吴。《三国志》写劝谏刘备不伐吴的最坚决、最明确的人是谁呢?赵云。而且他讲的非常的有水平。他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你的分清谁是主要敌人谁是次要敌人。他说“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你把魏灭了,这个吴自动就归顺了。他底下还有一句话,讲得就更好了。他说“当因众心”就是应当顺应民心。“早图关中”因为现在全国的老百姓都希望能够打败曹操。打败曹操第一步,你就要占领关中,然后出潼关,把中原河南那一带占领,那是曹操的老巢,这样的话就统一天下了,因此要顺民心。他说“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就是不应该先把魏放在一边,也就是说你要分清主次矛盾,先解决哪个,哪个最危险,打哪一长是最符合民心。结果呢,赵云这个话一开始打动了刘备,刘备犹豫了,有点想要重新考虑,他觉得有道理,这时候,张飞这个人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头脑简单。张飞就说了,他就责备刘备,你忘了桃园三结义,你忘了当时我们的盟约,若陛下不去,那我就带着兵自己打孙权去了。
这样一来就进一步煽动了刘备要为关羽报仇的心理。当时还有一些大臣,想秦宓,另外就是诸葛亮等等,他们都劝谏刘备,刘备听不进去,而且刘备差点把秦宓杀了。那么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把赵云的那段话进一步挑明。赵云就劝谏刘备说,要分清公仇和私仇,就是咱们和曹魏之间的仇是公仇,您和孙权之间的仇是私仇,你是为了给兄弟报仇。那个秦宓接着赵云讲的话也是讲,你不能循小义,兄弟之间这种义气是小义,国家的利益是大义。结果刘备不听,所以刘备,它是以小义害大义,蜀汉后来之所以没有统一天下,彝陵之战的失败是一个最大的转折点,蜀汉的事业败就败在这个小义上,而赵云公私分明,小义大义看得很清,道理讲得非常透彻,而且提出警告,所有这些都证明赵云不是一个普通的武将,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智慧,眼光远大的战略家。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对于倾注了作者满腔激情的完美人物,罗贯中又是怎样结构赵云辉煌一生的呢?
说到赵云还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就是赵云从出场到结局,一生辉煌。你看刘备出场的时候,他已经沦落到卖草鞋编席子了,那用咱们现在的话说是小手工业者,劳动人民。张飞是小业主,有点土地,开一个小酒馆,杀猪的。赵云没有交代他过多的,但他出场的时候你看看,就公孙瓒,跟文丑大战,这是多么漂亮的一个上场。另外你从结局来看,关羽被杀,身首异处,死了以后都不能埋在一起。张飞被不下所害。刘备大战失败,饮恨而亡。马超倒是病故了,而黄忠的死跟他中箭受伤有关系。只有赵云的结局是最好的,他临死前一两年还连斩五将,赫赫战功。这些地方都看得出来作者是精心安排了赵云这个人物的一生。所以《三国演义》这样表现赵云,反映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罗贯中对他的特别喜爱。赵云的人品和武艺在整个三国时期堪称天下无双。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7-02-07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爱死赵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7-02-07 12:54:00 | 只看该作者

你爱哪个赵云?此赵云非彼赵云

你是爱发帖的赵云,还是三国的赵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