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5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话刘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01-24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时候姥姥家冬天的墙根下,姥爷和他的伙计们常常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讲古,讲到开心处,张开大口笑,可以看见嘴里还剩几颗牙。

他们讲辫子兵,讲皇上,讲民国,讲的最多的是三国故事,比如他们说,魏延手使两把大锯,有万夫不当之勇,张飞睡觉的时候还张着一只眼,关羽用拖刀计一招劈了蔡阳,诸葛亮在中军帐祭七七四十九盏天灯,七天七夜不灭就能长生,结果被司马懿算到,......

我那时经常纳闷 ,大锯怎么使?还使两把?拖刀计可真厉害,找机会得学学。然而,我最羡慕的还是刘备,什么本事没有,就凭过膝的两手,垂肩的大耳,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这么多厉害人物都跟着他,他最大的本事不过是遇到难办的事情掉掉眼泪。

初中的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世上没有比刘备窝囊的,真难为关张那一帮好汉能死心塌地跟着他。

后来,又读了《三国志》和其它一些杂七杂八能算得上历史的书,心想,如果我生在那个时候,也许会跟着他吧。

一、刘备的经历

汉末,黄巾起,刘备纠合徒众,参与剿灭。论功毕,得安喜县尉,后从公孙瓒讨董卓,与袁绍战,直到徐州帮陶谦,一直没有什么稳固的地盘,处于颠簸流离的状态。

陶谦死,举州相让,;刘备做了徐州牧,但他拥有徐州的时间很短,吕布趁他与袁术作战的时候,夺取了徐州,没有了地盘的刘备投了曹操,借讨袁术的机会,刘备又离开了曹操,之后投了袁绍,一直郁郁不得志。

刘备最后一次是投奔的刘表,刘表死后,曹操南征,刘琮举州降,刘备到夏口与刘琦相依,派诸葛亮联合孙权抗曹,赤壁之战以后,有了少许地盘,又从孙权处借得荆州,拿了南郡等,以此为依托,总算有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这之后,刘备取西川得汉中,天下三分,关羽死,征吴不胜,死于白帝城。

刘备一生大约如此。 

二、何以颠簸

除去曹操之前的任顿丘令等经历,刘备和曹操都起于黄巾之战。自剿灭黄巾之后,曹操声望日隆,颇得士众,而刘备却一直处在颠簸流离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别呢?难道仅仅是曹操的家世优于刘备?

《三国志》载:刘备沉毅少言,喜欢音乐狗马好衣服,不喜欢读书,喜欢结交豪侠。

我想这是他跟曹操最大的差别,曹操手不释卷,尤喜兵书,过去的兵书不但讲行军打仗,更讲治国谋略,是诸子百家的一家,读书,借已往之事实,使曹操对事情的反应和认知胜于刘备。

曹操于寡弱之时得荀彧,之后不断搜寻人才,得郭嘉贾诩陈群王朗等,采用他们的计谋,不断的扩大地盘,蚕食群雄。

而刘备凭关张之勇,竟然四处奔走,如丧家之犬。

曹操说: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看汉末史书,刘备对人才的追求和渴望一直是不及曹操的,尤其是在前期,他喜欢豪侠人物,当时的豪侠人物什么样?看鲁迅的文章大约可以了解,略强于于现在街上讲义气的混混儿。

这与对人才的认知是有关系的。

陶谦让徐州的时候,陈群在郡,劝他说:徐州要不得,袁术现在还很强大,占据徐州就要正面跟袁术作战,吕布在你的后方偷袭,顾此失彼,很可怕的。

刘备不听。我觉得刘备不是不明白陈群的意思,只是太想得到一块根据地了。后来的事情都被陈群言中了,刘备有些后悔。

我认为刘备真正应该后悔的是,没有得到陈群这样的人。陈群既有谋才,又有干才,刘备手下一直缺这种人才。

刘备得诸葛亮后,与诸葛情好日密,关张很不服气,刘备以喻解,张飞等才没意见。从这件事上大约看出刘备及其部下之前对待智谋之士的态度是不怎么端正的,也是陈群程昱等这类人不肯相从的主要原因。

  刘备的发达是在得诸葛亮之后。刘备得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二十七岁,曹操得郭嘉的时候,郭嘉也二十七岁,不过曹操得郭嘉之前,就有了荀彧戏志才等佳士,刘备得诸葛亮的时候,郭嘉差不多死了,郭嘉死的时候三十八岁,这之前刘备没有谋主。

可以这样说,曹刘的起步点差了十几年。

史书上说,刘备对诸葛亮师事之,当老师一样对待,是什么打动了刘备?是诸葛亮的谋略?还是之前四处流浪的教训?也许都有一点吧。

三、刘备的仁

刘备的仁是一种天生的慈,我不赞成许多人把它功利化的观点。

曹操攻打荆州,刘备举州降,诸葛亮劝刘备袭取荆州,刘备说我不忍心。与无立锥之地相比,荆州是何等的诱惑啊,不夺荆州去哪里呢?汉中是张鲁的,西川是刘璋的,东吴是孙权的,哪儿是刘备的?可以安身者,唯有荆州了吧?

可是刘备不忍,也许是顾念当年刘表收留之情吧。

还可以从另一个故事看出刘备的仁。

曹操轻兵追袭刘备,刘备奔逃,刘表左右许多人都跟着他,包括荆州的老百姓,逃到当阳的时候,大约有十多万人,其中多是平民百姓,有人劝他:曹操的骑兵就在我们身后,如此拖累的辎重人马日行不过十里,能打仗的没有几个,曹操追上怎么办?赶紧甩掉众人奔赴江陵吧。

刘备说,成大事者以人为本,现在人们跟着我,看得起我,怎么能将大家撇下呢?以刘备的见识不会不知道落在曹操手里什么下场,他这样做不是装给谁看,性命交关,谁能拿着性命装?同样是死,愿意得人众而死。

刘备的仁,刘备的沉毅,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刘备得蜀之后,与孙乾私访,遇到官兵抓一老百姓,原因是这人私藏酿酒工具,违背了酿酒令。孙乾指着旁边以人说:这人想祸害妇女!刘备说,你怎么知道?孙乾说,他裤裆里长着祸害妇女的东西呢。刘备大笑,把那人放了。

此虽小事,略见刘备常时之一斑。

三、刘备的见识气概

看汉末历史看到有关刘备章节的时候,有个奇怪的现象,总说他能成事,必不为人下。曹操跟刘备论天下英雄的时候,也说:天下英雄唯孤与使君也,袁绍等辈不足道也。大家为什么这么认为?曹操为什么这样说?书上能提供给我们的很少,难道仅凭刘备喜欢声色犬马?仅凭他喜欢结交豪侠?

揩抹去历史的尘迹,于蛛丝马迹中略窥一下刘备的本来面目。

1、刘备劝刘表趁曹操征乌丸袭其后,刘表不听,以后对刘备说,不听你的话,失去了这么好的一次机会。刘备说,天下分裂,机会很多,如果以后能抓住,这不算什么。

读书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才觉出刘备的英雄味儿,非大丈夫不有此见识心胸。

2、刘备为安喜尉,督邮来,刘备求见,下人不给通报,刘备闯进去,讲督邮暴打一顿,把官印系在督邮的脖子上,扬长而去。

后来《三国演义》将这故事安在了张飞身上。

我初看此节的时候,觉得刘备真一莽夫,后来才悟到此举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其气概,只不过刘备是人雄,与文人的陶渊明的单纯的逃离多了一分令人畅酣的豪举。

3、刘备被吕布袭击,无处容身,投靠了曹操,一次宴饮,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孤与使君的时候,刘备手里的匕箸惊落地下,借惊雷掩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我觉得这是一场智者之间的哑语。我不知道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对刘备说,这不是在引起刘备的警觉吗?也许曹操觉得说不说都一样,对聪明人不必隐瞒什么,也许只是酒后的一时感慨,但无论如何,得曹操此评,刘备该是得意的吧?

刘备曹操都是大有心胸的人物,彼此相识,不到万不得已,刘备不愿投曹,偷曹前刘备肯定反复衡量了很多遍,觉得能容天下的曹操肯定会暂时给他喘一口气的机会。

我认为刘备投曹操是一场见识的赌赛,曹操赢了,刘备也赢了。

四、刘备的识人用人

曹操孙权刘备识人用人各有妙处。

1、准备派人驻守汉中的时候,许多人认为,凭资历能力,非张飞莫属,刘备却选择了魏延,临行前,问魏延准备处理这里的防务。魏延说,曹将携十万兵来,为大王吞之,曹操自来,为大王拒之。刘备慧眼,魏延雄壮,由是我喜欢魏延,在这之前他名不见传。

2、刘备得蜀之后,任用的官员董和、黄权、李严等都是刘璋的部下,吴壹等是刘璋婚亲,彭羕是刘璋不喜欢的,刘巴是刘备过去所忌恨的......,所有这些人刘备都让他们处在显要位置上,尽其器能。

英雄的心胸今日得现。

刘备围成都的时候,许靖曾约刘备准备投降,破城之后,刘备看不起他,不想起用,法正劝道:有的人有名无实,说的就是许靖这种人,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不用他,会失去人望。刘备大悟,居许靖以显位。

这与曹操用孔融有异曲同工之妙。

3、刘备白帝城托孤,告诉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终有街亭之失,丢掉了一次伐魏的好机会,诸葛亮思之,为之流涕。

刘备之知人皆如此类

4、关羽张飞自微时从刘备,关羽降曹,曹待关羽在诸将之上,却知留关羽不住,当阳之败,危在旦夕,张飞率二十兵丁为备阻操,简直是以肉投饿虎,这不是汉室宗亲的招牌或者掉几滴眼泪能做到的。

刘备能得关张这等英雄以死相捍,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五、伐吴的痛苦

伐吴是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

关羽刚愎自用,丢掉荆州,刘备执意伐吴,诸葛亮赵云等阻之再三,没能阻住。

关羽死的时候,曹丕召群臣,料形势,分析刘备能否出兵击吴,大家都说,蜀,小国,名将关羽一人而已,关羽一死,举国丧胆,哪里敢再出兵?

唯独刘晔说:刘备与关羽义若兄弟,不击吴与君臣之义不足,必攻吴以耀威。

后果如其言。

关羽失荆州,对刘备来说,损失是相当惨重的,不仅失去了许多地盘、一员上将,更使诸葛亮原来的筹划成了泡影:一旦天下有变,将军出汉中,命一上将出荆楚,天下唾手可得,没了两个拳头打人的机会。

关羽一死,断了一臂,能不疼吗?

也许是太疼了,疼得失去了分寸,也许是从来没有这么雄壮过,刘备那时阔得象暴发户,曹丕说:未闻联营七百里能胜人者,刘备必败。

刘备攻吴前,孙权求和,乞还以荆州,刘备不许,丧失了理智的代价总是很沉重,蜀汉一振之后,又沉坠下去。

诸葛亮思法正流泪说,如果法孝直在,必能制住我主,不去攻打孙权。

曹操败于赤壁,想郭嘉也流泪,说,郭奉孝若在,必不使我有此失。

不一样的失败,一样得痛苦,此中苦楚非一般人可知。

看历史故事,往往有拨沙见金之乐。

最后,让我们从一件小事上再领略一下刘备的风采吧:曹操南征,刘备离开荆州的时候,在马上呼着刘琮的名字,刘琮听见了,在座位上动不了了。

一呼之威竟至如此,刘备,真英雄也!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7-01-24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01-24 11:23:0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墩子,文中的孙乾应该为简雍,拷贝过来,忘了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7-01-25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闲话刘备
小时候姥姥家冬天的墙根下,姥爷和他的伙计们常常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讲古,讲到开心处,张开大口笑,可以看见嘴里还剩几颗牙。

他们讲辫子兵,讲皇上,讲民国,讲的最多的是三国故事,比如他们说,魏延手使两把大锯,有万夫不当之勇,张飞睡觉的时候还张着一只眼,关羽用拖刀计一招劈了蔡阳,诸葛亮在中军帐祭七七四十九盏天灯,七天七夜不灭就能长生,结果被司马懿算到,......

我那时经常纳闷 ,大锯怎么使?还使两把?拖刀计可真厉害,找机会得学学。然而,我最羡慕的还是刘备,什么本事没有,就凭过膝的两手,垂肩的大耳,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这么多厉害人物都跟着他,他最大的本事不过是遇到难办的事情掉掉眼泪。

初中的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世上没有比刘备窝囊的,真难为关张那一帮好汉能死心塌地跟着他。

后来,又读了《三国志》和其它一些杂七杂八能算得上历史的书,心想,如果我生在那个时候,也许会跟着他吧。

一、刘备的经历

汉末,黄巾起,刘备纠合徒众,参与剿灭。论功毕,得安喜县尉,后从公孙瓒讨董卓,与袁绍战,直到徐州帮陶谦,一直没有什么稳固的地盘,处于颠簸流离的状态。

陶谦死,举州相让,;刘备做了徐州牧,但他拥有徐州的时间很短,吕布趁他与袁术作战的时候,夺取了徐州,没有了地盘的刘备投了曹操,借讨袁术的机会,刘备又离开了曹操,之后投了袁绍,一直郁郁不得志。

刘备最后一次是投奔的刘表,刘表死后,曹操南征,刘琮举州降,刘备到夏口与刘琦相依,派诸葛亮联合孙权抗曹,赤壁之战以后,有了少许地盘,又从孙权处借得荆州,拿了南郡等,以此为依托,总算有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这之后,刘备取西川得汉中,天下三分,关羽死,征吴不胜,死于白帝城。

刘备一生大约如此。 

二、何以颠簸

除去曹操之前的任顿丘令等经历,刘备和曹操都起于黄巾之战。自剿灭黄巾之后,曹操声望日隆,颇得士众,而刘备却一直处在颠簸流离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别呢?难道仅仅是曹操的家世优于刘备?

《三国志》载:刘备沉毅少言,喜欢音乐狗马好衣服,不喜欢读书,喜欢结交豪侠。

我想这是他跟曹操最大的差别,曹操手不释卷,尤喜兵书,过去的兵书不但讲行军打仗,更讲治国谋略,是诸子百家的一家,读书,借已往之事实,使曹操对事情的反应和认知胜于刘备。

曹操于寡弱之时得荀彧,之后不断搜寻人才,得郭嘉贾诩陈群王朗等,采用他们的计谋,不断的扩大地盘,蚕食群雄。

而刘备凭关张之勇,竟然四处奔走,如丧家之犬。

曹操说: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看汉末史书,刘备对人才的追求和渴望一直是不及曹操的,尤其是在前期,他喜欢豪侠人物,当时的豪侠人物什么样?看鲁迅的文章大约可以了解,略强于于现在街上讲义气的混混儿。

这与对人才的认知是有关系的。

陶谦让徐州的时候,陈群在郡,劝他说:徐州要不得,袁术现在还很强大,占据徐州就要正面跟袁术作战,吕布在你的后方偷袭,顾此失彼,很可怕的。

刘备不听。我觉得刘备不是不明白陈群的意思,只是太想得到一块根据地了。后来的事情都被陈群言中了,刘备有些后悔。

我认为刘备真正应该后悔的是,没有得到陈群这样的人。陈群既有谋才,又有干才,刘备手下一直缺这种人才。

刘备得诸葛亮后,与诸葛情好日密,关张很不服气,刘备以喻解,张飞等才没意见。从这件事上大约看出刘备及其部下之前对待智谋之士的态度是不怎么端正的,也是陈群程昱等这类人不肯相从的主要原因。

  刘备的发达是在得诸葛亮之后。刘备得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二十七岁,曹操得郭嘉的时候,郭嘉也二十七岁,不过曹操得郭嘉之前,就有了荀彧戏志才等佳士,刘备得诸葛亮的时候,郭嘉差不多死了,郭嘉死的时候三十八岁,这之前刘备没有谋主。

可以这样说,曹刘的起步点差了十几年。

史书上说,刘备对诸葛亮师事之,当老师一样对待,是什么打动了刘备?是诸葛亮的谋略?还是之前四处流浪的教训?也许都有一点吧。

三、刘备的仁

刘备的仁是一种天生的慈,我不赞成许多人把它功利化的观点。

曹操攻打荆州,刘备举州降,诸葛亮劝刘备袭取荆州,刘备说我不忍心。与无立锥之地相比,荆州是何等的诱惑啊,不夺荆州去哪里呢?汉中是张鲁的,西川是刘璋的,东吴是孙权的,哪儿是刘备的?可以安身者,唯有荆州了吧?

可是刘备不忍,也许是顾念当年刘表收留之情吧。

还可以从另一个故事看出刘备的仁。

曹操轻兵追袭刘备,刘备奔逃,刘表左右许多人都跟着他,包括荆州的老百姓,逃到当阳的时候,大约有十多万人,其中多是平民百姓,有人劝他:曹操的骑兵就在我们身后,如此拖累的辎重人马日行不过十里,能打仗的没有几个,曹操追上怎么办?赶紧甩掉众人奔赴江陵吧。

刘备说,成大事者以人为本,现在人们跟着我,看得起我,怎么能将大家撇下呢?以刘备的见识不会不知道落在曹操手里什么下场,他这样做不是装给谁看,性命交关,谁能拿着性命装?同样是死,愿意得人众而死。

刘备的仁,刘备的沉毅,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刘备得蜀之后,与孙乾私访,遇到官兵抓一老百姓,原因是这人私藏酿酒工具,违背了酿酒令。孙乾指着旁边以人说:这人想祸害妇女!刘备说,你怎么知道?孙乾说,他裤裆里长着祸害妇女的东西呢。刘备大笑,把那人放了。

此虽小事,略见刘备常时之一斑。

三、刘备的见识气概

看汉末历史看到有关刘备章节的时候,有个奇怪的现象,总说他能成事,必不为人下。曹操跟刘备论天下英雄的时候,也说:天下英雄唯孤与使君也,袁绍等辈不足道也。大家为什么这么认为?曹操为什么这样说?书上能提供给我们的很少,难道仅凭刘备喜欢声色犬马?仅凭他喜欢结交豪侠?

揩抹去历史的尘迹,于蛛丝马迹中略窥一下刘备的本来面目。

1、刘备劝刘表趁曹操征乌丸袭其后,刘表不听,以后对刘备说,不听你的话,失去了这么好的一次机会。刘备说,天下分裂,机会很多,如果以后能抓住,这不算什么。

读书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才觉出刘备的英雄味儿,非大丈夫不有此见识心胸。

2、刘备为安喜尉,督邮来,刘备求见,下人不给通报,刘备闯进去,讲督邮暴打一顿,把官印系在督邮的脖子上,扬长而去。

后来《三国演义》将这故事安在了张飞身上。

我初看此节的时候,觉得刘备真一莽夫,后来才悟到此举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其气概,只不过刘备是人雄,与文人的陶渊明的单纯的逃离多了一分令人畅酣的豪举。

3、刘备被吕布袭击,无处容身,投靠了曹操,一次宴饮,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孤与使君的时候,刘备手里的匕箸惊落地下,借惊雷掩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我觉得这是一场智者之间的哑语。我不知道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对刘备说,这不是在引起刘备的警觉吗?也许曹操觉得说不说都一样,对聪明人不必隐瞒什么,也许只是酒后的一时感慨,但无论如何,得曹操此评,刘备该是得意的吧?

刘备曹操都是大有心胸的人物,彼此相识,不到万不得已,刘备不愿投曹,偷曹前刘备肯定反复衡量了很多遍,觉得能容天下的曹操肯定会暂时给他喘一口气的机会。

我认为刘备投曹操是一场见识的赌赛,曹操赢了,刘备也赢了。

四、刘备的识人用人

曹操孙权刘备识人用人各有妙处。

1、准备派人驻守汉中的时候,许多人认为,凭资历能力,非张飞莫属,刘备却选择了魏延,临行前,问魏延准备处理这里的防务。魏延说,曹将携十万兵来,为大王吞之,曹操自来,为大王拒之。刘备慧眼,魏延雄壮,由是我喜欢魏延,在这之前他名不见传。

2、刘备得蜀之后,任用的官员董和、黄权、李严等都是刘璋的部下,吴壹等是刘璋婚亲,彭羕是刘璋不喜欢的,刘巴是刘备过去所忌恨的......,所有这些人刘备都让他们处在显要位置上,尽其器能。

英雄的心胸今日得现。

刘备围成都的时候,许靖曾约刘备准备投降,破城之后,刘备看不起他,不想起用,法正劝道:有的人有名无实,说的就是许靖这种人,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不用他,会失去人望。刘备大悟,居许靖以显位。

这与曹操用孔融有异曲同工之妙。

3、刘备白帝城托孤,告诉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终有街亭之失,丢掉了一次伐魏的好机会,诸葛亮思之,为之流涕。

刘备之知人皆如此类

4、关羽张飞自微时从刘备,关羽降曹,曹待关羽在诸将之上,却知留关羽不住,当阳之败,危在旦夕,张飞率二十兵丁为备阻操,简直是以肉投饿虎,这不是汉室宗亲的招牌或者掉几滴眼泪能做到的。

刘备能得关张这等英雄以死相捍,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五、伐吴的痛苦

伐吴是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

关羽刚愎自用,丢掉荆州,刘备执意伐吴,诸葛亮赵云等阻之再三,没能阻住。

关羽死的时候,曹丕召群臣,料形势,分析刘备能否出兵击吴,大家都说,蜀,小国,名将关羽一人而已,关羽一死,举国丧胆,哪里敢再出兵?

唯独刘晔说:刘备与关羽义若兄弟,不击吴与君臣之义不足,必攻吴以耀威。

后果如其言。

关羽失荆州,对刘备来说,损失是相当惨重的,不仅失去了许多地盘、一员上将,更使诸葛亮原来的筹划成了泡影:一旦天下有变,将军出汉中,命一上将出荆楚,天下唾手可得,没了两个拳头打人的机会。

关羽一死,断了一臂,能不疼吗?

也许是太疼了,疼得失去了分寸,也许是从来没有这么雄壮过,刘备那时阔得象暴发户,曹丕说:未闻联营七百里能胜人者,刘备必败。

刘备攻吴前,孙权求和,乞还以荆州,刘备不许,丧失了理智的代价总是很沉重,蜀汉一振之后,又沉坠下去。

诸葛亮思法正流泪说,如果法孝直在,必能制住我主,不去攻打孙权。

曹操败于赤壁,想郭嘉也流泪,说,郭奉孝若在,必不使我有此失。

不一样的失败,一样得痛苦,此中苦楚非一般人可知。

看历史故事,往往有拨沙见金之乐。

最后,让我们从一件小事上再领略一下刘备的风采吧:曹操南征,刘备离开荆州的时候,在马上呼着刘琮的名字,刘琮听见了,在座位上动不了了。

一呼之威竟至如此,刘备,真英雄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01-25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有很多事是假的,比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很多内容不一样。你信哪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01-25 12:13:00 | 只看该作者
起点中文有许多YY三国的书,作者就是对人物的理解不同来对三国人物重新刻划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01-26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历史,是史学家公认的记录三国时期的一部信史,相比之下,你说该信哪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01-26 09:44:00 | 只看该作者
毕竟都是后人编撰的东西,即使是史书也不能尽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01-26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作史而致刑,就能说明此前的不少史官对历史犯忌的东西是不敢说真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01-26 10:12:00 |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作史而致刑,就能说明此前的不少史官对历史犯忌的东西是不敢说真话的。

--史官不说真话自孔子已经开始了,他主张为尊者讳,修鲁史,隐瞒了很多鲁君不光彩的事情,但一部书可不可以作信使,不但要看它是史书否,还要看后世对它的考证,通过考证,众多史家多认可,才可说是信史,即便是信史,也不是全部都可采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