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诸葛亮是个杰出的人才,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自比管仲乐毅,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比这2个人呢?在当时以前比这2个能力高的大有人在.比如灭商之姜子牙,扶秦之王剪,兴汉之韩信 张良等等.他为什么不比? 再仔细研究就不难发现,那些人都是辅佐自己的君主推翻了当时政权.而管仲乐毅只是在乱世帮助自己的国君称霸,并没有反叛当时政权的意思.所以,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很崇汉的人. 还有个问题,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否存在.这虽然看起来没什么,但其根源能判断出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清楚的写到,先帝三顾臣于草芦之中.但我个人非常赞同 易中天的分析,我也认为所谓的三顾茅庐不是象小说里写的那样.刘备初期对诸葛亮的能力是十分怀疑的. 当时刘备在新野已经住了很多年了,以诸葛亮在荆洲的名声,刘备是不可能不知道的.连刘表都2次派人去请诸葛亮,但都被婉言谢绝了.刘备为什么不去请?原因就只有一个,刘备本事是个不爱读书的人,所以他也瞧不起读书人.他走到败走新野的这一步的时候,他也没意识到,他真正却少的是一个军师.他认为自己的军事水平和关张赵的武力,足可以称霸天下.他只认为自己运气不好,没有一块自己的领地.所以他不会去找诸葛亮. 至于诸葛亮,也有读书人的那种傲气,也是在观察天下的君主.刘表和袁绍空有其表,诸葛不愿意辅佐.因为自己的哥哥在东吴,所以诸葛亮也不会去辅佐孙权了,因为他怕人家说他是去投靠哥哥,发挥不了自己的水平.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有连坐的刑罚,万一诸葛一门获罪,全族皆灭.所以尽量不要往一起凑,免的灭门绝了诸葛家的后代.曹操诸葛亮是一定不会去投奔的,因为诸葛亮老家在徐州,他童年的时候,目睹了曹操血洗徐州的惨状,所以他终生以曹家为敌.马腾身处荒芜,刘章和张鲁,更别说了,所以,诸葛亮投降的目标只有刘备一个人. 所以,他在观察,在等待.可是结果一定让诸葛非常失望.因为刘备没来找他,直到袁绍被曹操灭掉了,诸葛亮应该是坐不住了.因为如果他再不出来,刘备和刘表一定也被曹操灭掉,那他就真的终生不仕了.还有一点,当时他已经28岁了,汉朝人由于卫生和医疗条件,人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活过人生的一半了,还没为天下做点什么事,诸葛能不着急.还能稳坐隆中吗?所以,事实上这个时候诸葛亮一定去找刘备了,但由于当时投靠刘备的人也一定很多,比如在刘表手下不得志的人,或者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都要进刘备这个门槛低的,来混个一官半职.即使刘备被灭,那投靠新主子也有点本钱.刘备也是看到这一点,所以,我想当时他是不会一一来接见来投的人的.诸葛也定多是象现在应聘一样,添了个表格而已.但他可能写了点 隆中对 里的想法.刘备还是个明白人,一看材料就知道诸葛亮是个人才,所以就亲自登门了.但诸葛亮也不会想小说里那样躲避刘备两次,拖了一年才出来.因为没时间了.曹操不会给他们那些时间来玩这种无聊的游戏.所以说,三顾之说,可以按 <<出师表>>里写的那样,三顾臣于草芦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 也就是说,刘备去隆中三次,都看到诸葛亮了,两个人还交谈了三次,最后刘备才下决心聘用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待遇.我想最少也是个总经理助理的职务.没让他从基层作起. 至于以后的新野和博望坡和新野两仗都是小说虚构的,真实情况不是那样.诸葛亮的第一功是促成了孙刘联盟.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开始是不可能信任的,因为,刘备怕诸葛亮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但对派他做说客还有把握的. 直到刘备远征西川,他对诸葛的军事才能也是很不放心的.当时,曹操刚刚大败,孙权又是和刘备结盟,也不至于刚刚打胜曹操就反脸对付刘备,所以,荆洲当时不是很危险.但刘备却留下了关张赵三将帮助诸葛亮守荆洲.而邀请诸葛进川帮忙的时候,却只留关羽自己镇守荆洲,就可以看出,在刘备心里,关羽的军事能力,要比诸葛强多少倍. 刘备真正对诸葛全面了解可能是在治蜀以后把,诸葛亮真正发挥才能也是在刘备死了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