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见微知著--关羽丢荆州的真正原因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01-18 11: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羽最后为何牺牲军队,掩护自己和儿子逃走
其实关羽败到麦城后,作为一名有尊严的职业军人,他就应该下令手下仅余的几百士兵开城投降,避免无谓的伤亡,然后自刎谢罪。这样无论他之前做过多少错事,我都还认为他是一条汉子。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本身没有错,但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用在谁的身上。打了败仗,退回去,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样子当然是好的。但关羽仅仅是打了败仗吗?不是,他是全军覆没。他一个人可以是一座青山吗?他本身已经没有卷土重来的资本了。
还有朋友会说,之前我说关羽军很多人投降是没有血性,现在却又说关羽应该让残余的兄弟投降,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之前荆州军与吴军势力相当,而且在荆州经营多年,东吴毕竟立足未稳,如果拼死一战,仍有相当的胜算,这时是表现军人血性的时候。而到了麦城,神仙来了也挽回不了败局,再战就只是妄送性命罢了,对战局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在这之前,这些百死余生的战士已经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忠诚,他们早已不愧于军人的荣誉。当所有的抵抗变得完全没有意义的时候,他们是时候骄傲的、光荣的投降了。
但身为荆州主帅的关羽却不应该偷生。当邮轮、尤其是军舰沉没时,舰长往往在指挥水手逃生后自己与舰艇一起沉入海底,他们不会选择逃命换一艘船来开,因为有些重大责任是不可以来第二次的,当你选择挑起这负重担的时候,就应该有与之共存亡的勇气。再举个小一点的例子,《亮剑》中营长张大彪在冲锋前向团长保证“我不敢说一定攻得下,只能保证如果攻不下,突击队没一人会活着下来!”实实在在,不轻敌,不吹牛,完全任务人在,完不成任务人亦不在,这才是真正的军人。对比一下关羽,接受任务的时候,给刘备留下一句“万无一失”,真失手的时候却只管顾一切的逃命。
荆州军99%都不愿继续为关羽而战,都逃跑了,面对这仅剩下的几百个誓死追随他的死士,关羽真的让他们去死了,他下答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命令,令王甫周仓带部分士兵掩护,自己带着儿子关兴逃跑。这样的做法,即使他能跑出来,手下的弟兄也会全部为其殉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保住他关羽一人的命罢了。
大家都用牺牲自己来保护关羽,所有人都很重义,只是不知关羽的义在何处?为了自己的安危,把别人置于死地,将士们可以认为自己的命不重要,关羽的命才是命,保护关羽才是重要的,但关羽自己是不是也应该这样认为?况且所有错都是他一个人犯下的,为什么要让别人去承担后果呢?如果关羽认为自己的命值钱,别人的不值钱,那义字何在呢?
即使真的让关羽单人独骑的逃回西蜀,他要用哪一张脸去见刘备呢?项羽输掉了自己创下的家业,尚且“无颜见江东父老”,关羽输掉了大哥刘备创下的家业还有脸偷生,还想着再让刘备给他兵马报仇,关羽也太“单纯”了吧。



之前已多次讲过一支军队的性格是由其主帅决定的,一个懦弱的主帅是不可能带出一支坚强的军队的,为大将者应该有“泰山压顶而面不改色”的气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混乱中稳定军心,令自己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判断局势,争取扭转战局或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关羽是如何做的呢?
“关公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其它人还没有惊惶失措,关公自己已经昏绝于地了,将士们看到主帅如此,还可能军心不乱吗?如果仅是这样,醒来后关羽能够正确分析一下形势,果断取舍,采取正确的行动,此时的北伐军仍然有救。
但关羽却方寸大乱,胸中全无半点主意,此后一错再错,终于兵败身死。首先,他不知总结自己的错误,只一味埋怨别人用诡计骗他。难道关羽没听过“兵者,诡道也”这句经典话吗?被人骗了要怪也只能怪自己无能而已。但他却不是这么想的,居然派人去荆州向吕蒙问“背盟之罪”。当吕蒙见到关羽的使者来向自己问罪时,心里一定笑死了:开什么玩笑,是谁先不顾信义,借了荆州却一直不还的?不仅不还荆州,反而还有窥视我东吴之意,又骂我家主公是狗,有什么脸来向我问罪呢?但真正是大将之才的吕蒙,不但没有难为关羽的使者,相反好吃好喝好招待,让使者看到了荆州和平安定的大好景象。
派人去向吕蒙问罪本身就够错误的了,当使者回来向关羽回复荆州的情况以及吕蒙之言后,关羽居然想不到要封锁消息以保持军心的稳定。结果当这些本就无心恋战的士兵们知道了荆州的情况后,逃者无数,最终不可收拾。
夫战,勇气也。战争胜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如何调动已方士气的同时,消磨对手的士气。吕蒙在整个战役的过程中,以士气为中心可说做了大量工作。反观关羽,从未考虑过军队士气的问题,其一举一动无不在军队已经士气低落的情况下进一步瓦解了军心。故其军队99%都逃跑了绝非意外之事。

关羽最令人佩服的一点就是到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放下他那一身的骄傲,目空一切。当然骄傲本身并没有错,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如果一点都不骄傲,反倒显得虚伪了。最可怕的是那种没有自知之明的无能再加上骄傲,那就是灾难了。即便是到了最后关头,如果他能听王甫之言,也许还真能逃得一命,但我们的关公还是骄傲的“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看到这里时我狂晕,心中只有一句话送给关老爷: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唉!关羽在一口气犯了如此多大大小小的错误后,如果还不兵败身死的话,那才是真的没天理。
同守荆州的武将作用如何?
答疑:

问:关兴误走一荆州老汉家,其室内供奉关羽画像,怎能说荆州军民不爱戴关羽呢?
李牧:关羽于军民有所小惠,我从未否认,只是认为未徧而已。我们能否以此老人敬重关羽就说明荆州军民都敬重关羽呢?如此老人者,即便吴军用刀架在其脖子上,他会不会去涣散关羽军心?他若在关羽军中,会不会因一些乡音而变节?此老人,不过是与那些还愿为关羽而战的不足1%的人同心罢了。
谁敢说荆州没有因关羽败死而放鞭庆祝的呢?如果关兴不幸而入其门,我们会不会认为荆州全部百姓都讨厌关羽?如果有人说他能够视一点而窥全豹那我也没什么可说的。加一句,纣王还很多人为其赴死,秦桧还有不少人敬而重之呢,别说关羽了。

问:吴军将关羽军围在核心,兵法云:十则围之,吴军会不只四五万人。
李牧:吴军起兵初三万,演义中有明确记载,我怕伤了关羽的面子,才又擅自给吴军加了两万。关羽军演义中无确数,但能够围困樊城数月,没有数万是不可能的。虽然兵法有十则围的说法,但要视情况而定,即使两军人数相当,只要能够巧妙运用地形,堵住重要路口,令敌进退维谷,也是围困。如长平之战秦围赵军45万,用来断赵军后路的一共只有三万人。还有淮海战役,解放军60万将国民党80万围而歼之。而且关羽军已经有大量士兵逃跑,被围的时候很难说到底还剩下多少人了。

问: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儿辅佐云长,同守荆州。这里定义糜芳的确是武将。
李牧:判定一个人的性质,我们主要应该看他的作为,虽然糜芳很早就跟随刘备走南闯北,但书中却从未有过关于糜芳武力、与敌交锋的任何描写,也从未见刘备单独派他执行过作战任务。糜芳50岁以前所执行过的和军事有关的任务一共两次,第一次火烧长板新野时诸葛亮派他和刘封二人领部分兵射了一阵火箭,第二次是在赤壁战场上他和糜竺、刘封一起参加了“剿擒乱军”的行动。虽然这两次都是军事行动,但能否就说明糜芳是一个武将呢?所能说明的只是当时刘备手中实在是没有别人了,连糜竺都参加“剿擒乱军”了,如果再派人的话,就只能让诸葛亮亲自上了。而且射一阵箭什么的也不需要什么武将素质,基本上就是一次没有武将时文官的一次友情客串。
另外,刘备进汉中王时,大封文武,如果糜芳真是个武将,这么多年了,又是正经亲戚,没功劳也有苦劳,怎么也该混个某某将军的衔吧,但实际上却没有。
退一步说,就当糜芳是武将,有多武呢,武得过廖化、关平?他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壮年时都从没参加过什么军事行动,更别说独立领兵作战,年近60(徐州时即跟随刘备,年纪应和关羽相仿)突然天降大任(被关羽命为先锋),且对手又极强,他有那样的能力吗?
其实文臣还是武将没有太明确的区分,文人将兵且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多发生在统帅身上,如果诸葛亮、司马懿都是这样。一个正常的统率,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选一个年近60旬又没什么武力的人当自己的先锋吧?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