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见微知著--关羽丢荆州的真正原因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01-18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羽军的士兵们意志薄弱,没有坚强信仰
战以兵为先。先从荆州的士兵说起,且不说在这些年里关羽的荆州兵数量并没有显逐的增长,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兵贵精而不贵多,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只谈荆州兵的素质。所谓士兵的素质,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强壮的身体,也不是格斗技巧,更不是什么队形阵法,而是士兵的忠诚与军人的责任感。

总有人说关羽“骄于士大夫而体恤士卒”,过去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问我为什么,因为人人都这么说。还有几个例子做旁证,比如关羽为士卒劝解隔阂等。但现在重新来看关羽体恤士卒的几个例子,只能令人想起曹刿说过的一句话:“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再具体到战场的实际情况,关羽从樊城撤兵时,他手中的军队准确数字很难考证,我们取一个可能的最小值,就当它只有三万吧。从它与吴军接战开始,(吴军第一夜渡江兵力为三万人,加上可能有的后续部队,总兵力最多不可能超过五万,除去留守荆州、公安的士兵外,能与关羽北伐军接战的不会超过四万,所以两军人数没有明显的差距,关羽军甚至可能更多一些。吴军以逸待劳,应该会多占一些地利。)在短短数小时内关羽军只剩下300余人。不由人不想起《亮剑》中的一段话“就算三万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就是三万个木头桩子让吴军砍,是不是也要砍很久?何况面对的是关羽训练了近十年的军队,他们手中是精良的武器,不是烧火棍!所以只能解释为除少数战死外,其它全部投降了。
关羽体恤士卒为什么还会有如此众多的士兵投降,我之前说过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是吕蒙四面“荆”歌的原因。但当我举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项羽军在四面楚歌的时候发生过大规模的投降时,又有人说那是因为荆州已落入吴军手中,四面都是关羽军士兵的亲朋在呼喊。那我再问一句,那些留守的荆州军民为什么这么快就都劝自己的亲朋归降东吴,东吴只是对他们优待,并没有威逼他们,这能不能说明关羽在荆州军民心中的地位呢?另外,关羽军中的士兵没有孤身一人的吗?每一个都有亲属吗?每一个人的亲属都在荆州城里吗?他们中没有住在城外的吗?三国时期,城市化发展得不怎么样,荆州、公安这些城的主要人口是驻兵,及工商士大夫,人口的大部分分散在广大农村,所以关羽军中有亲属在荆州、公安、南郡的,即吴军控制下的只可能是一小部分。就算那些亲属住在荆州、公安、南郡的都应该投降,那剩下的士兵为什么降呢?



调动士兵的士气,尤其是在危急关头,给士兵信心,令他们有继续战斗的勇气,这是为帅者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为什么关羽就不能让这些跟随他许多年的士兵有信心战胜吴军,重夺荆州呢?这些兵短的几年,长的可能超过十年,跟在关羽身边,难道几声乡音就能令他们背叛自己的主帅吗?况且吴军跟本没有说如果谁不投降,就杀死他们的亲人,吕蒙也跟本不会那么做。所以如果士兵们真的尊崇关羽、信任关羽,他们是完全有理由为蜀汉、为关羽一战的,但是他们没有。这只能说明虽然关羽在荆州经营多年,但荆州军民思想上并不以刘备为正统,他们不想为蜀汉而战,更不想为关羽而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想提田横五百士,因为差距太远,没有比较的意义。项羽的楚军也说过了。就算袁绍的河北军、袁术的安徽军、吕布的军队在覆没前,也有很多死士为袁氏兄弟、吕布死战不退,而没有出现荆州这样溃逃的现象。再说一下被笑作纸上谈兵的赵括,先前的失误不谈,只说被秦军围困后,四十六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尚能组织起一次有效的冲锋给秦军以重创,(虽然长平一战赵军损失45万,但秦也元气大伤,休养了一代人的时间才能够重新东进)直到主帅赵括阵亡后赵军才停止抵抗。赵括作为一名军人能做到这样,起码也算是一条好汉,尽了军人的本分,只能叹惜他的能力不足,而且遇上的对手是白起。题外话说的太多了,说回到关羽军的溃逃,我认为虽然客观上有吕蒙四面“荆”歌的影响,但造成关羽大难来时众叛亲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平时对荆州军民缺少思想教育宣传,少恩寡义,荆州军民大多数从心里并不认同蜀汉及关羽,关羽苦心经营多年的这支军队完全没有信仰,不知自己为谁而战。

凡兵上义。关羽军的士兵们不并以为自己是正义的那一方,顶多是各为其主罢了。这样一支没有信仰军队顺利时尚能跃武扬威,而一旦情况危机,即会树倒猢狲散,就如国民党一些靠抓兵组成的杂牌军一样。(国民党正规军的战斗力、战斗意志都还是很强的。但关羽军却是训练了近十年的正规军)
很多人也许会说古代的军队没有什么信仰,没有现在的共产主义之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当大汉铁骑高喊着“汉军威武”冲入匈奴的时候,岳家军以步兵抵挡金国重装骑兵的时候,他们都有着坚定的信仰:国家与荣誉。将士都明白自己为谁而战,为何而战。这样的军队是坚强的,他们也会失败,但即使失败也会不会丢掉军人的尊严、荣誉。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强大的,是可怕的,但绝不会是坚强的。
关羽军糟糕的训练、涣散的军纪
上面说的主要是荆州军民对蜀汉、对关羽的是否认同。我们再看看这支军队的责任感如何。关羽军出兵樊城,他知道东吴的孙权随时可能进攻荆州,恐大本营有失,故令人沿江修筑数十座烽火台。按理说关羽的这一安排是非常合理的,通过烽火台加强了北伐军与荆州留守军的联系,使之能够互相呼应,及时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但糟糕的训练、涣散的军纪再一次重重的惩罚了这支军队。

如果不是非常时期,为何要建烽火台?如果驻守烽火台的士兵平时受到了良好的训练,拥有着真正军人必备的责任感警惕性,在这么紧张的时刻,怎会让从东吴方向来的所谓客商到烽火台休息?即便让他们暂时停靠一下,又怎会不仔细搜查一下对方有没有带武器?怎会轻易在战场轻易接受贿赂?烽火台的重要性比今天的边防哨所重要得多,可以去问问边防军战士,哪个敢轻易让陌生人进哨所坐坐?
如果说是一个烽火台这样,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个别现象,有害群之马,但沿江数个烽火台都是这样,为什么呢?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只能是关羽的责任。如果他平时的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各项军事行动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怎么可能发生如果可笑的事情?辛辛苦苦修筑的预警系统不仅没有为荆州守军提供任何报警,反而成了麻痹了守城友军的工具。
关羽下令修烽火台的时候规定好纪律:如“任何擅自靠近烽火台者杀无赦,违反此项军令的守将杀无赦”等。怎么还会让吕子明白衣渡江?多思者胜,烽火台的失守怪不得别人,怪不怪关羽的想法太不细致,存在许多漏洞。关羽的烽火台就像一排没软件的电脑,纯摆设儿。
再说荆州城内守军,怎么可以在三更天的时候只听城下几声喊就打开城门,此举甚至让我怀疑关羽的荆州军知不知道什么叫纪律,懂不懂战争常识。在那样的黑夜,如果关羽略懂兵法,即使是他自己回到荆州,后面又没有什么追兵,他都应该在外面逛到天明再进城,更别说一些下级军官了。汉武帝刘彻曾经出城打猎,回来晚了一点,守城军官听见皇帝的名字也拒不开城,而且那时汉朝的敌人匈奴还远得很,不属临战状态,这才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处于战争状态下的荆州,守军如此肆无忌惮,深更半夜随意打开城门,真的无法想像这是一支经过长期训练的正规军。就是很多民团土匪的纪律也应该比这更好一些吧。
荆州多年没有发生什么战事,又是富庶之地,我相信荆州兵的身体都是强壮的,武器都是精良的,格斗技巧也是高超的,故此打了襄阳,围困了樊城,震惊了许都。为什么这样一支身体强壮、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从大胜到完败,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就是因为这支军队的士兵们没有信仰、没有纪律、没有警惕性、缺少血性,总结一下就是没有精神。而决定一支军队精神的就是他们的主帅。

这样的军队是属玻璃的,虽然很硬,但太脆。胜利时目空一切,失败时一泻千里。
关羽手中有没有大将是否决定战局
有人会说,关羽的失败是因为关羽手中没有大将,刘备手下的四虎上将、魏延这几人都没在荆州。那我要问一句了,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想当初刘备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的时候,都可以吸引、请来、留住大批人才,关羽身为荆州之主,(相当于当年刘表的地位)管理几郡土地,经营多年,怎么就连一个人才也吸引、培养不出来呢?兵是刘备留下的,将是刘备派来的,还要关羽做什么呢?
刘备这个人的亲和力超强,很少有人比得了,也不提曹操、孙策这些一方霸主,提袁绍袁术又会有人说人家四世三公。就说说吕布,吕布杀了董卓,被西凉兵所迫离开长安时,不说单人独骑也差不多,而吕布回到老家后很快组织起一支可以与曹操抗衡的军队,这支军队里包括陈宫这样的谋士,高顺、张辽这样的武将,而且这些人都对吕布忠心耿耿。关羽在荆州这些年都在做些什么?
有人会说荆州的人才都被之前的刘备、曹操抢光了。开玩笑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贤能的人即便是千里以外的人才也会被他吸引过来,岂在一地?无能的人即便对面住的是诸葛亮也会视而不见。退一步说人才是不能流动的,只能就地取才,荆州的人才在关羽接手的时候的确一个都没有了。设一个人20岁成材,关羽在荆州7年多,当年13-20岁的这些孩子也该成人了,他们当中全是饭桶吗?
喜欢关羽的朋友也可以说,关羽性格孤傲,招揽不到人才也属正常。行,我们再退一步,如果他能用好刘备给他留下的这些人也算他合格。但刘备的这些老臣又是怎么看待关羽的呢?身居要职的能降的都降了。为何关羽会众叛亲离到如此地步呢?
世人都骂傅士仁、糜芳失节,我并不这么认为,傅士仁书中前文没什么故事,但糜芳是什么人呢?糜氏兄弟从徐州即跟随刘备,几经磨难,无论刘备如何狼狈、落魄,糜氏兄弟始终对其不弃不离,誓死追随。且刘备称帝后,糜芳又是正宗的堂堂国舅,前途似锦,投降东吴对他又有什么好处呢?即使糜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势力小人,如非万不得已,他也没理由投降孙权啊。
简单说一下情节,傅、糜二人为先锋,却在出征前醉酒导致失火,于是关羽定要杀此二人,只是碍于朝廷重臣费诗的面子才没有杀,但还是每人重责了四十杖。看起来完全是傅、糜二人咎由自取,关羽不过是秉公办事罢了。但我有个怀疑,傅、糜二人为什么要在出征前喝得烂醉如泥,是因为受到关羽的重用而开心的吗?我看不像,傅士仁究竟什么人物,没多少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个以武力著称的人,在刘备手下也没有领兵打过仗。糜芳的事迹相对多一点,基本上是个文官。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先锋对一支军队有多么重要?先锋的人选必须是久经沙场的勇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别的不说,就说三国演义,大家所熟悉的先锋都是赵云、徐晃、张郃这类的人,从没听说过曹操用郭嘉,孙权用张昭当先锋的例子。为什么关羽放着关平、廖化这二位久经沙场的猛将不用,而一定要让没有领兵经验的糜芳、傅士仁当先锋呢?难道没有人觉得这和逼张飞绣花一样可笑吗?
真正的情况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我们只能用已知的事实来推测,傅士仁、糜芳二人喝的一定不是因受到关羽的重用而高兴的喜酒,而是知道前途凶险、此行基本上有去无回的闷酒,故此才醉酒误事。两个缺少武力又没领过兵的人当先锋,结果就只可能有两种:或被曹魏军杀了,或做错了事被关羽杀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换谁会不郁闷呢?借酒浇愁也就顺理成章了。
话再说回来,傅士仁、糜芳之错的确很严重,但无心之失,罪不至死。尤其是对糜芳这样的老臣,即使是刘备也一定会法外施恩。军法不外乎人情,如果一定按军法办事,第一个该杀的就是投降过曹操又放走过曹操的关羽。傅、糜之罪和关羽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为什么刘备能因他是老臣而网开一面,关羽就不能给傅、糜二人一次机会呢?若非刚好费诗在,关羽不好拔其面子,相信傅、糜二人直接就被关羽砍了。
即便这样,关羽还没有完,我直接引用一下关羽催粮的命令“白米十万石,令二将军星夜解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这哪里是催粮?根本就是成心找借口杀傅、糜二人。十万石是小数目吗?即使库里现成的,不必现去征粮,装车也要装一阵子吧,也很难做到关羽要求的星夜解去。
假设去樊城的道路没有被吴军封死,南郡库里也有现成的十万石粮(糜芳好富啊),这项任务也够苛刻的,不能说完全不可能完成,但只要稍有一点意外、散失,就会误期。过过分的是那句“如迟立斩”,关羽每次下命令都有那句话吗?还是只对糜芳、傅士仁这样?
如果关羽真的需要军粮,先让二人送去五万石,另五万石晚几天再送,行不行?最起码也应该早点给个预防针,这样促不及防的任务谁受得了?正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我们扪心自问,换成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奋勇杀敌,坚守城池,然后迎接关羽回来杀掉自己吗?
对于上面的种种疑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关羽早已有杀傅、糜之心,只是因其是重臣未有借口,故令其做先锋,则二人或被曹军杀之,或做错事借军法杀之。视之以国士,人亦以国士之礼待之;视之以草芥,人亦以草芥待之。关羽的众叛亲离,只能说是自作孽,不可活,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再补充一点,关羽如果聪明一点的话,他即使想杀傅糜二人,也可以像诸葛亮杀刘封那样,先稳住对方,等回城解除对方兵权后,再随意找个借口动手不迟的。关羽如此迫不及待,一方面也许是他十分恨此二人,(为什么会这样,只能去猜测了,也许傅、糜为老臣,不像其它人那样对关羽俯首贴耳,令关羽觉得没面子吧)另一方面是因为关羽太骄傲了,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从来不屑于去体会别人的想法、感受,觉得自己的话就是真理,自己说话别人就不敢不听,即使让人引颈受戮别人也会照办。平时他大权在握,别人慑于他的权势的确是这样的,可一旦他失了势,众叛亲离,墙倒众人推也就不足为怪了。
还有,刘备对张飞说过“卿酒后暴怒,鞭挞健儿,而复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张飞如是,关羽又何尝不是这样,缺少做人的智慧。另一种可能就是关羽将傅糜二人延杖罢官也不解气,定要找机会杀此二人,若将其贬官为民就很难找出什么借口了。还有第三种可能吗?
再简单提一下刘封,世人皆骂封不义,但为何刘封宁死不弃刘备,却对关羽见死不救呢?先分析一下当时刘封所面对的形势,此时荆州、公安、南郡已全部失守,关羽的北伐军也几乎全军覆没,仅余几百人在麦城残喘而已,被东吴数万精兵重重包围。而荆州附近只剩他刘封这一支刘备集团的部队,一座小城上庸,几千兵而已。
此时即使刘封倾全城兵马去救关羽,又能有多大的胜算救出关羽呢?刘封这样做极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兵力不足不仅救不出关羽反而把自己也折进去,连带着再丢掉刘备最后的根据地上庸。所以刘封拒不出兵从大局上看是有道理的。
就算此时刘封舍命救回了关羽,对形势又能有什么改观呢?是能重新聚集已四散奔逃的北伐部队,还是能收复荆州呢?为关羽一个人的生死,而令一座城池、数千军民冒那么大的风险,究竟值不值得呢?如果荆州还在关羽手中,但情况危急,急需援兵,刘封还会按兵不动吗?我看到不少朋友居然搞笑得认为关羽失荆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刘封未出求兵,因果关系都没有搞清楚。失荆州一役从大局来看,刘封不仅无过,反而有功,起码他保住了上庸,避免了军队的无谓牺牲。
即使是我把刘封想得太好,他按兵不动不是以上的那些原因,就是因为和关羽不睦。那又为什么和关羽不睦呢?按理说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刘封巴结关羽还来不及,不可能主动得罪关羽才对。是因为关羽向刘备提出“螟蛉义子,不可僭立,置上庸以杜后患”吗?这应该是一个原因,但不会是主要原因,因为在那样一个嫡出、庶出都极大差距的年代,刘封能够得到刘备的赏识,会愚蠢得身为义子而与刘备几个亲子争储吗?不仅关羽,相信满朝文武甚至包刘封自己都不会支持他为储君,刘封因此事与关羽交恶的可能性应该不大。最大的可能还应该是和傅、糜的情况差不多,关羽平时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受不了。
再假设,刘封不顾一切的救回了关羽,上庸也运气好像得中了chai piao,没有丢,是不是就一定是件好事呢?首先,刘备要怎样处置关羽呢?若大的荆州,数万的精兵,现在关羽只身而归,是否要追究关系的责任呢?顾军法还是顾兄弟情??不处置关羽,又该让他做些什么?像关羽自己想的那样,刘备再给他几万人马他去复夺荆州,报仇血恨,军心能服气吗?他有那样的能力吗?这些人马再折进去怎么办?让关羽闲居在家,关羽能呆住吗?所以关羽与荆州共存亡应该是他最好的结局。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