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历史上的赵云(二)
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受益州牧刘璋的邀请入蜀,并紧跟着就开始了他这一生中最重大的战略决定,平定刘璋集团,建立自己稳固的地盘! 但战役进行得并不如当初设想得那么顺利,刘备屡遭败绩,甚至损失了重要的谋士庞统,受到重创的刘备急调留守荆洲的诸葛亮、赵云和南郡太守、征虏将军张飞入蜀,参与平定益州,当时的赵云归诸葛亮节制。两路人马平定江洲后,张飞从江州溯嘉陵江北上,攻克垫江,再从这里溯涪江而西攻克德阳,最后在成都与刘备会合。而诸葛亮、赵云从江州溯长江而西攻克江阳,诸葛亮继续西溯长江平定僰道、南安、武阳,赵云则从江阳北上平定汉安、资中、牛髀,最后同时到达成都。兵贵者,神速也,赵云在进军途中,没有耽搁一天,为最后的攻取成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后赵云晋升为翊军将军,不再受诸葛亮节制,开始独当一面。 攻取成都后,刘备准备把成都的好房名田赏赐给刘备集团的那些有功之臣,赵云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直接反对的,他是这么说的:“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刘备听了这话是非常羞愧,于是打消了这个想法,赵云因为这事,也是很得罪了一些人的,但他的刚正不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行为,至今尤使人称道! 说到赵云的刚正,又想到了一件趣事。说的是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后,这位孙夫人从小爱练武,为人非常骄横无礼,带来的一批家奴也个个仗着孙夫人无法无天,弄得刘备一点办法也没有,不光别人不敢管,连他自己也管不了。后来刘备深知赵云为人持重严瑾,必能整治这帮人,于是任命赵云为“内事”(专管内部事物),果然,赵云一上任,这些人就再也不敢肆无忌惮了,终于去了刘备的心腹之患。 (又有个题外的趣事,孙夫人后来回到吴国后,刘备又娶了吴懿的妹妹,是个寡妇,总觉得奇怪,可能三国的名人比较喜欢娶寡妇,孙权的徐夫人,曹丕的甄氏等等都是寡妇,这也权博大家一笑了。) 及至刘备平定汉中时,赵云开始上演了他一生中最最经典的一幕,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成语“一身是胆”。这个故事《三国演义》中应该记载得比较详细,唯一不太一样的是,实际上在黄忠劫粮失败,曹操大举进攻的时候,赵云当时只带了数十骑,没《三国演义》中说的那么多人,而曹军自相践踏,掉进汉水着实死了不少。这一个方面是赵云胆略的体现,另一个方面,是不是在曹军的心中,乃至于在曹操的心中,对赵云有一种本质上的畏惧呢? 古代的战争,在战前对对方的兵力部署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基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刘备部署在前线有多少人,曹操不会不知道,赵云手下的那点人,就算有埋伏,恐怕给曹操塞牙缝都不够。而曹军之所以看见赵云寨中有点动静就失魂落魄,胆战心惊,按照我的估计,还是赵云在平常积累下来的声望所造成的! 附带说明一下,当时刘备夸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但并没有封什么官爵,“虎威将军”,其实是由广大士兵自发送给赵云的一个绰号,可见赵云在士兵心目中的威望之高。 这一次看似不大的小规模战役,实际上严重地削弱了曹军的斗志,也给了曹操的精神以重创,在随后进行的汉中决战中,曹军的失败是可以想象的到的了。 但非常奇怪,对于这么一个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甚至在敌人心目中都有极高威望的大将,刘备竟然没有给予足够的升赏,《三国志》中,也写的是“关张马黄赵”,将赵云排在了最后一个(后来的“五虎大将”即由此而来),这应该和三国时期极强的门户观念有关。关张不必多说,马超出身于大军阀家庭,属于名门望族,黄忠久居于长沙,世代将官,赵云的和他们比,就差多了,祖上没有显赫的事迹,本人也出身寒微,声望,官职全凭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在此条件下,刘备就算想要迅速的提拔赵云,恐怕也必须考虑来自于士大夫阶层的压力。 而赵云官职权利和功劳不相匹配的状况,一直要等到对他欣赏有加,铁腕治国的诸葛亮正式执掌大权后才会得到大幅度改善。 在赵云的军事生涯达到第一个顶峰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历史上的赵云(三)
建安二十四年(219),镇守荆洲的关羽军团惨败,关羽本人也被斩首,盛怒之下的刘备,立刻发动对孙权的战争。赵云当即上书力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当时上书谏言的人无数,而只有赵云的这份谏书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分量之重,可想而知。从这份谏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赵云分析得十分中肯,十分透彻,他并不是反对夺回荆洲,只是认为在现在的条件下,时机尚未成熟,其高瞻远瞩的政治才能,表露无疑。可惜的是,年事已高,急于完成大业的刘备不但没有采纳,相反对赵云产生了疑心,将其冷落一边,连南征这么重大的事都没有让赵云直接参加。其实赵云的力谏,是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表现。 令人钦佩是是,遭到挫折冷遇的赵云并没有丝毫的记恨,反而在刘备惨败后,第一个迅速感到增援,一直将刘备平安护送到永安才放下心来。这份心胸和气魄,不是一般人有的。 章武三年(223),刘备病死,诸葛亮正式执掌蜀汉大权,以赵云、魏延、王平等人为代表的,出身寒微的中青年军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用,建兴元年,也就是刘禅登基的第一年,赵云被提拔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来了一个三级跳。并且被诸葛亮委以抵御魏大将军曹真的重任,这以后赵云的事迹,《三国演义》基本都有记载,就不多说了。 建兴七年(229)赵云病逝,谥大将军,顺平侯。其后,赵云和关羽张飞等人一起被追谥为十二大臣。(十二大臣为:法正、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夏侯霸、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和赵云) 综观赵云一生,其武艺出众,见识一流,人品清高,有勇有谋,处事缜密,文武双全,并且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推崇他为蜀汉第一大将并不为过。在成都武侯祠的左右两廊各有文臣武将十四员,东府文官廊以庞统为首,西府武将廊则以赵云为首(依次为孙干、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及冯习)。再让我们借用一下姜维对赵云的评价: “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这段评论,已经足可以使赵云含笑于九泉了。 可惜的是,他的两个儿子没什么太突出的事迹。大儿子赵统,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另一个儿子赵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最后用一首赞美赵云的诗做为本文的结尾: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后记:最近得到本清人写的书,里面有篇文章是描写赵云当桂阳太守血战曹军的故事,非常好看,但未知真假,如诸君感兴趣,我可以试着整理一下。)
蜘蛛,相信你对正史的讨论有一定兴趣,不知你有没有到过这个论坛,亦介绍一下给大家…
(后记:最近得到本清人写的书,里面有篇文章是描写赵云当桂阳太守血战曹军的故事,非常好看,但未知真假,如诸君感兴趣,我可以试着整理一下。)
整理完发上来啊,我对这些故事比游戏还感兴趣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