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对庞统的认识往往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以,对庞统大都有误解。我就曾写过一个帖子,说庞统可比诸葛亮差了远去了,但那是针对小说里的庞统和诸葛亮进行的比较,毕竟不是历史。历史上的庞统可一点也不比诸葛亮差,可惜,他英年早逝,死时才三十六岁,正是他刚刚要大显身手的时候。
庞统有个雅号叫“凤雏”,这是他叔叔庞德公给起的,以此与当时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如此之称谓显然是推重他的意思,但绝不是偏爱,而是实事求是的中的之言。罗贯中写小说,说庞统死于“落凤坡”,把庞统的死因硬和他的称谓联系起来,实乃牵强附会的迷信。
当时的名士司马徽,即人称“有知人鉴”的水镜先生,第一次见到庞统就“甚异之”,“称统为南州之士冠冕”。这种评价本身就已经不一般,再出自一个名士之口,就更显得非同寻常。所以,司马徽此言一出口,原来“未有人识”的庞统,粉丝开始多起来。
庞统生活的时代,政治十分腐败。当时的或者后来的人,关于那段历史的评述非常多,我惟独忘不了就是庞统的那句话:“善人少而恶人多。”你看,多干脆、多精辟!没有深刻思想的人说不出如此简洁明了却又切中要害的话。
小时候的庞统很质朴;我的理解,他聪明是聪明,但性格却实在,似乎没有弯弯肠子。刘备攻克益州后,置酒作乐以示庆贺,甚至有点得意忘形。但庞统或许感到夺取益州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要给刘备泼点冷水吧,竟然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惹得刘备好不高兴。
他的实在性情还表现在对人的看法上,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避长,不护短。如他认为当时的人物陆绩和顾邵,一个是“驽马有逸足之力”,一个是“驽牛能负重致远”。说另一个人物全琮“好施慕名……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这些都是不美谀不隐恶的中肯之评。
庞统实在固然是实在,但也个性十足。刘备领荆州牧后,以庞统为从事,守耒阳令。庞统对这个处级待遇一点也没瞧得上,工作稀得马哈,结果政绩不佳让刘备给免了。可没想到的是,居然因祸得福,整出了“轰动效应”,连吴国的鲁肃都替他说情了,大意是,庞士元非百里才也,只有让他进政治局,他才能一展才干。哈哈,谁说小屋不扫就不能扫天下呢!
但,人要想干点事儿,毕竟还得靠真本领。是骡子是马一溜便知。当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入益州协助抵御张鲁时,法正劝刘备乘机夺取益州,刘备假惺惺的表示不同意,其实这个大耳贼鬼着呢!在庞统高瞻远瞩般的利弊剖析下,他终于同意了庞统的建议,亲自率军进入益州;此举对于刘备政权的建立,具有战略性意义。
此后,庞统一直跟随刘备在益州。而诸葛亮、关羽、赵云等则留守荆州。这样很明显可以看出,刘备在益州的战略策划,主要都出自庞统。正是在庞统的辅助下,刘备所率领的荆州军反客为主,终于在建安十九年包围成都,迫使刘璋出降,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
可惜,天不怜才,在庞统将要告成之际,却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不朽的功业拱手让给了诸葛亮。如果老天能够假庞统以更多的时日,庞统的人生绝不会如此的定格,以至于给写小说的罗贯中以那样的口实,真令人痛惜!真令人痛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