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周瑜临终前的取蜀方略,原本打算趁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时无 法分兵,看准「未能与(孙权)将军连兵相事」,打算一举与孙瑜共同领 兵「得蜀而并张鲁」,然后再回师攻取荆州,「据襄阳以蹙(曹)操」, 最后「西结马超」而共同「北抗曹操」。孙权同意,但周瑜走到巴丘就病 卒,因此「丧当还吴」,周瑜西征取蜀美梦,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 逐句拆字上就事论事,周瑜取蜀方策的宏观环境可从曹操的威胁、取蜀 后并吞张鲁、据襄阳而立足荆州、外援马超以完成最后的北抗曹操,各事 分别细说从头,从外部观点针对周瑜取蜀的相关环境中抽丝剥茧。内部观 点再仔细单就千里长征以武力强侵取蜀,分别述列有利与不利的条件,从 而讨论此取蜀方略之可行性及落实执行之优劣。 整个周瑜取蜀方略,外部条件的时势有曹操、张鲁、襄阳及马超等,正 好构成取蜀的时机及配合环境,也是周瑜极力进言的重心,倘若舍去不谈 ,周瑜取蜀方略形同空言虚辞。攸关性的或有连带,从全面整体面娓娓道 来,才不至沦于盲人摸象或以管窥天。 桓温远伐成汉,千里之外灭人之国,蒙眷幸运之亲睐;刘备翻脸袭攻刘 璋,转战三年,辅获荆州增援,苦战以逼降作收;昔日赤壁战前周瑜分析 曹操南征,以天时地利人和等四不利,断定北方骁骑与江东舟楫之优胜与 劣败。以此三例来对照周瑜取蜀方略,分别对号入座,「校之以计,而索 其情」,以议论周瑜取蜀。 二、曹操虎视眈眈 建安十三年发生赤壁之战,建安十四年周瑜还在围城南郡,孙权攻击合 淝失利。同年春三月,曹操休养生息「作轻舟,治水军」,又派于禁、臧 霸等讨梅成,及派张辽督张合、牛盖等讨陈兰,招抚叛贼之后留下七千名 军队驻军合淝,为后来的合淝守城抵抗,成功抵挡孙权十万大军入侵埋下 伏笔。此时刘备正在荆南收降四郡,收纳庐江雷绪部曲数万口等,还曾求 周瑜分地,后来仍嫌地少不足,才有后来的「权借荆州数郡」等。建安十 六年秋七月,曹操开始展开敉平马超及韩遂的叛变,同年十月击破。 因此从周瑜提出取蜀时至周瑜殂卒时,也就是在建安十五年前后,曹操 并未非无瑕分身。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并未让曹操元气大伤,因为孙 权攻夺合肥不利,周瑜在南郡也被挡一年多,等于孙权在战后踢到铁板, 对赤壁之战的收获,只剩还得历经苦战所啃下的南郡而己,荆州的北部仍 在曹操掌握,而荆州后南部又被刘备夺取,徐州则令孙权未能越雷池一步 ,因此赤壁之战后,从所占领地而计,最不利的一方反而是孙权。从曹操 有空新建船舰、练水师,表示曹操还有余力可于东方兹事;而荆州及扬州 的叛变,亦仅由曹操麾下的于禁及张辽等人即可就地解决,毋须曹操亲征 ;关中马超及韩遂叛乱则发生于建安十六年,战端还是曹操所挑起。 因此就建安十五年的前后,曹操在中原不但无事,因为孙权及周瑜未能 北伐威胁,而且曹操还东治水军,西伐关中,可见曹操仍有机会南侵孙权 ,因此周瑜取蜀所推测的「(曹操)未能与(孙权)将军连兵相事」,似 乎有待商确。若是孙权倾国西征取蜀,万一曹操再度南侵时,可能发生剩 无余兵可资相抗之虞;反之,若曹操仍有余力南侵的威胁时,孙权就无法 分太多兵让周瑜取蜀,势必留兵自保。 至于曹操南侵的选择多样化,至少可从合淝或江陵来袭,尤其是在徐州 的东边战事接踵而来:「(建安十七年)冬十月,公征孙权」、「(建安 )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江西营。」;建安十九年秋 七月,曹操再征孙权;建安二十一年冬十月,曹操又攻孙权。如果曹操真 的分身乏术的话,理应无暇南下,而且其中还夹有征马超、收张鲁等西线 战事,可见曹操掌握中,可供东征西讨的时间相当充裕,四战挑衅绰绰游 刃有余。如果在没有其它意外之下,孙权真按表操课,着命周瑜如期于建 安十五年长征取蜀,但是事实上建安十七年曹操就大军南下,东出徐州, 还攻破孙权江西营寨,可见周瑜所说的曹操「未能与(孙权)将军连兵相 事」,这句话的眼光及效力只有二年不到。 《先主传.引献帝春秋注》:「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 者见(曹)操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曹)操三分天下 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有心积 极东征北讨的野心,一直到死前还在舟马奔波,不甘寂寞的人怎会坐以待 毙?「有事必不能来」之武断,有如大意之螳螂捕蝉,却轻视黄雀在后。 事实胜于雄辩,曹操收拾完马超,马上就南下挺进濡须口,周瑜整装出 发后不到二年的时间,曹操已出现求战,这还是先主动生事于关中才多迟 延一年。若是除去关中平乱,曹操提前南下的可能又大增。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此时前后并非周瑜所称的无法分兵相争,北方一点也 不见曹操有事没空的迹象,这是周瑜取蜀的第一个致命伤,对曹操状态的 假设有疑问。
三、兵力众寡比较 第二个致命伤是周瑜的兵力问题,可以与益州州牧刘璋互相比较,对千 里灭国的优势,是否能胸有成竹。 刘璋面临刘备的翻脸背叛时,益州尚能支持作战三年之久,成都还有固 守难攻的条件,因「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 」若再加计益州前哨的葭萌关、涪县、白帝、江州、江阳及雒城等,可见 整体益州的兵力众多、势力广大,纵使刘备用诈,也无法全面速战速决, 这是益州坚守自保的实力相当强大。 周瑜在赤壁之战时实力只有三万士卒,「(周)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 住夏口,保为(孙权)将军破之。」此三万人历经赤壁水战、乌林陆战、 南郡围城,兵员牺牲或损失,势必有死有伤。而且新收南郡后,尚且要分 兵驻守,否则情报一但传入邻近紧凑之襄阳及樊城,曹军得知南郡兵力不 多时,收复失土的机会就来了。再假设周瑜若有收纳曹仁的荆州降兵的话 ,也得考量降兵的忠诚度及蠢动,若周瑜未因降兵而增兵,不管是杀降或 是未纳降兵,那么周瑜围城南郡后的兵力不见得高于陷拔南郡后的兵力。 再来就是当地临时征兵以壮军势的可能,按常理判断,南郡平民可被征调 为可用之兵,在曹仁被围城一多年时,早应被抽薪榨干,苟存下来的残余 可让周瑜资以征兵入伍,所剩无几。纵然赤壁战事鲜少死伤,高估所剩兵 力,周瑜部队的最大值也不超过三万人,而且还要分兵留守南郡,可供外 调西征的兵力则又需打折扣。 再从周瑜伙同孙瑜共谋取蜀,联军远征而非独力胜任,周瑜在联军取蜀 上可运用的兵力不但无法全权指挥,而且还有受掣肘的可能。周瑜死后时 ,生前所遗留兵众部曲被人接管,「(鲁肃)代(周)瑜领兵。(周)瑜 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周瑜长子周循早卒,次子周胤「初 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在世兵制的江东,从四千 余人到一千人来衡量周瑜生前兵力,恐怕周瑜死前的兵力不丰,充其量不 过数千人。 益州刘璋举境可是数以万计的兵力,周瑜不过是数千人,纵使再加计孙 瑜部众,总体的远征军仅占孙权所能控制的数量,少之又少。以众击寡尚 且未必保证得胜,以卵击石则犯了「小敌之坚」的错误,后果必遭「大敌 之擒」。恰如肉包子打狗,是有可能打昏恶狗,不过机会少之又少,肉包 送礼被狗所吃的可能性还比较大;因为用十几颗坚硬的石头都不一定打退 猛犬,况且企望一两粒软嫩的肉包子呢? 刘璋继其父刘焉统治益州多年,麾下猛将善战之将领及士兵不乏其人, 而且正当与北方张鲁久战多年。《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晋书.袁乔传》:「蜀土富实,号称天 府,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足见益州拥有可资征用的将多兵众之丰 盈,令刘邦藉此消灭三秦而入关逐鹿,使孔明因此出师北伐而屡攻中原。 若周瑜孤军深入,兵卒最多不过数千,益州可举州动员相抗,兵卒动辄数 以万计;总之,入侵的周瑜兵少,刘璋的兵力雄厚。 从众寡之分来比较刘璋与周瑜,在兵多与兵少之际,有利与不利的优劣 ,这很明显。
四、轻视张鲁反应 第三个致命伤是张鲁问题,刘璋与张鲁是宿敌,互战多年倍受压力,甚 至于刘璋还派张松向曹操要援,及遣法正向刘备求助,由此观之,张鲁当 与刘璋势均力敌。刘备于建安二十年取蜀,经过休养三年后才整兵挥军汉 中,也就得益州与攻汉中两件事分别考虑,若是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周瑜 企图「得蜀而并张鲁」的野心,不是轻视刘璋与张鲁的实力,就是把益州 与汉中的攻拔视同一体。入川虽因盆地或有水战,汉中则是全面山地高岭 战事,两种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敌友状态、甚至还有互相牵制的关系,若 周瑜取蜀时不考虑联合张鲁共击刘璋的优势,也得担心万一身受刘璋与张 鲁夹击的危险。刘璋因为联合刘备共击张鲁时而被刘备翻脸遭袭,若是周 瑜声称欲联合张鲁共击刘璋时,若张鲁反应不如刘璋对刘备一样推心置腹 ,可能性不是没有。 对张鲁的敌友态度及配合战术等,周瑜并未交待,也就是取蜀之策未考 虑张鲁,攻击的对象是刘璋,对其宿敌张鲁却不加算计,因此周瑜取蜀的 北方势力,明显摆着一个未知变量。若是趁周瑜与刘璋相战正酣时,张鲁 大军压境,坐收渔翁之利,万一周瑜与刘璋两败俱伤时,周瑜远征在外, 恐无退身之路。势力的消长应该「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此乃多多益善,因「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 算乎?」 刘璋正与张鲁互战,周瑜若欲算计刘璋时,随着张鲁的反应不同,下场 因此产生非常大的差异,被波及的可能性不会绝无仅有,不能不加以忽略 。张鲁可能助周瑜联合夹击刘璋,也有可能中立不干涉(又可分为放任周 瑜取蜀或在二败俱伤中趁火打劫二种可能),还有最严重的扯周瑜的后腿 。太多状况可令周瑜取蜀半途而废,甚至于全军覆没,张鲁的态度敌友未 清之前,更应予详加考虑变量,以免太过一厢情愿而惨遭措手不及。 而且挟敌意而来,不能寄望对方不备,周瑜原计划「得蜀而并张鲁」, 摆明不排除以武力解决汉中问题。张鲁即将除了现有刘璋的大敌当前,紧 接着即将面临周瑜的并吞威吓,此时在对周瑜表示友善或是敌对之间的抉 择,将是决定汉中未来的死生存亡之别。张鲁若带有一丝丁点的反应敌意 ,周瑜取蜀征途将蒙上一层失败的阴影,深入重地,四面为敌,不但左右 无法兼顾,而且难以抽身而退。 周瑜取蜀对张鲁寡谋少算,这是很严重的失策。
五、荆州发展方向 第四个致命伤是并张鲁后而取襄阳,若说周瑜的取蜀仅限于益州战事, 而攻汉中及据荆州等则为后续的战略考量,从鸟瞰的宏观眼光,亦可认为 周瑜的眼光在于图取曹操。不过未来式的愿景式计划,应该以实际可行性 或已完成来评价,而不应以目标的大小来错断是非。假设性的希望想象, 比不过实际上可兑现的价值。 沮授建言袁绍说:「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 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 。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 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 此功不难。」可行性不是没有,第一「举军东向」可定青州,第二「还讨 黑山」可灭张燕,第三「回众北首」可丧公孙瓒,第四「震胁戎狄」可令 匈奴,所谓「四州战略」的确实口气不小。青州东阻于曹操,张燕后来降 于曹操、鸟桓只是联盟关系,最成功的只有战胜辽东,而实际上袁绍耗费 一年多才远征公孙瓒,苦战之下才围拔力克。目标定的容易,但实际上施 行时,则应另行考虑细节,就像公孙瓒「围堑筑京」抵抗,袁绍「为地道 ,突坏其楼」才能成功攻破。周瑜的「并张鲁据荆州」,恰如沮授建言袁 绍的「四州战略」,眼光固然远大,但仅是理想,正如关羽也有北伐襄樊 之举,事前亦有据荆州的理想。不过心中希望是一回事,实践能不能作到 又是另一回事。 假设性的希望想象还有鲁肃的「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 以图天下。」及甘宁的「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但鲁肃 的「图天下」一定会比甘宁「渐规巴蜀」来得伟大吗?万一理想未能成真 ,支票终究跳票不能兑现,还不如把握手中可用零钱以积少成多。因此周 瑜的希望理想「并张鲁据荆州」,战略本身并无优劣可分,是否能实现的 才是可行性的关键。二鸟在林,还不一鸟在手,刘表虽无逐鹿中原的打算 ,但「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最后实现,刘表达成独霸荆州的理想,「荆 州」一州虽不如「四州战略」、「竟长江所极」或「渐规巴蜀」等规模, 但是实际上确实完成任务独霸荆州,质量实在;反而沮授、鲁肃及甘宁却 没实现理想,他们的「四州未竟」、「长江未达」及「巴蜀未取」如同未 兑现的支票,终究空虚。 有时候眼光太高反而不易达成,还不如脚踏实地,扎实取向,金额再少 的铜板现金,总比无法的兑现的支票要好:有效可用的铜板实为金钱,无 效没用的支票不过废纸。 周瑜打算结束取蜀后,回南郡而北攻襄阳。计划固然美妙,后来的关羽 也是从南郡出发而北伐襄樊。所以周瑜与关羽的计划北伐荆州,实有异曲 同工之妙。参考关羽后来落败的批评,计有久战未能速取樊城、攻城围城 不力、没有完整攻取襄樊计划只顾猛攻、还有粮秣补给不及导致擅取湘江 米粮而惨遭孙权借口袭杀,最要命的关键则是后路南郡被偷袭,以致于身 死败亡。可试着把以上的「关羽」二字替换成「周瑜」,顺顺口气设身处 地,看看周瑜的下场,是否会使关羽北伐荆州的历史提前上演? 空有理想计划,却无详细损益,将是周瑜取蜀后进取荆州襄阳的失败之 处。
六、周瑜觊觎刘备 第五个致命伤是周瑜若执意「据荆州」,则意味排除刘备,将是很严重 的转折点。 从战争关系及外交趋势而言,以当时形势分析:曹操在北方独大,南方 则有二小,即孙权在江东及另外一方刘备的崛起,大致形成三足鼎立,但 兵力或实力上应是曹操一大面对孙权及刘备的二小。二小联合以抗一大, 双方实力勉强应付相抗,赤壁之战就是孙权与刘备联军以抵抗曹操的进攻 。换成各怀鬼胎的话,变成二小互攻相伐,不论是两败俱伤或是仅剩一小 ,曹操的一大所要面的对南方,将不复有原有二小的联合加总,除非刘备 与孙权二小互斗后还能不死伤半人,才有可能不改变原有的二小实力。《 先主传.引献帝春秋注》:「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曹)操,使 敌承其隙,非长计也。」因此不管是孙权攻击刘备或刘备征讨孙权,只要 二小不能连手,曹操的一大面对刘备或孙权之间任何一小,那怕是二小尚 未互斗相伤,曹操将有以众凌寡上兵力上的优势。 《先主传》:「(孙)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 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如果周瑜取蜀真的成功,长江流域此时形势 为:东有吴(孙权),西有蜀(周瑜),中有荆(刘备)。虽然周瑜西征 前还拥有南郡,但是荆南四郡已落入刘备掌握,南郡南岸的油江口,刘备 「改名为公安」后立营驻兵,又南郡的守将周瑜西征离境,宛如后来的关 羽北伐离开南郡,其势险如累卵,岌岌可危。 若不考虑刘备,则周瑜西向长征的旅途又多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变数。正 如关羽北伐荆州而后路遭吕蒙偷袭,失败后还被冠上「大意失荆州」;如 果周瑜西征取蜀时,不论成功与否,从江东到益州之间还存有刘备势力, 后路会不会被刘备所截杀,然后兵败身亡后被称为「大意失荆州」?孙权 叛盟袭杀关羽前并无迹象,但是刘备翻脸攻打刘璋却是罪证确凿,昔日在 曹操麾下就曾叛变攻杀车冑而入主徐州,周瑜一路西行路过刘备时,这正 是一颗埋伏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这也是「吴终不能越荆有蜀」的结论,从「吴必不敢越(刘备)我而独 取蜀」而言,周瑜未能交待处理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在千里长征取蜀的过 程之间,已失算于最有可能导致全盘覆没的枭雄。 忽略刘备的存在,将是周瑜取蜀的最大威胁 七、取荆州与攻徐州 北图曹操尚有方向问题,也就是荆州与徐州之间的取舍。 吕蒙虽主张舍徐州而袭荆州,孙权也同意,并着手入侵南郡。然而终其 孙权一世,用兵重心并非意在荆州北部的襄樊及南阳,而是屡次云集大军 ,甚至于动员十万大军,挥师合淝,也就是吕蒙所误称的「徐土守兵,闻 不足言,往自可克。」从自赤壁战后计算,孙权亲征十一次,除了皖城战 事稍有成果外,其余皆无功而返。如果吕蒙的话是对的,孙权应该攻拔徐 州如探囊取物,但是孙权屡次出师不利,其中四次入侵意取徐州、包围合 淝皆铩羽而归,吕蒙的「往自可克」显然不尽事实。 检视逍遥津之战的东吴参战将领计有:车骑将军徐州牧孙权、武猛校尉 潘璋、奋武将军贺齐、平贼中郎将徐盛、承烈校尉凌统、平南将军吕范、 折冲将军甘宁、虎威将军吕蒙、讨越中郎将蒋钦、偏将军五校督陈武、中 司马诸葛瑾、宋谦及小将丁奉等,几乎已是举境黄金阵容,也就是精锐菁 英名将猛臣,士兵也达十万之众(赤壁之战才给周瑜三万兵,按《陶元珍 .三国吴兵考》:「孙权嗣立,先后得山越兵不下十三万人」,扣掉给周 瑜三万,孙权还自留十万),其中的主力部队亲征徐州,其它的零星部队 驱往荆州或取蜀,足见孙权用兵最重视的不是荆州而是往徐州的方向。 不论是从孙权北伐曹操时,出师的所经所由的方向及地区;或是应付曹 操攻击濡须口时,为求自卫而增援部队行军等综合归纳,孙权不论攻击或 防守,皆布置重兵用战于徐州。因此周瑜打算「据襄阳以蹙(曹)操」的 话,就猜错孙权的重徐轻荆的虚实部署。 既令周瑜取蜀成功,周瑜却打算据荆州以图曹操,但已违反孙权重徐轻 荆的战略。若孙权又不打算自荆州北伐,那么在孙权心中的盘算,从徐州 再联络取蜀以求呼应,更犯千里分兵大忌。周瑜取蜀并张鲁后却与孙权据 襄阳以蹙曹操,显然未曾预料到孙权重兵用心在徐州。 周瑜欲重荆州,但孙权却重徐州,此乃周瑜取蜀方略的第一个失算。
八、联盟结援马超 放过结交敌人的敌人弃于不顾,而向无关紧要的陌生人结盟,可谓舍近 而求远。 马超本身实力不过是马腾旧有部曲,在曹操未施压力前,马超并无声讨 曹操之必要动机。再说潼关之战时,马超并非单独发难,而是联合「侯选 、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 ,其众十万,同据河、潼,建列营陈」而共同叛乱,其中还因曹操施用反 间计,令马超忌讳韩遂而「更相猜疑,军以大败」,在在显示马超实力之 薄弱。曹操因大军众多又兵强马壮,还有耐心坐等叛军集合,以求一网打 尽,也就是马超动员外援愈多,但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叛逆愈多愈迎合曹 操心喜。被曹操照计划击溃后,马超虽然侥幸「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 」,但不久就被「(韦)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 。」前已无去路,曹操又「使夏侯渊击平之」毋宁是雪上加霜,后有追兵 ,曹操亲率的主力尚未出现,光是杨阜及夏侯渊等部属,足以让马超「进 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交通强手以威胁协助,低求弱脚则自身难保。孙权想要对付曹操的话, 应结交豪强厚势,而非求救于薄弱寡民,马超反抗曹操时不过仅占叛军的 十分之一,连一州刺史的部属都应对吃力,怎能对曹操产生威胁呢?泥菩 萨过江,已自身难保,早已无余力以佑平安。问道于盲或求教于愚,不是 不知自己轻重,就是高估对方。 当然还有周瑜与马超通讯问题,若以马超身在凉州,而周瑜身在襄阳起 算,协同及沟通问题,地埋环境的限制,足以产生很大的时间差被各个击 破。 既云取蜀,外交上有很好的对象可联张鲁,汉中的势力也不小,曹操、 刘备及刘璋都曾费心进攻过,马超兵败也投奔张鲁。而且作用上可资协助 对刘璋形成压力,又可对曹操产生牵制,换句话说,联张鲁可取蜀,亦可 攻曹,是很好的结盟伙伴。但若周瑜的野心大到「未得蜀而先望陇」,放 弃卒多势强的张鲁而求援于人少弱小的马超,似有矛盾:若是周瑜足以硬 并刘璋,足见周瑜兵强,不须再结弱小的马超;反而周瑜如无法硬吃刘璋 的话,显出周瑜兵小,联合弱小的马超亦于事无补。 联弱而弃强,舍近而求远,周瑜于「好与马超结援」上,思虑未尽周详 ,此乃周瑜取蜀第二个失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