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5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想知道为什么元宵节没活动的进来看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02-06 12: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因为某些高层是蒙古族元朝的后代。他们不过元宵节的,元宵=元消。不吉利啊。所以元宵节没有活动的。

福建某些地方也有蒙古元朝后代隐居的,他们从来不过元宵节。据说是一猛古名将的后代。报纸还是论坛上看的。觉得有道理就得顶顶。

那些蒙古后代的姓氏是改过来的,至少哪些姓氏请大家猜测一下。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02-06 12:05:00 | 只看该作者
探寻我省最大蒙古族聚居村

  他们隐居泉州深山500多年,现有1973人 目前,当地政府决定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开发建设成特色村寨

  姓“出”,却500多年没出过深山。

  他们是一群蒙古族后裔,却不懂得怎么将蒙古包撑起。

  他们的风俗与汉族无异,却不过元宵节。

  他们的祖先是谁?为什么深藏在泉州市泉港深山里头?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泉州市泉港涂岭小坝村,探寻这个我省最大蒙古族聚居村。

  闽最大蒙古族聚居村

  藏身泉州泉港深山里

  在324国道泉港涂岭段的路旁,有一块通往蒙古族聚居村的指示牌。由于没有专门去小坝村的巴士,只得雇上一辆摩托车,从指示牌旁边的水泥小道驶进,在蜿蜒盘旋的村道上

前行5.3公里后,终于来到了小坝村。

  这次要拜访的老人叫出其英,今年六十八岁,居住在小坝村甘蔗林自然村。这个宁静的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屋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在绿树的环抱下,生机盎然。

  “这里是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村。”出其英说,小坝村的蒙古族村民占福建省蒙古族总人口数的90%以上。

  他们的祖先木华黎

  曾是元朝开国元勋

  “我们的祖先是元朝的名将木华黎。”出其英老人说道。

  据了解,木华黎出生于公元1170年,原为成吉思汗的堂兄撒察别乞的奴隶,在撒察别乞被处死后归顺成吉思汗。后辅佐成吉思汗征服蒙古各部,因屡建战功被封为左军万户长,后加封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经6年征战,木华黎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国土,于公元1223年4月班师归途中,病逝于山西闻喜县。

  随后,出其英从自己的屋里拿出了一本《燕山出氏族谱》,族谱用旧报纸和红色塑料袋层层包裹着,族谱的内页泛黄,有的甚至已经缺失。

  根据《燕山出氏族谱》记载,出氏一族的始祖是元朝太尉纳哈出。而在《元史》和《明史》中记载,纳哈出是木华黎的第九代后人,元朝灭亡后,纳哈出降明后又反明,反了又降,几经反复。明太祖看他是元朝名将的后代,便让他回蒙古去。

  后世隐居山林避难

  为纪念始祖改姓“出”

  纳哈出回蒙古后,又在金山聚兵反明,几次进兵辽东。明朝大将冯胜率领大军围攻纳哈出,纳哈出又投降了。明太祖再次宽恕了他,还封他为海西侯,让他跟着傅友德征战云南,结果死于途中。

  元末明初,纳哈出的长子察罕随明太子朱标的妻舅蓝玉造反被杀,次子佛家奴是姜邓氏所生,当时在福州中街屯田御倭。佛家奴怕受哥哥牵连诛九族,便去掉父名“纳哈”二字,单取“出”字为姓氏,并弃官隐居泉州,其后代一直隐姓埋名,低调行事。

  据出其英老人介绍,家族脉络的传承只是通过口耳转述,不敢修族谱,直到明朝被清朝取代,隐居深山的出姓族人才逐渐出来。两代后,他们又由象狮迁居涂岭新厝乡。出氏在新厝又传了两代后,感到难以发展,由出光育(出姓涂岭小坝始祖)再从新厝迁居惠安县十都樟市铺(今福建泉港区涂岭小坝洪厝坑)。从此,出氏在此默默地繁衍生息。

  隐居深山500多年后

  因一本族谱引起关注

  《燕山出氏族谱》具体是在什么年代写的,出其英老人也不知道。他说,这本族谱是他上初中时从太公手上传下来的。

  民国时期,出其英的伯父手抄了3份副本,分别分到涂岭的甘蔗林、樟角、前欧的三个族人手中保管。其中,原件和一份副本就在出其英家中。

  后来,“文革”时期,族谱成为除“四旧”活动的对象。当搜查族谱的人到来时,出其英将手抄的副本交出,并偷偷将原件保留了下来。

  十几年后,自己仍留有族谱原件一事,出其英深埋心底,连家人都不敢说。直到1982年前后,家族中人隐约猜到出其英手中保存着唯一一本《燕山出氏族谱》,并请来同族长辈劝说,最后,出其英将珍藏已久的族谱拿出。

  1985年,惠安县政府组成县、乡、村三级联合调查组(当时,小坝村为惠安县辖区),深入出姓聚居地小坝村进行实地调查,对出姓族谱、家谱、宗祠府第、墓地墓志作了详尽考察,并根据国家民委(81)第601号文精神,作出《关于恢复涂岭乡小坝村出姓群众为蒙古族的决定》,使隐居山林500多年的出姓群众恢复为本来民族。

  风俗习惯与汉族无异

  奇怪的是不过元宵节

  小坝村的洪厝坑是当地一个最大的有蒙古族人居住的自然村,4日下午,在出氏家庙旁,除了几名老人围坐在石桌椅上闲聊,村里几乎见不到一个人。

  今年80岁的出聪木介绍,出氏族人虽然是蒙古族,但居住在深山里已有五百多年,与汉族人通婚,一起生活,生活习惯早已经汉化。

  他说,目前出氏族人的民俗与当地汉族的各种习俗大同小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几个节日。除此之外,还有农历七月初七、农历十月廿九等,也是出氏族人的喜庆节日。

  出聪木老人介绍,与当地汉族人不同的是,出氏族人不过元宵节。有人猜测,这或许是因为元宵与“元消”谐音,出氏祖上作为元朝功臣,对此有所避讳。

  小坝村筹资兴建

  蒙古族特色村寨

  由于经济来源单一,主要靠种地,且村子藏在深山里,不少不满现状的村民纷纷到外地打工、定居。泉港区统战部林进辉先生介绍,这些村民往往只有到周末才会回到村子里,而平时,村里基本上没有人。

  林进辉说,小坝民族村地处泉港西北部山区,毗邻莆田市,是泉港区后花园建设的重要区域,全村方圆7平方公里,有8个自然村、人口2558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973人,占全村人口的78%。

  林进辉介绍,小坝民族村有着独特的山地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进一步促进小坝民族村的发展,立足该村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委、区政府决定开发建设小坝民族特色村寨,走特色旅游经济发展道路。

  目前,民族特色村寨的整体规划正在筹备当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02-06 12:30:00 | 只看该作者
[em01][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02-06 15:1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为是姓骡呢!!

[e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02-06 15:31:00 | 只看该作者

据悉骡 子是“出”性家奴出生,因其出身甚贱,未被准许性其主性。其祖辈痛苦终生,临挂之前见其主“苟日迪”廊下一 骡 子甚帅。突发奇想,将其子叫与榻前曰:“畜生,为父将逝。怜我族未有姓氏,现为父幸得仙人指点,为吾族其姓氏为罗”。其子大哭曰:“呜呼!天见可怜,我等终成 骡 子 亦”!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6 15:32:33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02-06 15:40: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dongyu0304在2012-2-6 15:31:00的发言:

据悉骡 子是“出”性家奴出生,因其出身甚贱,未被准许性其主性。其祖辈痛苦终生,临挂之前见其主“苟日迪”廊下一 骡 子甚帅。突发奇想,将其子叫与榻前曰:“畜生,为父将逝。怜我族未有姓氏,现为父幸得仙人指点,为吾族其姓氏为罗”。其子大哭曰:“呜呼!天见可怜,我等终成 骡 子 亦”!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6 15:32:33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02-06 16:20: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dongyu0304在2012-2-6 15:31:00的发言:

据悉骡 子是“出”性家奴出生,因其出身甚贱,未被准许性其主性。其祖辈痛苦终生,临挂之前见其主“苟日迪”廊下一 骡 子甚帅。突发奇想,将其子叫与榻前曰:“畜生,为父将逝。怜我族未有姓氏,现为父幸得仙人指点,为吾族其姓氏为罗”。其子大哭曰:“呜呼!天见可怜,我等终成 骡 子 亦”!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6 15:32:33编辑过]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02-06 19:50: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道红尘在2012-2-6 16:20:00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dongyu0304在2012-2-6 15:31:00的发言:

据悉骡 子是“出”性家奴出生,因其出身甚贱,未被准许性其主性。其祖辈痛苦终生,临挂之前见其主“苟日迪”廊下一 骡 子甚帅。突发奇想,将其子叫与榻前曰:“畜生,为父将逝。怜我族未有姓氏,现为父幸得仙人指点,为吾族其姓氏为罗”。其子大哭曰:“呜呼!天见可怜,我等终成 骡 子 亦”!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6 15:32:33编辑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经我考究,符合史实。。。

[em73][em73][em73][em73][em73]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02-06 20:06: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zdawq在2012-2-6 15:16:00的发言:

以为是姓骡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02-06 20:13: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EYEQ213在2012-2-6 12:05:00的发言:
探寻我省最大蒙古族聚居村

  他们隐居泉州深山500多年,现有1973人 目前,当地政府决定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开发建设成特色村寨

  姓“出”,却500多年没出过深山。

  他们是一群蒙古族后裔,却不懂得怎么将蒙古包撑起。

  他们的风俗与汉族无异,却不过元宵节。

  他们的祖先是谁?为什么深藏在泉州市泉港深山里头?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泉州市泉港涂岭小坝村,探寻这个我省最大蒙古族聚居村。

  闽最大蒙古族聚居村

  藏身泉州泉港深山里

  在324国道泉港涂岭段的路旁,有一块通往蒙古族聚居村的指示牌。由于没有专门去小坝村的巴士,只得雇上一辆摩托车,从指示牌旁边的水泥小道驶进,在蜿蜒盘旋的村道上

前行5.3公里后,终于来到了小坝村。

  这次要拜访的老人叫出其英,今年六十八岁,居住在小坝村甘蔗林自然村。这个宁静的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屋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在绿树的环抱下,生机盎然。

  “这里是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村。”出其英说,小坝村的蒙古族村民占福建省蒙古族总人口数的90%以上。

  他们的祖先木华黎

  曾是元朝开国元勋

  “我们的祖先是元朝的名将木华黎。”出其英老人说道。

  据了解,木华黎出生于公元1170年,原为成吉思汗的堂兄撒察别乞的奴隶,在撒察别乞被处死后归顺成吉思汗。后辅佐成吉思汗征服蒙古各部,因屡建战功被封为左军万户长,后加封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经6年征战,木华黎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国土,于公元1223年4月班师归途中,病逝于山西闻喜县。

  随后,出其英从自己的屋里拿出了一本《燕山出氏族谱》,族谱用旧报纸和红色塑料袋层层包裹着,族谱的内页泛黄,有的甚至已经缺失。

  根据《燕山出氏族谱》记载,出氏一族的始祖是元朝太尉纳哈出。而在《元史》和《明史》中记载,纳哈出是木华黎的第九代后人,元朝灭亡后,纳哈出降明后又反明,反了又降,几经反复。明太祖看他是元朝名将的后代,便让他回蒙古去。

  后世隐居山林避难

  为纪念始祖改姓“出”

  纳哈出回蒙古后,又在金山聚兵反明,几次进兵辽东。明朝大将冯胜率领大军围攻纳哈出,纳哈出又投降了。明太祖再次宽恕了他,还封他为海西侯,让他跟着傅友德征战云南,结果死于途中。

  元末明初,纳哈出的长子察罕随明太子朱标的妻舅蓝玉造反被杀,次子佛家奴是姜邓氏所生,当时在福州中街屯田御倭。佛家奴怕受哥哥牵连诛九族,便去掉父名“纳哈”二字,单取“出”字为姓氏,并弃官隐居泉州,其后代一直隐姓埋名,低调行事。

  据出其英老人介绍,家族脉络的传承只是通过口耳转述,不敢修族谱,直到明朝被清朝取代,隐居深山的出姓族人才逐渐出来。两代后,他们又由象狮迁居涂岭新厝乡。出氏在新厝又传了两代后,感到难以发展,由出光育(出姓涂岭小坝始祖)再从新厝迁居惠安县十都樟市铺(今福建泉港区涂岭小坝洪厝坑)。从此,出氏在此默默地繁衍生息。

  隐居深山500多年后

  因一本族谱引起关注

  《燕山出氏族谱》具体是在什么年代写的,出其英老人也不知道。他说,这本族谱是他上初中时从太公手上传下来的。

  民国时期,出其英的伯父手抄了3份副本,分别分到涂岭的甘蔗林、樟角、前欧的三个族人手中保管。其中,原件和一份副本就在出其英家中。

  后来,“文革”时期,族谱成为除“四旧”活动的对象。当搜查族谱的人到来时,出其英将手抄的副本交出,并偷偷将原件保留了下来。

  十几年后,自己仍留有族谱原件一事,出其英深埋心底,连家人都不敢说。直到1982年前后,家族中人隐约猜到出其英手中保存着唯一一本《燕山出氏族谱》,并请来同族长辈劝说,最后,出其英将珍藏已久的族谱拿出。

  1985年,惠安县政府组成县、乡、村三级联合调查组(当时,小坝村为惠安县辖区),深入出姓聚居地小坝村进行实地调查,对出姓族谱、家谱、宗祠府第、墓地墓志作了详尽考察,并根据国家民委(81)第601号文精神,作出《关于恢复涂岭乡小坝村出姓群众为蒙古族的决定》,使隐居山林500多年的出姓群众恢复为本来民族。

  风俗习惯与汉族无异

  奇怪的是不过元宵节

  小坝村的洪厝坑是当地一个最大的有蒙古族人居住的自然村,4日下午,在出氏家庙旁,除了几名老人围坐在石桌椅上闲聊,村里几乎见不到一个人。

  今年80岁的出聪木介绍,出氏族人虽然是蒙古族,但居住在深山里已有五百多年,与汉族人通婚,一起生活,生活习惯早已经汉化。

  他说,目前出氏族人的民俗与当地汉族的各种习俗大同小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几个节日。除此之外,还有农历七月初七、农历十月廿九等,也是出氏族人的喜庆节日。

  出聪木老人介绍,与当地汉族人不同的是,出氏族人不过元宵节。有人猜测,这或许是因为元宵与“元消”谐音,出氏祖上作为元朝功臣,对此有所避讳。

  小坝村筹资兴建

  蒙古族特色村寨

  由于经济来源单一,主要靠种地,且村子藏在深山里,不少不满现状的村民纷纷到外地打工、定居。泉港区统战部林进辉先生介绍,这些村民往往只有到周末才会回到村子里,而平时,村里基本上没有人。

  林进辉说,小坝民族村地处泉港西北部山区,毗邻莆田市,是泉港区后花园建设的重要区域,全村方圆7平方公里,有8个自然村、人口2558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973人,占全村人口的78%。

  林进辉介绍,小坝民族村有着独特的山地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进一步促进小坝民族村的发展,立足该村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委、区政府决定开发建设小坝民族特色村寨,走特色旅游经济发展道路。

  目前,民族特色村寨的整体规划正在筹备当中。

[em32][em32][em32][em32]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