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康元年,曹操病逝于洛阳,临死号令:“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曹丕做了魏王,新朝伊始,万象更新,他当机立断搞了一次“不伦不类”的南征(注一)。 曹丕为何在登上王位的当年就迫不及待的南征?当时孙权称臣,他为什么还要征讨孙权? 事情的发展本应该是连贯的,但有的事情却因为另外的事情“打岔”而容易令人看不清它的本质。曹丕南征一个月后,孙权再次遣使奉献,孟达投降,接着,曹丕称帝,夷陵之战爆发。这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在两年之间,两年之后,魏黄初三年夷陵之战结束,曹丕再次南征!
黄初三年这次南征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曹丕首次南征。 前后间隔两年的南征,因为废汉和夷陵之战而停滞了。所以我认为,黄初三年的南征其实就是延康元年南征的继续。其目的异曲同工。黄初三年曹丕的南征真的就是想灭吴吗?不是的。曹丕自己就了我们答案,他别有图谋。
战前无数谋臣进言不宜出兵,曹丕一意孤行(注二);曹休希望尽快渡江作战,曹丕根本就不希望这样(注三)。他本人在宛城就止步不前,没有再向南方迈一步,三年之后的黄初六年,曹丕再次南征孙权,那次才真的是兴师动众,御驾亲征。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很值得玩味,曹丕到宛城收拾了宛城太守杨俊,这在当时是一件没人敢上诉的冤案,因为这个冤案的制造者就是魏文帝本人。这个问题后面论述。 那么曹丕在延康元年或者说黄初三年南征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他是以南征孙权为名义,来完成军队权力交接!
放眼望去,那次南征最大的获益者就是诸曹诸夏侯。尤其是曹休、曹真和夏侯尚。曹操时期,诸曹诸夏侯身为功勋重臣,出将入相,执掌兵符,战功赫赫。曹操去世,新王曹丕上台,军队将帅立刻就有了新的变动,而在将将帅变动中,掌握重兵的诸曹诸夏侯宗室将军自然首当其冲。
曹休在南征之前是中领军。延康元年南征他就是镇南将军了,而到了黄初三年的南征他更是官拜征东将军,假黄钺,督二十余军。 曹真在曹操时代官封“征蜀护军”,曹丕刚一上台就封他镇西将军,三年南征,他官拜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战后,升为中军大将军。 夏侯尚在曹丕上台之前是中领军,曹丕上台,官封征南将军,三年南征,迁征南大将军,战后,假钺。 由于大司马曹仁死于黄初四年,这里不再论述。 黄初三年的南征,曹丕是兵分三路。荆州一路的主帅是曹真、夏侯尚;中路主帅曹仁;东路主帅曹休。 曹真、夏侯尚、曹休从此正式登上曹魏军事统帅的塔尖,在以后十几年的征战中,他们就成了曹军的最高统帅。曹丕选择他们绝对不是偶然的。 看看他们的履历表就会明白他们平步青云的原因:他们自幼与曹丕交好,曹真和曹休与曹丕“同止”,夏侯尚做过曹丕的下属。
对比在黄初三年南征中真正披坚执锐,浴血疆场的外姓将军,诸曹诸夏侯的升迁速度是惊人的。而功劳却大都归了宗室将军。比如荆州一路打得最艰苦的“中洲之战”,其实是张合的杰作,但却未见有什么升迁,倒是他的上级领导曹真、夏侯尚借助他的战功官运亨通。
夏侯尚后来因为妻室问题被曹丕逼死。只有曹真、曹休成了曹丕留给曹睿的宗室重将。 魏明帝太和二年,曹休被吴国周舫诱骗,大败于石亭,十万兵马死伤大半。不久,曹休抑郁而亡。曹真就成了硕果仅存的宗师贵胄重将。其实要说起来,曹休被周舫欺诈倒未必是曹休智力问题。他是憋了一口气。因为在那一年的三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曹真出战蜀军,大破蜀军于街亭,同时,明帝朝的新任军事重臣司马懿击破孟达。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基,旧臣心中无不惴惴,如今同为托孤重臣的曹真风光无限,就连外姓的司马懿都战功赫赫,他堂堂大司马曹休怎么坐得住? 于是,曹休调集东路各军,不顾高昂的反对声,一意伐吴,周舫正是抓住了曹休这个立功心切的心理才用区区七条诈言,大破十万强敌。
魏文帝时代的宗室大将,得以善终的只有曹真。他死时官拜大司马。 魏文帝曹丕做皇帝虽然仅仅七年,但他的时代却充斥着许多令人猜测的迷雾,而这些迷雾大多是他与他弟弟曹植之间的事情。纵观文帝一朝宗室重将浮沉,我们不禁会有一些别样的体会,不禁令人唏嘘。
曹丕与曹植早年的夺嫡之争其实影响了整个文帝时代,甚至明帝、少帝时代。 前文叙述了曹丕在黄初三年杀宛城太守杨俊的事情,其实这件事情就是曹氏夺嗣事件的延续。杨俊此人就是铁杆的“拥植”派,早年在邺郡时候曹丕就不待见他,如今曹丕执政,杨峻的下场可想而知。 实际上,曹丕清算的“拥植派”不仅仅是杨俊一个。 鄢陵侯曹彰在曹操末年冲锋陷阵、纵横漠北,但是曹丕南征却根本没有用他的亲弟弟带兵,最后甚至逼死了他。原因正是因为他就是“拥植派”。 曹彰在曹操死后很有分量,他手握兵权,贵为王子,他的态度很可能决定王位的归属。《魏略》记载:“时太子在邺,鄢陵侯未到,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於是军中骚动。群寮恐天下有变,欲不发丧”。 曹彰一到洛阳就索要印玺(注四),他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曹植(注五),只不过曹植无心与大哥争夺,这才避免了一场曹氏内讧。曹丕从此对他二弟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文帝时代的军事活动中,再也看不到任城王的身影。
曹子建一党以杨修、丁氏兄弟为首,早年曹操中意于曹植,所以丁氏兄弟见宠,他们害死了“拥丕派”的毛玠。后来曹植无意宫廷争斗,曹丕被立为太子,曹植势力开始失势,不过,曹操对曹植还抱有一丝幻想。直到曹植醉酒,违反军规,曹操才对曹植彻底失望。因此在他死前百天,杀了铁杆“拥植派”杨修,为曹丕扫清了道路。 曹植,包括曹植一党,对于汉朝的情谊是深重的。曹丕废汉后,曹植与其一党苏则痛哭汉朝(注六),拥汉派的荀彧、杨修也都对曹植情有独钟,这应该不是偶然。或许也正是如此,曹植才有意无意的避开与曹丕的争斗,因为他们明白,登上魏王宝座的人,必须完成废汉大业,他下不了手。
曹丕登上了王位,他开始铲除异己,肃清植党,只是因为废汉仓促,百废待举,所以有些人暂时腾不出手来收拾(注七),但是,跑了初一跑不了十五,这些人后来一个都没跑了。 丁氏兄弟被杀了,曹彰被逼死了,孔柱被杀了,杨俊被杀了。
黄初三年,大举伐吴,此后,曹丕势力曹真、曹休、夏侯尚尽掌兵符。 曹植一派于文帝朝再难抬头。 只不过牵扯到这么多的人,曹丕总是不能一次杀干净的。 曹植直到哥哥曹丕死后才战战兢兢得上书自己的侄子魏明帝曹睿,希望沙场立功(注八),但没有遂意。 建安时代的大才子曹子建目睹曹氏大权逐渐旁落,但无能为力,最后抑郁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