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7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司马懿的忠奸评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1-14 15: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司马懿的忠奸评价(上)
 
  一般人错认的印象是司马懿篡夺曹魏,若不就演义而就正史,忠奸相当可议。
 
  首先是从现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证据。司马懿对内礼遇魏主及郭太后,对外建武功讨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诛杀曹爽党族为人所诟病外。不过曹爽不等于皇室,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并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于曹爽排挤司马懿。若说司马懿对同级辅政大臣的曹爽诬以犯上欺君,那为曹爽当初对同级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终其司马懿一生,君主曹芳并未失去魏国大位,硬说司马懿篡夺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夺汉室。事实上皆为子孙所为,不应责由曹操及司马懿,最后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
 
  先看司马懿生平,本为曹魏帝国守护的方面。
 
  以军事而言,攘外有讨东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诸葛北伐、退东吴两次入侵;安内有盈旬擒孟达、平定王凌叛变(再加上毌丘俭及诸葛诞合称淮南三叛,三次叛变皆被司马家所平定,不过那是后来司马师以后的事)。
 
  内政方面,供应补给,使前线无后顾之忧,曹丕还认为「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司马懿有当年刘邦的萧何之风,比较起蜀汉向有粮尽退兵的传统,曹魏军事占尽优势的其中原因之一,后勤保持不断的功劳,首当其冲。上邽、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铁、灌溉国渠、引水广槽渠,建设晋坡及东南诸坡。结果灌溉良田广达数千顷,国家因此得到充实。
 
  时间上,曹丕享年四十,曹叡只活了三十又四,父子相加不过七十又四,刚好多司马懿一岁。而司马懿光是从建安十三年就曹操文学椽起算,至嘉平元年发动诛杀曹爽止,献身曹家长达四十一年,成就可归纳成「出将入相」。人生七十古来稀,若是司马懿七十岁就死去,就没有后来的诛杀曹爽之事,因此司马懿安内攘外的一生,不知又该如何评价。
 
  次看曹爽对魏主曹芳的忠诚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与郭太后同住。曹爽先是迁太后回永宁宫,分割郭太后与曹芳相隔两地。一方面又擅权独断,除了广布党羽,还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无法禁止,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二方面又广纳诸妾,连曹叡的后宫佳丽都不放过,又使用皇家专属的技术员、乐队、还有武装禁兵,身为臣属却用君王节度,僭越之心,俨然以皇帝自居。虽然曹芳不是曹叡的亲生儿子,但是曹爽既占曹叡的才人,又用曹叡的师工、鼓吹、禁兵,曹叡生前还是魏国皇帝之尊,曹爽忝为辅政大臣,才是真正犯上欺君。
 
  司马懿讨伐曹爽正好是清君侧,为魏国尽心而忠心耿耿。
 
  假意推辞在先,后来却又接受,不会是谦虚。曹操虽三辞丞相,但是后来还是接受成为汉相,但司马懿对丞相、九锡、郡公等,在世时侯,坚辞不受,若有野心的话,早就欣然接受。甚至于还上表呈现惶恐,万一四面八方的人会怎么评价为臣的议论。司马懿没有假辞而不受,放弃高官厚禄,终老一生。曹操虽成功不必在他,但是早把环境布置好,大翦汉室,将机会留给曹丕;而司马懿始终没有对曹家作出设计,魏国后来发生不少叛乱,司马家此刻掌握曹魏之说,尚且言之过早。
 
  阴谋论者常以「南诸葛,北司马」并称,其实不然,与其说是权臣夺占,不如说是君失人心。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01-14 15:26:00 | 只看该作者
司马懿的忠奸评价(中)
 
  君臣异位的原因不是君弱就是臣强,空穴无风,其来有因。
 
  曹魏皇帝正如汉末的少帝及献帝,国家政局非常不稳,诸臣虎视眈眈,不只司马一族。汉献帝无力抵抗董卓、曹操的欺凌,正如曹芳无力对抗曹爽及司马懿,无奈何大势已去,曹芳已经不如当年的曹操、曹丕等强君之姿。皇权的没落正是司马家兴起的原因,兴其说是权臣进逼,不如说是君弱败象。中央衰微而没落,诸臣奋起有机会,正是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的现象。曹魏君权旁落,宛如东汉君权弛败,并非来自何进、董卓、曹操、袁绍及黄巾等臣民其中之一的崛起,正因中央无力控制,地方纷纷脱幅而走。曹魏君臣,宛如历史重演。
 
  曹爽先欺凌皇室在先,司马懿不过反击曹爽,对魏室而言,司马懿铲除曹爽之行为,亦为清权臣而护皇位。虽然司马懿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自已,但是不可否认的,除去曹爽确实有益于皇帝曹芳被权臣把持。
 
  或曰司马懿不过是为了取代曹爽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与其凭空猜想可能性,不如直接检视实际发生的经过。首先曹爽拥有「封侯领邑」、「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等权臣之实,司马懿拒绝取代皇室或九锡,甚至「固让相国、郡公不受」。其次曹爽侵凌皇室,僭越使用皇家人员及仪式,虽无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实,司马懿则是恭敬地以臣属事君,而且没有任何对皇室的侵犯。不管是虚伪也好、或有心也好,总之司马懿护卫皇帝与曹爽欺凌皇帝的行为,两相比较,可察君臣分际优劣。
 
  从反面来看,司马懿万一在高平陵失败,或是司马师及司马昭等子孙不肖,综观司马懿生平,还是功大于过。一如毋丘俭、诸葛诞的叛变虽失败,虽打成败者为寇,但仍不乏有佳评;换句话说,司马懿若不幸失败,以败者为寇的眼光来看,还是不能忽略其生平的治绩。但有趣的是,司马懿在高平陵成功,子孙也成功,结果反而司马懿有奸臣的评价,好像成功的批评比失败的赞扬还差。
 
  若把罪名算到篡夺,就有点张冠李戴。实际上真正动手行篡夺另有其人,司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汉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归于曹操,就是归于司马懿。若以篡夺来定罪,司马炎与司马懿之间还隔着司马昭,司马懿要称为奸臣太冤枉。而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对象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权臣,就身分而言,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互斗政变不算以下犯上的奸臣。虽《三国演义》渲染造成负面评价,但是司马懿的恶名却始于永嘉之乱的石勒,挟带私恨摧毁司马宗庙,再加上晋室南渡,士家门阀拢断南北,民间遂怪罪起始作俑者的司马懿。后世帝王如唐太宗下命编修晋书时,也不鼓励效法司马懿,所以评价也不高。
 
  冤有头,债有主:行废帝之事为司马师,命杀帝之事为司马昭,就篡位之事为司马炎,若要论奸说恶,还轮不到司马懿。除非依君君臣臣的观念,既然事魏,终为魏臣,司马家最后居然犯上不敬,追本溯源究底而波及司马懿。子孙连累祖先,责无旁贷,这亦令司马懿所死不瞑目。
 
  后世评价何其严厉,正如任重而道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01-14 15:26:00 | 只看该作者
司马懿的忠奸评价(下)
   
 
  事有好有坏,陟罚臧否理应公平,毋须顾及当局者迷后,更可审慎斟酌。
 
  司马懿的一生而言,虽有晚年的高平陵事变,不过早年的贡献却可仔细推敲。固然杀人罪孽必须谴责,但是建设杜稷的赞扬,是否到了现代,还是必须吝惜呢?司马懿固然有作错的地方,也不乏有作对的地方,在针对其错事批评之余,是不是也能以同等心态来看待造福功绩,给点掌声呢?这正是当初为文的感叹。
 
  去争谁比谁强并无意义,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答案,钻死脑筋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有没有破解彼此之间的战略或战术,今人未必比当事人更清楚。至于偶然与必然也不再多提,因为逻辑上很清楚的事,就不必再当字典多费唇舌。就「诸葛亮一生未曾打败过司马懿」而言,这不过是一件事实的陈述,另外的角度则是「司马懿一生也未曾打败过诸葛亮」,事实同样成立。因此这不代表谁的能力强,抑谁的能力弱。若要扯什么打败的定义,战争目的的达到,那显得冗事多余而未命正鹄。以事实陈述来推断能力评价,立论失足,恰如「魏延一生未曾打败过夏侯懋」,正是讥刺原来「夏侯懋是一个魏延打不赢的三国英雄」,说出来的事实固然正确,但是却有未说出来的谬错。
 
  黑白分明并不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否则就是偏见与局限。若站在曹爽的立场来论司马懿,当然是批判邪恶诈骗;若反观站在司马懿的立场,似乎反倒是为了保身自卫的不得已;所以附曹爽则非司马懿,归司马懿则非曹爽,各为其人而结论不同吗?这当然是否定的,会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仍然沦陷于当局者迷惑的处境。杀人灭门的事,不会因为处境不得已而变成正当合理;被杀的受害者,当初真的无辜得罪不该死吗?
 
  不管站在凶手或死者的立场,毕竟杀人归罪凶手,被害则为死者:无论如何美化凶手,也无法隐匿犯行;贬低死者,仍无法为凶手脱罪;纵然歌颂死者,不能无视受害的事实;即使丑化凶手,亦不改身死凶手之手。故立场再多变,事实与评价仍然应黑白分明。
 
  高平陵事变怎么说都是司马懿的污点,不过司马懿七十一岁以前的出将入相,不知又有多少人正眼端视。不会因为一片叶片长丑而批评整株树恶劣,更不会因此而说整个森林破败不堪。森林里头又不只一颗树,一颗树的叶子何只成千上百。虽然一粒老鼠屎可以败坏一锅粥,但是这不代表整锅粥都是同样的恶劣,孰知未受污染前的整锅粥不是优良得晶莹剔透?
 
  以偏盖全则失之全貌,虽有优缺,何不在优点赞扬,而在缺点批评呢?现在流行以一小污而抹黑所有优点,或者以美化漂白来遮盖污点,反变成隐恶扬善或讳言颂丑,失其黑应其暗,明属其亮的应有特性。
 
  司马懿固然是晋朝的先驱者,但同时也是曹魏的守护者,陟罚臧否理应公平,而有好有坏当中,虽然有夺权唾弃等坏事,但何吝在其守护曹魏的攘外安内中,给点鼓掌肯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01-15 01:18: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司马老爹和曹阿瞒本质上是同一种人,他们都是先驱,植树者,都让子孙蒙荫受禄.

曹操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不遗余力联络诸侯,出谋划策甘为马前小卒,明知前有虎,依然率军追击退却的董军,种种行为都不亚于周公旦于周.日后更舍身饲虎,借刀刺董,可惜未竟全功,流落江湖成了通缉犯.我觉得早先的曹操是忠汉的,毕竟300多年大汉积威在,不可能是个人就能冒出取而代之的想法,那么,什么原因使得曹操由中兴名臣变成乱世奸雄呢?

王允用连环,董卓受禅台负诛后,部将李催郭汜兵围大内,正史中记载王允是跳城楼而死,但我却在一本流传甚广的野史记中找到这么一句"天子缚王司徒于阵前!"

我更加相信这才是历史的真相,因为献帝决不是碌碌无为的安乐侯刘禅可比,当初董卓看中大,不也正是因为还是陈留王的刘协英武果敢,有王霸之气吗?我相信献帝决不甘愿受制于人,多次的密诏血诏也说明了这一点.既然皇帝不愿意雌伏,那么重臣惟有有握雄兵才可自保的吧,所以,曹操在汉贼的泥沼中深陷,无法自拔.

司马也大概是同样情形,唯一不同的是,前朝有了曹丕的例子,他儿子做起事来也比较放的开手脚,所以司马懿乐的博个好名声,君不见今日我们只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有谁讲司马懿的不是?

最后,用银河英雄传说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收尾--叛逆,是英雄的特权!

[e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01-15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英雄是后人带有色眼镜评判的,有谁能说曹操、司马懿不是真英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01-15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比起英雄,我更喜欢做枭雄.

光环固然可喜,可是荣耀带来的压力又有几人知晓.

最喜欢那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01-15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还是小人物的时候想做大人物 做了大人物后想当皇帝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诸葛亮只有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01-15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是自比官仲,乐毅,自己打自己脸皮的事情他是一定不会做的.

况且那时候世家门第观念深重,不然刘备为什么逢人就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玄孙?诸葛亮寒门子弟,再有才干也不过替人谋划江山,自己支摊子单干,没有人会跟从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01-15 11:48:00 | 只看该作者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河内温县人,出身于大士族地主之家。
他多谋略,善权变。初为曹操主簿,后为曹丕器重。--------英雄不看出生如何

诸葛亮是自比官仲,乐毅,自己打自己脸皮的事情他是一定不会做的.---请把这句改为这是人的道德品质

白帝城托孤的话---如果你把一句话当真了,他就是真的!何况说的人是皇帝,听的人是丞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01-15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司马家族实力强大,当时有司马八达一说,司马懿的崛起是某种偶然温床中滋生出的必然.

关于诸葛孔明,我无意和你争论,毕竟每个人口味不同,欣赏角度不同,看中的人物也不一样,我是只承认无双鬼才郭嘉郭奉孝的,而诸葛只可为相,当的个内政高手的称号,和被罗贯中神化后的武侯形象向去甚远.

一、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将领纷纷死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四、压抑,把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魏延,李岩等人.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可以说,不能量才而用是孔明最失败的地方.

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伏笔.

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从而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处理后事.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九、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况且真正提出三分天下的是鲁肃鲁子敬.

十、任人唯亲.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王平,黄权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