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所引用史实基本出自《三国志》,如果有不确的地方请指正。
关羽,河东郡解县(南宋时金改称解良)人,公元184年与张飞一起随刘备起事,实在是蜀汉的开国老臣子。而在同时代的人中,关羽口碑甚高,曹操最著名的谋士郭嘉就称:“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魏国名臣程昱也说:“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陈寿的评价是:“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当时人常称誉武将“万人之敌”,谋臣为“万人之英”。就是说在武将言其武勇胆识、武艺超群;谋臣则言其立国安邦,文武谋略在众人之上。曹魏谋臣刘晔更说:“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孙吴名臣周瑜称关羽“皆熊虎之将”。吕蒙数称:“关羽实熊虎也”;“关羽素勇猛,既难为敌”;“关羽骁雄”。陆逊称关羽为“当世雄杰”;关羽有“骁气”。这里所谓“熊虎”,虎为百兽之王,熊乃兽中之凶猛者,以此喻关羽乃武将中之佼佼者。所谓“雄杰”、“骁雄”、“骁气”,都是指关羽具有名将的英气、骁勇和风度。总之,上述诸人对关羽的各种称道,表明在关羽身上体现了名将所应该具有的骁勇非凡、武艺绝伦、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素质。 不管怎么说吧,关羽为当时刘备属下第一名将,应该不会有异议吧。
说到关羽,有一句话经常被提出来,“关羽大意失荆州”
其实关羽守荆州,前后有十年之久。荆州这块地方一直是三国争夺的焦点。荆州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三方力量的消长和三国历史的进程。有关三分形势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些重大事件,很多以荆州为中心舞台展开。关羽守荆州这段时期,正是曹、刘、孙三分荆州,相互接壤,磨擦不断,而且时常是处于魏、吴夹击之下,防守形势十分严峻。如公元215年,吴、蜀之间即爆发了江南三郡(除武陵郡外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争。当时的孙吴大将吕蒙督率鲜于丹、徐忠、孙规等两万人进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而鲁肃率军万人屯兵巴丘抵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虽然最后没真正打起来,但这种领土纠纷和边境摩擦应该是持续不断的(很象印巴边境冲突)。在曹魏方面,据守襄阳的主将乐进等也曾多次进犯,但均被关羽击退。可以说,在关羽守卫荆州这段时间里,巩固了刘备集团这个至关重要的根据地。只是在这个前提下,刘备集团才有可能西取益州、攻占汉中,成为三分形势形成之初势力迅速上升的一方。没有关羽守荆州,就不会有刘备集团向西发展的成功,也不会有嗣后蜀汉政权的建立。
这其中有说到关羽拒婚一件事情,很多人这是关羽量浅,胸无城府的表现。其实在当时,荆州形势看,关羽荆州是三方力量中气势最盛、实力最强的一方,魏、吴方面都对关羽十分畏惧,基本上处于守势。吕蒙就算一心取关羽,但表面上也仍要跟关羽“倍修恩厚,与羽结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形势呢?我觉得与关羽的始终立足威武自强,采取与魏、吴强硬对抗的态势有很大关系。对于孙吴来说,对荆州一向虎视眈眈,从前文所说的三郡之争就可以看出,而在这场事件中,刘备集团顾及益州,才与孙权做了妥协,以湘水为界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在利益上是吃了亏的。如果这时荆州守将继续软弱下去的话,只会助长孙吴嚣张的气焰,很需要采取一个强硬的立场。而且关羽在蜀汉政权中毕竟还不是最高领导者,由他来唱这出红脸戏,就算闹得再不愉快,都还有转圜的余地。另外还有一点是我猜想的,关羽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在很大程度上享有独断的权利,已经是实际上的荆州王。那么为了避嫌(这也是每个封疆大吏都要注意的),对其他势力的可能造成误解的行为(比如孙权为子求婚),自然的必须表明立场,这个也是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下必须考虑的。那么这样看来,这个拒婚事件并没有能说明关羽量浅,胸无城府,相反正说明了他思虑周密,胸有丘壑。
关羽守荆州时防守十分严密,沿江都设有烽火,一有动静即可通报。对内注意安抚百姓,深得荆州民众拥护。史称关羽在荆州“恩信大行,胆势日盛”。 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临北伐前,除增兵加强公安、江陵的防备外,又在公安、江陵附近沿江置“屯候”,以便随时侦察吴军功向。实际上,对吴国形成沿江屯候、公安、江陵内外套城四道防线。而且江陵距樊城前线只有180公里,当时轻骑一日一夜行300里,只需一天多就能赶回。在关羽看来,对吴国的防范,可说是万无一失了。 所以陆逊的一封信也许是让关羽心花怒放了(Mp人人爱听),但放松对孙吴的防范未必。
另外,关羽在对糜芳和傅士仁这两人的使用上饱受非议。但实际上关羽已经是无人可派了。孟达当时被刘备命令从秭归出兵攻击房陵,而当王甫提出让赵累督造烽火台时,关羽竟然抽调不出来(赵累时任押粮官),这些都可见关羽当时手下人才的匮乏。再考虑一下,糜芳和傅士仁虽说是庸才,但他们与刘备的关系(一个是小舅子,另一个是老乡)都非比寻常,关羽也只好将就用了(裙带关系害死人了)。
再看关羽北伐的全景回放。 战争开始后,关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亲率大军围曹仁于樊城。曹操先派汝南太守满宠援助曹仁,又遣于禁等七军助仁。八月,暴雨,汉水平地涨数丈,于禁七军和曹仁别部庞德军被水淹没,于禁、庞德避水登高堤上。关羽利用强大“舟兵”,乘大船攻击,四面放箭,战斗异常激烈,从早晨战至日中,于禁势穷投降,庞德被俘杀,共俘曹军3万余人。关羽消灭了于禁援军后,围樊城数重,内外断绝,樊城粮食将尽,危在旦夕。又遣别将围曹仁别帅吕常于襄阳,以阻止其援救樊城,并迫使曹魏荆州剌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
然后,关羽派小股游军北进,于是有陆浑县民孙狼以吏民反役“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盗,自许昌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曹操此时也惊慌失措“以汉帝在许,近贼”,“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其后。曹操急派徐晃以解樊城围。又派赵俨以议郎参曹仁军事。自己随后更是欲亲征关羽,驻军摩陂,又接连遣殷署、朱盖等十二军助阵。仍恐徐晃等军为关羽所破,又密令驻守在居巢防吴的张辽军,以及袞州剌史裴潜、豫州剌史吕贡等率军赶救曹仁。在樊城北双方一场大战,关羽军失利,决定有计划地主动撤退。先从偃城退至樊城北面的围头、四冢屯营,然后又利用汉水舟师撤樊城围,退至襄阳。正当此时,江陵、公安失守了。
总观这次北伐,关羽按照预定谋略,利用汉水以步、骑、水师联合作战,重点围困樊城,阻击援军,并派游军北上,联合反曹势力,从而使北伐军一直处于主动地位。而曹魏方面调兵遣将,总共派出满宠、于禁、徐晃、赵俨、徐商、吕建、殷署、朱盖、张辽、裴潜、吕贡等共11人,其中除张辽、裴潜、吕贡军因关羽撤围未到樊城外,其余8人都参加了樊城战役。于禁七军被关羽所俘3万余人,加上死亡逃散的,当不下4万人。徐晃同夏侯渊以重兵守汉中,夏侯渊战死后,徐晃率重兵屯宛,当不下万人。殷署、朱盖等12军,殷署一军为5千人,其余11军仍以每军5千人计,徐晃、殷署、朱盖等军共约7万人。曹仁、吕常所领樊城、襄阳守军,当不下1万人。总计曹魏最后阶段守军和援军,总共大约有8万余人。关羽荆州军大约总数5万人,除留守后方外,北伐主力军约有4万余人。以此前后对抗曹军12万,中期以后对抗曹军8万余人。在战斗中,俘降其将领1人,剌史、太守各1人(于禁、胡修、傅方),俘杀其将领1人(庞德),消灭曹军主力近4万人。而关羽荆州军无论进攻或撤退,井然有序,并无重大伤亡。应该说,其战绩是显著的。 与关羽交锋的将领中,曹仁、于禁、庞德、徐晃等具为曹操手下第一流名将。而且关羽又是在刘封、孟达等援军不到,以寡敌众,孤军奋战的形势下指挥的这场战役,能够取得这样的战绩殊为不易。
诚然,随后关羽还是丢了荆州,这固然与他本身在战术决策上的失误有一定关系,但与刘备、诸葛亮战略计划的错误未尝无关(我在《浅议隆中对的战略》中有提及),忽视了“荆州在扬州上游,关系吴国的安顾,孙权对荆州是势所必争的,否则便不能有吴国”的事实,对吴国必全力争夺荆州,毫无思想准备,把蜀汉两大战略据点之一的荆州重任,只交给关羽一人担当,以一人之智力,如何能对付魏、吴两大敌对强国。而且,在关羽北伐紧要关头,又不给予一兵一卒支援。所有这一切,皆源于《隆中对》所包含的错误因素,未据政治形势发展而加以修改。如果能够专心经营益州,集中主力北上争夺雍、凉和关中,北攻南守,或许蜀汉的情况会好些。
好象还有说到刘备“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的说法。似乎有些荒谬。荆州若失,就使蜀汉夹击中原的两臂断掉一只,使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计划受到极大的挫折,这可是蜀汉的既定战略,难道要轻易放弃?
糜芳、傅士仁,镇守江陵、公安两个后方战略要地,并负责供给关羽军用物资。这个前文已经说过了,关羽也是迫不得已,无人可用了。况且也正是因为糜芳是刘备妻兄弟;傅士仁是刘备同乡,在这层意义上,关羽才没有想到他们会投敌叛变,而让他们守在后方。否则“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就这两个没有能力的家伙会放在这个位置上么?
而且就当时蜀汉政权的权利层来说,荆襄派当权,大批荆襄豪族随着刘备入了蜀,他们在刘备的政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他们本身的利益来说,肯定是不希望失去荆州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新鲜血液的补充,而随着荆州的丧失,荆州人才的取得将变得几乎不可能,这是以当时随刘备进入西川的荆襄豪族所不能容忍的(怎么又是党派斗争?)
至于关羽自身的一些狂妄自大的毛病。看看关羽追随刘备约35年,先为兄弟,后为君臣。刘备在取益州之前的斗争生涯中,从县尉小吏到郡国相、州牧,颠沛流离,几起几落,甚至两次连妻子家属被俘。当时群雄逐鹿,不少谋士、武将依据各霸主地盘势力大小,离散组合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对待刘备,不管其处于何种情况,都衷心拥戴,矢志不渝。而在天下大势未定的条件下,刘备会因猜疑而起杀机甚至不惜失地?目光也太短浅了吧。
对于廖立的话,似乎只是一面之词,而且怎么断句的尚有待深究。他说的也只是指责刘备对关羽的北伐未发一兵一卒。实际这只能说关羽遭魏吴合击时,刘备根本就来不及作出反应,而不能说明刘备出卖了关羽吧。
关羽为当时刘备属下第一名将,应该不谬。“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等等都说明了关羽骁雄,但是把“熊虎”联系到百兽之王,再来说明他在当时武将中绝伦恐怕这个说法太过牵强。
关羽守荆州将近十年,边境小规模冲突不断,但无大战事(除了建安二十四年最后的战争)。原因是东吴惧怕曹操赤壁之战大败后来报复,所以始终没有敢与刘备撕破脸皮。而曹操方当时的战略重点是在东吴和汉中。所以把巩固荆州成果全部算在关羽头上显然是不合适的。
关羽拒婚是不是一个头脑发热的行为?看两点,一、他对孙权的侮辱之辞,如果像逝水流香的说法,那么他拒婚的同时完全没有必要说出那番侮辱孙权的话。二、是不是为了避嫌表明立场?看看刘备封关羽为五虎上将后关羽愤怒的表现就知道,其实关羽连刘备的帐都不卖的。所以说把关羽拒婚说成他为了避嫌表明立场是站不住脚的。
当时关羽的后方先前的确重兵防守,但是陆逊的一封信就让他撤去所有防守不能不说他是一个浅碟子。糜芳和傅士仁这两人其实是未抵抗就投降的,暂不说当时是不是人手不够(这个还可以考证一下),就凭当时关羽在前方说出“等回去,按军法处置”这样的话就说明他不够冷静。关于关羽的战绩还要仔细考证一下。
另外说“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的说法太过荒谬,的确是让人难以接受。不过这个可以分析当时刘备的心态,其实《隆中对》的战略计划不遗余力推进的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包括当时的庞统、法正都对这个战略方针不以为然,我认为当时的刘备已经不抱有和曹操争天下的雄心了,只有安逸天府一方而已,当然荆州也不再这么重要了。
不管关羽忠心不忠心,但是可以看出当时关羽已经极难驾御,如果易代,刘禅如何指挥的动?在当时关羽战败时刘备是不是有时间作出反映?这个也还要考证。
----------------------------
1、关于“熊虎”,纯属字面上的理解。“虎为百兽之王,熊乃兽中之凶猛者”这种解释,大家都应该是认同的吧。确实是形容超出常人的武勇猛悍,而揣测周瑜、吕蒙当时说这话时的环境,也不能不说是在赞赏关羽的武勇是必须要重视的。
2、关羽守荆州将近十年,边境小规模冲突不断,但无大战事,这件事本身已经能够说明关羽在荆州防线的作用了。换一个庸才,恐怕曹操与孙权早动手了。而在此期间,吴负责荆州防线的吕蒙就曾一再称关羽勇猛,难以对付,说明关羽防守荆州确实是做到了位的。至于说“东吴惧怕曹操赤壁之战大败后来报复,所以始终没有敢与刘备撕破脸皮”,”曹操方当时的战略重点是在东吴和汉中“,只怕是荆州方向没有机会给他们动手罢了。而且,所有的战争在两线甚至多线作战时,它们之间的关系,肯定是相辅相成的,并不能说此时的次要战场在某个时刻不会突然转成决定性战场。那么作为一个军事集团独当一面的大员来说,他能够保证自己控制的区域的良好作战态势甚至能够有所发展,这就足以证明他对形势控制能力的出众了。毫无疑问的,关羽在荆州做到了这一点。巩固荆州成果,当然我也没有说是关羽一个人的功劳,但作为荆州方面的全权负责人,我说”没有关羽守荆州,就不会有刘备集团向西发展的成功,也不会有嗣后蜀汉政权的建立。“这句话绝对没有夸大的成分。
3、我其实在文章里说了,蜀汉需要采取一个强硬的立场的代表人物,而且这个人的分量是必须保证的。而关羽无疑是很好的贯彻了这一方针。他对孙权所说的,其实在外交上可以理解为个人立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孙吴方面讨要荆州不成之后发生的这件事情,双方甚至差点兵戎相见,关羽在这种时候当然不会,而且肯定不会给出好脸色,比方说我看不起你,那么当然我不用对你很客气。作为受儒家学说熏陶的关羽来说,对”匿怨而友其人“这种做法肯定也是深恶痛绝的。而且换一个方面思维,关羽对孙权越无礼,对刘备来说,越在暗地里开心。
还有就是避嫌的说法,我其实也是猜测,似乎没有必要妄断古人所想的。刘备封关羽为五虎上将后关羽愤怒的表现,似乎只是见于演义,史书上没有。只是询问了一下马超的情况,还不足以说他连刘备的帐都不卖吧。而对于黄忠,”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本来就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东汉党锢之祸,关羽应该是听说过的,对于臣下的拉党结派,君主一向深恶痛绝,而关羽在所有的老臣子中,威望一向很高,趁这个机会多造些对立面,应该也是有考虑的。恐怕刘备也会在暗中开心吧。
4、关于在北伐过程中,抽调后方兵力一事,确实是关羽失误的地方。但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对曹魏的战事相当吃紧,也正处于围攻樊城,毕其功于一役的关键时刻;与此同时,关羽比较在意的东吴统帅吕蒙称病引退,注意这个吕蒙确实一直有病在身,关羽是清楚这一点的,随后,一个当时的无名小卒陆逊接任。在这种敌方临阵换帅(至少表面上是,何况这个时候还不算是敌方)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统帅都有可能做出该方向短期内不会出现攻势的判断,而且,我也说到了,”关羽临北伐前,除增兵加强公安、江陵的防备外,又在公安、江陵附近沿江置“屯候”,以便随时侦察吴军动向。实际上,对吴国已形成沿江屯候、公安、江陵内外套城四道防线。而且江陵距樊城前线只有180公里,当时轻骑一日一夜行300里,只需一天多就能赶回。“,在这种安全保障之下,关羽确实大意了,但绝对不能因此说他就是个浅碟子,没有军事头脑。另外,也不能不说东吴的计谋设计得确实天衣无缝,十分巧妙,十分隐蔽,除孙权、吕蒙之外谁都不让知晓,确实是做到了袭击的突然性。
对于军前放话处置糜芳和傅士仁,这个不管怎么说,做为三军统帅,面对直接关系到三军粮草供应的工作疏漏,而没有一点表示的话,他还怎么立威啊!只是确实没想到的是以糜、傅二人与刘备的关系,居然也会投敌,尤其是糜芳,怎么说也是与刘备共过患难的,会这样不识大体。
5、这个似乎只是猜测的成分多些。庞统、法正等人确实主张过专心益州,集中主力北上争夺雍、凉和关中。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刘备必须放弃荆州,或有这个打算。要知道这个荆州毕竟是刘备苦心经营了多年来之不易的一块地方。而说刘备已经不抱有和曹操争天下的雄心了,而只想安逸天府一方,没有事实依据,那么他何必还要亲自伐吴?而且讨伐曹操,是蜀汉的国策,少了这一点,就少了”人和“这个三国时代,蜀汉唯一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