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偶然看到《余秋雨文集》中一段关于谣言的杂谈,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他在做教师的时候,一直听到学生风气败坏,居然在集体宿舍中同居,为此学校曾严加处分,大家都赞成。后来他担任了这所高等学校的负责人,在一次办公会议上又要讨论新的处分决定了,想到最后这份处分决定中签字的是他,便还是多问了一句:“对这事,有敢于承担责任的证人吗?”当即就有两位干部说,他们去检查宿舍看见的。他一听就忿然,但还是耐着性子继续发问:“在座诸位都是结过婚的,因此请原谅我要问细致一点…”层层盘问的结果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学生宿舍没有留给客人的凳子,这个男生的女友来了,便双双坐在床上谈话,天太冷,就把被子搭在腿上了。并非有人谣传的“睡在一个被窝”。于是,谣言在追根问底的调查了解中真相大白。

在这里,让人感恩的是遇到问题,不是听之任之的主观武断,而是追根问底的调查了解。不能说那两个见证的干部在故意造谣,他们本来就认为男女学生谈恋爱已经不对,拥被而坐更应该阻止。可惜这一切被一种燃遍处处的熊熊烈火做了升温处理,不知不觉中成了一个具有明显伤害性的谣言。差一点,开除了两名学生,也毁了导师的英明。

类似此类的险情处处都有,有时甚至会出现几亿人全被谣言笼罩的局面,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还有美国著名造谣家瓦尔特·温契尔,在整整几十年间,他既在报纸写文章,又在电台做广播,整天揭发名人隐私,散步流言蜚语,而他的读者和听众居然多达五千万,即三分之二的美国成年人。

大凡一种对人或对事偏执的观念淬上了火,就需要以超强度的敏感寻找对立面,这种对立面有一半是“心造”的,因此,也就为造谣留出了地位。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刘东">刘东ersonName>先生曾在《二十一世纪上》撰文指出:“谣传者何?乃人们为求真而暗辟的信息通道,但其载负之知识却总是因接受主体的私弊而受到虚假的曲解。”人性的弱点、历史的沉淀、社会的定势、功利的需求,常常使谣言虽然名声不佳却有条条暗丝保佑,仅仅一句真话出口就会爆断很多暗丝,扰乱不少人固有的心态。正是这种艰难,才有安徒生《皇帝的新衣》的千古魅力,才有鲁迅精神的永久性光辉,才有巴金老人倡导的讲真话,很自然,也就想起了高尔基在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中描绘的丹柯形象。在人们受到谣言蛊惑而混乱的时候,丹柯挖出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照亮了大家前进的道路。与其被谣言压死,不如发出光亮把谣言驱逐,光亮是什么?是队伍在前进程中,那颗真正为众人负责的心。

在一支队伍足以激发更恐怖的谣言的时刻,而最终能幸免于谣言的侵害,这就至少需要有一个特别清醒的群落,尤其是这支队伍的掌舵人,象思想者的雕塑,像佛陀的造像,像坐在牛车上的孔夫子,像乱发蓬松的爱因斯坦,让行走着的人群,在一次次突如其来的慌乱中仍然心存一种信赖,信赖他们明净而忧郁的眼神。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11-23 10:38: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