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229)三国时蜀国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初从公孙瓒,后来归顺刘备,为主骑。公元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逃。赵云身抱刘备弱子刘禅,奋力救出甘夫人,当他身负重伤,冲出重围,见到刘备时,刘备把婴儿扔在地上,说:“为一孺子,险折我一员大将!”刘备念其功,封为牙门将军。不久,又随刘备夺取成都,平定益州,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博昌亭侯。建兴五年(227年),随诸葛亮驻汉中。第二年,随军取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寡不敌众,退回汉中,一年后病死。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 提到赵云赵子龙,大概人人都记得这位白马银枪的少年名将。血战长坂,一身是胆的形象千古长存。但是依据史书,有些朋友认为赵云其实只是蜀汉一名普通的高级军官。因为蜀国历史上实际没有五虎上将的说法。赵云的官职一直不如关张马黄,封号也加之较晚,故有人认为赵云并非如演义中那样重要,而是三国民间传说锻造的英雄。而对赵云记录比较详尽的《云别传》则怀疑记载不够客观。 尽管从《三国志》对于当时官职的记录看,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但萨以为其失之片面,如果在蜀汉历史的各个阶段设一面镜子,就会发现它处处折射出赵云在蜀汉阵营中不同凡响的地位。且不说汉水拒营,长坂雄风。从诸葛亮出祁山,就可以看到他在当时世人眼中的地位。
蜀国北伐,一直是魏国忧心忡忡的事情,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时间问题。这个局面和诺曼底登陆极其相似,而两个统帅部的战术也颇为一致,就是利用疑兵。盟军在加来派出了巴顿,这位血胆将军的出现,顿时吸引了德军的防御主力,甚至盟军攻占诺曼底,希特勒还拒绝调装甲师增援,要留着对付虚无的“巴顿集团军群”。为什么用巴顿?因为他是盟军中最令德军闻风丧胆的人物。在诸葛亮的麾下,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赵云,他向箕谷的行军顿时吸引了魏军的主力,为诸葛亮夺取陇右创造了战略的真空。为什么不用魏延?显然诸葛亮认为他的资格和威慑还不够。在曹军中,最为畏惧的蜀国将领,只有赵云!从实战的效果看,赵云所起到的作用,完全不亚于巴顿。而临危不惧,从容退兵,更表现出了百战名将实非浪得虚名。诸葛用人,可谓得宜。
盟军中没有第二个巴顿,蜀军中,也没有第二个赵云。
赵云其人,无论从史册还是从民间流传看,皆文武双全,然每每苦战时子龙向前,升官时赵云不见,甚至无端被贬值(街亭之战后)以蜀汉对人才的重视,形成奇特的一幕。从白帝托孤的看重,从资历和人脉,都可看出他和刘备,孔明存在的不寻常的关系。他完全具备升官的条件,而以诸葛亮,刘备的才智,也并没有视而不见 -- 事实上他就是在刘备麾下从普通武将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然而他却屡屡不得升迁,翊军将军的位置一坐多年,以至有人以此认为其在蜀汉地位低下。其实不然,某以为,从政治角度,他和诸葛亮的官职都曾经长期“凝固”,更象蜀汉统治核心的一种策略性安排。政策上,这是抚慰新进势力的一张好牌。
职务,爵位,往往用于笼络离心势力,却不需要下于最核心的集团,比如国民党时代,最令朝野震怖的人物,莫过于军统戴笠,此人掌控的策反伪军,特务武装,军统力量不下百万,尤其后两部分的调度,效率超过任何一个国民党军队势力,他死的时候,却只是一个少将,还是1945年才发表。蒋介石终生称其为戴科长。倒是冯玉祥,何成浚这样的杂牌子早早就扛上了上将军衔。问题是,谁更代表了国民党的统治核心呢?朝鲜停战谈判,坐在美国代表对面的是扛着大将军衔的朝鲜将军南日,而真正的主角呢?是他背后那个只有上将军衔的李克农。赵云对官职的宠辱不惊,其实也隐现了他在蜀汉政权中的真实地位。诸葛亮也是长期担任军师将军没有提升。职务,并没有影响他们在蜀国统治核心中发挥作用 -- 就象失街亭后,自贬三级的诸葛亮地位并不低于车骑将军的刘琰一样。
赵云,不是一位单纯的武将。他留下的文字不多,从谏刘备东征的表章看,他的政治思想更专注于汉王朝的复兴,而不在对刘备一家一人的忠诚,仅此一点,就已经使他在蜀国群臣中显得卓尔不凡。抛开带有私人交往背景的庞统和马良,赵云似乎才是诸葛亮在复兴汉室理想上真正的战友,确切的说,赵云并不是诸葛亮完全的部下,而是带有平等性质的Partner.他们在政治上的默契令人击节称叹。赵云所做,总是得罪人的工作,比如平定成都后不受田宅,类似霍去病的宣言,对“皇叔入川,荆楚人贵”起到了有力的收敛作用。他没有升官,谁曾经跟随刘备从汝南而当阳,从赤壁而两川?自然有很多人就没理由嫌自己的纱帽小。子龙的官职上的牺牲,得利的是蜀汉政权整体。当时的子龙何人可比?大树将军冯异。
蜀汉集团中,参加者的目的多种多样,关张是义气,魏延是投主,法正求重用,许靖呢,是怕死... 求进身之阶的大有人在。但有两个人比较特殊,诸葛亮,赵云,他们似乎是共同抱有一种拯救天下,经纶济世的胸怀,所以这两个人始终处于权利核心,却在爵位,官职上往往落于人后,亦不闻此有何怨言。(廖立没有得到希望的品阶就大发牢骚,再看看张裔,杨仪... 因为蜀汉很大程度依靠招降纳叛,其人才的道德水准如此也很自然) 假如赵云如其名般真的视功名如浮云,某并不会感到奇怪 -- 谁能否认古人就没有理想主义者呢?赵云投公孙瓒的时候,是希望帮助他打袁绍呢?还是希望为大汉边廷作一个“故汉征西将军”? 如果赵云的理想是后者,重读史册,吾不曾找到一点他背叛自己理想的所为。这位忠诚,勇猛,睿智而带一份疏散的恬淡的将军,从书卷中徐徐走来,不由人不为之感动。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就否认高尚的存在,是对历史的庸俗化。某不禁想重新读一遍《袁崇焕传》。
看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 赵云,追号顺平,身为武将而以文官入祀。 赵云这个人物,如果从《三国演义》小说的角度讲,罗贯中对其是持肯定态度的,多次称赞他勇武过人,且有勇有谋,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只要是交给他的任务,他都能办好。 但是作者对他性格的刻画并不鲜明,不象曹操、诸葛亮、张飞、关羽那样栩栩如生。但终究赵云一生献身于蜀汉事业,不曾叛主,其忠心可嘉,就这一点难道不值得赞赏吗?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功勋累累,战功赫赫,得到了很多人的崇敬和喜爱。 也许,历史上的赵云的功绩没有小说中的那样辉煌。 抛开功绩,我还是要说——能够忠贞不二、全心全意地事一主,这已经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了,何况子龙的确有功于蜀汉呢? 至于有人说赵云多么英俊潇洒,如果谁见过,是可以评论的。反正我没见过,实不敢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