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11|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战争中的博弈——庙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4 00: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代战争中的博弈——庙算
三个快枪手——秦、楚、汉
秦二世九年,章邯命王离领军二十万围钜鹿,自领二十万兵屯于不远处的棘原,筑甬道直达钜鹿城外,供应王离军粮草。战旗猎猎,黑烟滚滚,钜鹿城墙在秦兵汹涌冲击下簌簌战栗。
项羽、刘邦诸军集结于彭城,共议破秦大计。是时人心惶惶,天下之势如风云变幻,诡谲莫测,胜负之判只在一念之差耳!起义军何去何从?
抛开历史,我们引入一个模拟游戏,以三位快枪手分别代表秦、楚、汉三军,以枪法的优劣代表三军武力的大小。枪手甲的命中率为80%,代表强大的秦军;枪手乙的命中率为60%,代表羽翼渐丰的楚军;枪手丙的命中率为40%,代表孱若的汉军。三人均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存在彼此间的信义,只存在永远的利益与仇恨。这样,他们只好以决斗的方式做个了断。那么一阵乱枪之后,谁会被干掉?谁又会活下来?
乍一看,枪法最好的甲活下来的机会最大;而丙最惨,40%的命中率还不如用来自杀呢。然而,一阵震耳的枪声过后,结果却是甲和乙尸横与野,饮恨西归。丙则望着自己冒烟的枪口,傻愣愣的吹着气。
怎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甲首先选择攻击的目标是乙,因为乙对他的威胁最大。同样,乙也会毫不迟疑的把枪口对准甲。烂枪手丙自然也要对甲开枪,因为不管怎么说,乙到底比甲差一些。于是乱枪决战之后,甲和乙还能活下来的机会少的可怜,分别只有24%和20%,丙却是100%。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说,战争不过是一场较大规模的决斗。没错,把三个快枪手的决斗模型搬到战争中,也颇合乎情理。在钜鹿之围中,秦军的势力最强,总兵力达四十万,其中二十万是王离所率的防御匈奴的精锐部队;且秦军刚刚击溃项梁,攻略赵地,势不可挡。楚军实力次之,定陶一战,虽然主将项梁身亡,但楚是大国,对秦朝的反抗基础仍在,《史记》中就说:“楚虽三户,灭秦必楚。”汉军最差,基本上没与秦军主力正面交过锋。楚、汉双方都不足以单独与秦军抗衡。这样,在气焰正炽的秦军压力下,楚、汉结盟是博弈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秦、楚的血腥碰撞亦然。
彭城会议的决策是:一路以宋义、项羽率楚军主力五万救钜鹿,另一路由刘邦率汉军趁虚经函古关攻咸阳,并约定二路大军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楚军是这个联盟中最肯卖命的一方,所以楚军不但在钜鹿一役中破釜沉舟,重创了秦军,更在此后推翻秦王朝统治的战争中长期充当主力。而刘邦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扫平了秦王朝的后方,就像是那个拙劣的枪手丙冲着甲无关痛痒的开了几枪一样,可他却率先入关,占尽了便宜。隔远一点看,秦、楚、汉三军的命运是不是有点像三个快枪手的结果呢?
当然,战争中有士气、统率力、民心、天气等诸多不测因素,以这个博弈模型一概而论未免简单。但是,纵观千年战争史,将帅们在决策上的斗智斗勇无不是博弈的结果。
博弈,用孙子的话说就是“庙算”。“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夫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孙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计算科学引入战略决策的军事家,他的许多观点被认为是战争经验的高度总结。今天看来,《孙子兵法》的许多内容也包含着不少理论演绎的成分。

(未完待续)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11-10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我本将心向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壑

官方整得也忒麻烦了点吧

我每天平均超过十个小时在三国策里

出门都要想自己士气是不是满的

走路都想着是不是在侦察范围之外

天天泡啊,,

泡来无数新人,又泡走无数老鸟,

眼看就要泡来策V了

要是搞不到封测帐号,我咋活啊

斑主啊,,可怜可怜我们这些忠实的策迷吧

请赐给我一个封策帐号吧。阿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8:30:00 | 只看该作者

后发制人与军事冒险
战争中,在取得巨大优势的情况下,此时敌人若采取狗急跳墙式的冒险战略,我方亦可采取后发制人的战略。不过,此时的后发制人指的是一种因敌制宜的博弈战略。田忌赛马便是一种典型的后发优势的应用,只有在齐王率先出牌的情况下,田忌才能随机应变以不同优劣的赛马战而胜之。
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中最具实力的智伯胁迫韩、魏两氏出兵向赵襄子宣战。赵襄子采纳谋臣张孟谈的建议,在坚固的晋阳城进行固守。
智伯统率三家联军猛攻晋阳三月不下,又围困一年多仍未克。联军屯兵坚城之下,渐渐趋于被动。而晋阳城中军民却是同仇敌忾,士气高昂。战势逐渐逆转,赵襄子便派遣张孟谈乘夜潜出城外,秘密说服韩、魏两家暗中倒戈。此时,形式对智氏已经非常不利。智伯眼见战事进展甚微,不仅取胜无望,还有可能自取灭亡,情急之下他想出一条妙计:引汾水淹灌晋阳城,企图用它来攻破晋阳坚城。于是,智伯命令士兵在晋水上游筑坝,再挖一条河渠通向晋阳城西南。这是个相当冒险的决策,因为大水无情,对自军也构成一个强大的威胁。所以,他又在围城部队的营地外,筑起一道拦水坝,以防水淹晋阳的同时也淹了自己的人马。而且此计之成功还取决于天气,如若雨季没有准时到来,决堤灌城只能是白费心机。然而他赌对了,工程竣工后,连日大雨不止,河水暴涨。智伯下令,掘开堤坝,一时间大水奔腾咆哮,直扑晋阳城。很快晋阳全城都被浸没在水中了,城内军民只好支棚而居,悬锅而炊,病饿交加,情况十分危急!在这种形势下,赵襄子又该如何决策呢?
博弈论给出的答案是,在赢者通吃的游戏中——比如战争——取得巨大优势时如果敌人采取冒险措施作最后一博,那么你所要做的就是模仿敌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阿维纳什,曾用一个帆船比赛的故事来说明这种模仿策略的原理。
1983年,美洲杯帆船赛决赛前四轮结束后,“自由女神号”在总共七轮比赛中暂时以三胜一负领先。第五轮比赛一开始,“自由女神号”就因为竞争对手“澳大利亚二号”的抢发而取得了三十七秒的优势。落后的“澳大利亚二号”的船长决定孤注一掷,转向赛道左侧,寄望于风向变化可以帮助他们赶上去。而“自由女神号”在优势心理下采取了保守策略,留在原来的右赛道。结果风向果真发生变化,“澳大利亚二号”反超,最终以四比三赢得了决赛桂冠。
实际上,在“自由女神号”取得三十七秒的领先优势时,他们就获得了后动优势:对手押什么风向,他们就跟随押什么风向。这样,他们必胜无疑。因为如果对手押对了,他们也跟着押对。同样,如果对手押错了,那么大家都错,那三十七秒优势仍然管用。这便是后动优势是奥妙。
赵襄子固然不懂什么博弈论,但并不妨碍他选择正确的策略。他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一个约定的夜间展开军事行动:赵襄子在韩、魏的配合下,派兵杀死智伯守堤的官兵,掘开了卫护堤坝,放水倒灌了智伯军营。智伯的部队从梦中惊醒,乱作一团。赵军乘势从城中正面出击,韩、魏两军则自两翼夹攻,大破智伯军,并擒杀了智伯本人。三家乘胜进击,尽灭智氏家族,瓜分其土地。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有时就是冒险,但必须是有算计的,这样的冒险比不冒险事实上更安全。”可见风险这个家伙是最容易迷惑人的。不管它有多高,加入对手与自己冒同样危险的话,则它是不可惧的!
黔驴技穷与不完全信息博弈
西汉时期,匈奴曾大举入侵上郡,名将李广有次率一百名骑兵与匈奴数千骑兵遭遇。李广的一百骑兵非常恐慌,想仓皇逃走。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仅以一百骑逃跑,匈奴若追赶射击我们可能全军覆没。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的,必不敢来袭。”于是他命令骑兵,继续前进!进到离胸木阵地二里许,他又下令都下马解鞍,他的部下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信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结果,匈奴骑兵果然就没敢攻击。这时,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立即上马奔去射杀了此人,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部下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地躺卧。夜半时,匈奴兵认定汉军在附近有伏兵准备夜间袭击他们,就全部撤走了。天亮后,李广率部平安地回到了大军驻地。
在这次遭遇战中,双方兵力是严重不对等的,然而双方的信息同样是不对等的。李广的成功正是由于他巧妙的利用了手里唯一的一张好牌:信息。匈奴不知道自己与汉军在不同行动策略下的“支付”,即攻击汉军的成败,而李广对此却了然于心。李广可以选择的策略是“逃跑”或“留在原地”,不管哪种选择,只要匈奴知道他自己的支付,那么汉军均会惨败。李广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让匈奴知道他自己的策略结果。他主动出击,射杀匈奴白马将军以耀武扬威,这等于降低了匈奴的可能收益。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博弈参与者不是使自己的支付或效用最大,而是使自己的“期望支付”最大。比如,如果让你在50%的可能获得一百元与10%的可能获得二百元之间选择,你当然会选择前者。制造解鞍休息假象的目的,就是让匈奴人感到进攻有较大失败的可能。用概率术语来说,李广的做法是加大匈奴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其实匈奴人完全可以派出一支小分队进行侦察,探明虚实,这样,即使真中了汉军的埋伏,损失也不大;如果没有中计,就可以全歼汉军。显然,这个风险是值得冒的。
在“黔驴技穷”中,老虎用的便是这种策略。老虎从未见过驴这种“庞然大物”,即不知道对抗下的“支付”,开始有点害怕这个家伙。可是长期共处后,发现笨驴并无高能,于是老虎开始试探,每次进一小步,直到摸清对方底牌“技止此耳”,于是就吃掉了笨驴。这正是一个逐渐掌握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的过程。
孙子非常重视信息在战略决策中的意义,他说:兵者,诡道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争这种非合作博弈中,敌我双方都会猜测对方的战略行动以制定己方的战略行动,因此尽可能地了解敌人的信息,便显得尤其重要。这便是《孙子兵法》要为“用间”专列一篇的理由。反过来,若能千方百计隐藏己方的信息,甚至用诡道迷惑敌人,便能使敌人处于信息相对劣势,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16:56:00 | 只看该作者
饿~~请每人交出人民币10万元,当做稿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7-10-13 16:44:00 | 只看该作者
辟你个头!快把东西打完出来,好让兄弟们过把足瘾~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16:31:0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会这样呢。。。我什么时候成了一个做学问的人?我的境界已经很高拉,就快到辟谷的境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10-13 16:28:00 | 只看该作者
日,我已经把培公的文章放一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10-13 15:09:00 | 只看该作者

培公加油~~等你写完后我帮你整理一下放到一个专帖里收藏高亮置顶.

老大是个猪 丫的 好好一帖不会管理 现在米办法了 只能等培公写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7-10-13 03:15:00 | 只看该作者

是的。做学问是一件孤独的事。

当然,对于培公辛勤打字给大家分享的精神,我还是报以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10-13 01:56:00 | 只看该作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见识的人,可以从此文中反思到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道理。但是,这确实是一篇值得任何喜欢动脑筋的朋友精读、研读的好文章!

另:培公你作为一个做学问的人,又何必太在意世人的冷暖呢?这里,要批评你的境界还不够高:)

做学问一定要马上获得“振臂一呼,应者如云集”的效果吗?我以为,不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