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41|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三国兵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元一九二年,士夫官僚集团成员曹操带兵镇压青州黄巾军,收得降兵三十余万,他从中挑选精锐,扩充自己的队伍,组成新军“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借口洛阳残破,把汉献帝接到由他控制的许县,暂定许为汉都。同年,鉴于长期兵荒马乱,人民流亡,土地荒芜,各地粮食和兵源都发生危机,曹操又在许下募民屯田,以后更在其势力范围内的“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这样,曹操在军事上有了精锐强盛的部队,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经济上也有了雄厚的基础,再加上他能够笼络豪强大族和士夫官僚,善于招贤用将,终于统一了北方。这时能够在军事上和他进行较量的,只有刘备和孙权两股割据势力。二零八年,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自己为相国,以后又封为魏公,进爵魏王,国家大权一手独揽,使东汉帝国名存实亡。公元二二零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称汉皇帝;又过一年,孙权在江东自称吴王,以后又进称吴皇帝。三国分立对全国来说,似是分裂,对各自地区来说,却是一片较广大地区的统一。这种局面维持了四十多年。二六三年,魏军伐蜀,直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二六五年,魏丞相、晋王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二八零年,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中国得到暂时的表面的统一。
  魏、蜀、吴三国,魏最强大,我们先来谈魏兵制。
  曹魏时期的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关于中、外军的来历,何兹全《魏晋的中军》一文作了明确的阐述:“‘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公元一九六——二二零年),到魏黄初年间(公元二二零——二二六年)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团不过是当时割据局面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虽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军队在那里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读史集》二五八页)
  魏的中军略等于汉代的南北军,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所以《历代兵制》认为“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依然把魏的中军称为南北军。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军相比,魏中军的作战任务重得多。
 《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王欣夫《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曹魏王国作武卫将军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军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历代兵制》说“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军了。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军与护军和中领军与中护军是不同时期的职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中央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陈傅良说大将军“位太尉上”。
  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
  |——中军-领军、护军——诸营将校
  中央军-大将军——|
  |——外军-都督诸州军事
  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军、外军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军同......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晋书.段灼传》),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曹魏兵制,还有屯田兵值得一提,但陈傅良对此又疏漏了。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汉代官田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典农中郎将负责一州郡的民屯,典农都尉负责一县级单位的民屯,屯司马负责一生产单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务是种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获上缴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实行军法部勒式管理,应该纳入兵制研究的范围。建安初年开始的屯田,本是为了束缚流民于土地和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军需;到魏末晋初,统治者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经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毁灭性破坏。兵屯的开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军事编制,设立在与吴蜀两国对峙的边境,让士兵且佃且守。东吴也有与曹魏大体相似的兵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7-11-29 18:43:00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太好了........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虽然是转帖也不容易呀.我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11-29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转贴快嘛...翻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11-29 13:09:00 | 只看该作者
貌似老大发帖没有原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2:57: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志中的生僻字

董旻、何旻,mín,二声, 旻,秋天也。
傅嘏,gǔ,三声,
傅肜,róng,二声
韩暹,xiān,一声。“暹罗”,就是古代泰国。
韩矍:jué,二声,精神矍铄。Jué shuò。别错了!
李傕,jué,二声
泠苞,líng,二声
李歆、孙歆,华歆:xīn,一声
刘谌、荀谌,chén,二声,嗨!我念错了20年。
潘濬、王濬、周濬,两个读音jùn,和xùn,人名时都读jùn。
桥蕤,ruí,二声(念起来好诡异。。。),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秦宓, mì,四声,可洛神赋中宓妃怎么念fú??
全怿,yì,四声,悦也,乐也
邵悌、张悌,tì,四声
眭固的眭,Suī,一声
王粲、吾粲,càn,四声
王昶,chǎng,三声
辛毗,pí,二声
荀顗,yǐ,三声
羊祜,hù,四声
杨祚,zuò,四声
杨阜, fù,四声,阜新,地名
笮融的笮,zé二声,或者zuo二声,做姓氏应该念ze
张嶷,yí,二声,幼小聪慧的意思。
蔡邕:邕yōng 一声
蔡琰: yǎn, 三声,文姬姐姐真是漂亮,成熟女人的味道。另崔琰。
张闿:闿kǎi四声
王垕:垕hòu, 四声,就是那个被曹操剁掉的可怜粮官
马谡:谡sù,四声这个知道的人多
夏侯楙:楙máo,二声
步骘:骘zhì,四声
阚泽:阚kàn, 四声,我见过这个姓的
彭羕:羕yàng, 四声,意思和漾一样
蒯良:蒯kuǎi 第三声
韩胤:胤yìn , 四声,认识赵匡胤吧
张纮:纮hóng, 二声,张昭他哥。
陈珪:珪guī,一声
荀彧:彧yù,四声,趣味高雅的意思。
皇甫郦:甫fǔ,三声,别念成pu了!郦Lì,四声
郭汜:汜sì,四声,汜水关
士燮:燮xiè,四声,也可以写成爕。喜欢乒乓球应该知道“张燮林”
嵇康:嵇jí,二声,竹林七贤,现在看来绝对酒肉之徒。
孔伷:zhou,四声,通“胄”,还有司马伷
刘璝:guī 一声,古同“瑰”
毌丘俭,guàn,四声,不是“毋”,这个也不认识?!wú,四声。
麴义,qū,一声。连字典里都说“麴义”,牛X。
袁燿,yào,同“耀”
夏侯敦: 敦dūn,一声。这个知道,有个MM名带这个字却一直读错,臭大了!
车胄:zhòu,四声。
朱儁: jùn,四声,通“俊”
许褚:chǔ,三声,这个字还有zhe(三声),zhu(三声),不过三国里叫chǔ。
诸葛瑾:jǐn,三声,诸葛亮的哥哥。
管辂:lù,四声,刚查字典,原来一直读ge,汗颜!
傅巽:xùn,四声。
贾诩:xǔ,三声,“自诩”,吹牛。
全琮:cóng,二声,还有刘琮,刘表的小儿子。
何晏:yàn,四声,多做姓。
刘晔:yè,四声,别再念hua了
费祎:yī,一声,别wei了
戏志才:xì,四声,同“戏”。
郤正:xì,四声,通“隙”
师纂:zuǎn,三声,不卷舌的哦!
钟毓:yù,四声,“毓停”,这个不知道?长大了就知道了!
沮授:jǔ,三声
张勲:xūn,一声,古同“勋”。巧了和“复辟”的张勋同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2:56:00 | 只看该作者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  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  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  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  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  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  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  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  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  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  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  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  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  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  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  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  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  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  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  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文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书  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  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
书部书部  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事。
  书佐主办  文书的佐官『制,州郡门下及诸曹皆有书佐,在外由州郡长官自行辟除。书佐除诸曹外,因属州郡长官亲近属吏,故又称门下书佐。
  屯骑校尉  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太子太傅  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中大夫  秦始置,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魏时为第七品,秩千石,吴蜀置同。
  亭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称为乡侯、亭侯。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卫都尉  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无难右部督  三国吴置。禁军无难营分左右两部,均设督统之。故有是称。
  五官掾  汉代郡太守自署属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与功曹史相上下。
  王  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  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春秋时有军尉。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  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  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  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  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吴亦置。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  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洗马  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  职如郡太守。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  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  三国吴东宫属官。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  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掾  古代属官的通称。如掾属、掾佐、掾吏、掾史等,简称掾。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2:56: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演义全武将单挑谱

注: 1. 标明的数字有时候实际是“不三合”,“不十合”等等,都以3合、10合计 2. 有时候是“十余合”,“100余合”等等,也都以10合、100合计 3. 不详是指书中没有说明,但估计在几回合到几十回合之内,一般不会太久 4. 名字前有*号的指平手
章回 胜利方 失败方 回合数 备注
1 张飞 邓茂 1 死亡
1 关羽 程远志 1 死亡
2 张飞 高升 不数合 死亡
2 刘备 张宝 1 带伤(射后面,发箭中左臂)
2 朱隽 韩忠 1 死亡(乱军中射杀)
2 孙坚 赵弘 1 死亡(从城上飞身杀弘)
2 刘备 孙仲 1 死亡(射后面)
4 董卓 伍孚 1 被擒(欲暗杀)
5 程普 胡轸 不数合 死亡
5 *华雄 *孙坚 2 平手(射正面,孙放2箭被躲)
5 华雄 祖茂 1 死亡
5 华雄 俞涉 3 死亡
5 华雄 潘凤 数合 死亡
5 关羽 华雄 不详 死亡(以弓手身份突袭)
5 吕布 方悦 5 死亡
5 吕布 穆顺 1 死亡
5 吕布 武安国 10 带伤(砍断手腕)
5 吕布 公孙瓒 不数合 败走
5 *吕布 *张飞 50 平手
5 *吕布 *张飞、关羽 30 平手
5 刘关张 吕布 数合 败走
6 吕布 夏侯敦 数合 败走
6 徐荣 曹操 1 带伤(射后面,中肩膊)
6 夏侯敦 徐荣 数合 死亡
6 黄盖 蔡瑁 数合 打中
7 颜良 耿武 1 死亡(欲暗杀袁绍)
7 文丑 关纯 1 死亡(欲暗杀袁绍)
7 文丑 公孙瓒 10 败走
7 *赵云 *文丑 50~60 平手
7 鞠义 严纲 1 死亡
7 赵云 鞠义 不数合 死亡
7 韩当 张虎 30余合 力怯(吃惊被杀)
7 孙策 陈生 1 死亡(射正面)
7 程普 蔡瑁 不数合 败走
7 *孙坚 *吕公 1 平手(吕公诱敌)
7 黄盖 黄祖 2 生擒
8 *董卓 *吕布 1 布打卓戟落地
10 马超 王方 不数合 死亡




10 马超 李蒙 1 生擒
11 管亥 宗宝 不数合 死亡
11 关羽 管亥 数十合 死亡
11 *张飞 *于禁 数合 平手
11 *臧霸 *乐进 30余合 平手
11 *夏侯敦 *张辽 不详 平手
11 吕布 于禁、乐进 数合 败走
11 张辽、臧霸 吕虔、曹洪 不详 不利
11 典韦 郝曹成宋 不详 败走
12 典韦 侯成 不详 败走
12 典韦 高顺、侯成 不详 败走
12 典韦 何仪副元帅 3 死亡
12 曹洪 何曼 40~50 死亡(拖刀计杀之)
12 李典 黄劭 1 生擒(突袭)
12 许褚 何仪 1 生擒
12 *典韦 *许褚 约几百合 平手
12 许褚 李封 2 死亡
12 吕虔 薛兰 1 死亡(射后面)
12 *吕布 *许褚 20 平手
12 典许夏夏李乐 吕布 不详 败走
12 乐进 成廉 1 死亡(射杀)
13 *李觖 *郭汜 10 平手
13 徐晃 崔勇 1 死亡
14 徐晃 李乐 1 死亡
14 许褚 李惺 1 死亡
14 许褚 李别 1 死亡
14 *许褚 *徐晃 50余合 平手
14 *关羽 *纪灵 30 平手
14 关羽 荀正 1 死亡
14 张飞 曹豹 3 败走(后赶上杀死)
15 *黄盖 *张英 不数合 平手
15 *孙策 *太史慈 100 平手
15 *太史慈 *程普 30 平手
15 孙策 于糜 3 生擒(后挟死)
15 孙策 樊能 1 死亡(喝死)
15 陈武 张英 1 死亡(背后杀)
15 蒋钦 陈横 1 死亡(射杀)
15 孙策 严舆 1 死亡(飞剑砍之)
15 *太史慈 *王朗 不数合 平手
15 *黄盖 *周昕 不详 平手
15 孙策 周昕 1 死亡
16 *吕布 *张飞 100余合 平手
17 吕布 李丰 3 带伤(刺伤手)
17 夏侯敦 桥蕤 3 死亡
17 许褚 张先 3 死亡
18 夏侯敦 高顺 40~50 败走
18 夏侯敦 曹性 1 死亡(中性冷箭,性未提防)
19 许褚 孙吴尹昌 不详 败走
19 陈宫 曹操 1 射中麾盖
19 张飞 郝萌 1 生擒

21 张飞 纪灵 10 死亡(大喝一声)
22 关羽 王忠 不详 生擒
22 张飞 刘岱 1 生擒
25 *关羽 *夏侯敦 10余合 平手(夏侯诱敌)
25 颜良 宋宪 3 死亡
25 颜良 魏续 1 死亡
25 颜良 徐晃 20 败走
25 关羽 颜良 1 死亡(方欲问时)
26 文丑 张辽 1 射中头盔战马(射正面有提醒)
26 文丑 徐晃 不详 败走(料敌不过)
26 关羽 文丑 3 死亡(心怯而走,羽马快杀之)

65 魏延 马岱 10 败走(回身射中魏左臂)
65 张飞 马岱 10 败走
65 *张飞 *马超 100+100+20 平手
65 赵云 刘聩马汉 不详 死亡
67 许褚 杨昂杨任 不详 败走
67 *夏侯渊 *杨任 不数合 平手
67 张合 杨昂 不详 死亡
67 夏侯渊 昌奇 3 死亡
67 夏侯渊 杨任 30 死亡(渊用拖刀计)
67 *庞德 *张合 数合 平手
67 *庞德 *夏侯渊 数合 平手
67 *庞德 *徐晃 3~5 平手
67 *庞德 *许褚 50 平手
67 许褚 张卫 不详 死亡
67 甘宁 朱光 1 打倒(城战)
67 *甘宁 *乐进 不数合 平手(进诈败)
68 *张辽 *凌统 50 平手
68 *凌统 *乐进 50 平手
68 甘宁 乐进 1 射中面门
68 庞德 陈武 不详 死亡(陈袍袖被树株抓住)
69 耿纪 王必 1 射中肩膊
69 曹洪 任夔 3 死亡

70 *张合 *张飞 20 平手
70 *张合 *张飞 30~50 平手
70 张合 雷铜 不详 死亡(先诈败后复回)
70 *张合 *张飞 10 平手
70 张合 孟达 不详 大败
70 *张合 *黄忠 20 平手
70 *黄忠 *韩浩夏侯尚 10 平手(忠诈败)
70 黄忠 韩浩 1 死亡
70 严颜 夏侯德 1 死亡
71 夏侯渊 陈式 不详 生擒
71 黄忠 夏侯尚 1 生擒
71 黄忠 夏侯尚 1 带伤(射后面)
71 *黄忠 *夏侯渊 20 平手
71 黄忠 夏侯渊 1 死亡(大喝一声,措手不及)
71 赵云 慕容烈 1 死亡
71 赵云 焦炳 1 死亡
71 赵云 张合徐晃 0 不敢迎敌
72 张飞 许褚 不数合 受伤(许酒醉)
72 曹彰 刘封 3 大败
72 曹彰 吴兰 不数合 死亡
72 魏延 曹操 1 射中
72 庞德 魏延 不详 奋力战退魏延
73 *廖化 *翟元 约十合 平手(化诈败)
73 关羽 夏侯存 1 死亡
73 关平 翟元 1 死亡(赶上杀死)
74 *庞德 *关平 30 平手
74 *庞德 *关羽 100余合 平手
74 庞德 关羽 50 关中箭(还亏关平提醒)
74 关羽 成何 1 死亡(射落水中)
74 周仓 庞德 1 生擒(撞落水中)
76 关平 徐商 3 大败
76 关平 吕建 5~6 败走
76 *关平 *徐晃 3~4 平手
76 徐晃 关羽 80 右臂少力
76 关羽 蒋钦 3 败走
77 关羽 潘璋 3 败走
79 刘封 孟达 3 败走

82 张苞 谢旌 30 败走
82 *张苞 *李异 20 平手
82 潭雄 张苞 1 射中马(冷箭)
82 关兴 李异 1 死亡(突袭)
82 关兴 孙桓 30 大败
82 张苞 谢旌 不详 死亡(乱军中相遇)
82 关兴 谭雄 不详 生擒
82 张苞 崔禹 1 生擒
83 黄忠 史迹 3 死亡
83 黄忠 潘璋 数合 料敌不过
83 马忠 黄忠 1 射中
83 张苞 夏恂 1 死亡
83 关兴 周平 1 死亡(大惊,措手不及)
83 关兴张苞 韩当周泰 0 不敢迎敌(慌退入阵)
83 沙摩可 甘宁 1 射杀(射后面,甘宁带病)
83 关兴 潘璋 1 死亡(步战,潘被吓坏)
84 傅彤 淳于丹 不详 败走
84 赵云 朱然 1 死亡
84 周泰 沙摩可 20 死亡
85 朱桓 常雕 3 死亡
86 丁奉 张辽 1 带伤(射正面,中腰,后死亡)
87 魏延张翼王平 鄂焕 不详 生擒
87 鄂焕 雍闿 1 死亡(措手不及)
87 鄂焕 朱褒 1 死亡(突袭)
87 赵云 金环三结 1 死亡
87 魏延 孟获 不详 生擒(孟获无马)
88 马岱 忙牙长 1 死亡

90 祝融夫人 张嶷 不数合 带伤(飞刀中左臂)
90 *祝融夫人 *赵云 不数合 平手(云诱敌)
90 *祝融夫人 *魏延 不详 平手(云诱敌)
90 马岱 孟获 1 生擒(孟措手不及)
92 赵云 韩英 3 死亡
92 赵云 韩瑶韩琼韩琪 少时 琪中枪琼中箭瑶被生擒
92 赵云 韩德 3 死亡
92 张苞 薛则 不详 死亡
92 关兴 董禧 1 死亡
92 张苞 崔谅 1 死亡(突袭)
92 王平 夏侯懋 1 生擒
93 *赵云 *姜维 不数合 平手
93 *姜维 *张翼 不数合 平手
93 王平张翼 姜维 不详 力穷抵敌不住
93 孔明 王朗 0 骂死
94 越吉元帅 关兴 不详 关胆寒抵敌不住
94 关兴 越吉元帅 1 死亡(兴大喝一声)
94 马岱 雅丹丞相 不详 生擒
94 魏延 曹遵 3 死亡
94 赵云 朱赞 1 死亡(措手不及)
94 孟达 徐晃 1 带伤(从城上射中,后死亡)

27 关羽 孔秀 1 死亡
27 关羽 孟坦 3 死亡(马快)
27 关羽 韩福 1 死亡(中福冷箭)
27 关羽 平喜 1 死亡(步战)
27 关羽 王植 1 死亡
27 关羽 秦琪 1 死亡
28 *关羽 *夏侯敦 10 平手
28 关羽 蔡阳 不详 死亡
28 赵云 裴元绍 1 死亡
28 赵云 周仓 不详 带伤(中三枪)
30 *张辽 *张合 40~50 平手
30 *许褚 *高览 不详 平手
30 徐晃 韩猛 不详 败走
30 张辽 蒋奇 1 措手不及
31 袁尚 史涣 3 死亡(翻身背射)
31 *赵云 *许褚 30 平手
31 *赵云 *许褚于禁李典 不详 赵云全身而退
31 高览 刘辟 3 死亡
31 赵云 高览 1 死亡(冲阵而来)
31 赵云 张合 30余合 败走
31 张飞 夏侯渊 未知 奋力杀退
32 张辽 袁尚 3 大败而走
32 徐晃 汪昭 不数合 死亡
32 袁尚 袁谭 不详 大败
32 许褚 尹楷 1 死亡(措手不及)
32 张辽 沮皓 3 大败(射后面杀之)
33 许褚 许攸 1 死亡(非战阵)
33 徐晃 彭安 不数合 死亡
33 曹洪 袁谭 不详 死亡(奋威杀之)
33 张辽 蹋顿 不详 死亡
34 赵云 张武 3 死亡
34 张飞 陈孙 1 死亡(大喝一声)
35 赵云 吕旷 不数合 死亡
35 张飞 吕翔 1 死亡(措手不及)
36 赵云 李典 约10数合 败走(料敌不过)
38 甘宁 凌操 1 死亡(射杀)
38 孙高傅婴 为览、戴员 1 死亡(席间先后杀之)
38 潘璋 苏飞 不数合 生擒
39 甘宁 黄祖 1 死亡(射后面)
39 *赵云 *夏侯敦 数合 平手(云诈败)
39 张飞 夏侯兰 不数合 死亡

41 *魏延 *文聘 不详 平手
41 赵云 淳于导 1 死亡
41 赵云 夏侯恩 1 死亡
41 赵云 晏明 3 死亡
41 *赵云 *张合 约10余合 平手
41 赵云 马延张凯焦张 不详 败走
42 赵云 钟缙 3 死亡
42 赵云 钟绅 1 死亡
42 张飞 夏侯杰 0 死亡(惊死)
45 甘宁 蔡曛 1 射杀
48 曹操 刘馥 1 死亡(刘无兵器)
48 韩当 焦触 1 死亡
48 周泰 张南 1 死亡
49 张辽 黄盖 1 带伤(冷箭)

50 甘宁 马延张凯 1 死亡(先后杀之)
50 *赵云 *张合徐晃 不详 平手(云不追赶)
50 *张飞 *许褚张辽徐晃 不详 平手(许褚骑无鞍马)
51 *丁奉 *牛金 4~5 平手(丁诈败)
51 曹仁 徐盛 不详 不能抵当
51 曹仁牛金 蒋钦 不详 被冲散
51 *甘宁 *曹洪 20 平手(洪诱敌)
51 *韩当 *曹洪 30 平手(洪诈败)
51 *曹仁 *周泰 10 平手(仁诈败)
52 张飞 刑道荣 不数合 败走
52 赵云 刑道荣 1 死亡(刺斜里杀出)
52 张飞 刘贤 1 生擒
52 赵云 陈应 4~5 败走(后生擒)
53 张飞 金旋 1 吓走(飞大喝一声)
53 巩志 金旋 1 射中
53 关羽 杨龄 3 死亡
53 *关羽 *黄忠 100 平手
53 *关羽 *黄忠 50~60 平手
53 *关羽 *黄忠 30 平手(黄射中羽盔缨)
53 *张辽 *太史慈 70~80 平手
53 李典 宋谦 1 死亡(射中)
56 *张合*徐晃 *夏侯渊 1 比射箭平手
58 马岱 钟繇 不1合 大败
58 庞德 钟进 1 死亡(措手不及)
58 马超 于禁 8~9 败走
58 马超 张合 20 败走
58 马超 李通 数合 死亡(马超奋威)
58 马超 曹洪 40~50 气力不加
58 庞德 曹永 1 死亡
58 夏侯渊 成宜 1 死亡
59 *马超 *许褚 100+100+30 平手
59 马超 侯李梁马杨 不详 马梁死余者遁(步战)
59 *马超 *于禁 1 于射马后面,躲过,中李堪

61 张飞 周善 1 死亡(步战)
61 *许褚 *韩当周泰 30 平手
62 刘封 杨怀 1 生擒(席间)
62 关平 高沛 1 生擒(席间)
62 *魏延 *泠苞 30 平手
62 黄忠 邓贤 1 射中
62 黄忠 泠苞 不详 败走
62 *黄忠 *泠苞 10 平手
63 魏延 泠苞 不数合 生擒
63 张飞 严颜 10 生擒(严举手无措)
64 *张飞 *张任 10余合 平手
64 *张飞 *张任 10 平手
64 赵云 吴懿 1 生擒
64 张翼 刘聩 1 死亡(突袭)
65 马超 姜叙杨阜 不详 败走
65 马超 杨阜及7人 不详 杨带伤余者死
65 *黄忠 *李严 40~50 平手
65 *黄忠 *李严 10 平手(忠诈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2:56:00 | 只看该作者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  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国史  三国吴置,与左国史并掌修国史。
  右大将军  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右护军  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议郎  郎中令的属官,为郎官中地位较高者,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无常员,三国沿置。
  议曹从事  两汉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或从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军司马  汉中郎将属官有佐军司马。孙坚曾任。
  奏曹掾  汉制,三公府设奏曹,主奏议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吴亦置。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左执法  三国吴置,为御史台属官,与中执法、右执法共同平决诸官事。
  左典军  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  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司马  汉制,将军府多置司马,职位仅次于军师、长史。汉末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权任顾雍为左司马,当为讨虏将军之属官。
  左军师  曹操为丞相时置左军师一人,第五品。三国吴置,但不属丞相,而以三公领之。
  左丞相  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为正,右丞相为副。汉人以右为尊,故右丞相为上。三国吴置丞相,分左右,后仅置一人。
  左右都护  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左护军  秦有护军都尉。汉有护军中尉,属大司马。东汉有中护军,为将军幕府之员,非朝廷列职。曹操为汉丞相时置护军,后改称中护军,第四品,掌禁军。后随州都督置护军,第五品。诸要镇及将军出征皆置诸护军,第六品,其中有左护军。吴蜀亦置。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长  秦置县令、县长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不足万户为长。魏时为第八品,秩三百石。
  长乐少府  汉制,太后宫官皆冠宫名。景帝前置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公元前144年改为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因皇太后所居宫复长乐旧名,更名长乐少府,位在少府正卿之上。蜀皇太后亦称长乐宫,因置此职。
  长水校尉  汉制,为武帝所置,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长水胡骑,秩二千石。长水为地名。胡骑近长水,故名。三国因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大将军  品级与镇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南大将军  品级与镇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征西大将军  东汉之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魏及蜀之征西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吴亦置。
  征南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中领军  曹操为汉相时置领军,后改为中领军,第三品,掌禁军,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蜀亦置,并有领军、前领军、行领军。吴称领军将军。
  中军师  魏置,为丞相属官,第五品。
  中散大夫  秦汉诸大夫有中散大夫。凡大夫皆职掌言议,顾问应对,无固定职事。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中郎  秦置,汉沿之,属郎中令,其长称中郎将。汉武帝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以五官中郎将统领中郎。曹魏置中郎,隶光禄勋,第八品,秩六百石。
  中郎将  秦置中郎将统领供事禁中的郎中。汉武帝时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隶属光禄勋,侍从天子、随行护驾。东汉时其职主要为协助光禄勋考课察举三署诸郎,后还谴其领兵,增加各名号中郎将甚多。
  中监军  蜀置,为加官。
  中书丞  三国吴置,为中书监、中书令的属官。
  中庶子  周代始置,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汉沿置,为太子属官,职如侍中,为太子近臣。秩六百石,第五品。
  治中从事史  汉置,是州刺史的助理,主州府文书案卷,居中治事,与别驾从事史分别为州府内外总管。
  主记  东汉州郡设专管记事、簿书的主记室,主记室员是主记室史,简称为主记,是州郡中仅次于主簿的亲近属吏。魏沿置。
  著作郎  三国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编撰国史,属中书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州牧  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长。汉武帝时分十三部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已由监察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2:56:00 | 只看该作者
94 申耽 孟达 1 死亡(人困马乏,措手不及)
95 张合 王平 数十余合 败走(力穷势孤)
95 马岱 陈造 不详 死亡
95 赵云 苏颙 1 死亡(措手不及)
95 赵云 万政 1 射中盔缨
96 徐盛 张普 不数合 败走
96 朱桓 张普 1 死亡(径来问时)
98 王双 谢雄 3 死亡
98 王双 龚起 3 死亡
98 王双 张嶷 数合 先平手后追赶双,被锤所伤
98 魏延 王双 1 死亡(突袭)

100 廖化 秦良 不详 死亡
101 *魏延 *张合 10 平手(延诈败)
101 *关兴 *张合 10 平手(兴诱敌)
102 王平 岑威 1 死亡
103 *魏延 *司马懿 3 平手(延诱敌)
105 *魏延 *何平 不数合 平手(平诈败)
105 马岱 魏延 1 死亡(突袭)
106 夏侯霸 卑衍 不数合 死亡
107 夏侯霸 郭淮 10 败走
107 姜维 陈泰 3 败走
107 姜维 司马师 3 杀败
108 丁奉 韩综 1 死亡(步战)
108 丁奉 桓嘉 1 飞刀杀之
109 徐质 廖化 不数合 败走
109 徐质 张翼 不数合 败走
109 姜维 徐质 1 落马(大惊无措,后死亡)
109 姜维 郭淮 1 射中,后死亡(接箭还射)
110 *邓艾 *文鸯 50 平手
110 邓艾 葛雍 1 死亡
111 王基 朱异 3 败走
111 王基 唐咨 3 大败
111 *王基 *于诠 30 平手(后人困马乏被乱军所杀)
112 傅俭 王真 10 生擒
112 傅俭 李鹏 1 死亡
112 *姜维 *邓忠 30~40 平手(忠躲箭,维夺枪)
113 廖化 郑伦 1 死亡
115 *姜维 *邓艾 数十余合 平手
116 荀恺 卢逊 1 死亡(回身一箭)
116 姜维 杨欣 1 败走(射欣三箭不中)
119 田续 邓艾 1 死亡(突袭,艾欲待问时)
120 周旨 孙歆 1 死亡(大喝一声)
120 张尚 陆景 1 死亡(赶上杀之)
120 周旨 沈莹 不详 死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2:5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著名人物籍贯一览列表

曹氏家族(包括夏侯一门)------沛国谯县(安徽亳县)
华佗----同上
刘晔----淮南(安徽寿县)
许楮----谯国谯人(安徽亳州)
周瑜----庐江舒县(安徽舒城)
鲁肃----临淮东城(安徽定远)
吕蒙----汝南富陂县(安徽阜南)
黄盖----零陵泉陵(湖南零陵)
蒋钦----九江寿春(安徽寿县)
周泰----九江下蔡(安徽)
丁奉----庐江安丰(安徽舒城)
朱桓----吴郡吴人(江苏苏州)
陆逊+顾雍(同上)
张昭----彭城(江苏徐州)
张鲁----沛国丰人(江苏丰县)
陈琳----广陵(江苏扬州)
廖化----湖北襄阳
庞统+马良+马谡(同上)
蒋琬----零陵湘乡(湖南湘乡)
刘备----涿郡涿县(河北涿州)
张飞---同上
赵云---真定(河北正定)
颜良---同上
文丑---河北
韩当---辽西令支人(河北迁安县)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河北平润县)
张和---河间(河北任丘)
刘表---山阳高平人(山东鱼台东北)
程昱---东郡东阿人(山东阳谷县)
于禁---泰山钜平(山东泰安)
李典---山阳钜野人(山东金乡县人)
典韦---陈留己吾人(河南宁陵人)
乐进---阳平卫国(不详)
庞德---南安(甘肃)
孔融---鲁国(山东曲阜)
杨修---弘农(河南灵宝县)
魏延---义阳(河南桐柏县)
郭淮---太原阳曲(山西太原)
袁绍家族---汝南汝阳(河南上蔡)
荀或----颖川颍阳(河南许昌)
郭嘉----颍川阳翟(河南禹县)
钟鹞----颍川长社(河南长菖县)
钟会----同上
陈群----颍川许昌(河南许昌)
司马懿---河内(河南温县)

诸葛亮---琅邪阳都县人(山东沂南县)
黄忠-----南阳(河南南阳)
李严---同上
董卓---陕西郡临姚(甘肃岷县)
吕布---五原郡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
贾诩----凉州姑臧(甘肃武威)
张辽----并州雁门马邑(山西朔县)
徐晃-----河东杨县(山西洪洞县)
关羽-----河东解良(山西运城解州)
马超-----扶风茂陵(陕西兴平)
法正-----右扶风(陕西眉县)
姜维-----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
孙坚-----吴郡富春(浙江富阳)
太史慈---东莱黄人(山东)
甘宁----巴陵临江(四川重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