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三国的粮草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01-22 20: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时候打仗不像现在,都是讲究军粮草料的充沛供应。将士们要填饱肚子,坐骑要喂足草料,缺一不可,而一支部队,比方是三千人马,十天出征,那就得输送,贮藏五六百担粮食,后勤部门的的负担真够重的。即便是《封神榜》里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兵神将,他们麾下的将士那都是凡夫俗子,也是要吃饱肚子的。所以当年姜丞相被困西岐,那还得靠韩毒龙,薛恶虎送来碗米来救济饥荒的。他后来东征,除了先锋大将,押粮官也得选杨戬,土行孙,郑伦等等高手能人。姜太公是很注重粮草供应的。

肚子填满了才有力气、才有精神打仗,所以在冷兵器时代的三国,行军作战就得考虑粮草。不过在东汉末年那种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萧条境况中,筹划粮草是极其困难的,曹操讨伐董卓时在扬州募兵四千,因为饥饿,跑掉了三千五。不少军队就因为缺粮而哗变,溃散。所以在运筹帷幄之时,做全面的规划,就得先考虑粮草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说是胜利了一半。曹操行军,对于粮草他考虑的最为周到。他是吃够了缺粮的苦头的。他搞屯田,主要就是解决军粮问题。比如夏侯惇为鼓励将士们种植稻米,“身自负土”,实行三同;邓艾提倡在两淮搞屯田,六七年间,使十万将士能够有五年的屯粮。凡是聪明的将帅,往往从粮草的储备制定作战方案,比如司马懿征孟达和辽东公孙渊,就是根据敌我双方粮草的比重失衡,来决定战略方针。诸葛亮六出祁山,忙得不得了,而对方的曹真或是司马懿,都是采取以守为攻,以逸待劳,因为掌握了蜀汉军粮出栈道运输的艰巨。果不其然,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困于缺粮而不战自退。即便有木牛流马能够运输粮草,但是走在栈道上,一步一个脚印,把粮食运到汉中前线,这来来回回就要消耗不少粮食。粮草跟不上去,是三国绵延鼎立半个世纪的一大主要原因;要不然,早分久必合了。

就因为粮草具有潜在的功能,所以聪明的将军就懂得粮草在战争中的价值,尽量制造对方缺粮的误区。官渡之战,袁绍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的转折,就是曹操烧了袁绍在乌巢的粮仓;孙坚参加讨伐董卓,屡战屡胜,可他的上司袁术,有意打横炮;袁术没派一兵一卒,只是断了孙坚的粮源,很轻松地是孙坚的部队乱了套。千里行军靠粮草。因此当郑度建议刘璋搞坚壁清野的战略传开后,刘备和庞统就很紧张。因为刘备入川,粮草都是就地筹粮打秋风的,倘是刘璋照此办理,刘备的军粮就会断档。刘备在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中,也深知军粮的重要。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亲率大军北上与曹操争夺汉中,经过两年苦战,方才达到目的,此中全靠诸葛亮在成都后方,源源不断地运送军粮。可是在夷陵的一次大战,他吃了大亏,被陆逊烧了个焦头烂额。个中因素,传统的说法是刘备联营七百里轻敌所致,其实,他还有个大错误,就是弃船就陆,(陆逊最怕的就是刘备“水陆俱进”)让吴军控制了江面,使蜀中粮草运输困难。种种原因,说来说去,还是一个粮草问题。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10-27 17:30: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吴郡陆伯言在2009-1-22 20:47:00的发言: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时候打仗不像现在,都是讲究军粮草料的充沛供应。将士们要填饱肚子,坐骑要喂足草料,缺一不可,而一支部队,比方是三千人马,十天出征,那就得输送,贮藏五六百担粮食,后勤部门的的负担真够重的。即便是《封神榜》里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兵神将,他们麾下的将士那都是凡夫俗子,也是要吃饱肚子的。所以当年姜丞相被困西岐,那还得靠韩毒龙,薛恶虎送来碗米来救济饥荒的。他后来东征,除了先锋大将,押粮官也得选杨戬,土行孙,郑伦等等高手能人。姜太公是很注重粮草供应的。

肚子填满了才有力气、才有精神打仗,所以在冷兵器时代的三国,行军作战就得考虑粮草。不过在东汉末年那种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萧条境况中,筹划粮草是极其困难的,曹操讨伐董卓时在扬州募兵四千,因为饥饿,跑掉了三千五。不少军队就因为缺粮而哗变,溃散。所以在运筹帷幄之时,做全面的规划,就得先考虑粮草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说是胜利了一半。曹操行军,对于粮草他考虑的最为周到。他是吃够了缺粮的苦头的。他搞屯田,主要就是解决军粮问题。比如夏侯惇为鼓励将士们种植稻米,“身自负土”,实行三同;邓艾提倡在两淮搞屯田,六七年间,使十万将士能够有五年的屯粮。凡是聪明的将帅,往往从粮草的储备制定作战方案,比如司马懿征孟达和辽东公孙渊,就是根据敌我双方粮草的比重失衡,来决定战略方针。诸葛亮六出祁山,忙得不得了,而对方的曹真或是司马懿,都是采取以守为攻,以逸待劳,因为掌握了蜀汉军粮出栈道运输的艰巨。果不其然,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困于缺粮而不战自退。即便有木牛流马能够运输粮草,但是走在栈道上,一步一个脚印,把粮食运到汉中前线,这来来回回就要消耗不少粮食。粮草跟不上去,是三国绵延鼎立半个世纪的一大主要原因;要不然,早分久必合了。

就因为粮草具有潜在的功能,所以聪明的将军就懂得粮草在战争中的价值,尽量制造对方缺粮的误区。官渡之战,袁绍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的转折,就是曹操烧了袁绍在乌巢的粮仓;孙坚参加讨伐董卓,屡战屡胜,可他的上司袁术,有意打横炮;袁术没派一兵一卒,只是断了孙坚的粮源,很轻松地是孙坚的部队乱了套。千里行军靠粮草。因此当郑度建议刘璋搞坚壁清野的战略传开后,刘备和庞统就很紧张。因为刘备入川,粮草都是就地筹粮打秋风的,倘是刘璋照此办理,刘备的军粮就会断档。刘备在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中,也深知军粮的重要。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亲率大军北上与曹操争夺汉中,经过两年苦战,方才达到目的,此中全靠诸葛亮在成都后方,源源不断地运送军粮。可是在夷陵的一次大战,他吃了大亏,被陆逊烧了个焦头烂额。个中因素,传统的说法是刘备联营七百里轻敌所致,其实,他还有个大错误,就是弃船就陆,(陆逊最怕的就是刘备“水陆俱进”)让吴军控制了江面,使蜀中粮草运输困难。种种原因,说来说去,还是一个粮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02-03 02:39:00 |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