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9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吕布传------揭露《三国演义》暗藏的重重玄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6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以演义为脚本。喜欢正史朋友的也可以一起讨论。

  1
  吕布是这样一个年轻人:一个骁勇无匹的知识分子。
  
  吕布骁勇是人所共知的,但他知识分子的一面却少有人去了解。而之所以说吕布是个知识分子,是因为吕布在发家之前是在丁原旗下做主薄的。主薄就是秘书,杨修做过主薄,司马懿也做过主薄,纯文官的活。丁原当时是荆州刺史,所以吕布曾经是一个省长秘书,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太小。但既然要做省长秘书,公书文案的工作是绝对少不了的,而且肚子里的墨水绝不能少,少一点也不能胜任。
  
  吕布在升上主薄之前肯定摸滚打爬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汉家的天下虽乱,却未至于分崩离析,所以吕布必须让自己文武兼资以策万全。若是天下重归太平,吕布就安安心心地做自己的文职主薄,娶个老婆生对儿女,供间房子养匹小马,快快乐乐唯唯诺诺地安度一生;若是一旦天下大乱,哈哈,那就要乘势而起,仗武冠世了。而历史证明,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吕布兄弟也正是如此。
  
  吕布真是一个很狡猾的知识分子!
  
  话说其时黄巾方平,灵帝初薨,大将军何进召群豪入京举事诛阉,反而被十常侍阉党设计伏杀。而这时候董卓正应召来洛阳,途中刚好遇上流落在外的少帝及陈留王,便借勤帝之名拥兵入京。
  
  当时的少帝还只是个小屁孩,何太后本来该可以与自己的大哥将军何进上下其手把擅朝政的,无奈何太后自己笨了些,被十常侍骗了几句就呼了何进入宫,最终何进被杀,兵权外落,而京内群雄集聚虎视眈眈,这个何太后便再没任何影响力了。所以当时的京师洛阳实质上处于一种权力中空的状态,任何人都有机会取而代之。
  
  关于十常侍杀何进,演义里有个细节相当有趣,不得不提。十常侍杀了何进之后,待命宫外的袁绍袁术等人立即强闯入宫诛贼,当然,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有意思的是,当时在宫里的还有何进的弟弟何苗,然后众人在内庭见着何苗,何进的部将吴匡立即大喊:“何苗同谋害兄,当共杀之!”然后众人俱曰:“愿斩谋兄之贼!”就这么一呼一应的两句,可怜的何苗就糊里糊涂地被群雄斩成了肉酱。
  
  何苗这个人物在演义里没有记录,不过根据史书,何苗当时官至车骑将军,又是何进的亲弟,何进一死,他属下的兵将自然要落入这个何苗手中,可想而知介时何苗的声势自然会越益壮大的。大将军何进之死对当时京中的群雄来说无疑是一个夺权的天赐良机,问题是何进之后还有这一个何苗,所以当时吴匡看似这么义愤填膺的一呼,众人这么异口同声的一应,实则是道尽了演义的千言万语。
  
  (正史中只是粉饰说吴匡怨何苗与兄长何进“素不同心”,“疑其与宦官通谋”,于是引兵和当时董卓的老弟董旻一起将何苗趁乱杀了。)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6 11:29:00 | 只看该作者
可是各路诸侯也都不是笨蛋,袁绍这个想法谁看不出来?袁绍留在洛阳想做东帝,到时自然要在暗下将我们这些诸侯一一对付。既然进又进不得,在洛阳待的时间长了又有被别人侵吞的危险,久留无益,那还是趁早和袁绍拜拜吧。也因此,董卓这么一迁都,没过多久,这些诸侯盟军便也自行散去了。
  不过曹操是个例外,因为曹操是个乱世奸雄,在这家伙看来,天下越乱越好,越乱我曹操越容易上位。当时曹操说的一段话其实是很经典的:“今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
  天亡之时,一战而天下定这两句话说的模棱两可,很有意思。一方面说给那些忠君勤皇的愤青听,意思就是:愤青们,这是我们大汉天朝危机存亡的时刻啊,不过只要我们能追上去诛伐那逆贼董卓,天下便能重归大定,那么我们的大汉王朝就能重兴复盛了。另一方面是骗那袁绍去追董卓的,意思是:嘿嘿袁绍老大,这可是汉室将亡的难得良机哪,咱们只要趁机冲上去大闹一场,这天下还不落在你袁绍手上嘛!
  袁绍也不是傻瓜,没被曹操骗着,依旧按兵不动。曹操见骗不着袁绍,但自己又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天亡之时”,心想怎样都要博他一博,便自己带上兵马去追董卓了。曹操这么孤军冒进,自然要吃大亏,最后被李儒重重设伏,杀得落荒而逃。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6 11:25:00 | 只看该作者
刘备担心关羽张飞误事,于是也拍马冲上前去混进战团里。刘备当然不是去打架,而是想告诉关张,留一手,放了吕布。但是当时关张二人正杀得性起,四周擂鼓呼喝声又铺天盖地,而且这种心思刘备又不能说得太大声,因此关张二人哪里听得见刘备说话。
    无计可施之下,刘备只好端起两柄玩具剑,跑到吕布身边叫道:“吕布吕布,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快来砍我呀。”这时关张二人才发现刘备老大也跑来了,怕他有失,于是绕过去护住刘备。谁知那刘备又绕去另一边喊吕布:“吕布我在这里,快来砍我快来砍我。”关张大惊,又绕去护刘备,如是者三。
    吕布难得遇上两个对手战得那么快活,却偏偏跑出个疯子刘备在旁边叽叽歪歪的,最后吕布被刘备逗得不耐烦了,大骂一声刘备你去死吧便朝刘备刺了一戟,还好关张两人警觉,立时替刘备挡了下来。刘备在这里烦着关张二人也不能全力以赴,因此吕布也兴致大扫,索性荡开阵角跑出战阵,心想你们三兄弟玩吧,我不玩了。
    本来刘备的如意算盘是打得很响的:让关张和那吕布多交锋几次,竖立声威。却不料董卓这时竟忽然将兵退了,还带着皇帝把国都迁去了长安。
  

  演义上没有解释董卓退兵迁都的原因,只说吕布新败导致“兵无战心”,所以要退兵迁都。这是把整场战争的胜败只押在吕布身上了,当然是解释不通的。吕布虽然重要,但还不至于一被挑败了就得全军撤退。
  其实在史实里,在袁绍盟军起兵之前,已经有一群叫“白波军”的黄巾余部起来闹事,董卓应付不暇,后来袁绍盟军来攻,董卓面临两面作战的困境,又担心白波军会截断自己的退路,所以先行迁都长安,以作应策。只不知演义为何没有说明这点。
  董卓迁都这一招也是相当高明的,尤其是针对袁绍这些各怀鬼胎的盟军。董卓把都城迁去长安,一来长安靠近西凉,属于自己的地盘,就算盟军追上来自己也不必同时象在洛阳那样,一面应付白波军,一面应付袁绍。而另一方面,袁绍这些人起兵来伐董卓,名义上自然是打着勤皇诛奸的旗号,但董卓把都城一迁,整件事情却又变成另一个味道了。
  董卓迁都之后,袁绍这些盟军立即安静下来,也不敢继续去逼赶董卓。因为历朝历代以来,一旦发生迁都,而迁都的同时又有这么一大群兵马向都城进军,在天下人看来,这就表示当朝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危机,迁都则是当朝无力抵抗敌人的表现。所以后来曹操才会有“此天亡之时也”的说法。袁绍这些人起兵伐董的最初目的也就是闹个乱子趁火打打劫什么的,而且也正好找个名义脱离朝廷的控制,扩大自己的自主权力,却也没有打算要覆灭了汉室,可是董卓把这都城一迁,袁绍这些义军却摇身一变变成大逆不道的反贼了。

  当然反贼便反贼呗,袁绍这些家伙也不会真把它当一回事,但问题在于,这些是乌合盟军,而且各怀鬼胎,若是真的在这种“天亡之时”把董卓灭了,说不准袁绍这大盟主就要趁机灭了汉朝的江山,捧自己做皇帝,那时可白白便宜袁绍这小子了。就算袁绍做不成皇帝,到时也肯定会出现你争我夺的情况,那才是真正的天下大乱。所以各路盟军诸侯碰到这种情况,得先商量好条件,若真是决定了大家一哄而上趁机灭了汉朝,谁做皇帝,谁做大官,都要先商量好,可是盟军有十八路,这种事情哪里那么容易人人妥协的,也因此盟军一时间裹足不前,不敢妄动。
  袁绍自然也明白这些人的想法,所以也不敢自己一个人冲上去蛮干。一来董卓的兵势还很大,二来枪打出头鸟,自己一个人冲上去谁都要怀疑你袁绍要抢皇帝的位置来做,那时可不是给你拖后腿那么简单,而是直接就要把矛头由董卓转向袁绍了。而且董卓把国都迁去西都长安,我袁绍则留在东都洛阳这里,继续以盟主的身份保持与董卓对峙的姿态,只要后面经营得好,说不准也能做半壁江山的皇帝,就算不做皇帝,咱另立一个皇帝(后来策立刘虞,未果),做另一个董卓也不错。也因此袁绍并不急着去赶董卓。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6 11:25:00 | 只看该作者
谁都能看出,刘备这样瞎搅和非但不能助战,分明还是个累赘。刘备虽然小人,但是对自己武功的自知之明肯定还是有的,因此他甘冒兵险冲上去搅和一番,必定有他另外的打算。如果刘备明知自己会添累赘却还要这么做,那么很显然,刘备当时这样冲上去,看似合战吕布,其实却很可能是故意给吕布卖空子让吕布能够全身而退。
  但是刘备为什么要帮吕布呢?
  我们来看看刘备当时所处的情况。当时伐董盟军的十八路诸侯,人人不是刺史就是太守,这刘备虽然是随公孙瓒一起来的,却并不属于公孙瓒帐下的人,那么刘备当时是别立一系,却又无兵无势,只是一个小县令而已。关羽张飞更惨,一个马弓手一个步弓手,都是无名小卒了。
  本来这三兄弟应该安分守己的,但偏偏之前由关羽这马弓手斩了华雄,斩便斩了,还要斩得那么牛逼,扔下一句“酒且斟下,某去便来”,要知道当时在场的名将高士人人对那华雄束手无策,偏偏却让你这马弓手这么轻而易举解决了,人家面子往哪搁。虽然演义上只说那袁术为这件事情发彪,但其实关羽这一着得罪的不止袁术,肯定还有不少人对他们心怀怨忌的。
  得罪人是一方面,但这还只是小因。最大的原因是,刘备这家伙有野心。吕布的可怕在当时是显而易见的,而当时的诸侯盟军里,能敌得住吕布的就只有这关羽张飞了,所以,要对付吕布,这些诸侯就不得不借助关羽张飞的力量。关羽张飞夹击吕布时,虽然吕布能以一敌二,但恐怕支持不久。而万一吕布这个大威胁就这么去掉了,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刘备三兄弟也没有利用价值了。而且这一番锋芒还要犯了其他人的忌才之心,会不会有人暗中捅他刘备一刀子也是说不准的,谁叫你刘备无兵无势又没有靠山。但只要留着吕布,一来暂时没人会动自己,二来往后还可以和这吕布多战几场,逐渐稳固刘关张的声威,这才是对刘备最有利的结局。也因此,这吕布必须要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6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三英战吕布,这是演义里的第一个高潮,为此罗贯中还写了二百八十字的诗句作描述,可见其隆重。
  却说公孙瓒亲战吕布,没过几合就发现吕布的武功果然非常恐怖,吃不消,走为上策。但吕布骑的是赤兔马啊,biu的一声就赶上去了,眼看着公孙瓒要被方天画戟穿膛而过,还好这时候张飞从一旁杀了过来,救了公孙瓒。
  张飞战吕布,演义上说他们是战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这却是抬举张飞了。因为根据罗本演义,当时的张飞却是枪法逐见散乱,吕布则是越添精神。
  我刚才说到的“罗本”,是指明嘉靖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主要有罗贯中原版的“罗本”,以及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删改过的“毛本”,目前我们看到的都是“毛本”,虽然细节上有删改,情节却是大同小异的。当然真正意义上的原版已经失传,目前的“罗本”是明嘉靖年的刻本。
  

  张飞敌不过吕布,便大喝一声,眼看着要耍性子和吕布拼命了,关羽见状,立即从后补上,与张飞一起夹攻吕布。
  关羽张飞骁勇给当世,传千古,是何等人物,这时两兄弟一刀一矛相互夹攻以众凌寡,却仍然奈何不了那吕布,可见吕布武力之可怕。三人厮杀到三十余合的时候,边上的君子刘备看了,心念一动,便也冲杀进战局里,一场大战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神哭鬼嚎虎咆狼啸。最后吕布毕竟力穷,便往刘备脸上虚晃一招,然后荡开阵角,飞马便回。吕布这小子,要打便打要跑便跑,全然是当这刘关张三兄弟透明了。
  三英战吕布以千古佳话流传了下来,虽说整个情节纯粹是武戏,但如果我们把它剖析一番,却也不乏值得琢磨之处。
  大家知道,刘备这小子武力非常的弱,在整个演义里除了这场三英战吕布外,好象并没有其它直接与别人武斗的情节了。而且刘备的武器是双股剑,而人家吕布拿的是方天画戟,关羽拿青龙大刀,张飞拿丈八蛇矛,三人拿的都是丈多长的大型兵器,当时战阵里的情况是刀光戟影战得飞沙走石,这刘备提着两柄玩具也冲上去参一脚,很难不让人怀疑他的诚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6 11:16:00 | 只看该作者
曹操逃回老家,将当地的富商要胁一番,抢了人家的家财,然后开始兴兵举事。接着曹操又四处派发矫诏檄文,将各郡豪强召集在一起讨伐董卓。
  曹操讨伐董卓的理由是说那董卓残暴不仁,又谎称自己奉了天子的密诏,然而檄文中却并没有说到董卓强废少帝这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这对于那些将“忠君”二字刻在脑门上的愤青来说应该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对于这些豪强来说,所谓的皇帝只是一个屁,一个作乱的借口而已。其实无论谁做皇帝都没两样,既然少帝刘辩被废这件事情已成定局,就没必要再把这过气的家伙搬出来说事。当前的皇帝是献帝刘协,咱们就来忠这刘协,尽管这刘协是由逆贼董卓抬举上去的。所以曹操不但不说董卓废帝的逆行,还要声称自己奉了这新皇帝的密诏来举事讨伐。
  

  各路兵马聚集一块,然后便浩浩荡荡地向着洛阳进发了。这时董卓收到风声,便聚集了手下一起商议。这次交兵无疑是一个竖立军功的良机,于是吕布当下慨然请缨,一句“愿提虎狼之师,尽斩其首”,信心十足气势无匹。
  洛阳城关险重重,其中很重要一个关口便是汜水关,这些起事的兵马要进洛阳,就必须先破了汜水关这道关口。而一旦汜水关被攻破,兵马长驱而入,董卓受诛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汜水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董卓军人出身,对于这点并不糊涂。可是后来怎么又让那华雄去守关?华雄虽然勇武,可是从后面看来,他比之吕布却是差了好多级的。演义上对这个情况只是一句“割鸡焉用牛刀”含混过去,那么实情却是怎么样的?

  其实原因不难理解,一来吕布虽然武功厉害,但之前只是主薄出身,领兵遣将缺乏经验,而且吕布之前并没有军功,在董卓眼里,这时候的吕布只是一只菜鸟。董卓并不知道这吕布的才能究竟能达到什么地步,所以把守汜水关这等大事不敢轻易交给他做。二来,董卓虽然和吕布名同父子,心里却毕竟对这个非我族类有所疑忌,若是这吕布居心不良,大开关口放敌人进来,那我老董可就完蛋了。
  反观华雄,书上说这个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自然也是一个狠角色。又说他出身关西,那就是董卓的老部下了,说不定和董卓还能扯上些亲戚关系,所以相比之下,董卓更愿意信任这个华雄,菜鸟吕布还是暂时靠边晾晾吧。
  话说华雄领兵守关,屡屡能将敌人折旗斩将,最后还把孙坚逼退,不可谓不勇武。但也正是这些胜利,令华雄开始怠慢起来,最后才上演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幕。
  本来,敌人势大,你华雄只要稳守关口自然能够万无一失了,却偏要经常出关去和对方缠斗,开始得了些甜头,不料后面却碰上了关羽,一命呜呼。(当然,史实里斩华雄的是孙坚,关羽这会儿还在家里和刘备张飞吹牛皮呢。)
  华雄被斩,董卓就开始紧张起来了,立即起兵二十万亲身到关口督战。董卓受李儒计,离城之前还将袁绍在洛阳的亲戚尽数屠杀,因为袁绍是当时伐董的盟主,董卓这么做是防止城里有人里应外合,顺便也可以杀鸡儆猴,警告其他人别想趁我董卓不在的时候胡作非为。
  

  演义上说董卓起兵后分为两路,一路五万兵马由李傕郭汜率领,把守汜水关,自领十五万兵马作另一路,把守汜水关附近的虎牢关。关于汜水关和虎牢关,目前考证主要认为是一个地方不同名称,演义这里弄错了,但也有人认为汜水关和虎牢关确实是两个地方,两地之间相邻不远。这件事情目前没有定论,这里且从演义。
  董卓另屯一兵在虎牢关,按演义来说是为了牵制盟军的兵势,因为后来袁绍说“董卓屯兵虎牢,截俺诸侯中路”,以至于不得不分出一半兵马去虎牢关相抵。董卓这一手不可谓不高明,进可攻退可守,不进不退又可以分去敌人的兵势。然后董卓又将吕布放在虎牢关外,立了一个大寨,布置停当,自留在关上指挥。盟军分来抵对虎牢关的兵马陆续到达,在这期间吕布先破了孤军独进的王匡,杀了王匡部将方悦,后又单挑穆顺,一合便刺于马下,再挑武安国,废了对方手腕,勇武遍震诸侯。
  当然,真正打起仗来并没有那么多单挑的情节,演义在这里几乎每打一仗都由双方将领单挑一次,得胜便领兵乘势追杀,这是出于人物表现的需要了。而接下来演义里的一场单挑戏,更将吕布的勇武表现到了极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6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史实中是没有曹操献刀这件事情的,当时曹操纯粹是私下逃跑,然后才被董卓通缉。演义里安排了这个情节,无论怎么看,与演义后来尊刘贬曹的主题都很不相符。虽说曹操行刺时表现出了奸诈的一面,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深入虎穴去行刺董卓了,如此大忠大义,哪象曹操后来的为人。
  而一般老罗的演义里出现矛盾的地方,这里面必定有所深寓。
  我们知道,曹操在逃亡的过程中遇上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宫。陈宫是一个大才,聪明绝顶料事如神,就算和奇计鬼策的郭嘉相比,这陈宫也是不遑多让的──诸葛亮?这会儿还是个小屁孩呢。
  曹操逃跑经过一个叫中牟县的地方,在这里被那县令捉住了,然后关到了大牢。当天晚上这个县令又把曹操解了出来,和他密谈了许久,当听到曹操因行刺董卓而惹祸,县令立即亲释其缚,扶于座上,拜道:“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
  这个县令就是陈宫了。

  史实里,曹操确曾被县令捉过,后来这个县令也确实放了曹操,只是史书上并没说到县令就是陈宫。那么到这里,老罗已经故意杜撰了两件事情,一是曹操刺董卓,二是陈宫义释曹操。
  我们知道,曹操刺董卓的行为在演义里是不符合尊刘贬曹这个主题的,所以刺董卓这个情节并不是为了表现曹操大义。既然不是为了表现曹操,那是为了表现谁?
  自然是后来这个陈宫!
  这也正是把陈宫安排成为县令身份的原因,因为陈宫要“义释”,如果曹操没有“义举”的话,陈宫后面又哪里来的“义释”?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表现陈宫的“义”?
  史实上的陈宫也确是一个“刚直烈壮”的人物,名气也不小,初随曹操,后来也因为曹操残暴不仁而叛了他。这陈宫叛曹操叛得非常彻底,将曹操的整个兖州都出卖了,而陈宫出卖曹操后所投诚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吕布。
  哈哈,原来还是因为吕布!

  以前看演义,总是对陈宫这个人物想不明白,按理说陈宫这个人物如此有节气,不但义释曹操,后来又只因曹操说了一句不仁不义的话而大动杀机,象这样一个爱憎分明的人物后来又怎会和吕布这恶名远昭的“三姓家奴”混在一起,甚至不离不弃?(演义后面有提到,吕布不从陈宫计,陈宫“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待到再看多几次,终于才想明白,原来老罗这家伙自己爱极了吕布,却不能明说,只能借这陈宫来绕个弯子,志录自己的心意。
  老罗把这陈宫写的如此爱憎分明,又怎会甘心跟随声名狼籍的吕布?既然陈宫愿意跟随吕布,最终甚至随吕布一并领死,那只能说明,这吕布的魅力人格绝对是受到陈宫肯定的。
  陈宫义释曹操,然后随曹操一起逃亡,后来发生的事情是很经典了。曹操往吕伯奢家里投宿,却因一番误会而将吕伯奢家口屠杀,后来在路上遇见回家的吕伯奢还不肯放过,及至后来说出那句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因此陈宫欲引剑诛之,可最终毕竟又犹豫不忍而作罢。因此,陈宫这个人物可以说是被老罗塑造得接近完美了,不但大智,大义,而且大仁,大信。

  谋略百出言必有中,那是大智了。义释曹操,乃至辞官随曹操而去,这是大义了。后来又看出曹操乱世奸雄的本格而引剑诛之,这是念及天下苍生,是大仁了。再后来又只因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于是罢了杀曹操的念头,这又是大信了。可以说在演义里,除了主要正面人物诸葛亮,以及另一个老罗超级疼爱的赵云以外,这陈宫是唯一的一个品格被塑造得如此完美的人物了。而其他人物,即便文韬武略忠肝义胆如关羽,在老罗笔下也不免要染上心骄气盛等等的毛病。
  史实中陈宫智计虽然高,品格虽然也称得上清烈,却也并没有牛逼到这种地步。而且陈宫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和主旋律的刘皇叔非但没有恩亲,反而是敌人。演义里却这么抬举陈宫,可见老罗为了心爱的吕布,哈哈,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不过对于那些疯狂意淫刘备的看官听客来说,只会感慨这陈宫跟错了主儿,又恨那吕布不能知人善用,对这陈宫最终的悲惨收局唯有扼腕叹息而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6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吕布弃暗投明毕竟是好事,叛就叛了呗,谦谦君子的刘备还不知叛过多少人呢,可是吕布为什么偏偏要狠下心肠将丁原杀死?这个原因可真是太多了。
  先不说吕布心中怨不怨恨这自私的丁原,只说他既然要投董卓,而董卓正在和丁原开战,吕布深知丁原军内虚实,往后怎能不出来与丁原拼个你死我活?更何况这次交战也是吕布立功的良机,吕布深感被投闲置散的痛苦,又怎能不请缨邀战?更莫说吕布向来与丁原有父子之名,现在这么容易被笼络过来,不干点实事,董卓会不会信任吕布?总而言之,即使今天不杀丁原,总有一天也会迫于形势要将丁原擒到马下,一刀斩了。而且两兵交战,自己的这帮兵将弟兄肯定要死伤不少,那么还不如趁早将丁原杀了,不必以后麻烦。(这群兵将如张辽等人后来也一直对吕布忠心耿耿,随吕布天南地北东闯西荡)
  而且吕布既然听说董卓急着要废立皇帝,自然也知道,虽然那董卓现在看起来权强势霸,其实却是内有忧而外有患,拖着时间长了是必死无疑的。吕布既然要投董卓,总不能看着他死吧。当下斩了丁原,绝对是帮董卓解决这番险境的一步妙着。
  既然有这么多原因,即使吕布再不愿意,丁原也是不得不杀了。

  

  吕布和李肃约定了第二天带兵去降,李肃便兴高采烈离开了。当天晚上吕布提了长刀入到丁原帐下,没说两句,便挥刀砍下了丁原的头颅。
  每每演义说到这里,台下的看官听客们无不咬牙切齿眦目欲裂,大骂这吕布不义之徒,又或哀声长叹,叹这吕布枉费了一身英武,殊不知,这一切却都是老罗作的孽。若真是以理来推,那丁原既然是围攻洛阳起兵造反的反贼,吕布杀丁原,在当时非但不会背上弑父的恶名,还应该留下封建品德当中存大义而灭私亲的美誉才是。
  

  却说吕布将丁原杀了,便提着丁原的头颅,领了丁原的兵众进城里投诚董卓。董卓自然是大喜过望,于是置了酒席酬劳吕布一番。在这里,吕布又做了一件令看官听客们鄙夷不齿的事情──拜董卓为父。
  演义上说,在酒席里,董卓见了吕布,立即向吕布下拜,感慨道:“卓今得将军,如旱苗之得甘雨也。”随后吕布将董卓扶到座上,自己再向董卓下拜,说道:“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
  董卓这家伙,如果舍下他的残暴不计,应该说他这领导是非常不错的,礼贤下士知才善用,很有魅力。所以身边才会有一个聪明绝顶的李儒,所以才会吸引了武冠天下的吕布,所以后来以忠正博才著称的蔡邕才会为董卓的死而感慨痛哭。
  在正史里是有明确记载董卓与吕布之间“誓同父子”的,这一点倒不是老罗瞎编。不过在正史当中吕布和丁原之间并没有父子关系,而且史书说吕布杀丁原也很含糊,只一句话就带过去了,所以完全没有形迹可寻。不过按照正史的话,当时刚入京的董卓口碑其实是非常好的,吕布看错了董卓也并不稀奇。随后吕布投靠董卓,与董卓“誓同父子”,可以理解为两人之间增加相互信任的行为。
  但是到了演义这里,吕布既然已经和丁原有过父子之名,却将自己的老爸丁原杀了来投董卓,而现在又再拜董卓为父,如果将这种行为也理解为吕布取信董卓的行为,那无疑是很愚蠢的。有过前车之鉴,吕布就算拜董卓作爷爷,恐怕董卓也未必开心。怎知道吕布这小子会不会象割丁原脑袋那样也来割我董卓。
  无论如何,这父子毕竟是认了。
  

  吕布投董卓以后,演义后面的一大段主要描写董卓的残暴,也没有吕布什么事情。不过说到董卓和吕布的关系,自然令我们想起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王允。所以这里有必要将这王允的事情交待一下。
  后来董卓是被王允设计行刺杀死的,这件事情众所周知。当时王允位至三公的司徒,是个高官,只是董卓废帝后自领相国,又在王允之上,而且王允官位虽高,手上却无兵将,所以王允要除董卓,只能依靠刺杀。后来王允利用貂禅行连环计,诱令吕布行刺董卓,这是演义里很经典的一个情节了。
  不过在王允游说吕布去刺杀董卓之前,王允其实还设计了另一次刺杀,就是演义中赫赫有名的“孟德献刀”。
  

  却说王允借口庆祝生日,将一并心腹邀到了舍下,然后谈起了谋诛董卓的事情。说到一半的时候人人垂头丧气,只有曹操哈哈大笑,道:“你们这帮傻逼,就会在这叹气,叹气有鸟用?还能把董卓叹死不成?”众人闻言大骂,曹操却还是笑,随后再说道:“老王,把你家的七宝刀给老子,老子去帮你刺了董卓!”王允听曹操这么说精神一振,感慨曹操这小子胆大包天,感慨不久却又纳闷了,刺杀便刺杀呗,为什么偏偏要把我的七宝刀拿走?随后念头一转,想明白了,曹操这小子嘴上说的凛然,其实心里却又已经打定了后路,用宝刀行刺的话,若是行刺不成,到时也可以说自己是在献刀贡宝。王允在心里掘曹腾的坟(曹腾是曹操爷爷),但曹操既然当众表示有行刺的意思,问王允要宝刀王允又怎好不给,便酸溜溜说了一句:“孟德果是有心!”然后进房里拿了刀交给曹操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曹操行刺不成,推说献刀,然后一溜烟逃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6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李肃将吕布大捧大赞了一番,然后说吕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吕布这时完全能够肯定了,这李肃是来搞离间的。于是问他:“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这是在问:李肃,谁派你小子来的?然后李肃见大事毕定,也亮出了底牌,将董卓那幕后boss搬了出来。
  丁原正在和董卓打仗,而这个李肃在这种敏感的时候来搞离间,不用问也能猜到是董卓派来的。所以吕布听了并没有感到意外,只是说:“某欲从之,恨无门路。” 这时候李肃倒是给吕布搞糊涂了,心想我他妈深入险地来这说这番话,不正是门路吗?李肃以为吕布要自己开了天窗说亮话,于是也不再拐弯,将金珠玉带直接堆到桌上,说:这些东西,还有赤兔马,都是董老大让我送给你的,董老大想把你挖过去,现在你明白了吧?不料那吕布还在婆婆妈妈叽叽歪歪,说道:“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李肃这时居然被吕布绕的没什么信心了,也不知他是答应还是不答应,又以为吕布还想勒索个官职,但这个条件之前并没有和董卓商量好啊,只好哄他说:“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其实这句话李肃自己也说得很虚。
  

  李肃已经将本钱全部掏出来了,吕布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表态,所以这时候的李肃心里也是慌张的很。还好接下来吕布又说:“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这时李肃就大概猜到了,吕布这么绕来绕去的,无非是担心自己身无寸功,到了董卓那边官职太小。然后李肃想到了丁原,于是阴沉沉笑道:“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
  吕布叽叽歪歪那么久,等的却也正是李肃这句话。于是吕布装作沉吟片刻,然后下定决心道:“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
  说实话,吕布忽然放出这么狠的话来,那李肃也是吓了一跳的。李肃这次来的任务只是来笼络吕布,并没有算上杀丁原的份,李肃刚才说的“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虽然有怂恿吕布杀丁原的意思,却也觉得吕布不太可能会这么做,心想还要慢慢怂恿一番,不料这吕布居然一口答应下来了。
  吓是吓了,但李肃心里却也开心的很,笼络吕布,只是小功,要能说得这吕布连自己的老爸都杀掉,还要领着丁原的兵将来投,这可是莫大的功劳。
  而吕布之所以要诱着李肃往这方面说,便是要将这功劳推到李肃身上。
  

  虽然丁原这家伙不仁不义,而且吕布也并没正式入丁原的家姓,但毕竟两人有过父子之名,吕布这样杀了丁原去投董卓,毕竟显得吕布的人品很可疑。但只要李肃揽了这个功劳,他回到董卓那边一定会添油加醋,吹嘘自己怎样怎样舌灿莲花晓以大义说得吕布这小屁孩痛心疾首决定将功补过,然后天下人只会说这吕布性情刚烈大义灭亲,并不会说吕布人品不好什么的(虽然演义在表面上并没有这样发展,但是道理确是这么推的)。所以,这一场戏,与其是李肃说吕布,倒不如看成吕布说李肃更合适。
  我刚才说到丁原不仁不义,这里要补充一下。
  吕布在丁原帐下的职位是一个主薄,这点说过很多次了。主薄就是管理印鉴文书的,身份虽然不算太低,却毫无自主权。不仅如此,吕布还要时时刻刻跟在丁原屁股后面,天天活在丁原的阴影之下,这种生活对于吕布这么一个英雄之才,实在是非常非常压抑的。在丁原看来,吕布只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居家旅行随身携带,能做主薄,也能做保镖,和他认作父子也只是要稳吕布的忠心,丁原知才而不善用,这是不仁。不过对于这一点,吕布也只好自认倒霉吧,和这么一个自私的家伙父子相称。
  而现在,丁原为了和董卓争锋,贸然发兵围攻京师洛阳,这就是大大的不义了。洛阳城是什么地方?这地方能随便围的吗?丁原这么做不是造反又是什么?当时刚刚闹过黄巾党,天下最敏感的事情莫过于造反叛乱,丁原这么做随时都会引起各路诸侯群起而攻之。名正言顺的造反那叫起义,可你丁原根本出师无名,却硬要抢这个风头,结局必然是横祸身死,还会落下一个反国叛贼的千古骂名。
  吕布不想自己死得这么窝囊,只好叛了丁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6 10:55:00 | 只看该作者
李肃说吕布,这是吕布的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李肃这个人是有些才华的,游说吕布时说话的分寸火候掌握得非常好。演义上说李肃见到吕布时,先喊了吕布贤弟,当然,这是李肃在向吕布套近乎,吕布接下来并没有称他作老哥。事实上李肃和吕布虽然是同乡,但两人并无甚交情。
  吕布见到李肃,向他打了个揖,然后便问他:“久不相见,今居何处?”李肃却故作糊涂答非所问,称自己“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又说“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这两句话说的趾高气扬,分明是在刺激吕布。当时吕布仍然还只是一个地方主薄兼职保镖,和这个中郎将相比那是差好多级了。若论才干,以吕布的文武全才,李肃哪能和他相比,大家出身相同,但人家李肃已经混上中郎将了,吕布哪能不妒忌感慨。
  

  李肃在身份地位上刺激了吕布,接下来还要在身家上刺激他一下,于是又牵出那赤兔马,要送给吕布。吕布精擅骑射,经常与马匹为伴,一见这匹全身火红的赤兔马,当然知道是天下无双的好东西。这么好的东西这李肃却轻易拿来送给自己,可见李肃混得比自己实在好太多了。
  这是赤兔马在演义里第一次亮相。赤兔马是演义里很重要的一个人物──本来我应该说它是道具,但不知为什么,我喜欢说它是人物。三国里有四匹名马,曹操的绝影,刘备的的卢,夏侯渊的爪黄飞电,还有就是这匹吕布的赤兔。但赤兔的名声远比绝影的卢爪黄飞电响多了,而赤兔的名声之所以响亮,绝对是因于它与吕布的相得益彰。虽然演义后来硬是将赤兔塞给了关羽,却依然盖不过那“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名声。
  赤兔马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东西,全身火一般的一片赤红,脑门上却长着一张兔子脸,这样想象起来,模样该是很滑稽才对。但是怪相必有怪才,比如枣脸关羽,环眼贼张飞,碧眼小儿孙权,大耳儿刘备,其实他们长的都不太象人。而赤兔马也和这些家伙一样,长相怪异,却身怀大才。
  

  

  吕布爱马,一见这赤兔马就象见到了自己命中的另一半,哪能舍得,所以也不客气,将那赤兔马牢牢抱着不放说道:“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这时候吕布才愿意和李肃称兄道弟,同时却也知道,无功不受禄,这李肃一定有事相求。然而李肃也并不着急,只说:“某为义气来,岂望报乎!”这种话吕布当然不信,于是摆了酒席招呼李肃,一来出于礼貌,二来是给机会这李肃把要求说出来。
  酒足饭饱后,李肃开始进入正题了,便对吕布说:“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李肃说自己常常见到吕布的老爸,这是引入话题,同时却也是很隐晦地探问吕布和丁原的关系。吕布也是个聪明人,这李肃在洛阳城里做官,而现在自己随丁原在城外起兵,李肃来这里的目的自然和丁原离不开。李肃说到自己的令尊,如果自己第一时间想到丁原,那说明这父子关系是牢不可破的,但如果第一时间只想到自己的生父,那就是告诉李肃,自己根本没把丁原当老爸,吕布本来已有离弃丁原的意思,于是故意答道:“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吕布这一句话很暧昧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李肃听吕布这么答,知道这次游说成功在望,于是开怀大笑道:“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随后吕布惶恐答道:“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
  这里有三个词可圈可点:今日,丁刺史,惶恐。
  

  我们前面已有立论:罗贯中在心里面是很喜欢吕布的。因为罗贯中这么深爱着吕布,所以在演义里糟蹋吕布的同时,又不断地在字里行间暗示吕布的无辜。
  在正史中,丁原是没有象这样在城外起兵和董卓打过仗的。丁原这个人当时在朝廷里的公职是执金吾,也就是负责王宫治安的警察头头,同时手上也领有重兵,所以是董卓的心腹大患。董卓要搞乱王宫混水摸鱼,于是先暗中剪除了丁原这个人。
  演义里安排丁原起兵的这一幕,表面上看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丁原性格刚烈,痛恨董卓这个乱臣贼子,所以针对董卓发兵围了洛阳。而我们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当时董卓在饭局里提到了废帝的事情,丁原又表现的如此大义凛然,所以后面丁原起兵围洛阳,自然就让我们觉得丁原是要正君除奸。然而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巧妙的让读者先入为主的错觉。董卓废帝的事情当时只是口头说说,还没有付诸行动,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你丁原这时候引了兵马将京师洛阳围住,在当时的旁人看来,无论怎么看,都绝对是明目张胆的造反,而董卓领兵和丁原相战,反而是代表了忠义的一方了。所以,当时李肃向吕布招安,他所代表的立场并不是董卓,而是朝廷。
  李肃说到“今日”,那是强调丁原今天起兵围攻洛阳的行为,说到“丁刺史”,是强调丁原身为汉室官臣,这么做是在造反,也因此吕布才会“惶恐”,然后说自己“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
  我们再想起昨天晚上,吕布一个人溜去偷见董卓,很可能就是知道丁原第二天要造反,而吕布又不想跟着丁原闹下一个反贼的恶名,所以才来向董卓投诚。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