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8|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梦呓三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5-17 15: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0)汜水的交臂

世上有很多种不明智,比如不辨天时,不识时务,不列陈力……归根到底说就是一种愚蠢。愚蠢是可悲的,但是一往直前的愚蠢,我们不妨送他六个字“自作孽不可活”。
    封建时代的贵族身份是很令人仰视的,当然,现代也一样,所谓的官宦子弟走路的姿势在平常小民的眼睛里都那么不一样,从权乎?崇权乎?其实都差不多……非要用个词把这种感觉概括的话,那只有“敬畏”这个词了。“敬”代表崇权,“畏”代表从权。对待比自己身份地位高的警卫一些不是坏事,进可以通达,退可以自保,何乐而不为?但是,以高官自居者3,也要小心,你狂可以,但不能狂得太投入,成了惯性,狂错了地方,对于未来也是个麻烦了……
    袁术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之所以说他了不起,就是因为次人什么都敢做,果敢得不得了。袁术的身份确实也算高贵,背着四世三公的社背景,在那个封建等级分明的时代,不自骄也难。在十八路诸侯联军的时候,袁术也作为一镇诸侯加盟。对于这次联盟,袁术无疑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也不能怪他,因为那个时代,以他的身份加入盟军,对于其他诸侯是一种鼓舞,因为董卓乱政,同盟军需要背景比较深的人加盟,无可厚非,为了突出自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袁绍袁术的加盟,无疑使盟军的档次上升了一截子!而袁绍年长于袁术,所以做了盟主,而袁术却不是很服气,因为这涉及家事,袁绍虽长,但是是庶出,袁术虽年逊,却是嫡出的。在嫡庶分判的封建时代,这个优越感不是一点半点的。我们先来看看《演义》中的一段描写:

袁绍曰:“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众皆曰惟命是听。绍曰:“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更须一人为先锋,直抵汜水关挑战。余各据险要,以为接应。”
    
  这段文字体现的袁绍的心态,他很在乎袁术,这种在乎的感觉很微妙,总督粮草是重任,袁绍第一件是就是给袁术安排这么重要的职务,肯仪看出,袁绍尽量想让袁术的心理平衡些,所谓“总督”,就是全部负责的意思!这样的任务需要的能力可想而知,但是袁术根本没有商榷,就直接下达了指令,是因为他不能商榷,自己的身份已经是盟主了,袁术如果仅仅作为其他的十七分之一的面目出现,袁术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索性给他个要职,这样袁术就不会弄出什么事来了。可见袁绍的处世方法很“小”,这样的安排无奈也好,面子也罢,却给盟军的前途铸成了大祸。
    由于孙坚屡战屡胜,袁术有犯了老毛病,怕孙坚抢了风头,竟然不发粮草!大家不妨注意这个细节,袁术由于一己之私制造的这个事件是第一桩认为破坏联盟军战斗力的事件!这样的过失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处罚,大家人人都明白,而对于孙坚,袁绍又是怎么处理的呢?还是〈演义〉中的一段描写:

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绍大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便聚众诸侯商议。众人都到,只有公孙瓒后至,绍请入帐列坐。绍曰:“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

  这段描写将得很清楚了,袁绍是盟主,以孙坚的为人,既然是共图大事,首先,他不会太向袁绍发难,有道是“疏不间亲”,这个时候自己吃了败仗,在报告中大骂盟主的兄弟,一来是仗已经败了,骂死了又有什么用?二来,骂了也作用不大,袁绍还能把袁术宰了不成?(平心而论,袁术的罪足够处斩的)三来,毕竟是孙坚被华雄劫寨致败,要负些责任,这个时候退位罪责,对于孙坚这样自尊心很强的人总有些没面子。所以对于袁术的事件,孙坚没有把事情闹大,〈演义〉中袁绍的那个“大惊”被罗贯中用得很传神!袁绍对孙坚的败完全出乎意料。试想袁绍如果知道袁术不发粮草,对于孙坚的失败,袁绍纵然不责备袁术,也不会大惊的!那个时代谁没打过仗啊?谁都知道粮草缺乏对于战事的危险性!所以这样的失败是能够合理解释的,不需要“大惊”。纵然孙坚的呈文中有提及,估计也是一笔带过。孙坚也不傻,仕途时代嘛,惹了他四世三公的人,官还当不当了?!英雄不怕为国捐躯,就怕报国无门。你孙坚好容易进了门一般委屈能受就受。一场仗,为了国家,反正也败了,犯不上时候再说谁谁谁负主要责任。袁绍呢?同样也很明智,你孙坚一笔带过,我就同以一笔淡之。当中责备自己的弟弟有失面皮,脸上也不好看,毕竟是一家子,所以开总结会的时候,对袁术之字没提,反而把死鬼鲍信和倒霉的孙坚拉来疏落了一番(反正一个在黄泉,一个在前方,都听不到……)袁术呢?这样的包庇不但没让他收敛,反而更加不知好歹了……
  众将被华雄难倒在了汜水关,一筹莫展的时候,关老爷站了出来,乞斩华雄!这时候袁术的举动更加疯狂,看看演义中寥寥几字但出乎其神的描写吧:

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术不但无缘无故的发出“大喝”这样高分贝的声响,竟然还以区区一个同盟议员的身份主观作出“打出”这样的仲裁。读到这里,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袁术“凭什么”。你袁术不是盟主,其他诸侯手下的人,怎么能想打就打,想轰就轰?公孙瓒的面子往那里摆?而且这样做给袁绍一点儿脸也没留!很明显,袁术狂傲得根本没有把十六镇诸侯放在眼里,包括袁绍。因为他自认为家庭地位压倒袁绍,社会地位压倒群雄,根本是肆无忌惮,纵然不是盟主,也根本没有人可以顶撞他。而且当时的袁术狂到了近乎“疯”的地步,〈演义〉的描写如下:
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瓒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曹操曰:“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瓒曰:“然。”即令刘玄德拜见。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绍曰:“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备逊谢。绍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玄德乃坐于末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
  可见一斑,“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功劳不算,谁没打过几场胜仗啊?不新鲜了。关键是出身,刘备是汉室宗亲,中国有句老化叫“瘦死骆驼比马大”,论根红苗正,刘备的身份比你四世三公硬多了!袁术呢?还瞧不起!为什么?嫌人家刘县令官小……袁术就是这样一个自恋者,从谁身上都能挑出毛病,找出不如自己的地方,转而成为自己耀武扬威的资本。要不他手下没人才,因为人才都聪明,看穿了这个,谁还跟他啊?(连这个都看不出来也不叫人才了)
  温酒一盏,擂鼓三通,华雄的首级已经被关羽抛到了营前!“众皆失惊”的时候张飞的一句话非常合理---“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华雄被杀,敌军无首,着实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战争是讲一鼓作气的,如果袁绍果断,拿下汜水不会有太大问题。偏偏这时候,袁术又起来了!而且,对于其语言的描写把袁术的形象搞得很可笑和滑稽:

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

  “尚自谦让”,听着啼笑皆非,战争是生死的较量,就听说“人人奋勇,个个当先”“身先士卒,当仁不让”的,鲜有对战争运筹,临阵却敌要谦让的。袁术的情绪已经失控,也许是目空一切的习惯使然,他看不起身份低微的张飞,毕竟张飞没有立功,凭什么在这里猖狂,但后面那句“都与赶出帐去”,也就是说,连关羽都要赶!要知道当时的情形,华雄杀得几路诸侯傻了眼,关羽出马,解了多少诸侯计穷之困?又减少了多少我军的损失?关羽在诸侯心里的形象不言而喻,但是袁术这时候竟然能逆流而上!大骂战场功臣(也可以说是大骂国家的功臣),可见其目空一切之甚!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武大郎开店”似的嫉妒。而这个时候,作为盟主的袁绍竟然一句话都没有说!!还是曹操及时解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颇有道理,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无可厚非的。理亏的袁术又开始转移话题:“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面对以大家为重的曹操袁术的布置好歹无异于撒泼,在他心里,这些人都不配和自己共语,可万万没想到一下子出来这么多跟自己过不去的!我袁术四世三公的出身,你们竟然不服我,帮个弓手和县令?!我用走吓唬你们!而曹操此时也不愿意得罪盟主的弟弟,更多的是从大局出发,那句“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使人物性格尽显,委屈了桃园兄弟,但整个盟军的“皆散”却完全错失了一次占得先手的大好机会!
  纵观〈演义〉全篇,袁术在这个时候是罗贯中使用语言刻画手法最多的,甚至是在“温酒斩华雄”这个故事中,花费笔墨刻画最重的!由于语言的冲突性使文学艺术形象尽显。袁术的轻慢和狂妄跃然纸上!当然,他的狂妄是有资本的,这样的身份和地位在那个时代可以使他慢待任何一个人,因为过惯了官场生涯的他深谙“崇权和从权”的风气。

一、荥阳的箴言 

  两军交战就是拼命拼策加斗运气,运气好的九死能得一生,运气不好的连神奇都能化为腐朽。对于败者,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忆战斗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然后对自己轻声地说一声“很幸运,我活了下来”……
  三国时的战争就是这样,那一方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并不是处于一种自我安慰。是因为那个时代对于“忠义”二字的重视。连董卓这样的人都要打着仿效伊尹,霍光这样的旗号来聚众讨论废立,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怕人说出闲话;连没有什么目标只知道当皇帝比做四世三公舒服的袁术都要去攀扯“代汉者当涂高也”来让自己和别人觉得自己很合适皇帝的职位。一有大的举动,或发动战争,为公也好,为私也好,各种各样的人总要把自己跟忠孝节义挂上钩……无论如何都要肯定,那个时代的人比如今的人要脸的多……
  由于董卓乱政,十八个根本不该联合的军团联合在了一起。开始研究一种叫做“同仇敌忾”的行为,煞有介事地开始了对董卓的讨伐行动。其实在汉末这种皇上罩不住的政治局面下,所谓的精忠报国都是有不少的水分的。人性是不是本恶的本人不敢断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这句话在那些太守,刺史之类的英雄们心中都会念叨几遍,这种现象很正常——讨董卓就是因为董卓失德嘛。要不然这些诸侯也不会忙不迭地加入这个队伍,急于和“有德者”产生关系。而对于皇帝来说,这样的战争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只是用十八鬣狗去咬死一头豹子,皇帝真正享受的不是平安,而是享受这只曾经给自己带来痛苦的豹子死亡时自己得到的快感罢了。
  十八镇诸侯有几个确实卖力气,也有几个墙头草,更有几个是消极怠工。要说卖力气的,恐怕不外乎孙坚和曹操了。孙坚此文不表,单说曹操——发起者是他,选定盟主的是他。可见曹操对于除去董卓可算真的用了心,当初敢斗胆去孤身行刺董卓就可以看出他不仅胆子大,而且真的是为了正义而正义,行刺这中行动几乎是必死的,可不比一般人唱句国歌那样简单。而且曹操很爱国,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他可以以死相报,不然当时他也不会选择和董卓同归于尽了。由来联军成立后,他更是毫无私心,大胆任用关羽,并常常在袁绍面前献策。虎牢关一战逼得董卓迁都长安。此时众诸侯见赶跑了董卓,就立刻拿出了小富即安的少爷作风,只有曹操如坐针毡。显然曹操此时的举动已经明显有别于其他盟主了,而且在一片反对声中,敢骂出“竖子不足与谋”这样伤众的话来,更是显示了曹操对于联盟的失望!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处心积虑地运筹,盘算,为了国家利益这般用命,竟然找来了一群废物!开始还想集结兵力,哪成想连这么基本的要求都成了奢侈。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求别人不如求自己!自己带着数万人马来赶董卓……
  在荥阳城外,曹操中了李孺的计,让两个兵卒戳倒了战马被擒。这时曹操的心理也许是一片空白,他很委屈,甚至是一种受侮辱的感觉。不是因为自己被擒将会直面死亡——他可以说在决定行刺董卓的那一刻,就为自己诠释过死亡的定义。他委屈的是自己费尽了心机成画饼,好比一个付出了全部感情的人被感情抛弃一样。面对着一盘散沙的爱国统一战线,想着这一场场不尽己力的战争,再往前追溯一下把马血涂在脸上,张着大嘴高喊“我爱祖国”之类口号那一张张丑恶的嘴脸!曹操也许真的觉得死是世界上最过瘾的事了。此时的曹操真的开始痛恨那些割据势力,说真的,他们不配。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对于自己带来创伤的事物,自己就要他们也没有好果子吃。曹操在诛杀董承之前,真的算一个相对完美的好同志,甚至可以说,他所做的事情大都是为了国家着想的。真不敢想象曹操如果此时被杀,天下会成为什么样子!此时的天下地方割据势力很多,在曹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的那段时光里,汉室江山几乎是一个不能定性的时代——有打砸抢的(董卓),有挟持国家元首和国家干部的(李郭),有私藏国宝的(孙坚),有为了抢地盘找人码架的(袁绍)!不看人物,就这几种社会现象怎么看怎么像香港电影中屡见不鲜的三十年代上海滩。在这种社会,曹操不管是处于什么目的,能够站出来做出这种于当时风气格格不入的举动已经不啻为一种革命了。尽管他也知道是驱虎吞狼但是没有办法。也许自己想过会失败,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组织这种活动竟然要面临被活活气死的命运!
  多亏了曹洪救驾,曹操得了一条生路。在以后的时间里,曹操边挟天子征剿四方,边自己培养自己的队伍,不再轻易跟谁联合了,《演义》中也鲜有曹操主动去和某某联合共同讨伐一方的现象。一来是曹操有天子的名号罩着,干什么都是一种“合法”,二来是自己的势力非昔日可比;这第三,打不过对手可以晚两年打,别再跟谁联合了,十八镇诸侯这事够曹操记挂一辈子的,不仅仅是死里逃生,还有在荥阳得到的那个无语的箴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7 16:21:45编辑过]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6-05-19 16:03:00 | 只看该作者
2小时细细琢磨,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6-05-18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05-18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风满长安在2006-5-18 16:32:00的发言:
好大两个字转贴

[e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05-18 16:32:00 | 只看该作者
好大两个字转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6-05-18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你自己写的吗? 写的真的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6-05-18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都是你写的?利害,

可是太长了,偶只看了两篇,不过写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05-18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自己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05-17 15:20:00 | 只看该作者

十七、沓中的哀歌 

  面对抉择,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成竹在胸,对于无可不久的是,往往要面临“做也要做,不做硬上也要做”的尴尬,至于结果,也许就是大喜过望或者天不佑人罢了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丞相鞠躬尽瘁了,与其说是病死,倒不如说是累死更准确。兵权归于姜维,姜维是个听话的好同志,对于自己的恩师是一百二十个尊敬和服从,而“克复中原”这四个字他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想想姜维也真的不容易,在蜀汉后继无人,缺兵少将的情况下,他竟然能奇迹般的九伐中原(当然有胜也有败),也算是件壮举了。老天爷是喜欢造物弄人的,武侯在世时,魏有司马懿为其心腹大患;好容易武侯仙逝了,司马懿也病故,到了姜维时代,魏国又出了邓艾这样的奇才,而且与姜维旗鼓相当,九伐中原没有成功几乎就是被他拖累的。虽然姜维是诸葛亮亲授的门生,但是其短处也是非常明显的!想姜维原来只是天水太守马遵手下的一名功曹,尽管“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但是当时的姜维毕竟还是个少年,得到的沙场经历似乎不是很多。虽然后来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收归帐下,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大大小小百十阵,姜维也只是像马谡一般负责些“锦上添花”的边角运筹,像个参军一样行使着很机械的差事。从《演义》中就可以看到,六出祁山中姜维总是在得到命令后严格执行战略任务,并完美地完成,而没有独立去统筹过任何一场战役。而这就注定了在他在随诸葛亮六出祁山,直到自己独立掌握蜀汉兵权这相当漫长的时间内,两军对阵的临场经验丰富到了极点,懂得攻城略地的时机,何时“见好就收”,何时“宜逐亡北”等应变能力。但是战略的临场经验和对军马的“第一时间调度能力”却是从自己的恩师死后才乍然接手。战争不比儿戏,在“运筹帷幄”这种大局观极强的事情上是绝对不存在“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千分之一的失误都会铸成大错。显然,对于培养姜维的临战运筹经验及调度兵马的能力上,诸葛亮是有一定责任的。因为在刘备死后,这位仁慈的相父显然成了一把万能钥匙,什么事情都事必躬亲,对于行兵更是谨慎得令人发指:勘察地形是他,排兵是他,选将是他,布阵还是他;似乎他从来没有委任谁去督导过一场完整的战役。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也就很自然地被他培养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学院派”。直到诸葛亮去世,他仿佛一下子被推到了台前,多年在军中形成的机械习惯一下子被打破了,他多少会有些不适应。但是不适应归不适应,脑子里还满是武侯的“克复中原”。所以他依旧担起了这个并不很轻的担子。由于姜维自己多年戎马生涯造成的卷上理论和实战运筹的不平衡,导致了姜维九伐中原时特点非常鲜明。结合九伐中原的不少战例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姜维对于一些战前的准备工作很不得法,尤其是关于对战场地形的实地调查能力差得出奇!吃地形的亏导致大败的事情常有。最能说明问题的战例就是在率军取上圭时兵走段谷,被邓艾,师纂,邓忠三路杀得大败,还拼上了荡寇将军张嶷的性命。但是姜维在活用古人兵法和斗阵上,水平就显得非凡了。总之,以姜维的才能扶保刘氏江山,别的不说,先应该来句——不容易,就他的对待后主刘禅的态度,不算鞠躬尽瘁,起码也算得上是殚精竭虑了。
  再来说说后主刘禅吧。很多人都不知道是长坂坡在赵云怀里连颠当再掉陷坑,又加上刘备邀买人心般地一摔给摧残成了弱智还是怎么的,反正除了治国,歪的邪的什么都会,听信宦官谗言,自乱家邦是其拿手好戏。这样的主子想不倒台就是件很奇怪的事了,终于,姜维被宦官进谗,无奈之下去沓中屯田避祸。此时,司马昭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命邓艾起陇右之兵十几万将姜维牢牢绊住在沓中,另一头又命钟会引关中之兵三十万经骆谷直取汉中。姜维屡次为汉中发表告急,都被宦官黄皓隐匿,终于,阳安关,剑阁相继失守。这种情况下,姜维明显慌了手脚,又分兵去救汉中,这边的邓艾以一种近乎自杀性质的战术暗度了阴平峻岭,取江油而夺涪城。此时的刘禅变地非常会分析时局,很懂事地开城纳印。这头,姜维在剑阁一筹莫展,听说后主投降,估计不被气死也要被气丢多半条命。万般无奈,又拿出“学院派”的伎俩,诈降钟会,以图咸鱼翻身,先是把钟会大加褒奖,又和他折箭为誓,弄得跟真的似的。钟会也早有自立之意,能兵不血刃尽得川中近乎全部的兵力当然是喜不自胜。按当时钟会的心态,因该不是很相信姜维的,但是钟会也不傻,知道姜维对邓艾很仇视,很有借自己之手报仇的可能(当然也许他不会想到姜维的真正目的是这样的有挑战性)。而自己呢?和邓艾又是水火不容,一旦钟会举事自立,直接在阵前面对的魏国上将就是邓艾,借姜维兵力除掉邓艾这个心腹大患也是他所希望的。那个时代就是相互利用,钟会就权当借姜维兵力以成事了,他更不会把姜维怎么着,因为姜维的投降给他自己带来的利益不是一点半点,所以由于双方利用的缘故,姜维实现的第一步计划。正巧,司马昭又“醉翁之意不在酒”地传令钟会去收邓艾,显然,这天上掉下的机会不啻一颗最重的砝码,真的中了姜维和钟会的下怀,收了邓艾,对两个人都是一种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事情正顺着姜维所希望的方向在发展……
  然而此时,事情有了变化,司马昭欲见钟会,而且言辞中明显有了怀疑之意,钟会慌了神,姜维呢?此时有些害怕“夜长梦多”了,恨不得明天就看着汉室复兴,所以此时显的很不明智,选择了“硬上”这样的糊涂战术,撺掇钟会诈称郭太后有遗诏欲讨司马昭,在筵席上强令诸将画押讨贼。诸将摄于钟会的势力而违心地一一照办。其实这个时候选择退守西川是上上之策,因为东吴还在,如钟会退守西川,三足鼎立的局势依然存在,东吴很清楚,不管帮谁灭了谁,自己都要独自面对曾经的合作者。这是东吴并不希望看到的,而且东吴后期没有什么动静,只是进行一些防御性质的战役,就很明确地说明了东吴的治国方针——不过是守土而已,三足鼎立的局面是适合他生存的。所以他不会贸然出兵去帮任何一方而卷入战争。还是那句话,做人怕就怕犯众怒,终于,纸没把火包住,事情走露了风声,姜维,钟会全部死难。姜维自己的垂死挣扎也到了结束的时候。其实姜维的计策很书生气,就算是和钟会联合达到了目的,将来一旦反目,局面就真的比现在好收拾?也许仅仅是换回了一个弱智的君主,而自己在西川又要从头开始苦苦挣扎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05-17 15:19:00 | 只看该作者

  十六、阴平的奇迹 

  玩命,就是“生死置之度外”这种上纲上线语言的通俗化。其实道理一样,都是一个人需要在生命和成功作出选择的时候去眷顾一下成功。当成功的天平明显被危险压制时,就需要你玩命了。对于战争,出奇制胜就是一种用“别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方式”取得胜利,这种”别人无法想象的方式,也许就真的需要你想出一些绝对“敢玩命”的招数了。
  蜀汉到了后期,几乎已经到了没法看的地步。一个黄皓就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而刘禅呢,似乎除了忠臣良将之外,什么宦官,巫医,神婆都愿意相信。姜维的九伐中原的结局已经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更可怜的是堂堂的大将军竟然沦落到躲避一个内侍去屯田的地步。
  看看姜维屯田的背景,当时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而且在地理位置和士气上占了上风时,被招了回来。战争讲究的是一种惯性,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姜维先后九伐中原,对于蜀汉的元气伤害可想而知,但是姜维的尴尬就在于他不能不这样做。蜀汉后期军事人才和政治人才的全面匮乏是人所共知的,任何一位对朝廷有用的人对于蜀汉朝廷都存在着“死一个少一个”的危机。培养人才是需要时间的,而姜维怕的就是他等不到!说句实话,什么人养活什么东西,刘禅这样的人当君主就是在为国家培养奸臣,一个忠臣如果在那种环境能屹立不倒,靠的不是水平,而是资历.人才不是没有,在那种侍官的环境下,有能力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人才在这种环境下是不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的。而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除了能力以外,心理上的健康更重要!所以,这种“求别人不如求自己”的局面,才注定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尴尬。而这种时代造就的尴尬恰恰又受人以柄,成为黄皓向刘禅进谗的借口。为什么那种政治环境会让人感到压抑?就是因为忠臣的举动被那些产趁“文字游戏”般地扭曲变形。随着三道诏书,姜维回到了成都,然而此时的姜维并没有失去他北伐的信心.个人猜想他也许还在心中暗暗策划着下一次的北伐,而当他得知黄皓进谗使这次北伐前功尽弃时,除了义愤填膺之外,几乎已经对北伐失去了信心。
  姜维的命运并不十分得意,当初被武侯大人选定做了接班人,大大小小百余阵都是做些参军一样的运筹,没有独立指挥过哪一场战役。终于诸葛亮仙逝了,兵书也随之传给了姜维。此时的姜维应该着力执行武侯的遗志了。但一切并不是像他想象得那么如意。由于姜维的特殊身份导致他在蜀汉朝堂中并不能得到太多的信任。姜维原来是天水郡的降将,是诸葛亮出祁山临阵收降的,而且是在刘禅登基以后。由于当时刘备死后留下了不少文臣武将,他们彼此的交情都不会浅,更有不少以”两代老臣“自居者。面对着后来投降并且尽得丞相爷兵法真传的姜维,虽然不能说全是嫉妒,但心里多少也有些失衡吧?三国中贾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可以看出了当时作为外来侍官者的心态。但是姜维是不能效仿贾诩的。因为对于人才日渐溃乏的蜀汉是不可以没有姜维的。他为了恩师,只能在资历和人际关系的夹缝中做着本身就并不易做的事情。《三国志》中有“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依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不难看出在蜀汉朝廷中官员的地方保护主义是很明显的。本人观点,如果不是诸葛亮那句“我死后……国家旧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作保,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也许真的会被压制的更惨。正是由于宫廷内的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使姜维在用兵和对人才的选拔上受到了相当的局限.在诸葛亮去世直到费文伟被刺后,姜维对于兵权的执掌大有缓和这重要的四年内,他错失了不少用兵的机会,更是坐等了自己平生以来最头疼的敌人——邓艾逐渐地成长了起来!
  戏文中有句经典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较之姜维,邓艾是个苦孩子,但是对于为将运筹及行兵,却有着独辟蹊径的味道。把姜,邓二人用兵相比较就会发现,姜维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由于恩师的抬爱,对于兵法的古为今用及阵法应变的“牌”被伯约玩得烂熟,这是放牛出身的邓艾绝对不及的;但是邓艾由于“幼年失父,素有大志,见高山大泽,辄窥度指画,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积粮,何处可以埋伏”,所以对于地理位置的合理应用的时机,方寸的把握上绝对要胜过姜维!一句话,由于个人经历和所受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两人对于行兵作战的诠释方法大大不同。即两人的优劣相当“互补”,自己的短处恰恰是对手的长处!综观九伐中原和六出祁山的战例,不难发现,九伐中原没有像六出祁山那样“半斤八两”,几乎平局一样的结果。姜维和邓艾两方的战争不是一方大胜,就是一方大败;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二人自身优劣方面的技能运用所造成的!然而这样的战争使得九伐中原对于蜀汉的国力耗损大大超过六出祁山。一样的大胜大败,对于魏国来说,虽然算不上小意思,起码也比蜀汉要输得起,而蜀汉就是这样被魏国渐渐拖跨的。
  在九伐中原后,姜维无奈中只好选择屯田,一是避祸,二是积蓄力量以图再起;而司马昭显然不愿意让兵力,心力俱显疲态的姜维兵团得到喘息的机会.更加上蜀汉宫廷的内乱,姜维此时已有失宠之相,机会可谓难得,便命钟会,邓艾分兵攻蜀。
  由于姜维在沓中被邓艾牢牢绊住,钟会毫不费力地得到了汉中。此时分身乏术的姜维无法作出任何一个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万般无奈之下退守剑阁以拒钟会。这时候的邓艾已经可以有时间和方寸施展自己的战略了。而且钟会得了汉中,无疑是足足地将了邓艾一军,也使邓艾决定走一步”险棋“。这是钟会这种常常研读兵书的儒将即使想的出来,也用不出来的招数。在钟会和邓艾的会晤中,对于邓艾的计策,他很不以为然,并且在嘲笑着邓艾的愚蠢,这种举动恰恰又无形中使邓艾可以毫无顾忌地针对自己的个性执行部署……
  邓艾开始走向成功,由于邓艾的长处使这次行动变的得心应手且顺理成章。这阴平小路是蜀汉的地界,而邓艾的行军有条不紊,粮草不乏.由此可见由于邓艾长年炼就的经验,针对各种地理环境的进攻方式选择,及给养数量的配备上独到之处.由于山险地危,首先在选兵上就需要极好的针对性,而邓艾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演义》中有--
  艾乃先令子邓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行。“这”不穿衣甲证明了邓艾的意图--这是一支防御力等于零的队伍,目的就是为了开路,不做他用.可以看出邓艾对于这条小路没有拦截的因素揣摩得极端准确。
  “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选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阴平进兵,至于巅崖峡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无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这阴平小路是敌方腹地,邓艾未曾亲临是肯定的,而他却可以使下寨的距离和留守人员的均衡性上极其准确。这种对为来经勘察的地形的即时行动能力绝对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锻炼出来的。正是由于邓艾自幼炼就的本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才使他在偷度阴平的战役中占得了上筹!
  “前至一岭,名摩天岭,马不堪行,艾步行上岭,正见邓忠与开路壮士尽皆哭泣。”邓艾没有犹豫,也许他已经想到了各种结果,当然也包括“天绝人之路”。但是他此时已经不再顾忌这个地形会给他带来连他也无法预测的结果。他的选择只有跳或不跳,甚至没有考虑过生或死!他的身先士卒和地形的威胁使每个将士不由得都产生了一种“赌”的冲动……他们成功了。面对着未知的结果,他们都战胜了自己。
  当魏兵从天而降,蜀中的兵将已经真的被这两千“势末之弩”的霸气所震撼,甚至没有信心去做一些象征性的抵抗。而邓艾更是在摩天岭上写下了自己的传奇,他的那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似乎比天还要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