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42|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检讨荆州丧失的根本原因及隆中对的真实价值10.6(更新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4 11: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检讨荆州丧失的根本原因及隆中对的真实价值
说明:此文比较啰嗦,不过没办法,好像不啰嗦一点就讲不清楚,抱歉。

摘要: 荆州丧失的根本原因是刘备诸葛亮没有认识到由于荆州和江东在战略态势上处于互为生死的关系,因而在这种态势下面孙刘关系必然你死我活的实质,没有认识到荆吴矛盾才是荆州面临的主要矛盾,反而不切实际地幻想“东和孙权”。因而在荆州守备人事上只安排关羽一员大将,造成势孤力单,顾此失彼的结果。
其次是在人事安排和权力处分上,对关羽多有遥制挟制之处,使荆州无法保持团结,多生杯葛,关系恶劣,人心涣散,终至不堪一击。
“隆中对”其实是很空泛的一个策划,其中取荆益部分只是死马当活马医,因为对刘备而言当时除了夺取荆益已经别无选择,虽然成功也是侥幸。而夺取荆益后的下一步计划则应是顺流而下取江东,而不是不切实际的两路北伐。所以,隆中对不但不体现诸葛亮的智慧,反而成为其“奇谋为短”的见证。

正文:

先说根本原因。

建安16年,刘备入蜀,17年从葭萌回攻成都,攻到雒城(今广汉沱江北)时,庞统战死,刘备陷入困境,此时被迫要求诸葛亮前来支援。于是,诸葛亮从荆州精锐尽出,在张飞统帅下,和赵云、刘封等率荆州主力前往支援刘备,只留下关羽一员大将镇守荆州。愚以为,荆州只留一员大将而造成势孤力单的局面,是导致荆州后来失败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里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荆州两面受敌,同时面临曹魏和孙吴两方面的强大压力。这种战略要地,通常应该有多位大将协同防守才能保障安全,比如曹操对合肥就安排张辽、乐进、李典三员大将;对汉中则安排夏侯渊和张合两员大将;赤壁之战失败北归后,也留曹仁、徐晃、乐进、满宠守南郡;孙吴后来防守荆州,也是在西陵峡口、江陵、江夏武昌等战略要地分别由大将驻点把手,还有机动部队往来巡游。现在只有关羽一员大将,必然顾此失彼,不管哪一方面有事,关羽都只能困守江陵一点,难以远离,因为一旦远离,就要面临后方空虚的危机,随时可能被另一方趁虚而入,袭取后路。

第二、荆州乃
四战之地,当时至少有三个战略要点,一个是荆州中心——南郡的江陵和公安;第二个是长沙,是面向东吴方向守卫江南四郡(即现湖南省)的要冲,当年刘表就派自己的侄子刘磐和大将黄忠镇守,和孙吴长期对抗;第三个就是江夏(江夏于赤壁之战后三分,以汉水长江
为界,江汉之北属曹,长江以南属孙,江汉之间属刘),是屏蔽江陵和进窥江东的前哨,也是控制汉江水道的要冲。这三个地方,都需要大将镇守,比如曹魏,就由曹仁守襄阳,派文聘守江夏;孙吴则由鲁肃守江夏陆口(陆水之口),都是最好的将领。而诸葛亮只留下关羽一员大将,于是关羽就只好坐镇江陵,其它地方任其空虚了。

不过由于当时攻取四川是第一要务,必须全力以赴才行,同时和孙权还处于友好关系,荆州形势暂无危机,所以诸葛亮这样做也不能苛责。再说,这也符合他一贯谨慎的作风,不过这次的谨慎是全部用在了帮助刘备夺取西川上面,荆州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诸葛亮似乎没有意识到荆吴之间战略态势上的你死我活关系,而存在“东和孙权”的幻想。

所谓“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来自三国演义的这八个字应该很好地概括了刘备方当时的基本方针。而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脱离实际的想法,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荆州对于孙权而言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所以拿回荆州对孙权来说也是一个基本原则,孙权不可能放弃这个原则来和关羽无条件和好。何况荆州的长沙、桂阳、江陵三郡本来就是孙权借给刘备的(详见拙作《“借荆州”迷雾辨析》),孙权至少可以要回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名正言顺。事实也证明,这个“东和孙权”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孙权方面一直在处心积虑夺取荆州。我们不禁要想,假如诸葛亮走后,荆州竟然被孙权攻取,刘备岂不是要进退失据,无家可归了,多危险啊。这种可能性不是不存在,可诸葛亮似乎一点也未察觉。
这里可能有朋友要说了,这一切都只有刘备才有权决定,怎么能怪诸葛亮呢?确实如此,刘备要负主要责任,但是诸葛亮如果能够给出良好建议的话,刘备也是会采纳的。而且荆州很多事务的安排,应该就是诸葛亮决定的,刘备不可能指挥得那么具体。

而对于荆州而言,表面上看,和曹操是敌对关系,和孙权是同盟关系。但是从利害关系看,荆州面临的真正的主要矛盾其实是孙刘矛盾,而不是曹刘矛盾。因为曹刘之间,态势上互相并无大的威胁,战线也已经很稳定。而孙刘之间,则在态势上互相威胁对方生死。刘备据荆州上游,居高临下,犹如扼住了孙权的咽喉;孙吴则雄踞长江,虎视荆州腹心。孙刘之间的战略态势,就像两个人互相抱在一起,一个拿刀顶住对方的咽喉,另一个拿刀顶住对方的腹心,对双方都是无比危险。所以这种盟友关系是不可能长久和稳定的,任何一方一有机会都必然要出手制对方于死地,双方关系的实质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所谓的友好同盟,不过是“急则相救,缓则相攻”的互相利用罢了。当初借荆州也是因为曹操方面压力太大,而听了鲁肃之言,一念之差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6 10:21:38编辑过]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6-10-07 12:06:00 | 只看该作者
明天假期就结束了,祝大家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6-10-06 14:34:00 | 只看该作者

一句话就是老庞死的太早太突然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10-06 12:13:00 | 只看该作者

我说点不同看法

你的意见是应该具险防守曹操,而去下江东

我认为不妥,原因有二:

1.就人才上来看,孙吴的人才也不比刘备查多少

可记得三国中后来的刘备伐吴,刘备因为关羽之死大为悲痛,尽起荆襄之兵而伐吴,后来却败于陆迅之手,几乎全军覆没,以至刘备在白帝郁闷致死.所以就算当初荆洲没丢,按照你的想法防守曹操,去大孙吴,也未必可以一鼓而下,如果时间长了,曹操会按兵不动吗?到时候刘备不就是腹背受敌了,那样可能最先灭亡的就是他了

2.就当时的实力来看,应该是曹操最有势力,当时他是统一了北方,后方稳定,而且拥有不计其数的将领,如果刘备不联合孙吴"何以抗曹",相反他要是先大孙吴正好给了曹操可乘之机,曹操绝对会抓住这次机会,联合孙权一起攻击刘备,那时候刘备怎么办,他要是被大败了可没有曹操那么大的地方可退.

所以,我认为当时"东和孙权,北抗曹操"的策略是没错的,也是没有办法的,必须的.

只是在防守孙权上诸葛亮犯了错误,也就是你说的用人太少的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10-06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6-10-06 10:45:00 | 只看该作者

你的贴我看了,只是我连三国演义都没看完(文言文,好郁闷的说),不好阐明观点。。。

一般我见这种贴子,都闪人的。。。

[e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6-10-06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帮顶也不看看我的帖,MM不厚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6-10-06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没看,帮顶下[e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6-10-06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你想过没有诸葛亮为什么会去跟着刘备入川,还不是因为老庞死了,本来他在荆州待着好好的,我想要是老诸在荆州再借吕蒙十个胆他也未必敢去搞荆州![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10-06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高人所做原稿.略改.承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