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的引文写得很不错,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但依个人愚见,稍失偏颇。 诸葛孔明做为儒家理学典型代表人物,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过人之处,个人修养,治国,忠诚,皆高出一般人,特别是前后出帅表,更以“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流芳千古。但他的个人能力和历史贡献真的能达到代表中华文明的那个高度么?不见得吧。 其实孔明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更有不善用人致命弱点。 四川自秦开都江堰起,就成为中国历史中的天府之国,是保障秦平灭六国的粮仓,更是楚汉之争、刘邦定鼎中原的大后方。在刘备入川以前,没有经过汉末的战乱,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局面,而且大批中原人士为躲避中原战乱而搬入四川,既丰富技术又带来了思想。从人、财、物看,四川冠绝全国,富甲一方。连刘璋这个暗弱无能之辈,都储备了大量物资,为刘备兴兵几十万打了夷陵之战提供了所需,孔明的能为又有什么高明的呢?他除了木牛流马之外还留给了我们什么呢?一个掌握一国军政大权的丞相在那种你死我活的生存环境中搞发明创造是不是太有点匪夷所思了吧?连靠五斗米出身的张鲁都能把汉中治理的井井有条,诸葛孔明的作为并非高人一等,中规中矩罢了。 从孔明接手的蜀国看,中原经过十多年的战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困国贫,曹魏空有实地,并无实力。而东汉末年之乱始于宦官,刘氏在中原依然深得民心。这些也是孔明能够六出祁山保持对中原的战略压力的根本所在。但孔明除了些小战术成功之外,并不能取得决定性突破,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应该是孔明的最大机会,但可惜他战略素养的低劣实在不足以改写历史,令萧何扼腕,刘邦痛哭。 治国不能事必躬亲,一个丞相应以用好才为第一要著。可孔明呢,马谡乃参谋大才,没有领兵的经验,留在左右发挥其长也就够了,怎么能够用在决定胜负的关键之处呢?王平,魏延,赵云皆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却只是诸葛手中的一个牵线木偶,他岂能成功?除了一个姜维,我没看到他用好了谁。
再把他放到历史中比一比看,同期,曹操的官渡,周瑜的赤壁,都是空前绝后的经典战役,孔明不能比;曹操的屯田和官制及兵法,孔明不能比;孙权对甘宁、吕蒙,陆逊,孙桓这些年轻军官的破格使用更为用人中的翘楚,孔明亦不能比。 往前看,萧何为一胜难求的刘邦提供屡战屡败所消耗的大量物资,又为刘邦治理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创造了萧规曹随的历史名篇,孔明不能比;向后数有辅佐小部落首领符建统一中原的王猛,他为前秦建立了完备的统治架构,让一个蛮族首领成为汉文化的捍卫者,如果符建能听他的遗言,历史就不会有什么淝水之战了,孔明不能比;现代的周总理,他更不能比了。
综上所述,孔明无论文治还是武功,在历史长河中也就泛泛之辈吧,为什么会被树立为典型偶像呢?这与《三国演义》有着直接关系,而《三国演义》写于元末明初,正是汉民族遭受惨烈蹂躏之后重新获得新生之时,基于对灭国亡种的深刻思考后,罗贯中认为重塑民族性,再建民族魂为第一要著,就创造了孔明这个忠君爱国的完美角色,象空城计是曹操使的,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赤壁之战是周瑜打的,隆中对也不是孔明先提出来的;这些都被生生挪到了诸葛亮的身上,也就是一个正确的思想被用错误的方法表述着。就象列宁的演说照片,就是雷锋的天安门前照片。。。。用虚伪的欺骗来表达真善美真的合适么?这个才是网上反对孔明等偶像的根本所在。
还原历史,正确地看待英雄,才是人性化社会的时代要求。我们并不是反对孔明,反对一个死去那么多年的人有意义么?我们只是在渴望真实!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 19:16: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