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品三国论节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5 08: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品三国论节气

中国人重节气,亘古有之。
远者如“付清白以死置”的屈原、“去时冠剑是丁年”的苏武,近者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文天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再近者有“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粉”的朱自清。
多如汗栋,不胜枚举。

而三国人物表现的诸多节气,可谓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
里面有太多可歌可泣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如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的审配、如喋血怒骂曹阿瞒的耿纪与韦晃,炳传下来的是铮铮铁骨。也有不少奴颜卑膝见利忘义之徒,如卖主求荣、贪图财帛的杨松,如利令智昏、反遭冤杀的蔡瑁、张允,令后世引以为耻。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义之所在虽千万阻吾往矣。
于是有了弥衡面对众臣之诺诺,独口檄曹操之恶恶,裸衣击鼓,怒骂汉贼。弥衡亦是饱学之士,非不懂三省吾身择善而从的道理,只是不屑于畏死而忘义。在他眼里,曹操是奸佞之辈,安肯对他低头折节?此君将孟珂的威武不能屈诠释地淋漓尽致。
亦成就了呕心沥血的王允,其赤胆撼天,心怀国家之恨,临大事而不惑,冒死斡旋在两个暴戾之徒间,见机而作,终使得两虎反目,令乱世贼子董卓授首。遇恫吓威胁毫不动容,士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慨然就义,遂名垂竹帛,功标青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或留后世耻笑,或为后人推崇。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因为“他”的精神、节气活在我们心中。
如庙宇遍及全国各地的关羽,曹操对其可谓仁至义尽,上马金下马银,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极尽宠赂之能事,然义气贯霄汉的关羽始终不忘贫困时的桃园结义,对这些殊礼无动于衷,一片丹心酬知己,最后封金挂印,光明磊落而去。汤汤风标,莫过如此!
英勇如吕布者,空具一付轩昂皮囊,枉负一身绝世武艺,却若墙头草一般,恩残义竭,最终落个“三姓家奴”的称谓令后人讥笑。更可笑的是这厮临死前的摇尾乞怜之态,连素以仁义著称的刘备此刻也落井下石,“曹操,你忘了丁原、董卓的下场了吗?”这才绝望枭首,徒增笑料。
倒不如以卵击石的丁管、生死度外的王修、含笑受刑的王经等一干人,义鸣而死不默而生,虽不见著书立传,却也留下青青竹节,令我辈击节而叹。

说到王经,不得不提一下他大义凛然的母亲。乱雄争世、乐崩礼坏,连皇帝都朝不保夕,众多公卿士夫亦未能稳住阵脚,她却犹守义而坦笑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兼有徐庶之母,不愿其子屈节事“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而自缢;更有马邈之妻刘氏,闻听其夫要开城降魏,义愤填膺,唾其面大骂后自缢。此等大节大义,名泽当时,羞杀几多吴蜀名将,焉能不令我辈须眉仰视之?

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好男儿应是至死心如铁的铮铮铁汉,一任方寸答天地!
生死无二志的陈宫,舍身赴难的伍孚,斫头不屈的张缉,捐身酬祖的刘禅之子刘谌,这几位真可谓是生死一事付鸿毛,惟留清气满乾坤。
苟安若华歆者,先事孙权,后归曹操,为虎作伥,其友耻与为友,与之割袍断义,留下千载骂名。

以死相谏的王累,盗马奔袁的沮授,抬榇决战的庞德,这些达不失义的志士,却被今日有些人哂笑为“愚忠”,可不正是每个朝代都有这大批“愚忠”的人在匡扶社稷,誓死保卫国土吗?若一个朝代见风使舵者众,贪生怕死者群,只知道苟安偷活,唾面自干,一个遍布奴性的国家,能容于天地间吗?

在节气与生命中选择前者,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动物不知廉耻为何物,人却重节气崇礼仪,不耻于苟延偷生,热血洒于疆场而无憾,抱义死于刀下而不悔,方不愧怍于“人”字。

这一幕幕荡气回肠的节气写就了我国上下五千年不屈的历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相继民族灭亡、文明消亡之后,我国却如沉睡的雄狮般昂然抖擞于亚洲,令全世界都不敢小觑。在一次次屡遭重创后仍能涅磐重生,不正是一代代矢志不移的义士用鲜血和骨气砌筑了我国今日的繁荣昌盛!

大浪淘沙,当历史的印记在岁月的潮汐中渐行渐远渐模糊时,总有一串串名字不会被大浪淘走,在沙砾中突兀闪耀,熠亮于苍穹之间,成为那些昏庸黑暗的社会中最亮的闪电,划破了沉闷的天空,令我们的心灵在仰视中神往。

纵观历史,有节操者流芳百世;无节操者为后世所不齿。

心向善,集正气,立诚信,智而不奸,为仁由己,徇义不惧。做人当如斯!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