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阵
仔细看来,冲阵分为两种,即——突围而入、突围而出。不管是哪一种,俱是一人一骑,挥舞军器(感谢煮酒君提示在下‘军器’一词,该词于感觉上显然优于我之前一直用的‘兵器’),与敌军中,如无人之境。冲阵的武将,拦截的兵士,同样都是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仅仅是因为个人武力上的高下吗?只怕未必。
演义中所写的大军十万、精兵五千等等部队,其实都是步兵,其中分为小队,每队有一相当于队长的校官是骑马的;另外大将身边,往往有数十从骑。剩下的主要战力,应该是手持戟盾的步兵才对。
战马的力量,远远大于人类,铁蹄踏过,士兵必然非死即伤,要不就是慌忙闪避,结果被铁蹄冲开血路。
由一些著名的冲阵可以发现,当冲阵之人击杀马上将时,往往并非冲入突出的时候,却为御马而停,有备而战之时。如太史慈“回身连搠十数人下马”、“慈倚住枪,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早有一将,引一队步军至,乃曹洪部将晏明也,持三尖两刃刀来战赵云。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倒,杀散众军,冲开一条路。”、“正走之间,见一将手提铁枪,背着一口剑,引十数骑跃马而来。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
而相反,描写到如入无人之境、连杀数人、直透重围、波开浪裂等等战况的时候,知名武将催马而来(关羽还是赤兔)所面对的,则多为步兵尔。
由此在下推测,所谓赵子龙长坂坡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则可能是冲阵之中,赵云枪挑骑马校官五十余人。
而且由“超独在阵中冲突,却被暗弩射倒坐下马,马超堕于地上,操军逼合。正在危急,忽西北角上一彪军杀来,乃庞德、马岱也。二人救了马超,将军中战马与马超骑了,翻身杀条血路,望西北而走。”一段看出战马的重要性。
马重于人。在下以为:虎将冲阵的时候,回身或直取某某的时候,按正常单挑计,但对手若为普通骑马将校,则其等武力还要低于一般武将,在铠甲、军器等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战绩无法为冲阵虎将武力加分(好比演义中一些一般武将也不过是被只一合的命);而左突右冲如无人之境的时候,战马作用远远大于武将,亦无法为冲阵虎将武力加分。
在下曾言:武将单挑——就是武将之间使用天赋所得力量及后天苦练所得的武艺或其他技艺,分出高下的过程。也曾考虑到冲阵时的情况,曾经打算在武力中增加“御马”一维,因为这才是冲阵时武将所展示的自身能力,不过后来发现该项较难量化比较,所以放弃了。在考虑武将精神、意志、勇猛等等指数的时候,可以冲阵表现略微参考。毕竟还有个敢不敢冲的问题。
在我心目中,冲阵武力权重远远不如拖刀、弓箭,属于外围的外围:)
另外专门说一下庞德的步战冲阵,确实骇人。步战砍杀与之相当的步兵。不过总的来说,他还是奋威砍死马上将,夺马而出的,否则危矣 附若干著名冲阵:
麴义引军直冲到后军,正撞着赵云,挺枪跃马,直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赵云一骑马飞入绍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贼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直到城下,大叫“开门“。孔融不识其人,不敢开门。贼众赶到壕边,那人回身连搠十数人下马,贼众倒退,融急命开门引入。 慈擐甲上马,腰带弓矢,手持铁枪,饱食严装,城门开处,一骑飞出。近壕,贼将率众来战。慈连搠死数人,透围而出。管亥知有人出城,料必是请救兵的,便自引数百骑赶来,八面围定。慈倚住枪,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贼众不敢来追。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 (云)杀散余兵,直至北山之下,见张合、徐晃两人围住黄忠,军士被困多时。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 早有一将,引一队步军至,乃曹洪部将晏明也,持三尖两刃刀来战赵云。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倒,杀散众军,冲开一条路。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正走之间,见一将手提铁枪,背着一口剑,引十数骑跃马而来。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 超回桥上住扎。操兵前后大至,虎卫军当先,乱箭夹射马超。超以枪拨之,矢皆纷纷落地。超令从骑往来突杀。争奈曹兵围裹坚厚,不能冲出。超于桥上大喝一声,杀入河北,从骑皆被截断。超独在阵中冲突,却被暗弩射倒坐下马,马超堕于地上,操军逼合。正在危急,忽西北角上一彪军杀来,乃庞德、马岱也。二人救了马超,将军中战马与马超骑了,翻身杀条血路,望西北而走。
庞德先引铁骑千余,冲突而来。喊声起处,人马俱落于陷马坑内。庞德踊身一跳。跃出土坑,立于平地,立杀数人,步行砍出重围。韩遂已被困在垓心,庞德步行救之。正遇着曹仁部将曹永,被庞德一刀砍于马下,夺其马,杀开一条血路,救出韩遂,投东南而走。
关羽VS许褚+许晃,关羽胜出
曹营最牛的三元武将,典韦,许褚,徐晃
典韦VS许褚平
许晃VS许褚平
可见,许褚典韦是曹操手下的第一流的猛将,许晃是仅仅次于许褚和典韦的
在25回夏侯惇为先锋,领兵五千来搦战。关公不出,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关公大怒,引三千人马出城,与夏侯惇交战。约战十馀合,惇拨回马走。关公赶来,惇且战且走。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
关羽真是神勇无敌的大将!!!
在开始,关羽被诱到据城很远的地方,关羽遇到了夺路而走,徐晃、许褚曹操手下的第一和第二的武将,(可惜典韦死了)关羽恐下邳有失,夺路而走,可是关羽对弓箭的防御能力不是很高,要是赵云的话哼哼~~~~恐怕是困不住
回来后遇到徐晃+许褚,,,关羽可能是怒了 :angry: 奋力杀退二人!!! 老关真牛!!!
哈哈 : 曹操的一流猛将就这样的被战退了,怨不得战颜良文丑的时候,许晃一败,就无人敢来,也只好是请关羽了那
操引兵十五万,分三队而行。于路又连接刘延告急文书,操先提五万军亲临白马,靠土山扎住。遥望山前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前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操骇然,回顾吕布旧将宋宪曰:“吾闻汝乃吕布部下猛将,今可与颜良一战。”宋宪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我同伴,愿去报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诸将栗然。曹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
连曹操手下的大谋士程昱都知道关羽强过曹营的众将,程昱曰:“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
关羽黄忠长沙之战简析
关黄之战,关羽被孔明间接的刺激了一把,于是只带了500名校刀手就去过把瘾。一是根本不把黄忠看在眼里;二是显示自己比赵、张二人强悍。那时候关羽名气可谓极大,跟虎牢关的马弓手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他傲些还想的过去。关键可笑的是那个杨龄,纯粹的自我找死,三合就挂了。而韩玄,对黄忠很放心,黄忠也有自信。
按常理,关羽先开始的气势是用在杨龄身上了,所以死的如此干净。但是无形中也给关军带来了士气。从路程上,关羽从刘备处出兵到战杨龄处(不知道哪位朋友能够测算出多少行程,俺对地理距离等是白痴智商的),杀了杨龄之后又狂奔50余里。应该说在体力上,黄忠占了些许便宜,就是以逸待劳了。“尘土飞起”应该是说关羽才到。如果说象杨龄这种菜鸟确实这些路程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差不多的两个人战上50回合以上就有影响了。这里不考虑年龄问题,因为谁也不知道黄忠到底是年轻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武力。
双方的第一次交锋。黄忠确实不如关羽,尽管100合不分胜负,但是有三点文字可以分析:1、韩玄的率先鸣金,再加上恐有闪失的话语;2、关羽心中的想法,如果是对部下说的,我们还可以假象关羽假打,但是描写的关羽的心理,这应该不是假打,否者关羽自己都要欺骗自己,这也太离谱了。关羽想的全无破绽,看似夸赞。其实关羽的想法应该是在运动战中黄忠的刀法没有什么可乘之机,是严密的,所以关羽在进攻中没有取得伤敌或退敌效果。这样的话语也许有些模糊,其实高手过招就是这样的概念,应该是关羽在进攻中要更加主动些。如果黄忠进攻占起手或者各占50%,关羽的想法应该是,这个黄忠刀法确实很好。这还要从关羽的刀法特点,关羽就是前几招特NB和犀利。有时候在进攻中会出现防守破绽,比如招式太老,不及回防。从综合方面看,关羽认为他自己还是有机会的,用拖刀计是他对黄忠的一种战法,也很有把握。3、韩玄斥责黄忠的话:“汝前日不力战,必有私心。”不力战,说明在当时黄忠确实处在下风,才会给韩玄这样的概念,如果平手或上风,韩玄不会这样取例。那么黄忠到底用力了么,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关羽肯定是全力以赴的,那么三国中还没有一个将领能够和云长不用心打就能挺住的,看看颜良的下场吧。这里顺便为颜良一哭~~~
以上三点加上关羽奔突体力受损,分析结果为黄忠在纯粹武力上不如关羽。
继续分析,第二天,关羽肯定在用计之前肯定也想用正当方式解决战斗,但是彼此已经熟悉一些套路了。因此关羽在前几招的努力之后开始有些放水了。至此,接下来的这五六十个回合双方应该是在攻守平衡的态势下上演交锋的(因为双方军士都在喝彩么)。说不定关羽还会故意略显不支,因为他考虑到他要败走,必须有个理由让黄忠上当,黄忠吃了那么多年的米饭,因此让他上当还是要费点神。但是这只能是关羽去做,因为他还相对黄忠有这个实力去稍微放一放,如果角色交换互易,黄忠就难免有闪失。接下来,关羽退,黄忠追,马伯伯撂蹶子了,从文字上看,如果黄忠没有这一下,会受伤,甚至挂了。这段文字是为了突出关羽的“义”,就不多做分析了。唯一要说的是关羽那回马立刀的架势,一副胜利者乞怜弱者的心态(看“且饶你性命”)呵呵。
从黄忠的思想上看,那时候弓箭确实在正规的单挑中不会运用,有些不太光明磊落,否者尽管射,何必有其他的顾虑呢。还有,估计韩玄和黄忠高估了关羽的箭防能力,他的想法是:安忍射?就是说,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射箭本来就不是太让人称道,而是否能射死没有明白的把握。
又次日,焦躁的关羽肯定上来一轮急攻,面子上过不去呀关羽想。黄忠稍做抵抗就退却了。关羽追,黄忠不忍便射,说明黄忠不是很快的展示了高超弓箭射术。做为三国第一名箭,作到不露痕迹的射术理所应当。
其带住刀,这里一个疑问,带住刀,那么马是处于什么状态呢。从文字上分析,应该是黄忠的马匹也一直在望前跑。第一箭,虚的。关羽耳朵好,急闪的概念肯定是连望前看都没有马上就伏低或者偏左偏右。抬头,TMD的假的;觉得这个“急”字是否暗喻关羽对这种攻击比较“菜”。第二次情况相若,又是急闪,关羽心想今天箭没有遇到遇到鬼了。闪本来就有瞬间的含义,加个急字,说明这个动作和幅度比较大,甚至夸张,影响到了仪态呵呵。
第三次,黄忠来真的了,分析下第三箭,在桥上搭箭开弓,给我的感觉应该是桥上立稳,然后搭箭,射出,这里有个感觉就是关羽没有防备的意思,就是不理你,随便你虚张声势。有些弱化关羽的箭防能力差这个事实。但是关羽的眼睛在哪里?他肯定盯着前方的黄忠的,所以最起码有个看到一长细条东东过来这个概念,还是没有躲开。俺觉得关羽的不防备心态可以抵消黄忠射箭姿势明显动作。而关羽中箭说明这个人的反映速度也就这么回事。当然,黄忠的箭法两处文字得到了体现:“玄响箭到”和“正射盔缨根上”。关羽吃惊,退却,明白了自己是拣了一条命,可笑的是那些军士虚惊了一场。
后面就不分析了。就是产生一个想法,就是,如果魏延和黄忠双战关羽,会怎么样?反正你名气大了,两打一不算什么么,虎牢关你不也是和老张夹攻奉先的么呵呵。
关黄之战俺的观点是: 1关羽纯武力确实强于黄忠。以后老关经常让黄忠受气,就是老关认为黄忠从武艺上打不过他以及出身不好罢了。 2、关羽用拖刀,黄忠很难招架,但是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3、黄忠用出射箭绝技,关羽必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