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期,即使是国力较弱的蜀国,也有很多杰出人物。《三国志》中,黄权是着墨不多的人物,每次读到他的传记,都不禁掩卷深思。 黄权初保刘璋。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刘璋欲邀刘备进川以拒张鲁,黄权反对这一计划并陈说利害:“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刘璋不听,遣使引刘备进川。事情的进展果如黄权所言,刘备夺取益州后,刘璋的部下纷纷归降,黄权当然可以随大流归降,谁叫刘璋不听忠言呢?而黄权事实上闭城坚守,等到刘璋投降,才归降刘备。《三国演义》对此一情节颇多渲染发挥。后人评曰:“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 黄权归保刘备后,在夺取汉中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羽遇害,刘备不顾众人反对,率军为关羽报仇,黄权是随征的将领。黄权提醒刘备:吴军善战,水军顺流易进难退。言下之意,一旦失败难于收拾,是很危险的。请为先锋,建议刘备镇后.刘备听不进去,把黄权派到江北防备魏军。陆逊火烧连营,蜀军转瞬间溃不成军。黄权后退无路,只好率部下归降魏国。 蜀国执法者欲收黄权妻子治罪,好在刘备心里明白,“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此事传到魏国,成了黄权妻子已被杀,而黄权断定是误传,没有发丧。可见君臣是知心的。 传记写黄权与魏文帝初见面的对答简练传神。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黄权说的是实话,内心是很沉痛的。刘备死讯传到,魏群臣咸贺而黄权独否。做到这点也不容易。 黄权在魏国受到了礼待,传记写他与文帝、司马懿的应对,都显示了他的为人和才智。 绵竹之役是蜀国存亡的关键一役。邓艾率部队自阴平偷袭成都,刘禅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对抗。结局是人人都知道的,诸葛瞻、其子诸葛尚均战死,诸葛瞻军团溃败,刘禅向邓艾投降。事实上,还有别的可能。当诸葛瞻率军队到达涪城时,停军观察,此时黄权之子黄崇力劝诸葛瞻尽速攻入险地,占取地利之便,不要让敌军攻入平地。诸葛瞻经验不足,犹豫不决,黄崇再三进言,甚至跪地哭求,诸葛瞻终不能依其建议。 邓艾军进入平地,士气大振,蜀军不能敌,诸葛瞻只好退守绵竹。在最后的战斗中,“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 黄崇建言得用,蜀国或许还能多延存一些岁月吧。 江山易主,关键时刻,关乎一个人的进退荣辱,最能见一个人的品德、才识。看黄权父子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两位有操守、见识的人,耐于客观时势,都没有充分地尽展才华。黄崇关键时刻的表现,一定与其父的言传身教有关。这父子俩是忠于蜀国的.黄权虽老死魏国,而入《蜀书》,让人感到并无不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