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9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共品三国】德翁骂孙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6-27 14: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曹仲德

翁:孤舟蓑笠翁

曹仲德篇:

要说起三国时代,大家公认的有很多大方的财主,先说“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看到当地一个大耳朵的能人,非常奇怪,就给了一堆钱,大耳朵 “由是得用合徒众”,后来才知道,这人叫刘备。三国演义里说了,这俩人送了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刘备淘到第一桶金,组建一支三百人的机动部队,从此闯荡江湖、快意恩仇、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哦,那是魔教的说法)总之俩字儿“发了!”

接着说说鲁肃,把家里的一个粮仓拿出来养活了周郎的数百人部队,粮仓里有三千斛,按照兴平元年中原的市价“一斛五十馀万钱”,三千斛是三五十五,足足十五万万钱,妈呀,通货膨胀真是害死人啊。嘛叫衣食父母,介就叫衣食父母!(哦,兴平那年粮价被炒粮团炒得贼高,后来政府发布多项措施,打击炒粮团伙,到了两年后的建安年,也就是鲁肃送米的那年,粮价已经没那么高了)但还是俩字“善人”啊!

这两件事可是三国中的大事、美事,谁不竖大拇哥来称赞这些善人啊。可惜啊,这三国时代最大最大的善人却让大家给忽视了,咱就在这里高声为他喊俩字“冤枉!”啊,这位大善人是谁?那可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吴大帝孙二谋子!要说这孙二谋子,那可比老谋子出名多了,虽然没获啥国际大奖,可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那可是相当有钱,相当烧钱啊!

说起孙权的大方,这位肯定说了,你不就拿借荆州来说事儿吗,那是大耳贼不讲信用,况且,最后不还是抢回来了。唉,咱当然不会讲这无头公案滴,咱讲的是话说孙权僭号称帝的第四年,也就是嘉禾元年,要说这皇帝也当了四年了,寸疆未辟,脸上无光啊,就拿出全国地图察看,嗯,东北那疙瘩有一公孙家的,不死不活的撑了好多年了,好,就他了!立刻来了次周贺下“东”洋!

三月,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伟大的跨海传递友谊的活动开始了,可惜半年以后,“魏将田豫要击,斩贺于成山”。要说辽东那疙瘩这几年也不太安生,原来的头叫公孙恭的家伙竟然来了个挥刀自宫,铜子们,莫非是当领导不容易,非得练啥辟邪剑法才能巩固地位?可结果是“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公孙渊就顺便把位子抢了。

刚抢了位子的公孙渊看到人家孙权作为一个外国人(渊表面还属于魏国),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传递友谊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呐。来而不往非礼也,就“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籓於权,并献貂马。”孙二谋子这次可是大喜过望啊,立刻封爵,转过年来就封王,接着就送出了三国时期最大的一份礼金!

三月,遣舒、综还,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万余人的船队,多么浩荡,在一千二百年之后,国力强盛、技术有了千年进步的大明王朝才派出比这规模大一点的郑和船队来下西洋。且说孙权派出的这万人团队,只有一个使命:送礼。那真是相当的大手笔,“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东吴的百官又不全是吃干饭的,都说你别这么造了,哪有万人送礼的先例啊?但是“权终不听”。

许多年后,宋人裴松之拍案而起,“臣松以为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衤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实为无道。”说白了就是,你丫就是去送礼,至于用万人吗?这么不爱民,简直昏庸到了极至!而这么干,不是说你二谋子没脑子,而是你压根就是个无道昏君!

当然,魏国的老田没敢再出手,这万人队伍平安到达了辽东。可是公孙渊看着这么多军马宝贝,哈喇子早流了一地,立刻“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史上最经典的送礼大戏到此结束,不仅礼物全收,连送礼的人都收了,记着,送礼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万人啊……乖乖,中山商人资助大耳贼相当于三百余人,鲁大善人资助周帅哥数百人,而二谋子这下就送去了一万人外带宝物无数,看来看去,我对孙权大人此等豪爽之举也只能由衷的说俩字:“傻x”啊!

孤舟篇:

与仲德约,复作骂文,仲德先下手为强,其文已成,可恨之极。

言归正传,这回命题作文是骂孙权。孙权这厮,可赞的事迹很多,可骂的事情也不少,但今天主要是来骂他的,那就慢慢数数。

都说吕布反复无常,是真小人,其实孙权还不如人家吕布。好歹吕布武艺绝伦号为飞将,孙权只有让人打的跑到山顶的份儿。而碧眼儿之反复却胜出吕布数倍。大家记得他向人家曹魏称过几回臣当过几回孙子不?其父孙坚,何等刚烈?当初面对董卓利诱,断然拒绝,责以大义。碧眼儿向魏称臣,虽有其诡道在,然则较其父兄,高低立见。至于撕毁盟约攻杀关羽,就更不用提了。

再看碧眼儿是怎么虐待手下的。前期的孙权,还像模像样的做了几天明主。可这个家伙不厚道,对手下不是吓唬就是虐待。话说他手下有个官员叫郑泉的,喜欢直谏,于是孙碧眼就吓人家,说你小子这么不识相难道不怕老子我生气么?郑泉说了一通君正臣直上下无讳的P话,孙权还是不太相信,于是在一次宴席上让武士把郑泉提起来就往外走。这也就是郑泉这种没心没肺的,换了诸葛亮那种谨小慎微惯了的岂不把胆汁吓了了出来……还有卫温诸葛直,大家以前学历史只学到卫温到夷州,还觉得卫温很风光,可再往后看,卫温和诸葛直因为这次出海把小命都赔进去了,就因为是无功而返。试问怎么叫有功?非得登陆倭国才算立功?海事难测,无功而返也是常事,因此杀二人似乎太残暴了。陆逊更可怜,东吴中期最大的功臣让孙权活活气死,虽然给刘大耳出了气,但不啻于自毁栋梁。至于要杀虞翻,更可以从本质认识这个暴君——很多时候他的大度不过是装出来的罢了。想来张昭晚年是深刻体会到孙权的暴虐强横,才有塞门不朝之举。

孙权还是做贼的好手,都说曹公是汉贼,实则细想起来孙氏才是真正的贼臣,孙氏眼里何尝有过献帝?江东土地有几处是汉朝给他的?当然,孙权贼性是遗传,他爹和哥是真正的贼头。

碧眼儿还忒没人性,基业受之于乃兄,孙策才是东吴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孙盛称策为“首事之君,有吴开国之主”,而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他哥的?仅谥了个王爵,孙策之子才封侯爵,陈寿称孙权对孙策“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这个评价太客气了,俺想用济南人一句土话来评价孙权对待他哥,就是“吃孙喝孙不谢孙”……
这还不算,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下了毒手,孙霸固当死,然则太子孙和也一并被废,父子之恩何在?其他如甘宁韩当等元勋之后也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其无恩至此。

晚年的孙权由年轻时的英主、中年时的暴君发展成一代昏君。忠直如陆逊张昭辈言不见用,奸邪如吕壹秦博等作威作福,个中曲折舍过休问,但问孙权,为君者宁能不辩忠奸如此耶?

还有嫉贤妒能不纳忠言这两点,孙权也全占了,人家张温不过是做为使臣到成都公费旅游了一圈,回来给孙权唱了几段川剧“人说成都好风光”,顺便提了提蜀汉政策,孙权就听着刺耳了,总想个办法把这个不识好歹的家伙除去而后快,谁让张温知名度这么高呢。后来可算让孙权抓住机会把张温这个太子老师给办了,更可怜的是吾粲,就因为和张温通了几封信便弄了个死罪。骆统洋洋洒洒一份谏表替张温开脱,也白费了许多墨水。碧眼儿何以狂乱至此。

刚才在论坛回贴说要改改,后来想了想,这一篇委实没有什么灵感,写的也不那么自如,就是罗列孙权罪状,不乏强词夺理处,诸君看过一笑而已,幸勿较真。这一篇写的很失败。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06-27 15:13:00 | 只看该作者

孤舟说姜维:

看到不少人的观点,将姜维抬举的太过,太过啊。是,姜维有其可供大家学习的一面,如“清素节约,乐学不倦”等(虽然这些没什么实例,但姑且信之,照顾某些人的感情),但从总体角度来看,姜维至少不是个英雄(对应鲁迅先生“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在《不》文中,俺主要阐明两个观点,一是维不忠,二是维不孝。这是两个主要方面。其实伯约仅不忠不孝乎?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人。

维字伯约,天水冀人。裴注引《傅子》:“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这一句先将维的本质暴露无遗:好立功名者,浮华虚荣之徒;阴养死士者,心存诡道之辈;不修布衣之业,是啊,凭着他老子,还用修什么布衣之业啊。

我们主要是将姜维做为一个军事统帅来看的,下面我们主要来看维的军事才能吧。

维投降诸葛亮之前,没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见于记载,通鉴、志内均无。通鉴有一句:天水参军姜维诣亮降。而降汉之后,第一次见于记载的比较大的军事行动是“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平定了一次少数民族的动乱。不过这个胜利的含金量不是很高。蜀汉的人力物力财力军事力量都要比蛮夷强许多,获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紧接着,247年“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来看,这次出兵最大的收获是收降了胡王治无戴,“将还安处之”,就是把人家带回蜀中妥善处理了。这与武侯首次北伐的情形差不多,不过武侯是徙民还蜀,战事不利。但从通鉴来看,则有所不同:“是岁,雍、凉羌胡叛降汉,汉姜维将兵出陇右以应之,与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落降维,维徙之入蜀。淮进击羌胡馀党,皆平之。”不同之处在哪里,相信大家能看出来。维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在雍、凉羌胡叛魏的情况下出兵响应,而且很快让魏军击破,没有什么成就。

蜀汉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志中短短一句话,带过了姜维之败绩。通鉴中记载则比较详细:“秋,汉卫将军姜维寇雍州,依麹山筑二城,使牙门将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质任,侵逼诸郡。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御之。泰曰:“麹城虽固,去蜀险远,当须运粮;羌夷患维劳役,必未肯附。今围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虽其有救,山道阻险,非行兵之地也。”淮乃使泰率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兵围麹城,断其运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战,不许,将士困窘,分粮聚雪以引日月。维引兵救之,出自牛头山,与泰相对。泰曰:“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今绝牛头,维无反道,则我之禽也。”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遣使白淮,使淮趣牛头截其还路。淮从之,进军洮水。维惧,遁走,安等孤绝,遂降。淮因西击诸羌。邓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其将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汉军遂还。”从这段记载来看,维不如艾明矣。到了250年12月,“汉姜维复寇西平,不克。”

志中还有一句话:“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这一句与俺在《不》文中转述的费祎那段话相对应着看,可以知道蜀汉高层对维的看法。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春,费祎竟然在酒席宴前遇刺身亡。志中对此的记载很简单:“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侯。”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正月,朔,蜀大将军费祎与诸将大会于汉寿”。既然是岁首诸将大会,连一个降人都能在坐,其他蜀汉重臣名将等也应该在坐,而且警卫人员也是必备的,为什么郭循能轻易靠近蜀汉一号人物?当时维也有一定权力,假想一下,维下令撤掉警卫,引开诸将,不是没有可能啊。费祎多次压制姜维,不让维进兵,而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对此肯定是不服气的,为遂平生之志,起歹心除掉绊脚石也不是没有可能。再回顾一下前文所说的,维一直就喜欢“阴养死士”……而这名凶手的来历呢?“初,汉姜维寇西平,获中郎将郭循,汉人以为左将军。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从这句来看,循每次想行刺刘禅,都被警惕性极高的警卫们遏制了。就是这么一个危险人物,大将军能不加防备?这样看来,他的遇刺就很让人怀疑。这个危险人物,正是姜维带来的啊。事后,魏“诏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使其子袭爵。”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儿啊……费祎一死,军政大权自然落到了维的手中。且春天费祎遇害,夏天姜维就迫不及待地领着数万人(和当初不满万人不可同日而语了,风光啊)出兵了,这次军事行动粮尽而还。用通鉴的话:“及祎死,维得行其志”……

第二年,254年,姜维又“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就此来看,维小胜一阵,但把一位宿将张嶷牺牲在战场之上了:“汉姜维自狄道进拔河间、临洮。将军徐质与战,杀其荡寇将军张嶷,汉兵乃还。”

255年,姜维又要出兵,征西大将军张翼实在看不下去了,与维“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及翼同进。到了狄道,姜维胜了一阵,张翼谓维曰:“可以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为蛇画足。”姜维大怒,曰:“为蛇画足!”硬是包围狄道城,“不能克”。从这里来看,维这个人自负到了极点,容不得别人一丝不同的意见。张翼说他不宜复进,复进的话就是画蛇添足了。而姜维那句话啥意思?就是说“我就要画蛇添足!”言下之意“你管得着么?”最后不能克,简直是拿蜀汉将士的性命开玩笑啊。而且“自翼建异论,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整个一以权压人的主儿啊。后来人家魏国救兵到了,“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陈)泰与交战,维退。”你说说三军统帅竟然连人家会发来救兵这么简单的事都料不到,真是糊涂啊。

256年秋,“七月,姜维复率众出祁山,闻邓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拒之。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维与其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期,不至,故败,士卒星散,死者甚众,蜀人由是怨维。”不说啥了,用俺昨天回贴时的一句话:“让人打得跟孙子似的”……

“二十年(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这次都不敢进兵了,啧啧……就在这一年,“是时,维数出兵,蜀人愁苦。中散大夫谯周作《仇国论》以讽之。”从这句来看,蜀汉国内是不支持姜维这样累年作战的。维这匹夫违众意而行事,苟能不败乎?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右车骑将军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将何以存!”廖化,蜀汉宿将,久经沙场,对姜维也作出这样的评价,可谓知人也。

“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这是三国志中的记载。再看通鉴:初,维以羁旅依汉,身受重任,兴兵累年,功绩不立。黄皓用事于中,与右大将军阎宇亲善,阴欲废维树宇。维知之,言于汉主曰:“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汉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汉主敕皓诣维陈谢。维由是自疑惧,返自洮阳,因求种麦沓中,不敢归成都。看看吧,不但军事上没什么建树,连做人都不会了,不敢强谏除奸,反而外出避祸,此大将之行径乎?

之后邓艾钟会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了。LP催俺出去买东西,先写这些吧,来不及校对了。晚上回来或者明天再讨论,欢迎拍砖。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10-27 14:56:00 | 只看该作者
8错8错!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10-28 00:45:00 | 只看该作者

仲德本人来了?

猜猜我是谁,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1-01 01:49:00 | 只看该作者
是个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02-10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1-04 22:49: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梦苑曹仲德在2006-6-27 14:46:00的发言:

德:曹仲德

翁:孤舟蓑笠翁

曹仲德篇:

要说起三国时代,大家公认的有很多大方的财主,先说“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看到当地一个大耳朵的能人,非常奇怪,就给了一堆钱,大耳朵 “由是得用合徒众”,后来才知道,这人叫刘备。三国演义里说了,这俩人送了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刘备淘到第一桶金,组建一支三百人的机动部队,从此闯荡江湖、快意恩仇、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哦,那是魔教的说法)总之俩字儿“发了!”

接着说说鲁肃,把家里的一个粮仓拿出来养活了周郎的数百人部队,粮仓里有三千斛,按照兴平元年中原的市价“一斛五十馀万钱”,三千斛是三五十五,足足十五万万钱,妈呀,通货膨胀真是害死人啊。嘛叫衣食父母,介就叫衣食父母!(哦,兴平那年粮价被炒粮团炒得贼高,后来政府发布多项措施,打击炒粮团伙,到了两年后的建安年,也就是鲁肃送米的那年,粮价已经没那么高了)但还是俩字“善人”啊!

这两件事可是三国中的大事、美事,谁不竖大拇哥来称赞这些善人啊。可惜啊,这三国时代最大最大的善人却让大家给忽视了,咱就在这里高声为他喊俩字“冤枉!”啊,这位大善人是谁?那可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吴大帝孙二谋子!要说这孙二谋子,那可比老谋子出名多了,虽然没获啥国际大奖,可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那可是相当有钱,相当烧钱啊!

说起孙权的大方,这位肯定说了,你不就拿借荆州来说事儿吗,那是大耳贼不讲信用,况且,最后不还是抢回来了。唉,咱当然不会讲这无头公案滴,咱讲的是话说孙权僭号称帝的第四年,也就是嘉禾元年,要说这皇帝也当了四年了,寸疆未辟,脸上无光啊,就拿出全国地图察看,嗯,东北那疙瘩有一公孙家的,不死不活的撑了好多年了,好,就他了!立刻来了次周贺下“东”洋!

三月,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伟大的跨海传递友谊的活动开始了,可惜半年以后,“魏将田豫要击,斩贺于成山”。要说辽东那疙瘩这几年也不太安生,原来的头叫公孙恭的家伙竟然来了个挥刀自宫,铜子们,莫非是当领导不容易,非得练啥辟邪剑法才能巩固地位?可结果是“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公孙渊就顺便把位子抢了。

刚抢了位子的公孙渊看到人家孙权作为一个外国人(渊表面还属于魏国),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传递友谊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呐。来而不往非礼也,就“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籓於权,并献貂马。”孙二谋子这次可是大喜过望啊,立刻封爵,转过年来就封王,接着就送出了三国时期最大的一份礼金!

三月,遣舒、综还,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万余人的船队,多么浩荡,在一千二百年之后,国力强盛、技术有了千年进步的大明王朝才派出比这规模大一点的郑和船队来下西洋。且说孙权派出的这万人团队,只有一个使命:送礼。那真是相当的大手笔,“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东吴的百官又不全是吃干饭的,都说你别这么造了,哪有万人送礼的先例啊?但是“权终不听”。

许多年后,宋人裴松之拍案而起,“臣松以为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衤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实为无道。”说白了就是,你丫就是去送礼,至于用万人吗?这么不爱民,简直昏庸到了极至!而这么干,不是说你二谋子没脑子,而是你压根就是个无道昏君!

当然,魏国的老田没敢再出手,这万人队伍平安到达了辽东。可是公孙渊看着这么多军马宝贝,哈喇子早流了一地,立刻“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史上最经典的送礼大戏到此结束,不仅礼物全收,连送礼的人都收了,记着,送礼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万人啊……乖乖,中山商人资助大耳贼相当于三百余人,鲁大善人资助周帅哥数百人,而二谋子这下就送去了一万人外带宝物无数,看来看去,我对孙权大人此等豪爽之举也只能由衷的说俩字:“傻x”啊!

孤舟篇:

与仲德约,复作骂文,仲德先下手为强,其文已成,可恨之极。

言归正传,这回命题作文是骂孙权。孙权这厮,可赞的事迹很多,可骂的事情也不少,但今天主要是来骂他的,那就慢慢数数。

都说吕布反复无常,是真小人,其实孙权还不如人家吕布。好歹吕布武艺绝伦号为飞将,孙权只有让人打的跑到山顶的份儿。而碧眼儿之反复却胜出吕布数倍。大家记得他向人家曹魏称过几回臣当过几回孙子不?其父孙坚,何等刚烈?当初面对董卓利诱,断然拒绝,责以大义。碧眼儿向魏称臣,虽有其诡道在,然则较其父兄,高低立见。至于撕毁盟约攻杀关羽,就更不用提了。

再看碧眼儿是怎么虐待手下的。前期的孙权,还像模像样的做了几天明主。可这个家伙不厚道,对手下不是吓唬就是虐待。话说他手下有个官员叫郑泉的,喜欢直谏,于是孙碧眼就吓人家,说你小子这么不识相难道不怕老子我生气么?郑泉说了一通君正臣直上下无讳的P话,孙权还是不太相信,于是在一次宴席上让武士把郑泉提起来就往外走。这也就是郑泉这种没心没肺的,换了诸葛亮那种谨小慎微惯了的岂不把胆汁吓了了出来……还有卫温诸葛直,大家以前学历史只学到卫温到夷州,还觉得卫温很风光,可再往后看,卫温和诸葛直因为这次出海把小命都赔进去了,就因为是无功而返。试问怎么叫有功?非得登陆倭国才算立功?海事难测,无功而返也是常事,因此杀二人似乎太残暴了。陆逊更可怜,东吴中期最大的功臣让孙权活活气死,虽然给刘大耳出了气,但不啻于自毁栋梁。至于要杀虞翻,更可以从本质认识这个暴君——很多时候他的大度不过是装出来的罢了。想来张昭晚年是深刻体会到孙权的暴虐强横,才有塞门不朝之举。

孙权还是做贼的好手,都说曹公是汉贼,实则细想起来孙氏才是真正的贼臣,孙氏眼里何尝有过献帝?江东土地有几处是汉朝给他的?当然,孙权贼性是遗传,他爹和哥是真正的贼头。

碧眼儿还忒没人性,基业受之于乃兄,孙策才是东吴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孙盛称策为“首事之君,有吴开国之主”,而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他哥的?仅谥了个王爵,孙策之子才封侯爵,陈寿称孙权对孙策“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这个评价太客气了,俺想用济南人一句土话来评价孙权对待他哥,就是“吃孙喝孙不谢孙”……
这还不算,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下了毒手,孙霸固当死,然则太子孙和也一并被废,父子之恩何在?其他如甘宁韩当等元勋之后也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其无恩至此。

晚年的孙权由年轻时的英主、中年时的暴君发展成一代昏君。忠直如陆逊张昭辈言不见用,奸邪如吕壹秦博等作威作福,个中曲折舍过休问,但问孙权,为君者宁能不辩忠奸如此耶?

还有嫉贤妒能不纳忠言这两点,孙权也全占了,人家张温不过是做为使臣到成都公费旅游了一圈,回来给孙权唱了几段川剧“人说成都好风光”,顺便提了提蜀汉政策,孙权就听着刺耳了,总想个办法把这个不识好歹的家伙除去而后快,谁让张温知名度这么高呢。后来可算让孙权抓住机会把张温这个太子老师给办了,更可怜的是吾粲,就因为和张温通了几封信便弄了个死罪。骆统洋洋洒洒一份谏表替张温开脱,也白费了许多墨水。碧眼儿何以狂乱至此。

刚才在论坛回贴说要改改,后来想了想,这一篇委实没有什么灵感,写的也不那么自如,就是罗列孙权罪状,不乏强词夺理处,诸君看过一笑而已,幸勿较真。这一篇写的很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