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30|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四大皆空,何以成功?——诸葛亮失败原因之我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7-10 02: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百年来,诸葛亮已成为智慧的化身。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以“三国”为题材的戏曲,其中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始终是人们歌颂的对象。而且在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中,都有对诸葛亮的吟咏和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蜀中时,就写了不少诗来赞颂诸葛亮,象“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许多都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但是,不可否认,虽有诸葛亮之智慧,刘备之英明,关、张、赵、马、黄之勇武,还有“天府之国”的蜀中地区的富庶,但在他们身后,他们亲手所缔造的蜀汉政权还是很快灭亡了,更别说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计划了。究其原因,杜甫以为是“遗恨失吞吴”,“运移汉祚终难复”。诚然,刘备的伐吴失败而至使蜀中元气大伤,是其中的一个直接原因。至于说将汉祚的完尽归于气运,那当然是古人宿命的观点了。笔者以为,蜀汉的很快败亡,主要原因应该还在诸葛亮身上。

    历史上的诸葛亮毕竟不是小说里“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他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智慧虽然超过常人,但他毕竟不是无所不能,他也有他的短处,正如陈寿所说的“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他更有他的失误,如错用马谡守街亭等。笔者以为,诸葛亮的事业失败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明大势

   东汉末年,经过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和黄巾起义的打击后,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事实上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曹操经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成为当时最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再加上此人文韬武略都极为出众,应该说由他来统一天下,结束分裂局面,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可诸葛亮不明此天下大势,反而去投靠自言为帝室之后的没落贵族刘备,帮助他打起“兴复汉室”的旗号,来对抗曹操的统一战争。确实是逆历史潮流而行,最终被历史潮流冲得七零八落,无影无踪,那是理所当然的。

    诸葛亮的“隆中对”确是天下雄论,他对各方态势的把握了如指掌,对刘备所应采取的对策也是成竹在胸,再加上陈寿写来文气沛然,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让多少英雄豪杰拍案叫绝。但是,究其实,“隆中对”只能是书生式的纸上谈兵。诸葛亮有一个明显短处,那就是不知天下之变。

    天下形势时刻都在变化,而且有的变化是令人难以预料的,象刘表之死,刘琮降曹,张松的献地图,关羽的失荆州,特别是刘备的伐吴。诸葛亮不知此变化,故其在“隆中对”中所作的战略部署“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也只能成为了空话。

    还有,导致天下鼎足三分的赤壁之战也太玄乎了。寒冬腊月一直都是刮西北风的,可那一天居然刮起了东风,使孙刘联军用上了火攻。故诗人杜牧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以为此句可改为“东风不与周郎便,刘备孔明何处逃”。合孙刘二军之力量都难以与曹操抗衡,可诸葛亮却寄希望于侥幸,实在也算是不明天下之大势。
              
二、不善用人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失误,远远不只是错用马谡守街亭一事。

    在刘备夺占四川之前,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当然是举足轻重的,它可是刘备唯一的立足之地。而且,它处在刘、孙、曹三方交战的最前线这样一个敏感的位置,是一个几面受敌的地方。因此,非智勇双全的大将不足以担任守荆州的重任。诸葛亮离开荆州入川时却让关羽来镇守荆州,从身份、地位和能耐上说,关羽应该是能担当此任的,但此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狂太傲,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别人,特别是看不起江东之主孙权。诸葛亮并非不知道这一点,他对关羽能否保荆州无虞也是很担心的,他离开荆州之时一再叮嘱关羽,要他一定跟孙权搞好关系,并给他一个“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八字方针。但这种叮嘱对关羽只能是耳边风,人的本性毕竟是难以改变的。

    诸葛亮离开荆州时根本就不应该让关羽来守荆州。当初跟诸葛亮一起入川的将领还有张飞、赵云等,起码让赵云守荆州就比关羽合适,但失荆州终于成为了比后来的失街亭更为严重的一次失败。从此,蜀汉只能龟缩在三峡里,再也不能跨出长江一步。也许有人要说让关羽守荆州是刘备的命令,但《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提到诸葛亮入川时留关羽守荆州,并未说是刘备的命令。就算是刘备的命令,也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由诸葛亮定夺的。

    即使暂时由关羽守荆州,刘备取得蜀中政权后,关羽在荆州对东吴的一些荒谬悖乱的做法,出兵襄樊时在用人行政方面的一些失当措施,诸葛亮也是应有所闻的,否则他就枉为“一代军师”,他完全还来得及换另一个更合适的人去取代关羽。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在史书上从来也没有见过他对刘备提过此事,大错最后终于铸成。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失误。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也说明他的不善用人。魏延是刘备手下除关、张、赵、马、黄之外的又一员大将。此人忠而勇,刘备就特别赏识他,曾舍张飞等人而提拔他为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担任独当一面的重任。可诸葛亮就不了解他,对他有偏见,说他“脑后有反骨”,终生不予重用,甚至连他所提出的正确建议也不予采纳,并在自己临终之前也给他安排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因此,从关羽、魏延和马谡的例子中得出诸葛亮不善用人的结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三、不懂育才

    诸葛亮的不懂培养人才,历代史学家中都有人提到这一点,这一点也许是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迅速败亡的最根本原因。

    据鱼豢《魏略》记载,刘备死后,刘禅“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诸葛亮受托孤之重任,夙兴夜寐,不敢丝毫懈怠,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真正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从不好的方面来说,他也是一手遮天,架空了后主刘禅,培养了刘禅的惰性,使他一直不能“闲于政”。他没有想到在自己死后刘禅如何自保,谁来辅佐他?蜀汉政权怎么办,谁来保卫它?

    诸葛亮在世时,他身边的人才本来就不多,他也并没有去做多少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工作,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收了姜维。“长水校尉廖立,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副,常以职位游散,怏怏毁谤无已。亮废立为民,徙之汶山”(《资治通鉴》)。廖立既自谓才名,也许确有其实,但诸葛亮不能容忍,不加以调查研究,便武断地废廖立为民,并且终诸葛亮之世,再也没有让他出仕。诸葛亮不懂,有能耐的人往往有自高自大、自我吹嘘的毛病。他自己没有出名的时候就时常“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庞统刚投刘备在张飞手下做县令时,也是狂傲懒散的,幸亏张飞还能识才。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竟然比不上张飞,真是可惜得很。他不能为蜀汉招揽人才,培养人才,以致使自己所开创的事业无人来继承。

    武将方面,关张赵马黄之后,蜀汉更是奇缺。一个魏延,只是因为有些“性矜高”的毛病,诸葛亮便不喜欢他,更不加以重用,甚至在自己临死之前也要为他安排好结局,更别说去发现和培养其他的将才了。最后弄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地步,姜维独木难支,蜀国如何能不灭亡呢?

四、不知进退

    蜀汉失去了荆州这一个人口阜盛、物产富庶的根据地和重要的战略据点后,诸葛亮就应该已知道,“汉室不可兴矣”,特别是刘备执意伐吴而遭到惨败之后,诸葛亮更知道蜀汉大势已去,他此时应该急流勇退,再回隆中去隐居算了,还可以使天下百姓尽快过上安定和平的日子。孔子就说过“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可诸葛亮执迷不悟,偏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刘备败死,蜀汉元气大伤的时候,勉强出来收拾残局,最后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而无尺寸之功。

    元气大伤的蜀汉,实在象一个大病未愈的病人,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诸葛亮在大政方针上应该采取守势,保国安民,发展生产,大办教育,培养人才,而把进兵北伐,统一中原的任务留给自己的继任者,也许能成功。汉文帝就懂得在实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把反击匈奴的任务留给自己儿孙辈去完成,自己只是积蓄国力,给他们做好准备工作。可诸葛亮不自量力,固执地一再率偏师深入,以益州据天下九分之一的土地和人民,来与据天下大半的曹魏争斗,确实有点像是项羽式的“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当然是劳民伤财而一无所获。连年的征战,使蜀汉的国力进一步削弱,而且也大违爱和平,爱安定的民意,致使后来魏将邓艾的一支小部队进入蜀地,如入无人之境。可见,诸葛亮的失策给蜀汉的覆亡埋下了多大的隐患。
 
    综上所述,诸葛亮有不明大势,不善用人,不懂育才,不知进退这四大短处,可谓“四大皆空”,他的“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当然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的这四大短处扼杀了他和刘备所缔造的蜀汉政权。诸葛亮的一生是辉煌的,可他的一生更是悲剧性的,他劳碌奔波一辈子,虽然建立了蜀汉政权,可又很快灭亡,给自己的家族没有带来丝毫好处,他的儿孙都战死疆场;给天下百姓,特别是西蜀人民更带来了战乱。由于他的“努力”,中国统一的时间被推迟了半个多世纪,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

    诸葛亮的“长使英雄泪沾襟”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07-10 02:13: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有什么意见请尽情提出,小弟的论点是否成立。愿大家多多讨论一下,别浪费我怎么长的打字时间[em10]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7-10 06:16: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你的吗?!?

真的是吗???

是吗?

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6-07-10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的的确确是小弟创作,在下在三国论坛中网名为“曾经沧海”不信的话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是在下的亲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07-11 02:13:00 | 只看该作者

你好象特讨厌诸葛!

不是周鱼的后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07-11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1,你说错了,诸葛是明大势的,他辅佐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是要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个是他出山的主要原因,要不,为什么他不去辅佐曹操,辅佐曹操不是更能很快的统一全国吗?到最后他明之不可为而为之,是要实现他对刘备的忠,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如果他不竭尽全力那就是对不起,刘备,你知道什么叫做忠义嘛!

2,诸葛不善用人,那谁会用人?你会吗?诸葛用赵云用对没?用姜维用对吗?用蒋琬用对吗?你又知道关羽为什么“恨”孙权?我明白你所说的关羽恨从哪里来,是从孙权和关羽结亲那事发现的对把!~可是你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那是因为关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啊斗,当皇后~所以不同意嫁给孙权的儿子!在当时鲁肃去讨荆洲时,他正在生气!所以才说出那句~!虎女焉能嫁犬子的话!诸葛用错人,马谡,是因为他和马谡太好了!想给马谡表现的机会,那也是他多次求诸葛给他机会的!~并且立了军令状~!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是把!就说个,很不起眼的王平把,诸葛也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能有诸葛的一半都不错了~还说诸葛不会用,单凭一面或者一件事来评价一个人你觉得是正确的??像你这样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也是不对的!

3,这个你可能说得没什么错的,因为s蜀汉后期的确没见过有什么人才!~其中的内容不是很清楚!在育人方面很多专家有研究!

4,这个其实和开始的不明大势很相同,!~但是像你所说的!“诸葛亮更知道蜀汉大势已去,他此时应该急流勇退,再回隆中去隐居算了”这个是什么话,你还是不是人,还有没 有人性啊,还有没有情谊,!就凭你这么一句话,已经和你没什么好谈的了!好论的了!~!你从新去投胎把!从新去学一下!什么叫做,情义,忠,美与丑,是与非~~~~~~等等~~~z总之你自己好好反省你最后说的话!

你说是你自己写的,我才认认真真的看!要不我还没发现有这么多的毛病,还很要紧!很懒得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07-13 17:37:00 | 只看该作者

“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侯”是诸葛亮的本愿。如果说诸葛亮去辅佐曹操就可以充分发挥他的治世才华,可惜他跟从了深处乱世时期的刘备。他跟从了刘备,直到白帝城气死后,诸葛亮掌政,加大了军事偏废了民政。南征北战时期让蜀国的军力、民力、经济、发展等等因素偏废。而道后期姜维错误的继承了诸葛亮的意图,十站北魏终告失败。蜀国的灭亡难道与诸葛亮没有关系么?

在诸葛亮的调选人才中也有缺陷:1关羽守荆州。关羽当世名将,自来小看江东人物,而诸葛亮却对此置之不理,应让他来守荆州。关羽守荆州的的确确能够北敌曹操,但不能够东和孙权,得政治错误,直至他兵困麦城。2马谡守街亭。马谡名不副实,虚有其表。再刘备、司马懿两人的评价与罗贯中、陈寿等作家们都不怎么看好。诸葛亮却也置之不理,同意他去守街亭,来敌对魏国兵马总督司马懿。一般性的将领也到算了,但是司马懿这个人诸葛亮也如此轻拂,可见他的调度能力。

在政治角度中诸葛亮把握权政,弄得百官臣服,还有他的治世才能也不得不让人们折服。可是他的军事上的错误和纵观格局上的微薄之力怎么能够力挽狂澜呢?这不是不明事理么?白白浪费如此多的兵力向换来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07-13 17:39:00 | 只看该作者
福大将,三国演义看得太多了,建议看一下陈寿先生的《三国志》和易中天先生的《品人录》,也许有点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07-13 18:15:00 | 只看该作者

吾闻:人非圣贤.又闻:勿以成败论英雄.兼闻:其实演义与考证中的历史有较大出入.

只是:说刘关张赵如何如何的英雄.为何直下诸葛亮出仕才能上演三国呢?想来未必是诸葛亮的功劳最大,也未见得还有谁能让无尺寸之固地,无盈万之利兵的刘备系势力成为蜀!的难度更高,想张良也不过如此.只是一则成,一则败矣.成者为王,未必是英雄!

想起晋亡吴后,演义中写有这么一段:晋一重臣长叹(下略,请翻阅三国演义.

故思蜀后期为何人矣!今人却指他儿子不好,是他父亲的错误,真世论也!难不成诸葛亮的错误就是因为给蜀中不只留下尺寸之地\盈万之军而生?刘禅更应怪亮等不知天命,不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一苦二难三危?(刘禅:最大罪臣是诸葛亮,剥夺了我享受天降大任的机会,我的失败,全是他遗留下来的错误!)

此何人哉!有火烧房勿救之,彼正享受天降大任也!呜呼.

时人竟以史实上蜀之败亡而简单推理诸葛亮的明与误.想其然而断定其彰与否(?)(PI),更因曾有语而笃信亮是与非,方外地之人亦不如此,况前人再已指正不应如此,国人却屡见如此,虽汉人,真汗颜以闻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07-14 00:15: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不是研究历史的材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