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3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司马懿为何不进“空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7-17 13: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司马懿为何不进“空城”

孩子的直觉,有时真的是不可忽视的。大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小孩子有时却会觉着很奇怪。就拿我来说吧,小时候听大人讲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故事时,心里就一直纳闷:那个绝顶聪明的司马懿,他为什么竟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真就那么傻?

  后来一天天长大,读《三国演义》了,这个问题仍旧作为一个巨大的问号,一直都悬在自己的脑子里面,久久不去。

  似乎不能仅仅用“多疑”二字作为司马懿突然撤兵的惟一理由。那样,似乎总显得过于草率了,况且也难圆其说。是啊,连一个中等智商的人,只要他稍微地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小部队先行攻入城去试探一下;或干脆派大兵先将空城包围起来再说(反止他司马懿手下带着十五万大兵,而当时蜀方正遭惨败,已不可能组织起任何强大的反击了),倒要瞧你诸葛亮这琴,究竟能弹到几时?

  然而没有!这些措施一样都没有!这些个连我们普通人都能想得到的、显而易见的现成办法,那一向以能征善战且老谋深算著称的司马懿,竟然全都没有想到。面对眼前的那座小小空城,司马懿所做出的惟一反应竟是——退兵!太反常了!而这反常行为的背后,莫非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道的玄机?

  司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举措,或许只有在那小小“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间里,我们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说。

  我们知道,司马懿这个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充满着艰险的。他时常遭人嫉妒,政敌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牵制。曹操在世时,就对司马懿一向很有戒心。他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曹丕即位后,司马懿一度被新主重用,青云直上,做官做到了骠骑大将军。后来到了曹睿做皇帝时,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在战场上成为诸葛亮的劲敌。战场上的数度交锋,诸葛亮是充分领教过司马懿的厉害的。但中国人的“聪明”就体现在,打仗也好,竞争也罢,不喜欢凭“实力”,不喜欢靠“真本事”。好比这诸葛亮吧,他就不太愿真刀真枪地去跟司马懿干。这诸葛亮每每遇到强劲敌手时,通常更喜欢跟对手搞阴谋。这不,他仅是利用曹睿对司马懿的猜疑,稍稍使了那么点儿坏,就把这堂堂的司马大将军给拉下了马!

  诸葛亮使出的坏点子叫“反间计”。他派人到洛阳等地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同时又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曹睿果然信以为真。而朝中司马懿的那班同僚们,像很多中国人这种时候通常都会表现的那样,纷纷地对他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真正肯替他求情说话的,极少。幸亏大将军曹真可惜他司马懿是个难得人才,上奏力保,司马懿才侥幸捡了一条命。但那显赫的职位自然是保不住的,他便只得回家去养老了。

  风云变幻,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屡败曹军,曹魏全军上上下下,没有人能是诸葛亮的对手。眼看着,曹魏的江山就危险了!

  事情有时就是这样的耐人寻味,国家的危机,对某些人来说,往往却反而倒是好事,是机会。这说法看似荒谬,却被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着。司马懿的复出,就正可做个极好的例子。魏国面临着的严重危机,使魏主决定重新起用司马懿。而那本来已打算着要老死家乡的司马懿,在这曹魏国难当头之际,竟然戏剧性地时来运转了。

  司马懿是何等样人。经此大起大落,他何尝还不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能临危授命被任命为“平西都督”,在某种意义上讲,竟全靠的是诸葛亮的“功劳”。因为满朝的文武,此时只有他司马懿可在疆场上与诸葛亮去一较高低。有诸葛亮一天在,他司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就奈何他不得。而如果哪天诸葛亮一旦不在了……

  在“空城”里虚张声势的诸葛亮虽然势单力孤,此时虽正是歼之灭之的大好时机,但老于世故、深谋远虑的司马懿,这时候却不能不去考虑许多战场之外的东西,比如,在一旦魏军大获全胜灭掉蜀国后,自己个人的生死存亡。很显然,一旦抓住了诸葛亮,魏国面临的大敌也就不复存在了。既然魏国不再有致命的死敌,自己也便失去了独特的价值,就很可能会在动不动就激烈地“内耗”的朝廷中,再一次被政敌们置之死地。

  中国的事儿往往就是这样,很多东西不是干不成的,而是当事人出于各自的某些切身的利害考虑,有意地设置障碍,成心地不愿去干成它!而在中国的传统与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内耗”,也向来都是一道异常可怕的“风景”。老于世故的“人精”司马懿,又如何敢无视之?断然地决定不进“空城”,放宿敌诸葛孔明一马,岂不是同时也就为自己留出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我想,这或许才是司马懿最终没有派兵去拿下那唾手可得的“空城”,眼睁睁放走夙敌诸葛亮,那难以向人明言的苦衷吧?朝中残酷的倾轧与“内耗”,或许不能不成为这位“平西都督”作出一项决定时,无法不时时去反复掂量与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是他的“工作环境与背景”。他司马大将军虽已赶到了“空城”的城下,虽已眼看着胜券在握了,但就在此时,我们看到的却是,书中的司马懿,竟突如其来地下令撤兵了!

  大凡是读过一点点“三国”的人,对“空城计”的这段情节,当然都肯定是熟知的。这一明显反常的决定,若稍稍去加以思索,你便会发现很多的疑问。正是这种种蹊跷和疑问,引起了我对此进行探究的强烈兴趣。而随着这一探究的逐渐深入,我的目光,也渐渐由那座小小的“空城”,进入到了弥漫着重重迷雾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进入了这一传统中那黑黢黢的深层结构……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07-17 14:30:00 | 只看该作者
  在艺术家笔下,每个人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司马突出的特点就是多疑、谨慎。他自以为太了解诸葛亮了,认为诸葛亮也是属于谨慎型的,绝不冒险;同时认为蜀国的军队还有非常强的实力,认为贸然进城使队伍尤其是骑兵的机动作战能力丧失,被诸葛亮里应外合。而诸葛亮也正好利用了司马这个性格,最终让他在空城下止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7-18 00:01:00 | 只看该作者
司马何等人,的确太可疑了。楼主说的认识很有道理。像这种紧要的关头,他司马会舍不得一支小部队试探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07-18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07-18 12:52: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07-19 00:16: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有两点错误需要更改:

1.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完完全全是编出来的俄,虽然罗观中先生刻画很不错……不过易中天教授也说过,“空城计”是假的俄,真的“空城计”在五代十国中的高魏德的杰作。

2.并不是诸葛亮出计陷害司马得,而是马谡的主意,被诸葛亮接纳了。

总体来说,诸葛亮是个出名的政治家也就是一个政客,司马懿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也就是个带兵的俄,他们的位置不搭边的两个人物,而在三国这混乱时期也能迸出火花,也十分的难得了,也许我们也应该谢谢三国的混乱把~~~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这强强对决,呵呵~~~三国中有太多的不可思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08-19 12:17:00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主的看法 ! 司马何等人,其智商高于诸葛亮(两人的归宿就能看出来),诸葛亮给他送胭脂水粉都能受得了,还怕别人说他多疑!!司马不进城的好处楼主说了,就看远就看近,不进城他也不少么。这次的胜利开战前他本人可能没想到这么顺利,对于进了城抓了诸葛亮之后的事,他个人还没做好准备。诸葛亮确实一生也只用过这一次险,对于胜利来的这么快的司马来说,眼前的结果已经能给魏主交待了,没必要再去冒险!两害取其轻,这是每个战略家必备的,进城绝对没好处,不进城不少么,还可能有好处的情况下,是人都不进吧。再说司马绝对是个防守专家,他的防守政策,不但拖死了诸葛亮,更重要的他还拖垮了蜀国,这也都是不进城的结果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08-19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北方能有多大?小得很.远不如西南.西南广被四方,南至滇缅看海浪,西起三江通外方,东邻神女接天客,北近荒梁顶中央.这蜀国能小吗?能被一个小小的魏国拖拉下水吗?可见诸葛亮之低.低手不见尘土.连个魏国都搞不定.还空有汉中成都大城.别人张鲁仅一个汉中就称王了.

(当时由于历史原因,蜀中并不是特别发达.仅成都是个较为大的城,蜀中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几条入川的铁路开通,才算得上是较为通行.直至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叶,几条高速通道(好象都还是断道)快要开通的时候,也能算是通四方三江了.在建的成都至西安快速现在止于秦岭,成都至上海高速止于巫山.成都至桂林快速止于贵州西北部,记不清准确地理了.是六盘水山区?成都至昆明高速止于乐山,那下面好象也有个什么山,还过不去.想出川,飞机是最好的了.)

其实,诸葛治蜀得当,至晋到唐朝,蜀中相对安定.渐有扬一益二,可三国时候却不是什么扬一益二,隆中对中,也只是益州肥沃/刘备你就不馋吗?这么说的.蜀中人口不多.隆中对主要是用这里作为退步更主要是用作进军的梯子.至于到后来成为固国的根本,孔明之所不愿而不得为之.

定汉中后,刘备系军心大振(军力普通),又三年,军力倍增.而这时,孔明根本没提出南定昆明.而是坚决北上.益州,根本不是他心中的沃土,到后来兵败一(错字,那对字太难记了)陵,不得已,审势虑事,南平建宁.我曾看到有人评说诸葛亮是个木脑筋,不知变通,尤其是当计划出了差异不知修改,真是搞笑极了.也不知是诸葛亮死脑筋还是他自己木脑筋.

说到这里,想起牌子上面的一件事,司马手中好比有一对天牌,任凭诸葛如何变牌,一招在手,万变不忧.如果诸葛亮也看到这点.那么,就更让人可敬了.吾闻:虽千万人,亦往矣!矣,此论实不足为他人所提,不过是笨死了的作法.说不定还是亡国的作法.让人不耻.说不定你诸葛亮不抱这种心态,好好的建国建地盘,以为可以象游戏中那样把成都建成比长洛徐还大的地步.(当时的成都,比平原大不了多少).搞翻中国还不是画手之举!有何难哦.

真是的.

还抗什么倭呢,都八年,死了多少中外英雄,浪费多少指令时间!还抱什么枕药包\炸什么同归于尽呢,整个一个亡国的主流思想!

还千万人往矣呢,直个不是作秀,是作秀逗,浪费资源.其人笨,比笨还笨!

感于网络上流窜的思维太过于诡异,比常看十万个为什么的人还逗!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08-19 13:25:00 | 只看该作者

日本入侵时,可以翻翻当时记录的资料,尤其是民间流传的真实,亡国将际实不是什么恐惧流言,而是盛行南北.共产党才会一再宣传抗日救国才不会亡,如果仅是说要亡国哦要亡国哦,就没法了.

可以想见当时局势多么不利于中国.可仍然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成败利失岂能预见?

蜀是败亡了,却未见得魏晋有什么高明.反而是败亡的,高明之处较多.简单的以几本册册上的东西判定,可见多么不让人信服.

多去在网上游顾关于三国历史的沉淀,而不是几本志史传记或BB留言.多去看看真实的遗址,荒芜的在那里见证岁月的流失.所以,也不能简单的从文字资料看中国军民如何抗日(特搞笑某港传煤特炒这些资料),我有时也在想,也真行,边开枪边逃命边记录这也是真实!嗯,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却没可信度.

能有机会游历一下多好啊,可惜却没这可能让我成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08-21 11:28: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啊楼主我真不知道说你什么好?首先不知道你这篇是原创还是转载,不管哪种吧,你都不应该在这瞎说话误倒人啊,大家都是三国爱好者,发表意见可以,但最好先确认了在说嘛!你分析的那么透彻那么独到,可三国时诸葛亮没用过空城计啊,正史中记载三国时有两人用过空城计,一个是赵云另一个我忘记了不敢乱说,罗大仙是为了神化诸葛亮才把N多别人的荣耀安到他身上的,而且正史中的记载其实诸葛亮根本不算个军事家,说他是著名政治家到是名副其实!所以你别在误倒别人了,看到不理解的人跟风回贴说长了知识我真的心痛啊,我们的三国历史都被你这样的人,不,应该说是被罗大仙给糟蹋了,不过我说这话时又有些矛盾,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罗大仙的《三国演义》才初识、喜欢上三国的,所以一定程度上要感谢他,我也是从小被他误倒大的,直到后来我有甚多的不解直到我读过了《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后才深刻了解到那只是小说不是史实!可能我了解的晚了,所以我不希望更多的人被那么长时间的被误倒,然后还一传10,10传100的去误导别人,建议真正对三国感兴趣的人去读读正史吧!可能我有些话不到位或者偏激了!欢迎拍砖!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