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巳說了蜀漢的實力巳足,現說諸葛亮為什麼應該組織北伐。 荆州丢失、刘备亡故之后,三国局面正式形成,形势对蜀汉并不理想——固然可以凭借山川之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固守自保,但如果分析当时蜀汉的人才储备,就会发现固守不过是一种慢性自杀的手段而已。
论诸葛亮北伐前的三国形势:
夷陵之战是继袭取荆州、联盟破裂之后孙、刘之间的又一次大规模火并;其结果是曹魏坐观虎斗,孙刘的实力都遭到损害,三国形势一强两弱的局面愈加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抛开国主新亡、后顾未除的蜀汉不管,于公元222、223、224年连续发动伐吴战争,虽然未获成功,但在客观上压迫孙权重新谋求与蜀汉联合,共同抵御曹魏。
从224年起,两国盟好正式恢复,往来使命不绝于路,并中分天下,建立了比较巩固的联盟关系,使曹魏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
蜀汉方面,诸葛亮在积极谋求与孙权联合的同时,加强对内政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人才,改革里吏治,任用了杨洪、秦宓等一批贤士,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创造了比较平稳的政治局面;并于225年平叛南中,收服孟获,稳定蜀汉后方。
经过诸葛亮在外交、内政方面的努力,蜀汉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富强局面。 曹睿即位之后,孙资提出守险致敌的策略,重点防吴的趋势更加明显,司马懿也确定宜用水陆两路大举伐吴.
夷陵战后,魏国已经不把蜀汉放在眼里,"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蜀道艰险,又为东吴所败,曹魏的方针先吴后蜀,关中空虚,对于诸葛亮的北伐,确是良机.
因此,诸葛亮北伐并非是不合时宜的卤莽行为,而是经过周密筹划和准备的军事行动。
从结果来看,曹魏"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于是"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应亮",起到了预计的作用.
至于其后发生的各种变故,正如诸葛亮所说"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但出师北伐的战略并没有错.
不以成败论因胸,不能因为北伐没有成功就否定北伐的积极意义.
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正是看到拖的越久形势越是对蜀汉不利。纵使在敌我双方的客观情况都不适合进行北伐的前提下,诸葛亮仍然选择了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成绩有目共睹。魏国一直苦于边事,乃至明确影响到国内治生,麦谷不收,天下少食。
选择北伐,犹有一线生机;被动防守,只能是坐以待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