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xunhuanre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玩笑

[复制链接]
171#
发表于 2009-05-28 04:15:00 | 只看该作者

毌(gu鄋)丘俭[注](?-255)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他继承父亲毌丘兴的爵位--高阳乡侯,任平原侯文学。魏明帝即位后,曾上疏劝魏明帝停止加建皇宫的工程,因而升为荆州刺史。
  [注]毌丘俭的姓名应读作“Gu鄋qiū Jiǎn”,而不是“W鷔iū Jiǎn”,也不应写作“毋丘俭”。“毌丘”是中国的一个复姓。
  青龙三年(235),毌丘俭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青龙四年(236),参与讨伐自称燕王的公孙渊正始七年(246),毌丘俭带步骑兵万人出玄菟(今朝鲜北部),讨伐高句丽,大胜而回,追擒高句丽王至肃慎氏南方地区。嘉平四年(252),毌丘俭都督扬州,与文钦司马孚击退吴国太傅诸葛恪
  嘉平六年(249年),魏国发生高平陵之变正元二年(256年)正月,毌丘俭与前曹爽门客、扬州刺史文钦举兵于寿春,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令各路大军不可与毌丘俭交战。毌丘俭、文钦不能进攻,退军又怕寿春被袭击。但是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北方,于是士气低落,越来越多士兵投降,只有淮南新加入的农民仍然效忠。
  不久文钦被魏军打败,投降东吴。毌丘俭闻文钦战败,慌忙弃城,乘夜逃遁。走至慎县,左右侍从各自逃命,毌丘俭和弟弟毌丘秀、毌丘重藏匿在草丛中。平民张属射杀毌丘俭,因而被封侯,毌丘俭枭首送入洛阳。毌丘秀、毌丘重逃入东吴。其余都是之前都是被毌丘俭、文钦所胁迫,所以现在都投降。毌丘俭事后被诛灭三族。
  一次足以与露梁海战媲美的反击征讨 - 毌丘东征
  公孙氏败亡后,辽东诸郡尽入魏手。当时魏正忙于与吴、蜀的战争,内部司马氏与曹氏又斗得正欢,无暇回顾。高句丽故态复萌,东川王又开始频频入寇,攻打辽东几个小城,获得一些小胜,便自以为兵强马壮,大吹大擂。有大臣沛者得来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大魏,招来亡国之运,东川王哪里听得进去。
  果然,不久吴蜀方面战事稍息,魏国派毌丘俭东征,以报高句丽侵寇之仇。公元246年,毌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东川王亲自率领步骑2万余人迎敌至沸流水,战魏军于梁口(注:今通化市江口村)。两军对阵,以死相搏,魏军以方阵迎敌。东川王被打得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东川王率少数残军狼狈逃回,据守坚固的丸都城。毌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烧光杀光的策略,唯独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不久,毌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毌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注:1904年毌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辑安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注: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此事不见于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毌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濊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起兵檄文
  俭、钦等表曰:“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托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师承统懿业,委以大事。而师以盛年在职,无疾托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师为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卒父业。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贼退过东关,坐自起众,三征同进,丧众败绩,历年军实,一旦而尽,致使贼来,天下骚动,死伤流离,其罪三也。贼举国悉众,号五十万,来向寿春,图诣洛阳,会太尉孚与臣等建计,乃杜塞要险,不与争锋,还固新城。淮南将士,冲锋履刃,昼夜相守,勤瘁百日,死者涂地,自魏有军已来,为难苦甚,莫过於此。而师遂意自由,不论封赏,权势自在,无所领录,其罪四也。故中书令李丰等,以师无人臣节,欲议退之。师知而请丰,其夕拉杀,载尸埋棺。丰等为大臣,帝王腹心,擅加酷暴,死无罪名,师有无君之心,其罪五也。懿每叹说齐王自堪人主,君臣之义定。奉事以来十有五载,始欲归政,按行武库,诏问禁兵不得妄出。师自知奸慝,人神所不祐,矫废君主,加之以罪。孚,师之叔父,性甚仁孝,追送齐王,悲不自胜。群臣皆怒而师怀忍,不顾大义,其罪六也。又故光禄大夫张缉,无罪而诛,夷其妻子,并及母后,逼恐至尊,强催督遣,临时哀愕,莫不伤痛;而师称庆,反以欢喜,其罪七也。陛下践阼,聪明神武,事经圣心,欲崇省约,天下闻之,莫不欢庆;而师不自改悔,脩复臣礼,而方徵兵募士,毁坏宫内,列侯自卫。陛下即阼,初不朝觐。陛下欲临幸师舍以省其疾,复拒不通,不奉法度,其罪八也。近者领军许允当为镇北,以厨钱给赐,而师举奏加辟,虽云流徙,道路饿杀,天下闻之,莫不哀伤,其罪九也。三方之守,一朝阙废,多选精兵,以自营卫,五营领兵,阙而不补,多载器杖,充聚本营,天下所闻,人怀愤怨,讹言盈路,以疑海内,其罪十也。多休守兵,以占高第,以空虚四表,欲擅强势,以逞奸心,募取屯田,加其复赏,阻兵安忍,坏乱旧法。合聚诸籓王公以著邺,欲悉诛之,一旦举事废主。天不长恶,使目肿不成,其罪十一也。臣等先人皆随从太祖武皇帝征讨凶暴,获成大功,与高祖文皇帝即受汉禅,开国承家,犹尧舜相传也。臣与安丰护军郑翼、庐江护军吕宣、太守张休、淮南太守丁尊、督守合肥护军王休等议,各以累世受恩,千载风尘,思尽躯命,以完全社稷安主为效。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按师之罪,宜加大辟,以彰奸慝。春秋之义,一世为善,一世宥之。懿有大功,海内所书,依古典议,废师以侯就弟。弟昭,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不与师同。臣等碎首所保,可以代师辅导圣躬。太尉孚,忠孝小心,所宜亲宠,授以保傅。护军散骑常侍望,忠公亲事,当官称能,远迎乘舆,有宿卫之功,可为中领军。春秋之义,大义灭亲,故周公诛弟,石碏戮子,季友鸩兄,上为国计,下全宗族。殛鲧用禹,圣人明典,古今所称。乞陛下下臣等所奏,朝堂博议。臣言当道,使师逊位避贤者,罢兵去备,如三皇旧法,则天下协同。若师负势恃众不自退者,臣等率将所领,昼夜兼行,惟命是授。臣等今日所奏,惟欲使大魏永存,使陛下得行君意,远绝亡之祸,百姓安全,六合一体,使忠臣义士,不愧於三皇五帝耳。臣恐兵起,天下扰乱,臣辄上事,移三征及州郡国典农,各安慰所部吏民,不得妄动,谨具以状闻。惟陛下爱养精神,明虑危害,以宁海内。师专权用势,赏罚自由,闻臣等举众,必下诏禁绝关津,使驿书不通,擅复徵调,有所收捕。此乃师诏,非陛下诏书,在所皆不得复承用。臣等道远,惧文书不得皆通,辄临时赏罚,以便宜从事,须定表上也。”
  该檄文支持废齐王,立曹髦。却指责司马师废齐王,并作为第六条罪状,显然是后人加入。古代大臣废君主是最大的罪过,不会排在“十恶”的第六。毌丘俭子孙在晋朝统一后回到中原,担任了零陵太守、巴东监军、益州刺史等职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2009-05-28 04:17:00 | 只看该作者
【曹爽】(?~249)  三国魏国大臣,大司马曹真之子,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侄孙。年少时谨慎持重。魏明帝曹睿为东宫太子时,很器重他。明帝即位后,即任他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任武卫将军,殊宠有加。明帝卧病时,诏入寝宫,拜为大将军并假以节钺,处理军国大事,与宣王司马懿并受遗诏辅佐少帝。齐王即位,加侍中,改封武安侯。曹爽此时官高权重,任用私人,委诸弟及党羽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以高官,朝廷大权几乎为其垄断。他还利用职权,广置田产,窃取宫中禁物,妻妾成群。司马懿称疾退避,伺机制服曹爽。嘉平元年(249),少帝谒魏明帝曹叡墓高平陵,曹爽兄弟皆随行。司马懿率其兵马,关闭各城门发动政变。然后上疏罗列曹爽种种乱法不臣罪状,假皇太后令,免曹爽兄弟全部官职。曹爽手中无兵,归罪请死。曹爽兄弟及党羽全被处决,并夷三族。 夏侯霸是曹爽的亲族,见司马懿滥杀曹家宗族,便领兵造反,被郭淮陈泰打败,夏侯霸投降蜀国。高平陵事件后,司马懿掌握曹魏军政大权。史称“嘉平政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发表于 2009-05-28 04:19:00 | 只看该作者

夏侯霸(?—259?),字仲权,沛国(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武将,夏侯渊次子。本为曹魏武将,后因司马懿曹爽一族,夏侯霸因身为曹氏宗室而心怀不安,遂投降蜀汉。后随姜维,官至车骑将军。夏侯霸在蜀,随姜维北伐,多有功劳,公元262年在洮阳之战中中埋伏被射死。

夏侯霸(?—259?),字仲权,沛国(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武将,夏侯渊次子。本为曹魏武将,后因司马懿曹爽一族,夏侯霸因身为曹氏宗室而心怀不安,遂投降蜀汉。后随姜维,官至车骑将军。夏侯霸在蜀,随姜维北伐,多有功劳,公元262年在洮阳之战中中埋伏被射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发表于 2009-05-28 04:20:00 | 只看该作者
夏侯和
  字 义权
  终属 晋
  籍贯 [豫州]沛国谯县 [今安徽亳州]
  官至 太常 关内侯 光禄勋 乡侯
  家族
  资料 父亲 夏侯渊
  母亲 曹操内妹
  兄弟姐妹 夏侯衡 夏侯霸 夏侯称 夏侯威 夏侯荣 夏侯惠

历史概况:

  夏侯和,字义权,魏名将夏侯渊七子。晋光禄勋。魏征西将军。文帝为相国,以和为左司马。历任河南尹、太常。及晋立,武帝践祚。贾充女为齐王攸妃,时帝疾笃,朝廷属意于攸。和谓充曰:“卿二女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及是,帝闻之,夺充兵权。徙和光禄勋。

演义概况:

  魏将。父渊,魏征西将军。夏侯和,夏侯渊的四子,于三国演义第102回登场,谙知韬略,被司马懿推荐成为其行军司马,参与军机,主动请命出击,两退蜀军,获木牛流马。后进言懿斩所俘百余蜀兵,懿不从。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发表于 2009-05-28 04:22:00 | 只看该作者
夏侯惠
  [约公元二二0年前后在世]字稚权,沛国谯人,生卒年不详,父亲 夏侯渊 兄弟姐妹 夏侯衡 夏侯霸 夏侯称 夏侯威 夏侯荣 夏侯和 约汉末魏初间前后在世,年三十七岁。幼以才学见称,善属奏议。历散骑黄门侍郎。与钟毓常有辩驳,事多见从。迁燕相,乐安太守。惠著有文集二卷,(《隋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简明历史传记
  夏侯惠,字稚权,名将夏侯渊六子。年幼时就以才学被人称道,善于写奏折表章。夏侯惠在魏历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燕相、乐安太守,后病逝,年仅37岁。夏侯惠善于写文作赋,文章流传于当世。
  简明演义传记
  夏侯惠,夏侯渊的三子,于三国演义第102回登场,谙知韬略,被司马懿推荐成为其行军司马,参与军机,主动请命出击,两次击退押送军粮的蜀军,缴获木牛流马及人马,诸葛亮死后设计退司马懿追军时与夏侯霸一同护送司马懿回寨。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发表于 2009-05-28 04:23:00 | 只看该作者

许褚(?—232?),字仲康,谯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的武将,曹操的重要部将之一,和典韦一同统率着曹操的亲卫队“虎卫军”。因为他十分勇猛,所以有“虎痴”的绰号。

  太祖讨伐黄劭、何仪,褚生擒仪。典韦要人,褚欲与之争斗未果,为太祖赏识,收之用为护卫。官渡破袁绍后,因谋士许攸辱骂,怒而杀之。随同征战多年。褚素呆滞,征战英勇,人称“虎痴”,曾裸衣恶斗马超。后汉中之战护粮,因醉为张飞所败。为曹操征战各地,曹操死后不久许褚亦病逝。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发表于 2009-05-28 04:24:00 | 只看该作者
公孙渊字文懿,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公孙康之子。夺取其叔公孙恭之位,先依孙权,后结曹睿。继而对魏国不满,在辽东造反,自称王,改元绍汉。魏国派司马懿前往征讨,他率兵迎击,不敌,最终被司马懿擒杀。卒于238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发表于 2009-05-28 04:25:00 | 只看该作者

许贡

  东汉朝廷(献帝在长安被李郭二贼挟持时)任命的吴郡太守。因为吴郡被严白虎等众多叛军分别割据而无法到任,曾一度依附刘繇,后虽返回吴郡但始终没有力量统一领内。
  孙策奉逆贼袁术之命经略江东,先灭刘繇后平吴郡,将朝廷所置太守逐一降伏,逆行已极。许贡虽无奈臣从而身在孙营心在汉,向朝廷(对象是献帝而不是曹操)送密信,揭露孙策背叛朝廷拥兵自重的恶行,指出放任孙策势力坐大必将危害大汉朝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提出以皇命召孙策进京(如马腾例)的主张。许贡与朝廷之间多次的鸿雁传书终究被孙策截获,被视其为心腹大患的孙策处死,一代忠烈以身殉国慷慨成仁。
  许贡生前招揽了许多食客(家臣),当中有剑客三人不忘故主,千方百计想要手刃仇人,终于黄天不负大仇得报,事见孙策词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发表于 2009-05-28 04:27:00 | 只看该作者
全琮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人。父亲全柔,于汉灵帝时举为孝廉,补任尚书郎右丞,至董卓之乱时,弃官归乡,本州辟其为别驾从事,朝廷就诏拜全柔为会稽东部都尉。孙策到吴后,全柔举兵先附,被表为丹杨都尉。至孙权为车骑将军,以全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全柔曾使全琮运谷米数千斛到吴,有所交易。但全琮到后,散用谷米,空船而还。全柔闻此大怒,全琮顿首道:「我认为鬻米之事既非紧急,而士大夫正有倒县危累之难,因此我便以米振赡,而不及先行启报父亲。」全柔亦奇其志。当时中州士人避乱至南方,依从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辄尔倾家财以给济,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后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全琮开募召卒,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不久迁偏将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发表于 2009-05-28 04:28:00 | 只看该作者

孙桓

  字:叔武
  官职:建武将军
  人物传记:
  年二十五,拜安东中郎将,与陆逊共拒刘备。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桓斩上(兜)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桓以功拜安东将军,封丹徒侯,下督牛渚,作横江坞,会卒。
  历史评价:
  刘备:吾
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