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惊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整理]三国人物资料宝库之魏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01-19 19:47:0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之郭嘉

字:奉孝

时间:170——207(寿38)

籍贯:豫州 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州)

官职:司空军祭酒

谥号:贞侯

功绩:出谋划策

家庭成员:子:郭奕

历史年表

[196年]曹操得力谋士戏志才死,求才于荀彧,后者柬郭嘉。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大喜道:“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也欣然:“是我真正值得辅佐的人。”,遂出仕。表为司空军祭酒。

[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与信羞辱。操就北方之势问计荀彧,郭嘉。出来乍到的郭嘉详细立体的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状况对比,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劝说曹操征讨吕布。郭嘉的分析流畅缜密,很具说服力,不但重新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从而正式将自己送入了曹操军事智囊的核心。

[198年]吕布击败刘备和曹操的援军收纳了泰山贼部若干,势力壮大,虎踞徐州。曹操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了东线,对吕布展开攻势。吕布在前期遇挫后固守,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郭嘉和荀攸却看出胜机。郭嘉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之气衰力竭只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从谏,果然一鼓作气擒杀吕布。

[199年]曹操派刘备朱灵联合袁术。郭嘉看破刘备狼子野心,与程昱,董昭谏曰:“刘备不可谴也!”曹操从言大悔,派人追刘备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刘备果然杀车胄叛走,联合东海贼寇聚数万之众欲与袁绍联兵。(关于这一节,参考《傅子》及《资治通鉴》。《三国志》中没有相关记载,仅见与裴注。但是《魏书》中有完全相反的记载,说有人劝曹操杀刘备,郭嘉劝曹操莫因一害而伤众士之心,曹操笑而附之。)

[200年]曹操谴将征讨刘备,不克,欲自讨之。诸将都惧怕袁绍偷袭后方劝阻曹操,曹操拿不定主义,问计于郭嘉。郭嘉说:“袁绍性格迟缓多疑,就算要偷袭也不会很迅速。但刘备的势力刚刚聚集不久,众心未附。如果实行闪电战,必然得胜。”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获其妻子,擒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
江东小霸王刚刚成就江东霸业,其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遂有谋图中原之心。曹军得知这个消息都很畏惧,只有郭嘉料道:“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深得人心众养死士的英雄豪杰。而孙策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虽然有百万之众,但还是和孤家寡人一样容易对付。如果有刺客伏杀,只不过能凭借一人之勇罢了。我看他必然死于匹夫之手。”(此前董卓,曹操都遭到过刺杀)果然,孙策是年死于许贡家客的刺杀,北进计划毁于襁褓。

[203年]袁绍已死,袁尚、袁谭被逐退到黎阳。诸将想乘胜攻破二袁。郭嘉说曹操道,谭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记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曹操十分赞同,于是南征,在军队形至西平的时候,果然谭尚变起,袁谭被击败走保平原。曹操轻而易举的分别击破了袁尚袁谭。
是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205年]郭嘉建议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彻底巩固目前的控制抵御。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重用了曾经诋毁过自己的陈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207年]袁尚逃入乌桓。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夷人贪婪不义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郭嘉进言道:“胡人自持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覆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迟早是隐患,现在四州未稳,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胡人一动,旧臣复应,民夷俱动后方就不安稳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必然会对他有所防备不尽其用。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啦。”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立刻进兵辽东。
到了易城,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千里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曹操于是便问计熟知辽东地理的田畴,行小路奇袭柳城,大破仓促应战的敌军。这一战也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从柳成回来的途中,也许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星陨。

历史评价:

陈寿:①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②嘉深通有算略,达於事情。

曹操:①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②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③唯奉孝为能知孤意,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④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01-19 19:48:0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之程昱

字:仲德

时间:141——220(寿80)

籍贯:兖州 东郡东阿(今山东阳谷)

容貌:长八尺三寸,美须髯

官职:卫尉

谥号:肃侯

功绩:出谋划策

家庭成员:子:程武

人物传记

三国时魏国名臣。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汉献帝定都许昌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后文帝践阼,程昱为圲尉,进封安卲侯。黄初元年逝世。

历史评价

陈寿:①程昱,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②昱性刚戾,与人多迕

曹操: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01-19 19:48:0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之钟繇


字:元常


时间:151——230(寿80)


籍贯:豫州 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


官职:太傅


谥号:成侯


家庭成员:族父:钟瑜,弟:钟演,子:钟毓、钟会


历史年表


钟繇年少时,祖父钟瑜资助钟繇成才。

钟繇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咸阳一带)令;后因疾病辞官;后又被任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李催、郭汜乱长安,挟持汉帝。

公元一九二年(初平三年)十二月,曹操遣使者王必联络李催、郭汜。李、郭怀疑曹操遣使的诚意,不愿与其来往。钟繇劝李、郭道:“如今诸侯四起,各怀私心;唯有曹操顾念天子,心向王室。二位辅佐汉帝,如果不能团结忠臣,将来难以控制乱局。”李、郭听从钟繇劝谏,与曹操交好;并重椭郁怼?/P>

后李催、郭汜交兵。李催劫持献帝。钟繇与尚书郎韩斌筹划营救献帝。献帝逃离长安,钟繇功不可没,被任为御史中丞,后迁侍中尚书仆射,并封为东武亭侯。

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

公元一九七年(建安二年)一月,曹操表钟繇以侍中身份为司隶校尉之事,持节督关中兵马,镇守长安地带。钟繇上任后,写信寄于马腾、韩遂,劝二人归顺曹操。马腾、韩遂从钟繇之言,并各遣一子入关,表达忠心。

公元二零零年(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钟繇将两千余匹马赠于曹操。曹操写信感谢钟繇赠马,并称赞钟繇劝降马、韩之功,更将钟繇比作萧何。

公元二零二年(建安七年),袁尚派遣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干和匈奴南单于攻打曹操治下的河东。钟繇奉曹操之命在平阳围剿匈奴南单于,并邀马腾出兵相助。南单于未败,郭援兵至,钟繇料定郭援将渡汾水,决定待郭援渡半时击之。郭援渡汾水过半时,钟繇、马超出击,大败敌军,并斩郭援首级;南单于不战自降。郭援是钟繇的外甥。庞德得知后向钟繇表示歉意,钟繇答道:“郭援是国贼,死有余辜。你不必抱歉”言毕,放声大哭。

后河东卫固、张晟、张琰和高干作乱,钟繇出兵讨伐,平息叛乱。

钟繇将关中居民迁入洛阳,招降叛逆,收留难民。几年后,关中一代人口充实。曹操因钟繇治理用功表其为前军师。

公元二一三年(建安十八年)十一月,钟繇任大理。曹操提议恢复肉刑。朝臣多有反对,唯有钟繇、陈群同意。

公元二一六年(建安二十一年)八月,钟繇被任为相国。

公元二一九年(建安二十四年)魏讽谋反。钟繇因举荐魏讽被免官。

公元二二零年(黄初元年),曹丕建魏国,复用钟繇为太尉。

公元二二六年(黄初七年)十二月,钟繇被任为太傅。

公元二三零年(太和四年)四月,钟繇去世。


历史评价


曹丕:①太傅学优才高,留心政事,又於刑理深远。②太傅功高德茂,位为师保,论行赐谥,常先依此,兼叙廷尉于、张之德耳。


陈寿:①钟繇开达理干,一时盛伟。②钟繇明察当法,以治狱见称。


《魏书》:繇为廷尉,辨理刑狱,决嫌明疑,民无怨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01-19 19:49:0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之董昭

字:公仁

时间:152——232(寿81)

籍贯:兖州 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

官职:司徒

谥号:定侯

功绩:出谋划策

家庭成员:子:董胄,弟:董访

历史年表

192年,袁绍于公孙瓒在界桥交战,公孙瓒兵强,于是钜鹿太守李邵等人叛离了袁绍去投奔公孙瓒。袁绍派董昭去任巨鹿太守,董昭到任后,假传袁绍的檄文,斩杀了图谋不轨的郡中大姓孙伉等人,一郡皆惊。董昭随即安抚了巨鹿郡,这种做法得到了袁绍的称赞。这时,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杀害,袁绍又让董昭去任魏郡太守。当时魏郡郡中大乱,人数上万名敌军,派使者前来要求做买卖。董昭表面上答应,暗地里使用离间计,并趁机征讨,两天内三传捷报。

194年,因董昭的弟弟董访在张邈军中,而张邈与袁绍有矛盾,袁绍听信谗言想要治董昭的罪。于是,董昭要求去晋见汉献帝,借机脱离袁绍,半路上却被张杨留在了河内。这时,曹操统领兖州,想借道去朝见汉献帝,张杨起初不肯,但在董昭的劝说下最终答应。董昭还为曹操写信联络李傕、郭汜等人。

195年,汉献帝东归,到达安邑。董昭随张杨前往迎接,被拜为议郎。

196年,汉献帝到达洛阳,韩暹、杨奉、董承等人不和,相互争权。董昭假做了一封曹操的书信拉拢杨奉,杨奉非常高兴,劝诸将共同上表封曹操为镇东将军,董昭升为符节令。不久,曹操来朝见汉献帝,向董昭问计,董昭建议曹操迁走汉献帝,曹操依计将汉献帝迎往许昌。杨奉等人不满,出兵阻拦,但被击败,投靠于袁术。

198年,董昭升任河南尹。这时张杨被部下所杀,曹操派董昭去拉拢张杨的残部,董昭顺利完成任务,升为冀州牧。

199年,曹操派刘备去征讨袁术,董昭暗地里出言劝阻,认为刘备不可信任,曹操并没有改变主意,不久刘备果然占据徐州造反。曹操亲自征讨击败了刘备,调董昭作徐州牧。

200年,袁绍将颜良进攻东郡,董昭改任魏郡太守,随曹操征讨颜良。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围攻邺城,董昭写信劝降邺城守将春卿。邺城平定后,董昭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207年,曹操远征乌桓,运粮困难,在董昭的建议下开凿了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解决了运粮问题。曹操上表封董昭为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董昭建议恢复五等爵位,并游说群臣,建议给曹操加九锡。后来曹操接受的魏公、魏王的称号,都是董昭所创制的。

219年,关羽包围樊城,孙权秘密联系曹操,群臣认为应该保密,唯独董昭认为应该把消息泄漏给关羽,使关羽、孙权相互猜忌,促成内讧。曹操依计行事,关羽果然犹豫不决,不久因东吴的偷袭而失败。

220年,曹丕继承王位,董昭被任命为将作大匠。同年,曹丕称帝,董昭升为大鸿胪,位列九卿,进封右乡侯。

221年,董昭升任侍中,并分出封邑赐其弟董访为关内侯。

222年,曹休出兵伐吴,曹丕担心,欲下诏制止,董昭劝阻,后来曹休果然获胜。曹丕亲征,在董昭的建议下避免了部队被水淹没,曹丕称赞董昭有张良、陈平那样的见识。

224年,董昭改封成都乡侯,拜太常。同年,董昭改任光禄大夫、给事中,随皇帝东征。

226年,董昭回朝,拜太仆。

227年,曹睿继位,董昭进封乐平侯,食邑1000户,转任卫尉。

230年,董昭开始代理司徒的工作。

232年,董昭被正式任命为司徒,他上表陈述不良风气的弊端。魏明帝曹睿下诏,斥免了诸葛诞、邓飏等人。不久董昭去世。

历史评价

陈寿:董昭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曹丕: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陈当之,何以复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01-19 19:49:0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之刘晔

字:子扬

籍贯:淮南成德

官职:大鸿胪

谥号:景侯

功绩:出谋划策

家庭成员:父:刘普,母:修,兄:刘涣,子:刘陶

历史年表

晔七岁,而母病困。

晔年十三,谓兄涣曰:“亡母之言,可以行矣。”涣曰:“那可尔!”晔即入室杀侍者,径出拜墓。

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

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破敌至则克策,如晔所度。太祖还,辟晔为司空仓曹掾。

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不如致攻。”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大军遂还。

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

延康元年,蜀将孟达率众降。达有容止才观,文帝甚器爱之,使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晔以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文帝竟不易,后达终于叛败。

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

黄初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扬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权果不至,帝乃旋师。云:“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明帝即位,进爵东亭侯,邑三百户。

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

有间,为大鸿胪,在位二年逊位,复为太中大夫,薨。

历史评价

傅子: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於俗,卒不能自安於天下,岂不惜哉!

陈寿:刘晔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01-19 19:50:0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之王朗

字:景兴

时间:?——288

籍贯:徐州 东海(今江苏)

官职:司徒

谥号:成侯

家庭成员:子:王肃

历史年表

本名严后改为朗。

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陶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

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

太祖表徵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

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

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使至鄴省文昭皇后陵,见百姓或有不足。是时方营修宫室,朗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恩诏屡布,百姓万民莫不欣欣。臣顷奉使北行,往反道路,闻众徭役,其可得蠲除省减者甚多。原陛下重留日昃之听,以计制寇。昔大禹将欲拯天下之大患,故乃先卑其宫室,俭其衣食,用能尽有九州,弼成五服。句践欲广其御兒之疆,㈠馘夫差於姑苏,故亦约其身以及家,俭其家以施国,用能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取威中国,定霸华夏。汉之文、景亦欲恢弘祖业,增崇洪绪,故能割意於百金之台,昭俭於弋綈之服,内减太官而不受贡献,外省徭赋而务农桑,用能号称升平,几致刑错。孝武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明恤远者略近,事外者简内。自汉之初及其中兴,皆於金革略寝之后,然后凤阙猥閌,德阳并起。今当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崇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阊阖之象魏,使足用列远人之朝贡者,脩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余一切,且须丰年。一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则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强,而寇戎不宾,缉熙不足,未之有也。”转为司徒。

太和二年薨。

历史评价

《魏书》: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

陈寿:①王朗文博富赡,诚一时之俊伟。②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孙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

曹丕:朕求贤於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铉之倾。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01-19 19:50:0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之华歆


字:子鱼


时间:157——231(寿75)


号:一龙之龙头


籍贯:冀州 平原高唐 (今山东高唐)


官职:太尉


谥号:敬侯


家庭成员:子:华表,弟:华缉


历史年表


公元一八八年(中平五年)五月,冀州刺史王芬欲废灵帝、立合肥侯,邀华歆共议废立。华歆认为王芬难成大事,遂拒绝王芬。事后王芬事败自杀。


华歆举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


公元一八九年(中平六年)华歆被任为尚书郎。


公元一九零年(初平元年)董卓迁都。华歆求为下邽令,后因病从蓝田到南阳。袁术在南阳,遂收留华歆。华歆劝袁术讨伐董卓,袁术不从。华歆辞袁术,东至徐州,任豫章太守。华歆清廉公正、做事有效率,深受百姓爱戴。


公元一九六年(建安元年)刘繇病卒。刘繇旧部欲奉华歆为主。华歆鉴于自己身为人臣,遂拒绝。


公元一九九年(建安四年)孙策欲取豫章,遣虞翻劝降华歆。华歆自知无力与孙策战,遂降。孙策以上宾礼待华歆。后孙策死。


公元二零零年(建安五年)曹操假天子之命征华歆回朝。孙权意图将华歆留在江南。华歆道:“将军当奉天子之命,同时可与曹操结好。”孙权遂遣华歆北上。数千人为华歆送行,共赠送数百金。华歆收下礼金,临行前将所收之礼一一奉还。同年,曹操封华歆为议郎、参司空军事。


公元二一四年(建安十九年)华歆奉曹操命收伏皇后玺绶,并鸠杀二皇子。


公元二一七年(建安二十二年)六月,华歆任御史大夫。


公元二零零年(黄初元年)二月,华歆任相国,被封安乐乡侯。华歆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和赏赐多用于接济朋友、亲人、旧故,并为奴仆们安家。同年,华歆任司徒。


公元二二三年(黄初四年)华歆举荐管宁。曹丕征用管宁,管宁不从。


公元二二六年(黄初七年)十二月华歆任太尉,欲让位于管宁。曹睿不允,征管宁为光禄大夫,管宁不从。


公元二三零年(太和四年)六月,曹真伐蜀。同年八月,华歆上书:“出兵浪费人力物力,于民有害,于国无利。况且蜀国地势凶险、易守难攻,太祖、先帝先后讨伐,皆出师不利。”并劝谏:“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时逢大雨,曹真举兵难进。曹睿诏曹真回师。


公元二三一年(太和五年)十二月,华歆病卒。


历史评价


陈寿:①华歆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也。②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孙盛: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於邪儒之说,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夺於一竖,节堕於当时。昔许、蔡失位,不得列於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曹丕: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


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魏书》:歆性周密,举动详慎。


《华峤谱》: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傅子:华太尉积德居顺。


曹睿: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太史慈: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01-19 19:50:0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之王修

字:叔治

籍贯:北海营陵人

官职:大司农郎中令

功绩:抑强扶弱

家庭成员:子:王忠、王仪

历史年表

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脩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

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

袁谭在青州,辟脩为治中从事。及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复欲攻尚,脩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悦,然知其志节。后又问脩:“计安出?”脩曰:“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若是者可乎?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属有谗人,固将交斗其间,以求一朝之利,原明使君塞耳勿听也。若斩佞臣数人,复相亲睦,以御四方,可以横行天下。”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於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脩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脩意,默然不应。脩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以脩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脩取统首,脩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官。

历史评价:

陈寿:①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②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③王修忠贞,足以矫俗。

曹操: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01-19 19:51:0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之田畴

字:子泰

时间:169——214(寿46)

籍贯:右北平无终

官职:议郎

功绩:计破乌丸军

历史年表

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四海俄然,莫有固志。身备宗室遗老,不得自同於众。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曰:“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畴时年二十二矣。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

畴乃归,自选其家客与年少之勇壮慕从者二十骑俱往。虞自出祖而遣之。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方,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为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

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瓚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公孙瓚获畴,释不诛也。拘之军下,禁其故人莫得与通。或说瓚曰:“田畴义士,君弗能礼,而又囚之,恐失众心。”瓚乃纵遣畴。

畴得北归,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署司空户曹掾。。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蓚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军还,而署大木表于水侧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于身自临陈,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

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於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终不受。用夏侯元让劝亦不受。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

历史评价

陈寿:田畴好读书,善击剑。

某某: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真义士也。

曹操:①文雅优备,忠武又著,和於抚下,慎於事上,量时度理,进退合义。幽州始扰,胡、汉交萃,荡析离居,靡所依怀。畴率宗人避难於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及袁绍父子威力加於朔野,远结乌丸,与为首尾,前后召畴,终不陷挠。后臣奉命,军次易县,畴长驱自到,陈讨胡之势,犹广武之建燕策,薛公之度淮南。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诱胡众,汉民或因亡来,乌丸闻之震荡。王旅出塞,涂由山中九百余里,畴帅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丸,荡平塞表。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②蓚令田畴,至节高尚,遭值州里戎夏交乱,引身深山,研精味道,百姓从之,以成都邑。袁贼之盛,命召不屈。慷慨守志,以徼真主。及孤奉诏征定河北,遂服幽都,将定胡寇,时加礼命。畴即受署,陈建攻胡蹊路所由,率齐山民,一时向化,开塞导送,供承使役,路近而便,令虏不意。斩蹋顿于白狼,遂长驱于柳城,畴有力焉。

裴松之:田畴不应袁绍父子之命,以其非正也。故尽规魏祖,建卢龙之策。致使袁尚奔迸,授首辽东,皆畴之由也。既以明其为贼,胡为复吊祭其首乎?若以尝被辟命,义在其中,则不应为人设谋,使其至此也。畴此举止,良为进退无当,与王脩哭袁谭,貌同而心异也。

钟繇:畴虽不合大义,有益推让之风,宜如世子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01-19 19:51:0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之崔琰

字:季珪

时间:163——216(寿54)

籍贯:冀州 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武城东北)

容貌:声姿高暢,眉目疏朗,须长四尺。

官职:中尉

家庭成员:从弟:崔林

历史年表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崔琰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琰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琰乃归,以琴书自娱。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於鄴。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殷鉴夏后,诗称不远,子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於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1年】,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於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於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历史评价

曹操: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

陈寿:①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② 崔琰高格最优。 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③崔琰鉴识笃义。

《先贤行状》: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