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先声明,本人各帖观点只就学术论事,以理服人为我与人争论的第一要素。“皇帝”之称,纯属自娱自乐外加自励。并非要压过什么人,我已经举过例子,溥仪这个皇帝是个皇帝,袁术这个人也当过皇帝,但都不怎么样。我有我的世界,在我的世界里,我是我的皇帝,就像屈原在世时,被人认为是“疯子”一般,你就当我是个“疯子”吧。
今天,我想和兄台谈一谈刘备投靠人的问题:
刘备有过几投:1、投过刘焉(算第一次参加正式工作,卖鞋子子能算他业余爱好啰)。表现很好嘛,工作积极肯干,连续出差,得到的补助和回报与他的成绩很不相符,但他任劳任怨,绝对服从组织的安排。他离开刘焉是因为工作调动,最后遇到个糊涂蛋领导--督邮同志,也没和他争,自己辞了职,投身到更关阔的天地里去了嘛,就跟现在下海似的。
2、投过公孙瓒。出门做事靠朋友,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公孙瓒带着他讨董卓很有面子嘛,斩华雄,战吕布靠的就是刘备这个朋友。后来刘备帮他打过袁绍,解了他多大的围。“若非玄德远来救我,几乎狼狈。”多够哥们,远来相救,那是为朋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义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国际主义”的精神(套用伟大领袖称赞白大夫的话)。公孙瓒积极推荐他那是他打心眼里感谢刘备的一种表现,没有想到那一别竟然成为他们的永别。
3、投过曹操。曹操什么人物,我不必说了,他的名言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为我所用,我就尊敬你为兄弟。你要是不为我所用,我留你何哉,曹操留下了刘备,目的有两个:一是软禁刘备在许昌;二是借此收买天下贤士的心,表现得很大度,那是告诉天下豪杰,你看我和刘备为徐州的事情打过仗吧,可他现在来投我了,我还是接纳了他,这说明他和我争是他不对嘛,不过没有关系,你来投我,表明你相信我是公正的,我也不会亏待你,五湖四海皆兄弟嘛。刘备为什么投奔曹操(注意是投奔曹操,不是投降曹操)?刘备是被吕布给逼的,吕布危难之际投刘备,刘备接纳了他,刘备为什么接纳他和怎样接纳了他请看三国。刘备不因为吕布跟着董卓干过而否定吕布的一丁点正义的成绩,也是非常看重吕布少有的才华,它可能私下里认为吕布不是个作君主的料,吕布到处拜爹说明他的奴性很重,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将才,他认为这种人只要是利用好了,肯定有助于它的霸业,所以他留下吕布,但他对吕布的为人不是特别了解,和吕布相处得也很少。实际上,吕布有点像被宠坏了的小孩,自从跟了董卓后,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威风,那里还是以前那个自甘跟在别人屁股后的小孩子,他的官爵都比刘备高很多,自认为是跟皇上干过大事的英雄,投奔刘备,那是上级去你哪儿检查检查工作,发现你徐州很不错嘛,那它就留下来了,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你刘备要是让着我一点,我也会帮帮你的忙。刘备也认了,被吕布涮了以后说“不可与命争也”,但是至此也看清了吕布的为人,刘备为什么后来合着曹操打吕布?吕布身边的人容不下刘备,他们认为刘备这个人太厉害了,能屈能伸,那是大英雄呀,陈宫知道刘备厉害,它实际上也知道吕布不成气候,但他为了面子问题,不忍离开吕布,还帮吕布出主意夺了刘备的徐州,他怕刘备,所以要先除掉刘备,他要是像贾诩劝张绣那样劝吕布,刘备怎会亏待他们,可惜,一切都在向错的方向发展,最后的结果是刘备被软禁在了许昌,吕布是头悬城头,曹操得了徐州,刘备如何离开曹操的,那也是一番斗智斗勇,刘备在许昌干了些什么?种地,装孙子。这倒不是他奸猾,孙膑也装疯卖傻逃魏奔齐,不得已呀,要不然曹操会放过他。你看她多么会找机会逃跑,郭嘉,荀或都不在家时,他去打袁术,曹操为什么中计?他被刘备装孙子的假象迷惑了,认为派个朱灵,路昭就能管住刘备,却没想到放虎归山。刘备在曹操那里确实也得到了些好处,当了皇叔,封了侯爵,但这些是汉献帝给的,刘备自认的主子是汉献帝,正像上面朋友说的“使君俸禄当为忠君之事”,他逃离曹操就是为了做忠君的事,他没有做违背道义的事,那不算是奸猾,那是权谋,如果上面的兄台连这都不能理解,那您读历史也太小儿科了吧。如果他甘当许昌一个闲寓公(这是曹操所希望的,也是曹操在此下力气驯服刘备的一个办法),那刘备的结果可能和汉献帝一般了。
4、刘备投过袁绍。我觉得刘备投袁绍有点对不起袁绍,袁绍是当时比曹操还有实力的大军阀,刘备为什么投他?那是迫不得已,刘备那时最佳的逃跑去向应该是荆州,但当时此路已是不通了,再说此前,他和刘表没有什么联系,仓促往投,那里能够放心?袁绍他见过,在袁绍眼里,刘备的表现还是让他印象深刻的,刘备投本袁绍时的身份是刘皇叔,那是读过汉献帝血诏的皇室亲信,袁绍这种喜欢沽名钓誉的人是不可能拒绝他的,不管是袁绍讨曹操,还是曹操讨袁绍,这种事是迟早要发生的,和刘备去投奔他没有多大的关系,刘备之所以选择他,一是自己无路可逃,二是当时只有袁绍能挡住曹操(其他人的实力都不是曹操的对手,税收了刘备,那不是得罪曹操曹大丞相嘛,刘备也不想去害他们了。三是袁绍也曾邀请过刘备去他那儿,刘备的选择就很自然了。可是,刘备去的不是时候,关羽被曹操录了,大刀左右挥了挥,两个河北的顶尖名将不见了。袁绍马上就怪起刘备来了,你说当时刘备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在曹操那里呆着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过错,还帮曹操灭了吕布,那是带着功劳去的呀。可是到袁绍这里,什么功劳没有立就得罪了别人,我想这个时候谁都会选择走为上策,他不可能对袁绍说:“这件事情不是我干的,你不要怪我,你放了我吧,我走不再害你了!!”他要这样说,即使袁绍可以放他,袁绍手底下的那帮谋士也放不了他走。他当时唯一能帮袁绍的事就是帮袁绍除掉关羽,他不可能带着关羽来投袁绍,他和袁绍的理念完全不一样,袁绍的虚伪、轻率随时会要了他刘备的命,虎榻之边安能久卧,只有走了,走以前带走了曹操的关羽,从这个方面也算是帮了袁绍的忙。关羽为了投刘备,那也是杀了曹操几员守关的大将,也算是耗了曹操几滴油。
5、刘备投过刘表。那真是一个仁义呀,孔明劝他夺了荆州(有点像袁绍夺冀州,吕布夺徐州),他死活没有答应,蔡瑁等人多次害他,他一个劲的装马虎,为什么?他看中的是亲情,虽然此情隔得有点远,但别人待重他,他也不杀兄弟的刀子。心字上头一把刀,忍了。为了兄弟,他两战曹操,挡住了曹操的攻势,包了荆州的一方平安。后来实在挡不住了,投刘综侄儿吧,刘宗不让他进城,魏延请他进去,他也不进了,托言扰民,实则他知道刘宗已经不可能和他团结一心对付曹操了,这个时候他有两个选择:上策是趁势杀入城中废了刘综,立刘琦,先占地利以抗曹操。下策就是选择离开,生死由天的逃跑。他选择了离开,因为他不肯违背自己信守的仁义。多危机的时候呀,我想不出他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讲仁义,稍奸之人也会审时度势地取了荆州,要不然自己就玩了。这个人太正,实在是太正了。
兄台说刘备投过吕布,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吕布纳是听了陈宫的话,去请刘备守小沛的,这也算是投呀,我晕。又说刘备投了孙权,你要好好读一读孔明舌战群儒那一节,孔明明说了,现在的形势是曹操这个小日本打来了,我们八路军是坚决抗日的,你们怎么样,是当蒋介石,还是当汪精卫,你来选,最后孙权选的君主是蒋介石,孔明就留在了国军当了一个受人挤压的参谋长。刘备用孔明之计巧夺荆州,也不是从孙权手上直接拿的荆州,算不上刘备先打孙权,倒是孙权先打的刘备,刘备还手还被打死了,从这点上看,孙权负刘备太多了。刘备为什么说的是借荆州?那时他感谢孙权帮助他夺回了荆州,给孙权一个比较体面的说法,孙权要荆州那时是有点仗势欺人,刘备那时还很弱小,他明摆着是强要,后来孔明以理服人,让鲁肃无话可说,但又怕孙权下不了台,伤了和气,才说借荆州。你说孙权奸不奸,他也就一屁股赖上了荆州。
袁绍的事我就不想谈了,你其他的历史书可能读得不多,太子党的形象你可能不太清晰,我不否认袁绍也是个大豪杰,但他的表现除了虚伪让我印象深刻外,就是一个花花太岁的形象,共产党人也只有在就义以前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他那么乱嚷嚷,徒增乱矣。他敢喊,一定是他有所恃,董卓敢废帝,也不是一去就废了,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董卓手上的牌是吕布,袁绍手上的牌是朝廷上的人脉,可等他发了彪以后发现朝廷上的人都怕事,他赶紧撤了,那种行为就像是在对董卓说:“你跟老子等到,老子去找人来不打死你才怪!!!”袁绍这种人好高论,无实才,绝对的太子党形象
不知道袁术生了一个健康的儿子没有,我倒是看过很多农村人家一听别人家生了儿子后都说:“哎呀,你们家几好呀,生了个儿子牙,要是我们家的大风,二凤,三四五六七八九凤是儿子就好了,我那是死也心甘了。”你听了袁术的这种话,认为它会识人,真是笑话。他要会识人,就不会放孙策走。 [em01][em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