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弃暗投明毕竟是好事,叛就叛了呗,谦谦君子的刘备还不知叛过多少人呢,可是吕布为什么偏偏要狠下心肠将丁原杀死?这个原因可真是太多了。 先不说吕布心中怨不怨恨这自私的丁原,只说他既然要投董卓,而董卓正在和丁原开战,吕布深知丁原军内虚实,往后怎能不出来与丁原拼个你死我活?更何况这次交战也是吕布立功的良机,吕布深感被投闲置散的痛苦,又怎能不请缨邀战?更莫说吕布向来与丁原有父子之名,现在这么容易被笼络过来,不干点实事,董卓会不会信任吕布?总而言之,即使今天不杀丁原,总有一天也会迫于形势要将丁原擒到马下,一刀斩了。而且两兵交战,自己的这帮兵将弟兄肯定要死伤不少,那么还不如趁早将丁原杀了,不必以后麻烦。(这群兵将如张辽等人后来也一直对吕布忠心耿耿,随吕布天南地北东闯西荡) 而且吕布既然听说董卓急着要废立皇帝,自然也知道,虽然那董卓现在看起来权强势霸,其实却是内有忧而外有患,拖着时间长了是必死无疑的。吕布既然要投董卓,总不能看着他死吧。当下斩了丁原,绝对是帮董卓解决这番险境的一步妙着。 既然有这么多原因,即使吕布再不愿意,丁原也是不得不杀了。 吕布和李肃约定了第二天带兵去降,李肃便兴高采烈离开了。当天晚上吕布提了长刀入到丁原帐下,没说两句,便挥刀砍下了丁原的头颅。 每每演义说到这里,台下的看官听客们无不咬牙切齿眦目欲裂,大骂这吕布不义之徒,又或哀声长叹,叹这吕布枉费了一身英武,殊不知,这一切却都是老罗作的孽。若真是以理来推,那丁原既然是围攻洛阳起兵造反的反贼,吕布杀丁原,在当时非但不会背上弑父的恶名,还应该留下封建品德当中存大义而灭私亲的美誉才是。 却说吕布将丁原杀了,便提着丁原的头颅,领了丁原的兵众进城里投诚董卓。董卓自然是大喜过望,于是置了酒席酬劳吕布一番。在这里,吕布又做了一件令看官听客们鄙夷不齿的事情──拜董卓为父。 演义上说,在酒席里,董卓见了吕布,立即向吕布下拜,感慨道:“卓今得将军,如旱苗之得甘雨也。”随后吕布将董卓扶到座上,自己再向董卓下拜,说道:“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 董卓这家伙,如果舍下他的残暴不计,应该说他这领导是非常不错的,礼贤下士知才善用,很有魅力。所以身边才会有一个聪明绝顶的李儒,所以才会吸引了武冠天下的吕布,所以后来以忠正博才著称的蔡邕才会为董卓的死而感慨痛哭。 在正史里是有明确记载董卓与吕布之间“誓同父子”的,这一点倒不是老罗瞎编。不过在正史当中吕布和丁原之间并没有父子关系,而且史书说吕布杀丁原也很含糊,只一句话就带过去了,所以完全没有形迹可寻。不过按照正史的话,当时刚入京的董卓口碑其实是非常好的,吕布看错了董卓也并不稀奇。随后吕布投靠董卓,与董卓“誓同父子”,可以理解为两人之间增加相互信任的行为。 但是到了演义这里,吕布既然已经和丁原有过父子之名,却将自己的老爸丁原杀了来投董卓,而现在又再拜董卓为父,如果将这种行为也理解为吕布取信董卓的行为,那无疑是很愚蠢的。有过前车之鉴,吕布就算拜董卓作爷爷,恐怕董卓也未必开心。怎知道吕布这小子会不会象割丁原脑袋那样也来割我董卓。 无论如何,这父子毕竟是认了。 吕布投董卓以后,演义后面的一大段主要描写董卓的残暴,也没有吕布什么事情。不过说到董卓和吕布的关系,自然令我们想起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王允。所以这里有必要将这王允的事情交待一下。 后来董卓是被王允设计行刺杀死的,这件事情众所周知。当时王允位至三公的司徒,是个高官,只是董卓废帝后自领相国,又在王允之上,而且王允官位虽高,手上却无兵将,所以王允要除董卓,只能依靠刺杀。后来王允利用貂禅行连环计,诱令吕布行刺董卓,这是演义里很经典的一个情节了。 不过在王允游说吕布去刺杀董卓之前,王允其实还设计了另一次刺杀,就是演义中赫赫有名的“孟德献刀”。 却说王允借口庆祝生日,将一并心腹邀到了舍下,然后谈起了谋诛董卓的事情。说到一半的时候人人垂头丧气,只有曹操哈哈大笑,道:“你们这帮傻逼,就会在这叹气,叹气有鸟用?还能把董卓叹死不成?”众人闻言大骂,曹操却还是笑,随后再说道:“老王,把你家的七宝刀给老子,老子去帮你刺了董卓!”王允听曹操这么说精神一振,感慨曹操这小子胆大包天,感慨不久却又纳闷了,刺杀便刺杀呗,为什么偏偏要把我的七宝刀拿走?随后念头一转,想明白了,曹操这小子嘴上说的凛然,其实心里却又已经打定了后路,用宝刀行刺的话,若是行刺不成,到时也可以说自己是在献刀贡宝。王允在心里掘曹腾的坟(曹腾是曹操爷爷),但曹操既然当众表示有行刺的意思,问王允要宝刀王允又怎好不给,便酸溜溜说了一句:“孟德果是有心!”然后进房里拿了刀交给曹操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曹操行刺不成,推说献刀,然后一溜烟逃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