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ppk30714在2012-6-20 17:55:00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新孔明军师在2012-6-20 15:01:00的发言:以下是引用余衣秋雨在2012-6-20 12:34:00的发言:都说老罗吹捧诸葛亮,其实三国演义字里行间一直都在暗讽诸葛而已,多智近妖、事必躬亲,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等等一堆细节,都是在暗讽。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最大的功绩可以说就是刘备死亡后稳定了蜀国的局势,没有出现大的动荡,以及降服了南蛮。至于什么赤壁之战、计夺益州,这些都跟诸葛亮没有半毛关系;至于七出岐山,只是转移国内矛盾(不打仗诸葛亮难于军政大权一把抓)的一种手段而已,不但全部失败,而且消耗了蜀国的国力。蜀国实际败于诸葛之手。 否定老余观点,没诸葛是否有蜀国我们暂且不说,如果把蜀国灭亡的责任推卸到诸葛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从封建人治基点上来说,一国的兴衰取决于君王,君弱所以臣强,君衰所以国亡。大明出现个张居正只能盛一时,最终昏庸的君王才是灭亡大明的主因。出现贞观之治是因为有房杜魏等一大批名臣,难道不是李世民才是之所以诞生一大批名臣造就盛世的核心?商鞅死,而变法不改,所以商鞅不死,大秦兴,难道这不是秦公之英明决策? 如果刘禅如康熙般的英武神勇,就算诸葛跟鳌拜一样,那又能怎样?所以我个人认为,蜀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客观原因如国策是否正确、军事路线是否合理、朝廷制度是否得到贯彻等等以及其他相关的地理、国力、外交之类的原因。 在封建人治社会里,至高无上的君王的才干、能力是决定国家兴亡的重要原因。 这个推论是错误的,刘禅虽说不是什么名君,也不见是是昏君.他在位时诸葛亮一揽大权,刘禅说的话虽说有道理,诸葛亮不听.诸葛亮死后姜维又北伐.权力就没回到过刘禅手上. 当然刘禅如果象康熙般英勇神武杀了诸葛亮和姜维,权力回到他手上,他没搞好,那得说他是昏君,问题是权力没回到他手里. 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明朝也照样运转,就是因为明朝官僚在起作用.皇帝没权也白搭. 刘禅昏庸是毫无疑问的,就如同李后主有才,但作为皇帝是绝不称职的,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李后主的素养远远胜于阿斗,某些有成就的皇帝也自叹不如,但悲哀的是他们不知不觉的成为了君王,而君王毫无选择的也必须要去担当起君王的责任,就如隋炀帝是暴君我们不否认,但他又是有作为,对历史有贡献的君王,相比刘禅的庸庸碌碌,对隋炀帝的评价我们还是给予一定的肯定的,所以称刘禅、李煜之类昏庸是合适的。 明朝在张居正死后还能苟延残喘,这归根于内阁制(最原始的民主领导机制的雏形,与清朝的内阁制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建立,官僚只是在这部机制里按程序运转,制定这个保证明朝还能继续维持一段时间的内阁制的是英明远见的永乐皇帝。 指责诸葛亮是败蜀的主要原因,这是不公正的,至于诸葛亮的功过,历史学家的评论也不尽相同,我只能多看看再说,但有一点我觉得是清楚的,在封建社会里,决定国家兴亡的一定是君王或其代理人,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可能系于某个下臣身上,就如同因为有英明的李世民才会出现魏房杜一大批名臣,也因为有了雄才的曹操才会出现郭嘉荀彧,明朝出个木匠皇帝,所以有了魏忠贤,管仲的才能也只有在如齐桓公的支持下才能流芳千古,同时也正因为齐桓公晚年昏庸而出现了易牙、竖刁之辈。 这些例子极好的证明了在专制社会里人治的不确定因素,这也是现代社会之所以提倡法制、民主的根本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20 20:07: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