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老江湖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1(寻访三国古迹)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09-23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洛阳关林

  关林相传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的关林镇.明万历年间始建庙、植松。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关林总面积约百亩左右,古柏苍郁,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气象幽然,为洛阳市著名的古建筑及游览胜地。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的白 马寺东,它的前身是周代的成周城,曾 做过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朝代 的都城。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在成 周城的旧址上广为扩建,使其极具规模 。宏伟壮丽的东汉都城在封建建筑史上 达到空前的水平,它是当时世界上第一 流的大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09-23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檀溪

  刘备到荆州,刘表待之甚厚。表欲废长立幼,备劝止之。刘表后妻蔡夫人忌恨备,命弟蔡瑁在襄阳设宴,欲籍机杀备。至期,伊籍暗告备,备急飞身上“的卢”马奔出襄阳城。至城西檀溪,人马俱陷入水中,备急呼“的卢”,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蔡瑁引军追至溪边,备急勒马往西南而去,乃至南漳访司马徽,得闻伏龙,凤雏之名。
  曾任汉南从事的唐代诗人胡曾,春游檀溪,有诗一首是:“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跳檀溪。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前绕大堤。”这首诗作者抒发了对刘备跃马过檀溪而产生山河依旧、物是人非的感叹。到了宋代,苏东坡也有古风一篇,吟颂檀溪跃马。其中有几句是“襄阳会上王孙饮”,“一川烟水涨檀溪”,“马蹄踏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深如梦”。描写了刘备马跃檀溪的情景以及对天下三分终归一统的感慨。
  的卢“一跃三丈”,说明了刘备跃马时的檀溪最少有三丈宽。为何如今檀溪只有其名而无水呢?清光绪《襄阳府志》说:“檀溪向为汉水所经,自老龙堤建,溪不复与汉通,日就淤塞,今皆民产矣!” 由此可以看出,远在一千多年前,补修老龙堤后,檀溪之水不再入汉,檀溪就日渐淤塞了。那末,老龙堤是何时所筑呢?可以说远在汉魏以前,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胡烈为荆州刺史,有惠化,补缺堤,民赖其利。这与刘备马跃檀溪、三顾隆中已晚六七十年。胡烈仅仅是补缺堤而已。是堤之设,据文献载,始于商周,但不过是草创。 堤筑之后,檀溪之水,流于何处?上述《府志》曰:“昔日汉水,会檀溪、襄水(今南渠),以绕郡城,过岘山,复入于汉,是以《水经注》云,又与襄湖水合并。”即檀溪与襄水合流,注入汉水,到如今檀溪就只有其名而无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6-09-23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绵阳三国遗址

  庞统祠墓
  座落在德阳市以北的鹿头山,祠墓为纪念三国蜀汉军师庞统而建。房屋建筑以石材为主,每根石柱皆刻有名家手笔楹联。祠西胜迹有“换马沟”、北有“落风坡”。
 富乐山
  位于绵阳市城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蜀郡主刘璋迎刘备初入蜀时,相聚此山,望蜀之盛况,饮酒乐甚,刘备叹曰:“富乐哉,今日之乐乎!”故名曰富乐山。为纪念刘备、刘璋涪城相会,今建有富乐堂、昭烈阁、豫州园、汉皇园、三国碑林等。富乐堂内刘备、刘璋涪城会公园雕泥塑,雕刻技艺精湛。
  蒋琬祠墓
 位于绵阳市西山,是三国蜀汉大将蒋琬的陵园。诸葛亮北伐曹魏时蒋琬任丞相府事,负责粮饷兵源供应。诸葛亮辞世后,任尚书令、大司马等职,辅佐后主刘禅,坚持“联吴拒魏”主张,后病故葬于西山。祠内塑有蒋琬立身铜像。祠门有盛赞蒋琬襄助诸葛亮扶助汉室功业和高尚情操的楹联:“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尤能恕二杨”。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6-09-23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勉县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勉县城西3公里处的川陕公路之南,汉江之北。武侯祠内建有殿庙、廊房等建筑。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 呈长方形。周围青砖砌墙,占地30亩, 共 有7院, 54间房舍, 亭台楼阁, 布局适宜。祠内古柏数颗,直径约1米左右, 高大繁茂。还有一株稀有花树, 形色似藕莲, 人们称之为“旱莲”,高约10米,初春开花,展瓣吐蕊,芳香数里,届时欣赏者络绎不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6-09-23 10:08: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都城

  曹 魏 邺 城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破袁绍以后营建的邺城的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17.5公里。由于漳河历年泛滥,地面遗迹已极稀少,著名的铜雀三台尚存二台残迹,城垣已荡然无存。
  邺城东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城内以一条东西横街将城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地势较高,其中部建宫和衙署,西部置苑,西北城隅高耸着冰 ,铜雀台、金虎台,是为军事需要而建的瞭望制高点。南区主要是居民区,有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其中安置了当时强制集中的各地劳动人民和投奔曹操的强宗巨豪,以及他们的部曲。
  邺城在我国都城史具有借时代意义,它将宫苑集中于城区北部,居民区放在城区南部,为以后历代都城所继承,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布局。邺城西北设置三台,魏晋洛阳城也仿此在西北隅设置金庸城。
  曹 魏 洛 阳 城
  曹魏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处,由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在东汉洛阳城基础上修建而城。南北成长方形,东、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几处曲折,保存状况较好,南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毁,西城垣残长4290、宽约20米,北垣全长3700,宽约25-30米,东垣残长3895,宽约14米。南垣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约2460米,城垣周长约14345米。
  西、北、东垣共计城门12座,其中西垣3座。从南到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闾阖门;北垣二座,从西至东依次为大夏门、广莫门;东垣3座。从北至南依次为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据文献记载,南垣应有4门,自东至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
  城西北隅仿邺城三台建金庸城,为军事防御设施。洛阳城仿邺城的设计,将宫城集中于城内中部以北,将官署、居民区置于城区南部。城南设立国学、明堂、灵台、此灵台为东汉时所建,魏晋沿用,汉晋灵台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距今已有1900多年。
  孙 吴 武 昌 城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始都武昌,在今湖北鄂城县以东一带。俗称吴王城。城略作方形,边长0.75公里,南壁和东壁的南段保存较好,城基宽十余米,残存最高处达4米。城内北部原似建有子城,为孙吴武昌宫所在。城西有郭城遗迹。再西为武昌的港口樊口。城南发现有古代冶铁遗址。武昌城北枕大江,西屏西山,南阻樊山和洋澜湖,东南隅有凤凰台高地,形势险要,又有良港、铁冶,是控制长江中游的一个军事重镇。
  孙 吴 建 业 城
  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建业,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文献记载“建业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实录》卷2)。孙吴建业城址现已消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6-09-23 10:08: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人物墓地

曹操墓:三国人物中,以曹操最为阴险疑忌。他死前,生怕仇家掘墓,故苦心经营了“七十二疑冢”,分布在河北、河南、安徽等地,故自他死后1700余年至今,仍无史料记载其真墓葬地。据有关史学专家考证,曹操墓在其安徽曹操宗族墓群附近的可能性最大。

刘备墓:刘备在虎亭之战中遭到惨败,退守白帝城后次年即亡,其灵柩于公元224年8月葬于成都惠陵。惠陵,以圆形古砖墙一圈相围绕,长180米,高1米。陵前因年代久远,早已无门阙、石刻之类,寝殿也相当简陋狭小。墓上封土高达12米, 绿草丛生,秀木繁茂。近年新建的刘备殿更显高大宽敞。

孙权墓:三国君王中,孙权在位的时间最长,共达30年之久。其71岁时卒于建业(今南京),不久葬于钟山独龙阜玩珠峰下。悠悠千年至今,孙权墓仅剩下一山岗,有碑存。

诸葛亮墓: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8月,后葬于成都。诸葛亮墓早已荡然无存,后在原地建起武侯祠。武侯祠于成都南门,在唐代就已成为游人观瞻之景。

周瑜墓:赤壁之战后,周瑜被诸葛亮“三气”吐血而亡,年仅35岁。死后葬于安徽庐江。墓为圆顶,高2米,封以灰色麻布纹大汉砖,墓门朝东,墓周松竹环绕,墓前有明刻“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一块。

张飞墓:位于四川云阳县,墓早已无存,现有张飞庙依山而立。此庙又称张恒祠,为 宋代建筑,内有结义楼、九凤轩、得月亭、杜鹃亭等楼亭,形式各异,造形奇特。

华佗墓:名医华佗曾为关羽刮骨疗毒,后为医治曹操的头风病,被曹操疑忌而加以杀害于河南许昌。此墓在江苏徐州市彭城路华祖庙旁侧,墓前有石兽、石供桌,墓碑为明代永乐年间所刻,此墓为衣冠冢。

关羽墓:此墓位于湖北省当阳县西,现称为关陵。
洛阳魏正始八年墓
出于洛阳涧西,该墓县有前后两室,前室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耳室。墓室全长近8米,前面还有1.62米的砖甬道和长25.5米的斜坡状土墓道。
由于早年被盗,后室遭到较大的破坏,棺椁无存。但在前室和其两侧的耳室中尚保存了一些遗物。前室平面呈方形,在室内后部中央原陈放有一座帷帐,现只存有五件铁质的帐钩。其中一件上带有“正始八年八月”纪年铭文。可知造于公元274年。在帷帐附近放置的随葬器物仅存玉杯、博山炉等数件。左耳室内有陶俑、陶磨、陶井、猪圈以及家畜模型等,当是模拟庖厨。右耳室出土了七件带盖陶罐,或许是模拟仓房。
从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器物看,当时还较多地承继着东汉晚期砖墓的传统,并且流于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

武昌、南京的东吴墓
自50年代中期以来,在单室(今鄂城,武昌、南京地区)单室发现了一些东吴时期的墓葬。在南昌、浙江等地也有发现。
从墓葬形制来看,约略可以分为多室墓和单室墓两类。多室墓一般分为前后两室,其间以通道相联,前室平面近方形,左右两侧各设一耳室,在墓门前后有较短的甬道,前接长斜坡墓道。后室较大,平面呈长方形,券顶。如武昌任家湾的黄武六年(公元227年)墓,莲溪寺的永安五年(262年)墓、鄂城的孙将军墓、江西南昌的高荣墓等就是这样的形制。
现以武昌任家湾黄武六年墓为例介绍如下:棺木放置在后室,棺底铺铜钱,名刺木简及银钗等服饰用具出于棺内,大约是墓主人随葬携带之物。铅券压在棺下。在后室四隅均堆放铜钱,全墓共出铜钱达3600余枚之多。在墓室左后隅还放置一件青瓷虎子,及9件小碗。前室内放有铅耳杯和盘、铜洗。漆盂、陶炉等器皿,还有铁矛和铁剑等兵器。右耳室放置各型陶罐和釉陶罐,似象征储屋的仓房。左耳室放置有陶灶模型等器,似象征庖厨。
早期东吴墓从形制和随葬器物等方面看,都还仿效中原曹魏墓,后期墓出青瓷器较多,显出地方特色。
单室墓多是只有长方形券顶穹窿顶的砖室,有的前面连有较短的甬道。出土器物也较少,多为陶瓷日用器皿。此类墓主人身分较低。
成都蜀汉墓??
墓葬形制有具前、中、后三室的。也有具前、后两室的。数量多的是单室墓。随葬品有陶釜、甑、罐、灶、井、家禽畜和俑等。上沿汉制而制作粗糙。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6-09-23 10:08:00 | 只看该作者

南充汉恒侯祠

  汉桓侯祠,又名张飞庙,位于 阆中市保宁镇西街。原祠历经火废, 现存祠庙为明清重建的一组四合庭 院式的建筑物。由大门、敌万楼、 牌坊、大殿、后殿、厢房和墓冢等 组成,占地30余亩。 张飞,字翼德,三国时期蜀汉 五虎上将之一。东汉末年从刘备起 兵、刘备定益州称帝后,封张飞为 车骑将军领司棣校尉,任巴西太守, 镇守阆中。公元221年,张飞被 部将范强、张达所杀,葬于阆中, 被追溢为醒侯,阆人慕张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汉恒侯 祠正门悬挂“汉桓侯祠”大木匾, 内塑张飞战马,上刻有唐宋八大家 之一曾巩撰著的《桓侯庙记》碑。
  大殿五间,殿内正壁塑有清嘉庆年间追封张飞为“桓侯大帝”的冠冕座像,左壁有张飞使用的兵器丈八 矛和点钢鞭。左厢房陈列着10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右厢房内 有张飞生前重要事迹中的六组塑像。后殿为墓亭,塑有张飞威武像, 范强、张达跪于两侧。张飞墓高8米,东西径22米,南北长32米。 冢上林木葱笼,碧草成茵。汉桓侯祠为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 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6-09-23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

  在荆州城,有“三山不见山”这说。这“三山”,就是指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由于这三山是紧靠城内垣的三座大土堆,故有此说。从前,这三座土堆上,建有关羽祠,后毁于战火。到了清代,城正北的松甲山倒塌,西北隅的掷甲山更名为余烈山,西南的卸甲山改名为鼎甲山。
  传说关羽镇守荆州之时,不听诸葛亮的告诫,也不听谋士的忠劝,结果中了吕蒙、陆逊的骄兵之计,把荆州城内的守军调往襄阳,后方空虚。吴军乘此机会,又用白衣渡江之计,夺了沿江的烽火台。
  关羽接到吴军攻击自己后方的消息,带领一支骑兵,星夜回援。当他赶到荆州城的时候,已是子时。关羽登上北城墙,借着星光,巡视防务。
  连续几天的鞍马劳顿,关羽感到太累了。他想自己征战大半生,如今已霜染鬓发,年近花甲,不如当年了。关羽走了一段路,身上发热。虽然天气已开始变冷,但守住荆州决心使他激动。他把衣甲松了松,让凉风吹一吹发热的身体。
  巡察北城后,关羽一行又来到南城。他在西南边的城墙上,询问守军情况。关羽听说吴军化装成客商,以避风为由偷袭烽火台时,对东吴背信弃义的行为感到无比愤慨。关羽站起身来,解下衣甲,吩咐马童备马,准备去东城看看。


望夫台

  望夫台在今石首市绣林镇北郊长江南岸的东岳山上。传说孙夫人--孙尚香曾在此遥望夫归而得名。
  赤壁大战后,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夫妻双双住在东岳山麓。两人相亲相爱,如漆如胶。这时,益州刘璋请刘备入川相助,谋士庞统也力主入川,夺取益州,以图大业,刘备忍痛割爱,告别新婚夫人,率兵入川。离别时,两人依依不舍,约定归期,洒泪相别。
  刘备入川后,孙夫人无时不想念自己的丈夫,时常派人打听丈夫的行踪和消息。每当天高气爽或是喜鹊登枝时,她就登上宫后的东岳山,踮脚向夫君远去的方向了望。望郎心切,尚嫌山低,她就派人垫石为台,以期看见丈夫的阴影。天长日久,石台被踏出一道深深的脚印。这双女人的脚印,经过1000多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然依稀可辨。
  孙夫人终于没有看到凯旋的丈夫,由于误信吴国太病重的消息,被孙权骗回了东吴,从此过上了幽禁的生活。公元 222年,讹传刘备为报兄弟之仇为东吴陆逊所败,死于乱军之中。孙夫人得此消息,犹如睛天霹雳,万分悲痛,当即驱车前往石首江边,登上东岳山,站在石台上,朝着当年丈夫西行的方向,放声嚎啕大哭,然后纵身一跃,跳入了滚滚东去的长江,了却了她凄婉的一生,结束了她无边的怀念。


秀林山

  秀林山,原名阳岐山,位于长江南岸今石首市区以北,海拔仅81.5米,面积 600亩,但因在广袤的平原上突兀拔立,故显巍峨。此山之西北是长江九曲回肠的大弯急转处,奔腾的江水自西陵以下坦荡无砥,在此遇山石,水石相击,卷起千堆雪,蔚为壮观。若登山望远,令人顿生“望江嗟古道,倚石听龙吟”之叹。此处是扼两湖平原的至高点,故又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千古名山。
  传说三国时代,刘备“借”了荆州之后,力量不断扩大,引起了吴主孙权的恼恨。孙权接受周瑜之计,假以孙权之妹嫁与刘备,企图借其娶亲之机加害刘备。刘备深谙个中之意,将计就计,非但没有被暗害,而且仍然娶回了孙权之妹。为了庆贺这一胜利,诸葛亮就同关羽、张飞商量,如何把迎亲活动搞得隆重气派一些。他们三人一起乘舟,来到石首地界,看到大东曲折迂回,两岸群峰矗立,风景如诗如画,不禁击掌叫绝:真乃天然楼台,人间胜景!于是泊舟登山,仔细观察看,更见柳暗花明,莺飞蝶舞,当即决定把这里作为迎亲之地。
  确定迎亲地点之后,就派人运来大批吴绫蜀绵,张灯结彩,从山脚到山顶,时行精心装点;并安排1000名执戈将士,200百名穿红戴绿的彩女在此迎候。听说这里要迎接刘备与孙夫人,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也手持彩旗、锦幛赶来祝贺。一时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刘备携孙尚香来到这里,但见漫山遍野旌旗招展,红男绿女锦绣如林,他们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顾不得稍息片刻,便和诸葛亮等人一同登山顶,回望来路,更觉山林如锦似绣,遂名之曰:“秀林山”。此名由此开传,延续至今。


照影桥

  照影桥位于今石首市绣林山麓。
  传说刘备和孙尚香在绣林山燕尔新婚后,孙尚香每天早晚都要带着侍女登上附近的一座石拱桥,借桥下宛如明镜的湖水,梳妆打扮,清鉴玉容。
  一天,孙夫人在桥上左鉴右照,更觉自己体貌非凡,就情不自禁对左右侍女说:“你们说皇叔仪表如何?”侍女们答:“皇叔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有龙凤之仪,天日之表,是才貌双全的美男子。”孙尚香又问:“我呢?”侍女们答:“夫人面如冠玉,肤若凝脂,眼似秋水,身同细柳,是倾城倾国的佳人。”孙尚羞羞答答地说:“这样说来,我和皇叔是天作之合啦。”侍女们说:“夫人武艺超群,是地上之凤,皇叔才略绝世,乃天上之龙。真乃龙凤呈祥。”孙尚香听了,满意地对着湖水,痴情地笑了。
  后来,刘备西征入川,孙尚香被骗回东吴,想与夫君团聚而不可得。一日,忽听刘备兵败,死于乱军之中,她立即驱车赶往长江边,登上望夫山,踮脚西望,痛哭不已,然后投江而死。后有一位皇帝为此情所动,诏令在孙夫人经常去的那座石拱桥上刻了四位女子像,其中一位是孙夫人,其他三个是她的侍女。此外,还在石拱桥建立了“贞节之女”的牌楼。以后,人们遂把这个湖叫牌楼湖,把湖中的石拱桥叫照影桥。
  若干年后,有人说孙夫人的亡魂在牌楼湖中显圣:凡人在照影桥上一照,便现出了原形。据说明朝石首一位贪官邱知县,登桥对湖一照,看见自己原形是一个跛脚驴子,恼羞成怒,令人将照影桥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6-09-23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白衣庵

  白衣庵在今洪湖市乌林以东二十二里吕蒙口后面的一片红杨树林中,因吕蒙曾在此屯兵夺回荆州而得名。
  传说关羽樊城一仗大获全胜,杀了庞德,活捉了于禁;水淹七军,威振华夏。关羽为胜利所陶醉。吴国都督吕蒙觉得夺回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奏请吴主孙权,乘关羽远在樊城,荆州城内兵力空虚之机,夺回荆州。孙权采纳了吕的建议。为了麻痹关羽,吕蒙托病回建业(今南京市)治病。关羽见吕蒙回建业,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曹的攻势,就调走了荆州城的部分人马,使城里的兵力更为空虚。
  孙权见时机已到,便令吕蒙为大都督,统领吴国兵马,夺取荆州。吕蒙率领全体将士,身着白衣,扮作商人,溯江而上,然后在吕蒙口后的一片红杨林里驻扎,作进攻的准备。这一招,最后也没有被关羽发现。在关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吕蒙大兵压境,出其不意,赚开城门,一举夺回了荆州。
  后人为了纪念吕蒙这次奇袭成功,在吕蒙当年扎营和乔装成白衣商人的红杨树林里,修了一座庵堂,庵内供奉着一尊吕蒙穿白衣扮作商人的塑像,名为“白衣庵”。

曹武街

  曹武街位于今京山县城以东,是个四通八达的水陆通衢,因曹操在此扎营练兵三年而名。
  传说曹操为了统一天下,四处寻找练兵的场地。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他选择了现京山县城以东一块地方作为演练场所。这里依山傍水,有“鱼迎上水,虎视远山”的地脉。曹操亲充马步兵士30余万,在这里演练排阵,做征战前的准备工作。他命令军士顺着由下而上的地势,造砖垒墙,结草覆顶,建成了 108座营房,势如游龙。主帅大营设在正中,在此练兵三年。曹操东征后,江水泛滥成灾,这里由于地势很高,又有栖身之处,便住进了一百零八户难民。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这里也因曹操曾在此扎营练兵,就命名为曹武街。
  现在,这里已经发生翻来覆去的变化,曹武街由过去 108户难民避难所,变成了一个繁荣的集镇。远远望去,整个集镇仍像一条游龙。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6-09-23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 面对中条山,景色秀丽。 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 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 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 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庙坐北向南,总面积1.8万多平方米, 内外古柏苍翠,百花争艳。平面布局分南北两部分。 南为鸨义园, 由牌坊,群子亭,三义阁,假山等组成、亭内有线刻结义图案一方。 四周桃林繁茂,大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北部为央,分前后两院 。 前院以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为中轴、两侧配以石坊、 木坊、钟鼓楼、崇圣寺、胡公祠、碑亭、钟亭等; 后院以“气肃千 秋”牌坊为屏障,春秋楼为中心,刀楼印楼为两翼,气势雄伟。 前 后院自成格局,但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前后有廊屋百余间围护, 形成左右对峙而又以中轴线为主体的我国古建筑传统风格。 布局严谨,规模完整,建筑以春秋楼和崇宁殿是为精致。

云阳张飞庙

  座落于长江南岸的飞凤山,与云阳县城隔江相望,为纪念蜀汉名将张飞而建。建筑有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等。主殿内塑有张飞坐像和桃园结义、怒鞭督邮、义释严颜、长坂退曹和伐吴遇害泥塑组像。庙内碑刻书画丰富,以“文绝世、书画绝世、雕刻绝世”闻名,享有“文藻胜地”的美誉。


蒲圻赤壁

  赤壁位于湖北长江的陆水河,江河汇口上侧,地处江南,与江北乌林相对,距古城蒲圻(现赤壁市) 38公里。西朔洞庭巴蜀,东下吴越苏杭,北望汉沔千里,南倚古城蒲圻,汇江川之灵秀,尽江南之地利,素为兵家用武之地。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曾于此大破曹操。著名的“赤壁大战”就发生在此,历代史学家誉此为“周郎赤壁”。
  赤壁摩崖石刻,传是周瑜破曹军后用剑所刻。
  翼江亭
  翼江亭位于赤壁山临江矶头,重建于一九三六年,系麻石构建,上盖绿色琉璃瓦,六柱六角,塔状尖顶,以赤壁山、铁山似金鸾两翼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一幅曰:
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厄言、兴霸良策;
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
传此地为周瑜、诸葛亮观战之哨所,今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风台(武侯宫)  拜风台位于南屏山上,又名“武侯宫”。分前后二殿,庙堂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内殿供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的全身塑像,右侧有文物陈列馆,建于1979年,内陈列赤壁之战出土文物及在赤壁出土的其他文物二千余件,有刀、枪、剑、戟、镞、戈、带勾及三国东吴铜币“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大泉当百”,并有东汉铜镜和剪轮“五铢钱”,大量东汉至六朝陶器。
拜风台侧于1975年建有“东风阁”,供游人憩息。据清同治《嘉鱼县志》载:“明万历庚戍年(公元1610年)知县葛中宪建拜风台”。据宋人谢叠山《赤壁诗序》云:其地有烈火冈、周公瑾庙。今拜风台系1936年重建,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雏庵   凤雏庵位于金鸾山腰,传为赤壁战时号为凤雏先生的庞统批阅兵书处,后人于此建庵以资怀念。现庵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九重大殿,今仅存最上一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为三个殿堂,第一室供有庞统全身塑像,第二室为赤壁图书馆,第三室为接待休息室。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庵外有千年银杏树一株,其枝叶大如伞盖,荫遮古庵。

《三国赤壁大战陈列馆》
近年兴建于赤壁的《三国赤壁大战陈列馆》,陈列赤壁出土的文物。

拜风亭

关公显圣处 九十年代初建在赤壁峰上的周瑜雕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