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
摘要: ——诸葛亮不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智慧的化身,而且是道德的化身。本文并非为了贬低诸葛亮,只为探讨一憷?返恼媸担?胛鹞蠡帷?br /> ——历史的真实是,诸葛亮一直是萧何式人物,始终不是韩信和张良。 ——在军事方面,一开始也并无经验,但后来逐步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军事管理家、优秀的军事技战术专家,以及优秀的军事理论家。但始终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战略家和军事谋略家。 这一点有别于其在政治战略和政治谋略上的优异表现。 ——由于诸葛亮在政治上的优异表现和巨大成功,以及在军队管理和军事技战术上的优异表现和巨大成就,同时由于蜀汉作为弱小一方受到人们同情,因而掩盖了他在军事战略和军事谋略上的严重不足。 ——导致诸葛亮军事战略和军事谋略不足的一是天赋,这一点后天无法学习;二是个人特质,难以更改;三是早先缺乏训练。
正文: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不但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是道德的化身。 诸葛亮不但是一代名相,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而且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包括行政、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实属古今第一人,确实是个天才,是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还是历史上的道德表率,是个道德的化身,在历史上具有道德完人的形象。相对于汉末强臣压主,纲纪倾颓,人皆为虎狼羊犬,及至曹魏篡汉,司马晋篡魏,纷乱扰攘,而诸葛亮却能够对蜀汉忠心无二,鞠躬尽瘁,一辈子执着于兴复汉室的理想,更父子孙三代效命汉室,死而后已。在那个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人不知道德为何物的年代,至为难能可贵。 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不仅仅是对于刘备个人,而是基于兴复汉室的崇高理想,因而具有更加高尚的意义。 在当时,兴复汉室有点类似今天的振兴中华,确实具有崇高的意义。后来代汉的曹魏和司马晋,都是得国不正而且与民无恩,这样诸葛亮就更加令人怀念。因为人们自然要认为,如果诸葛亮的理想实现,那么中国就可能重现大汉盛世,重见汉官威仪,人民也就不用受那么多的苦了。特别是中原版荡,五胡乱华后,更是如此。
不过单就军事上而言,诸葛亮虽然有杰出成就,同时又是有欠缺的,对此我们应该给与客观认识,不应该盲目崇拜。他可称为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战术家、军事技术家、军事管理家和军事理论家,但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战略家和军事谋略家。他“带兵”、“练兵”的能力一流,但是“用兵”的能力是不足的。
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陈寿其实已经有很客观全面的评价——《诸葛亮传》: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凌迟,大义不及邪?” ——“(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也就是说,陈寿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是管仲、萧何式的人物,是一个优秀的丞相人选。但他缺乏韩信、王子城父这样的将才。虽然他对于军队的建设和管理也很出色(治戎为长),但是应变将略的能力不足(奇谋为短)。这和历史事实是高度吻合的,陈寿所言不虚。
诸葛亮和荀彧张昭类似,虽然也读过一些兵书战史,但限于大概的理论和战略,故只适合做丞相负责内治,不适合外战。所以终刘备一世从未令诸葛亮独立统兵征战,也从未使诸葛亮从军参予机谋。这和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亮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高度吻合。也和刘备死后,诸葛亮一开始独立统兵时的不成熟表现高度吻合。下面一一说明之。
对于诸葛亮出山后的经历,可按照刘备生前身后分为两个阶段: ——刘备生前,是在刘备领导下工作; ——刘备去世后,独掌大权,独立主持全面工作。 下面就分上下两篇分别探讨之:
上篇:从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使用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仔细检看史实,刘备对诸葛亮,其实是一直把他当作萧何来用的,常使镇守后方,足食足兵。 从来没把他当成过韩信、周瑜、陆逊这样的战将来用,也从来没把他当成过张良、贾诩、荀攸、郭嘉这样的谋士来用。 我们仔细分析历史记载后可以发现两个常为人忽视的重大事实: 其一,终刘备一生,竟然从来没有让诸葛亮独立带兵打过仗! 其二,终刘备一生,出征打仗时也从未把诸葛亮带在身边!
这和刘邦须臾不能离开张良,放手韩信担当方面大任形成鲜明对比,却和萧何故事异曲同工。
下面一一剖析之:
从《三国志。诸葛亮传》看,刘备是一直把诸葛亮当萧何用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收江南后,自屯油江口,而派诸葛亮住临烝),“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从《诸葛亮传》中,于刘备生前,没有一次独当一面统兵打仗的纪录。主要业绩都是镇守后方,足食足兵,如萧何故事。或作为文官辅佐关张。有两次似乎带了兵,一次是刘备入蜀,留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一次是和张飞赵云率荆州军援蜀。但仔细考证下来,这两次其实并未带兵,后面有专门分析。
刘备生前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未带诸葛亮随行。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博望坡击破夏侯惇这一仗历史上是刘备打的,那时诸葛亮还没出山。这里先澄清一下。 ——建安16年,刘备入蜀,是带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因为庞统“经学思谋”(详见《庞统传》), 多谋略,能决机要。诸葛亮冷静持重,长于治教,更加适合辅佐关羽镇守荆州。诸葛亮当时应该和关羽文武分治,分掌军民内外。 ——建安20年,孙权攻荆州,刘备回援公安,也未带诸葛亮。 ——接着攻汉中,欲迎张鲁,也未派诸葛亮,而是派黄权。此时诸葛亮应该镇守成都。 ——建安23年再攻取汉中,也未带诸葛亮,而是带法正,因为法正能“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见《法正传》)。诸葛亮继续镇守成都(详见《杨洪传》)。 ——章武元年秋7月攻孙权,夷陵之战,也未带诸葛亮。 另《先主传》:“19年夏,(克成都),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 张飞、马超为爪牙。。。”这里,充当张良的是法正,不是诸葛亮。也可做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