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美丽大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策一表一尽瘁,千古一相一卧龙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09-29 14:32: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09-29 14:43:00 | 只看该作者

出祁山应该是成功的.虽无寸土之功,但却制止了魏国的进攻,其实吴国也一样是以攻代守的.只不过诸葛亮比较出名而已.所以成了被争论的焦点.哎.其实司马 邓艾也都没有那么强的.还有郭嘉.但是这些人被争论的话题似乎很少.或许因为他们没有诸葛红而已吧.反正历史的一切早就随古人埋入深土,挖掘出来也只不过是残存的几许发丝,一些尘埃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9 14:5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北伐前,还有一个重要插曲,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谋,此谋略对于蜀汉是否可行?若行,是否可改变天下局势?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子午谷之谋出自魏延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分析上面提到的子午谷之谋,魏延若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同时下列条件:

1、魏延一万精兵十日必须到长安
2、魏不知魏延出兵子午谷,未加任何防备
3、夏侯楙必须逃走,长安可轻易攻取
4、魏军必须留下物资供给魏延军队使用
5、孔明必须在二十余日的时间内从斜谷进军会合魏延

上述条件实在难以全部做到。首先子午谷长六百余里,道路艰险难行,魏延如何担保十天内必到长安?后来曹真攻蜀,由子午道进兵,结果三十多天还没走出,当时尽管有栈道断绝、蜀军严阵以待的因素,不过也可以看出走出子午谷需要相当的时间。

其次,魏国的情报能力并不差,如何保证万人精兵十天之内穿越子午谷而无人知晓?从后来魏军的反应速度(可参考街亭之战张郃的速度)来看,一旦事泄,魏军伏下埋伏,魏延急行军刚出子午谷,就得挨上一记闷棍。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9 14:52:00 | 只看该作者
反观魏国经济,倒是刚刚从中原战乱有所恢复,便在孔明不断北伐的打击下,出现了经济萎缩的情况。毕竟孔明把战场开在了魏国土地上,魏国为击退孔明,到处调兵遣将,军费开支浩大。司马征公孙渊时,仅仅出兵四万,诸大臣便认为难以支撑[48]。

然而孔明每次进攻,边地驻军抵挡不住,魏国不得不调用大规模的中央军,名将张郃、司马先后赴西线救火,魏明帝曾对司马说西线局势非卿不可,司马的弟弟司马孚亦有西线局势需调遣中央军之言论[49]。至于调兵数量,张郃攻街亭时人马是五万,救陈仓时为三万,孔明二出祁山,司马督雍凉兵马更是高达三十万之多,晋书.食货志提到“于时天下未并,戎车岁动”可谓恰如其分。因此,魏国与孔明北伐开练的军事开支确实是国库开支的大头,消耗之大,可想而知。加上孔明北伐频频祸及魏关中地区,役供费巨,由于关中地区是魏国传统经济区,关中受累即牵一发动全身,难免会放缓魏国整体经济复苏的步伐。

魏明帝在孔明北伐时,想修整一下宫殿都不行,孔明逝世后,洛阳工程立即上马[50][十二]。在魏臣辛毗、杨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孔明北伐造成的经济困难[51],另外部分魏臣的传记中也提到相关情形[52]。由于这些全部是魏国自己的资料,其中更有奏折这种第一手资料——而非蜀吴传抄夸大——孔明北伐时期,魏国经济情况之糟糕,可明矣。尽管魏国经济萎缩不能全部归功于孔明北伐,然而孔明北伐的频繁袭扰,确实给魏国经济的休养生息、持续发展蒙上阴影。由是观之,孔明北伐对魏国经济而言,确实是上兵伐谋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6-09-29 17:05:0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诸葛亮,是偶的偶像。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6-09-29 17:14:00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评论诸葛,却希望不要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要是现在的执政者有一半当年先生之精神,则国家幸甚、百姓幸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09-30 04:33:00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官修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在司马懿的本纪《宣帝纪》中记载了孔明第四次北伐,退兵时魏军追赶,大破孔明,俘斩万计一事[34]。(注意,此处记载的数目是“万计”而非“万余”,换言之,司马俘斩蜀军,不仅仅是一万多那么简单,二万、三万、四万按字面理解都有可能[十])


由于此事与三国两晋史料记载相冲突,考虑到晋书编纂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如此匆匆出炉,加上又是多位学者撰写,最后由房玄龄、令狐德棻统稿。故存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等缺陷。“俘斩万计”这一记载便十分不幸的撞到了“取舍不当”这个枪口上。

考虑到晋书是唐人所编纂,没必要再去刻意吹捧司马他老人家,并且房玄龄他们看来跟孔明也没啥深仇大恨,所以该史料是晋书作者们自个闭门造车编出来诬蔑孔明的可能性不大。显然是传抄前朝史料时,不加认真鉴别,囫囵吞枣,把不知是哪家的晋朝独家史料给顺手抄上了,结果却贻笑大方。

该记载不见于三国两晋时期的著名史籍,三国志、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均不载。连因“极多时讳、殊非实录”而名声欠佳的魏书、魏略等都不见载。不仅如此,上述史书不但未记载此事,相反却记载了张郃殁于此役一事,不神吹魏国获此大胜,相反却记载大将之亡,太过不合常理。尤其是魏书、魏略,能神吹到曹操赤壁是自个烧船撤军,并非大败于孙刘联军之手,居然魏军在司马领导下的此等大胜连一个字都没提到。而且诸史料都可看出张郃是因为追赶孔明,中蜀军埋伏,被箭而死,要是能从蜀军区区伏兵里面连砍带抓几万人,也真难为司马用兵如神了。

另外,三国志作者陈寿、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皆为晋臣,本朝宣帝若真获此大胜,不加任何大肆鼓吹,仅仅如实记载已是颇为难得,可称良史,怎敢故意忽略不记?不是想试试司马皇帝的刀快不快吧?若说其中一位失心疯了还可言偶然,三位一齐疯了,这也太过玄乎。非但如此,汉晋春秋不但不记载此事,反过来却记载了孔明此役斩司马甲首三千级、获玄铠、角弩极多一事——不但不记载本朝祖宗狂胜,反过来却记载其大败——考虑到嵇康写了封《与山巨原绝交书》就给司马昭喀嚓了,这个习凿齿为何没因为对司马宣王造谣惑众给拖出去剁了捏?

最后,孔明街亭一役战败,尚戮马谡谢众,自贬三级,为何蜀汉此次大败,全国上下一点动静也没有?蜀汉史料为何均不载此事?若说是官方消息封锁的好,按蜀汉此时户九十万、孔明出师十万,被俘斩二万计算,损兵五分之一,几乎蜀汉家家户户都有丧事,瞒得过来么?想来那被俘斩的n多蜀军都是到老的光棍,没家没业,往地里一埋就everything is OK的。再说后来孔明隔了两年就又出兵五丈原伐魏,横看竖看,也看不出蜀汉元气大伤的架势。

事实上,比司马俘斩孔明万计更邪乎的记载还有,晋朝鼓吹曲《宣受命》居然说孔明是被司马吓死的,曹魏鼓吹曲中破马超一段《平关中》还说斩首马超“级万亿” [35]——乖乖,全地球人给曹操老大剁了都凑不够,还得拽上几个河外星系的——呵呵,可劲吹吧,反正不上税。可想而知,在中国素来成王败寇的前提下,这个“俘斩万计”的水分有多大。也不知是哪位晋朝臣子在自个写的马屁文字中**(已屏蔽)了几句,然后晋书某作者不加鉴别,顺手抄上,以至流毒至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21:05:1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6-09-30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诸葛,反对倒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6-09-30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6-09-30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喜欢他不需要太多理由,不使外有盈财,内有余帛,鞠躬尽淬,死而后已。

和我们的总理何其相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