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老江湖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1(寻访三国古迹)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09-23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祁山五丈原诸葛庙

  五丈原位于岐山县南20公里处,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取道褒斜道,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诸葛亮不禁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一代英才,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唐代诗人温庭筠过五丈原时,怀古寄情道: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寐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解放后已整修保护。
 进入山门,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对峙。再往里,中间是献殿,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献殿后是正殿,内有泥塑诸葛亮像,身穿蓝八卦衣,手执鹅毛扇,神态庄重自如、两殿之间有八卦亭,八角飞檐,顶端有八卦图样,梁柱五彩缤纷。词庙规模不大,建筑古朴庄重,古树点缀院落,十分幽静。


山东砖埠黄疃村诸葛亮老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琅玡,为秦置郡名,西汉因之,东汉为“侯国”,辖今山东半岛东南部,治所在今临沂县北。阳都,汉代县名,隶徐州琅玡郡,汉灭即废。其故城遗址在山东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这里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诞生地和生活、居住过的故里。 据《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云:诸葛亮的远祖“其先葛氏,本琅玡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此为氏焉”。由此而知,诸葛亮的远祖本姓葛,原为诸县 (今山东诸城县)人,后迁往阳都(县),而阳都当时已有葛姓者,为区别于原居阳都的葛姓与来自诸县的葛姓,在来自诸县葛姓的姓氏之前取其县名加一“诸”字,而被称之为诸葛,遂成为复姓。诸葛复姓即由此而来。 阳都故城,亦名诸葛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4月诸葛亮就诞生在这里。据说其出生时,窗外即将放亮发明,其父便为之改名为“亮”,字孔明。之后,诸葛亮便与其兄诸葛瑾、其弟诸葛均和两位姐姐在家乡度过了童年时期。 据《泰山志》、《泰山道里记》和《泰山述记》 等方志资料记载:诸葛亮幼年时期,母亲章氏病死, 父亲诸葛珪当时在泰山郡的“梁父”县出任县“尉”(负 责治安、捕盗的官吏),继而又升“迁为泰山郡函” (泰山郡郡守的助手),诸葛亮随父到任所,直到父亲死后,诸葛亮才又随叔父“迁居南阳”郡。“梁父”县 和“泰山郡”,均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因此,诸葛亮幼年时期,曾随父亲在今山东泰安生活过几年。由于东汉末年烽烟四起、战火不熄,加之诸葛亮的父、母相 继去世。诸葛亮兄弟姊妹年幼无依,只好靠叔父诸葛玄抚养。此时,诸葛亮年仅13岁。 公元194年,诸葛玄应扬州军阀袁术之邀,出任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太守,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和两个姐姐随叔父诸葛玄南去豫章任所,留诸葛瑾在阳都看守家业。次年,曹操的军队血洗了琅玡郡一带,诸葛瑾被迫去长江东避难,后在孙权手下为官。自此以后,诸葛亮的一家人再也没有回过琅玡阳都故里。在三国鼎足时期,琅玡阳都一带均属于曹魏辖地,所以,诸葛亮家乡的旧居早已荒废无考,仅存阳都故城旧址。 今日的阳都故城遗址,地势平坦,土肥水美,沂水傍城址而下,一望无垠。遗址东靠沂水,北临东汶河。东西的沂水河岸上,露出了原石砌成的古城墙基,北面河岸上,残存有约1500米长的故城墙遗迹。据考古调查和历史资料表明,这座汉代的阳都城在当时是很繁华的城市。由于苍桑多变,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至1566年),这里已“到处是一片瓦砾”,成为废墟。现在,除仅存城墙基与残垣断壁之外,随地可俯拾汉代的残砖碎瓦及陶器残片。1982年,沂南县人民政府将阳都故城遗址明令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亮故里的阳都故城遗址自此得到了真正的保护。 由于阳都县在历史上的省、并原因,其地曾为沂水、沂南和临沂所共有,所以,一些史料不但称诸葛亮为沂水县人或沂南县人,而且在临沂曾有“诸葛祖 墓”、“诸葛城”、“武侯祠”、“五贤柄”(祀诸葛孔明和晋代的王祥、王览;唐代的颜真卿、颜杲卿。主祀诸葛亮。此5人皆沂水之滨的历史名人)、“诸葛堤”等历史纪念建筑和遗迹,今早已无存。但是。据史料记载,诸葛氏在其家乡是世家望门大族,虽然诸葛亮与其兄弟姊妹5人出走一直未归故里,但其家族中仍有不少人留在故土。就其祖籍诸城县西南30里的枳沟乡而言,至今仍有“葛坡”、“孔明里”的称谓,周围数十里内,“诸”姓人家居多,他们都自称是诸葛亮的“同族后裔”。 时过境迁,代远年湮,阳都故城虽早巳没了当年的繁盛而成了怀古钦英的旧址,但沂河水与阳都故土孕育了诸葛亮这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楷模象征和神灵的化身,千百年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崇敬仰而有口皆碑,实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因此,“琅玡阳都”与诸葛亮的名字同辉,诸葛亮的卓著声誉与阳都故里共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09-23 10:11:00 | 只看该作者

水镜庄

  司马徽,系东汉末年襄阳城南学业堂经学大师,对学子们知之甚深,以知人荐贤(向刘备推荐伏龙、凤雏)名扬古今中外,号称“水镜先生”。司马徽原住襄阳东门外,与庞德公为邻。旧时地方志有他的住址。但不知何时迁往南漳水镜庄。
  司马徽隐居的水镜庄距南漳县城一里许,南傍玉溪山, 北临蛮河。水镜庄前立有“汉水镜栖隐处”石碑。左侧有荐贤堂,两进平房,中隔小院,每进3间,古朴庄重。玉溪山孤峰高耸,绿树成荫。山北麓之石壁,犹如刀削,有“三里石壁长廊”之称。壁中有巨洞,深30米,高8米,宽8米,昔传有白马出洞,故名白马洞。洞中建有水镜祠。庄后有两径通白马洞。一条沿头天门上山,过石拱桥再登台阶,至二天门。在此仰望,灌木如云,石壁欲倾。沿石壁向西凿有横道,外侧筑有城墙。出横道即至会仙门,再10余步,即入白马洞。另一条路在头天门之西,经过水镜祠门楼,上有“水镜庄”3字。两侧对联为“彝水环绕,明镜高悬”。进水镜祠门楼,亦达会仙门。水镜祠为两层阁楼,飞檐临空。祠前石洞前厅,明亮、幽静,壁刻有“洞天福地”4字。据传水镜先生常在此弈棋、弹琴。玉溪山顶海拔263米,登山四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水镜庄向为游览胜地,骚人墨客题吟颇多。清代罗梦元《白马洞怀古》一诗中有“云中汉水斜阳尽,槛外秦山暮雨来”之句,颇耐人寻味。


襄阳古隆中

  隆中距襄阳城13公里,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面积约12平方公里,境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小量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公尺,盘旋起伏,状若盘龙。大旗山隔谷相望,形如卧虎。山上郁郁葱葱,山下流水潺潺。
公元207年冬天,诸葛亮离开了居住十年的隆中,这里就只剩下他的故宅——竹篱草庐,即所谓“龙离庐空”了。但集中反映诸葛亮政见的《隆中对》和形成这个对策的地方——隆中,却为后人追念不忘。在这里,他躬耕陇亩,咏啸东峦,聚名人志士于山林之中,高咏梁父于溪畔岩端,秀丽的隆中山林中布满了他的遗迹。人们为学习这些可贵的历史遗产和纪念这些故迹,对这些遗迹或“原所有而著其迹”,或“因所有而昭其节”。其中,三顾门是隆中最早有记载的古迹之一。
  经千余年的建设和维修,在明朝中期,隆中就形成了以三顾堂为中心的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老龙洞、梁父岩、半月溪、古柏亭、野云庵、抱膝石等十景,成为文物风景区。在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隆中诸葛亮故居因襄简王朱见淑为争风水宝地而破坏。此后,又经数百年的恢复和重建,增加了草庐亭、抱膝亭、观星台、武候祠、石牌坊、荷花池、铜鼓台、中正堂、襄王陵等景点。
  现在,隆中景点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房屋皆为四合院式,殿堂只带前廊,为木列架和硬山墙组合,不饰斗栱飞檐。搏风有彩绘,墙头尖除中央翘起外,两角常飞出双龙或双凤。顶脊花锦繁衍,顶面只疏点人兽,龙吻轻巧,建筑风格朴实、素雅而多采。

许昌灞陵桥

  许昌灞陵桥文物景区,是以三国胜迹灞陵桥为依托,修复辟建的名胜游览景观。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下邳之战,曹操俘获关羽及刘备妻妾甘,糜二位夫人归许。加官进爵,"礼之甚厚",然而,关羽不忘旧主,执意寻归刘备,遂挂印封金,保护二位"皇嫂"车仗,斩关西去, 行至灞陵桥时,曹操率群僚赶来为关羽赠袍饯行,关羽疑其有诈,立马桥头,以刀挑袍,辞曹西行,开始了震惊世人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壮举.灞陵桥即为"汉关帝挑袍处"。后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的品格,遂在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
  苑区座落在城西八里的石梁河畔,占地126亩.古运河贯穿其中,两岸垂柳依依,灞桥飞架.如长虹卧波,水禽相戏,野趣天成,河东为园林式仿汉建筑青梅园和秋湖垂钓村.河西有清代建筑群关帝庙及新辟建之桃园.这座融桥,庙,园为一体的文物苑区,正以崭新的风姿,迎接四海宾朋。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09-23 10:11:00 | 只看该作者

许昌春秋楼

  许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远古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新石器时代的灵井文化遗址、石固文化遗址;夏代的钧台和禹王锁蛟井;三国时期遗址、遗迹;唐宋时期的钧官窑遗址和古建筑;明、清的塔寺宗庙等。纵观许昌历史文化,在国际国内最有影响的当推三国文化。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许昌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曹氏父子雄踞许昌,虎视天下,运筹帷幄,图谋霸业。大兴屯田,广纳人才,下令求贤,倡导文学。数年间,猛将如云,文臣如雨,粮秣丰富,仓廪皆满,许昌成为他们抗衡蜀、吴和最后统一中国北方的大本营。公元220年,曹丕在这里登基创建魏国,改许县为许昌,为五都之一。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三国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色的三国文化。加之历代为纪念三国名人、名事而兴建的名胜古迹,使许昌的三国文化内涵更加厚实和宽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三国名胜古迹500多处,许昌就占有80多处,这些名胜古迹分布广、真迹多、品位高。
  许昌三国文化遗产是许昌人民乃至全国、全世界人民的珍贵财富,许昌市委、政府对于保护和开发利用三国文化资源十分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全面普查、核实三国文物古迹;二是进行全民性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三是修复三国名胜古迹,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兴建了许昌博物馆,修复了灞陵桥、关帝庙及春秋楼文物景区,华佗墓园正在修复之中,曹丞相府的修复也已列入九五规划。目前许昌已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文物古迹游中的三国战略线,欢迎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开发。
  春秋楼又名大节亭,曾以关公宅,关王庙,武安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帝庙称之.位于许昌市中心文庙前街中段,为明清风格建筑群.
  <<三国志·蜀书>>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曹赐羽宅第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后人为昭彰关羽忠义,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是许昌十景之一.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为春秋楼赋诗一首:"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颖川。”
  春秋楼创建自元至元年(公元1271年)间,曾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建筑规模逐步完善.据记载,原来的外院有山门,钟鼓楼,春秋楼,中殿,后殿;内院有关帝三代祠,昭烈皇后祠,问安亭和部分配套建筑,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后毁于战争兵火,只残留春秋楼一座.
  1995年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修复,修复规模为历代修建之最,投资1500万元,保持"两院英风"的格局,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外院有山门,春秋楼,关圣殿,刀印楼;内院为园林建筑风格,有甘糜二后宫,问安亭,水榭,挂印封金堂.还有文庙院的大成殿,戟门,东西廊等.新修建的关圣殿,面扩七间,进深三间,总高度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顶饰黄色玻璃瓦,汉白玉栏板,青石铺地,殿内塑13米高关羽座像及关平,周仓,王甫,廖化塑像,实为全国关庙所少有.


许昌三国遗址

 魏武帝曹操造像
  射鹿台  位于许昌市东北25公里许田村西,台高约10米,占地1500平方米。台前有石碑两通:一为清康熙年间许州吏目滕之瑚书“射鹿台”,另一通系清乾隆十二年立,碑文记载了许田射猎的史实。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常陪同献帝到许田一带游猎,并建亭筑台,世称此台为“射鹿台”。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东征徐州,白门楼斩吕布后,刘备、关羽、张飞投奔曹营,献帝认刘备为叔,遂拜其为左将军,封宜城亭侯。谋士荀 对曹操说:“天子认刘备为叔,恐对明公不利”。曹随产生几分疑虑,于是接受了程昱的建议,请天子带领刘备、关羽、张飞等文武大臣到许田狩猎,以观动静,当时曹操用汉献帝的金 令箭射中一鹿,众人以为是皇上箭法高超,齐呼万岁,曹操却放马遮在献帝面前,迎受欢呼,这惹怒了刘备身后的关羽,他提刀拍马欲杀曹操,刘备急忙制止。裴松之《三国志·蜀书》注有载:“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
  华佗墓   位于许昌城北15公里苏桥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椭园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书:“汉神医华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砖花墙环绕,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石碑一通。华佗,名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杰出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精通内、外、儿、妇、针灸等科,特别擅长外科,首创世界手术麻醉药“麻沸散”。曹操闻其名征召华佗来许,辟为侍医,著有医书《青囊经》等。 1993年,华佗墓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许昌市、县及苏桥乡、村多方筹集资金对华佗墓进行了维修,制订出了总体修复方案,山门、配殿、主殿基础及围墙已经竣工,又将成为许昌一旅游胜地。
  文峰塔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许昌博物馆内,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十三层,高五十二米,呈平面八角形,造型精美、结构谨严,为河南省二百座明代砖塔之冠。“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
  八龙冢
 位于许昌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为东汉末期朗陵侯相荀淑墓冢。荀淑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 )均为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名士,人称八龙。如荀爽,十二岁通晓《春秋》,自布衣始,九十五天官至“三公”。荀淑侄子荀昙的孙子荀攸是曹操的谋士,曹操称赞他“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荀 是荀淑的孙子,济南相荀绲之子,曹操的重要谋士,官至尚书令。传说荀淑死后,八子在冢顶各植柏一株,故称八柏冢,冢西北有散冢八个为八子葬处,时旷年久,八冢已为平地。八龙冢呈园形,高约5米,周长约100米。
  古汉柏

  张潘故城
 位于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东南一里许,系周时许国国都。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迁都于此,曾为一代帝都。该遗址分内外二城,内城系皇城,外城周长“九里一百二十九步”,曹魏时为五都之一。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32年)该城为北魏夺取,颖川太守李元德曾收复,魏大将周几复夺取后,将城焚毁。现存遗址,仍依稀可见。故城城垣蜿延起伏,状如小丘。在遗址内先后出土有玉璧、青铜器、陶器及建筑构件等。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钻探勘察,确定了内城墙及东西南北大道,并绘制图纸,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议事台
  位于鄢陵县城南8公里马栏乡议事台村,台高5米,周围300多米,为一椭园形土台。台上原建筑其貌不详,世传为曹操为便于领导屯田筑议事台,常集群臣幕僚,商讨国家大事及屯田事宜。台东北隅的一洼地(皇家洼)即为筑台取土所挖。今议事台附近,西有韩营,东南有郭营,台前有岗口,西南有大营、小营、观台(曹操观看练武之台)、武岗(曹操练武场)、望田(曹操观望屯垦田地之所)等。
  受禅台
  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是当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阳(今繁城)筑灵台,举行受禅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是谓魏文帝。从此结束了刘汉王朝400年的历史,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代。受禅大典的盛况,裴松之引《献帝传》注云:“魏王登坛受禅, 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可见其炫赫隆重。台前有两碑,即《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细地记述了这一历史事实。
  洗砚池
  位于长葛老城镇内福泉井之旁,池呈长方形,长80米,宽30米,水深1-3米。池水呈墨青色,久旱不涸,池边有一高台为钟繇学书台,池前立有1920年《重修洗砚池碑记》碑,高0. 91米,宽0.4米, 碑文记述了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学字精神,对重修后的洗砚池景观也作了描绘。据传三国时期大书法家钟繇常邀胡昭字台上练字,穷究先师技法,久而久之写秃的笔堆集如山,写过的纸帛弃之成垛。由于洗笔洗砚,把满池的水都洗成黑色了。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对此进行了修复、保护。
  张公祠
  亦称张飞庙,位于许昌东南18公里张潘乡古城西北隅。祠建于8米的高阜上,面积10000平方米。庙中奉祀张飞,还有刘备和关羽。据传此处曾是东汉许都官驿,他们兄弟三人来见献帝时曾驻此。庙内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重修汉司马张公祠》碑一通,碑文盛赞张飞的智勇节义。清代又塑包公像于殿内,故又称包公寨。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20余座,鳞次栉比,巍峨壮观。虽一些建筑被毁,但遗留奇观依旧,一是庙前“三姓树”,俗称刘、关、张拴马柏,无不望而称奇。二是山门洞内两侧之风雨石,可测阴晴风雨。三是庙门建筑奇巧,是寨,又是洞门,还是山门,上是门楼又是戏楼。四是张公殿前立有明、清两通地震碑。
  愍帝陵
  位于许昌市东14公里张潘乡政府院内,东望张潘故城遗址,为东汉献帝衣冠冢。陵称“愍”而不称“献”是昭烈帝所谥。献帝禅位给魏王曹丕,丕称帝后,封献帝为山阳公(今河南修武县)。献帝死后,葬于封地。因曾居许二十五年,后人为表纪念而建陵,陵高15米,面积10000平方米,今仅存一长方形土台。
  伏皇后墓
  位于许昌市南15公里的冢刘村东北隅,是为汉献帝的皇后伏寿之陵墓。墓高10米,占地1730平方米,冢前有两小墓,为二皇子墓。伏皇后在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59年)被立为皇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怨恨曹诛董承,与父伏完密谋曹操,事情泄漏,曹将伏后禁闭冷宫逼其自缢,二皇子亦被鸩杀。伏后死后,曹操宣称其暴病而死,仍按皇后礼仪厚葬。
  郄虑墓
  位于许昌市东20公里张潘乡郄庄,南与张潘故城相望,墓高3.5米,围100米, 占地900平方米,现保存完整。郄虑为东汉末人,汉献帝近臣,官至御史太夫。因与帝密谋曹操,事泄被杀,葬此。村中郄姓皆其后裔。
  贾诩墓
  位于许昌市北10公里尚集乡岗朱村东。墓高10米,占地3300多平方米。墓室后被破坏,出土的陶器也被砸毁,双虎铺首衔环画像石墓门、墓楣现藏于许昌博物馆。
  毛玠墓
  位于许昌市东16公里的五女店镇毛王村金龟岗上,又称毛承相墓。毛玠,字孝先,原籍陈留平丘 (今河南封丘县)人,兴平二年(195年)投奔曹操,辟为治中从事,后把家室亦迁于京郊(今五女店毛王村)。毛玠是曹操的重臣,先后任治中从事、墓府功曹、丞相府东曹掾、右军师、魏王府尚书仆射等职,曾向曹操进迎献帝之策。因智力超群,富有创见,多次受到曹操的夸奖和赏赐。后被免官,卒于家。葬于村南高岗上。
  夏侯渊、夏侯惇墓
  位于城西7公里河街乡贺庄北(今市石油库院内),二墓东西并立。东墓(惇)已毁,西墓(渊)尚存,墓高10米,占地3300平方米,有石阶小径可达墓顶。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随曹起兵屡立战功,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战死于阳平关,葬于此。
  马腾墓
  位于许昌市北10公里的苏桥乡冢许村。占地半亩,冢高两丈余,数株翠柏环生其上。马腾,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灵帝末年,边民叛乱,州郡招兵镇压,马腾应募从军,因战功累累迁为征西将军。汉献帝都许后,他接受曹操的绥抚,为保卫关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召入京师,封为卫尉。其子马超,辗转入蜀归顺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马腾及其家属因受到株连被杀,葬于石梁河畔。
  关羽挺风勒马画像碑
  立于春秋楼院内,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刻石,长1.6米,宽0.62米,厚0.14米,碑首伏升状,须弥座,额上篆书:“乾坤正气,日月精忠,满腹义勇,万代英雄”十六字,碑面所刻关羽挺风勒马图,构图巧妙,立意深邃,画工精湛,为历代学者赞叹,不失为一件传世雕刻精品。该碑石上角署名:“唐吴道子画,明秣陵弟子李宗周立。”
  三绝碑
  三绝碑即《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处的繁城镇汉献帝庙内。《受禅表》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隶书阴镌,内容首先阐明禅让乃自古之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将军固请下,他“回师千虑,至于再,至于三”才在繁阳(今繁城镇)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32米,圭形, 上有碑穿,碑额篆书阴刻“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八字。碑文隶书阴镌,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内容为魏文武大臣奏请曹丕代汉称帝事。奏章称道“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敬天命以固请”。汉献帝让位曹丕代汉乃天命所归。奏章前后均列公侯臣等46人职名。两碑均系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6-09-23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狼介绍的地方,江湖你挨个逛逛吧,累死你,嘻嘻。。。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6-09-23 11:27: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想在10月1国庆节逛逛,推荐你去许昌,那里的三国遗迹比较多(80处以上),毕竟是魏国的都城嘛![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6-09-24 11:55:00 | 只看该作者
向往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