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春秋楼
许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远古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新石器时代的灵井文化遗址、石固文化遗址;夏代的钧台和禹王锁蛟井;三国时期遗址、遗迹;唐宋时期的钧官窑遗址和古建筑;明、清的塔寺宗庙等。纵观许昌历史文化,在国际国内最有影响的当推三国文化。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许昌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曹氏父子雄踞许昌,虎视天下,运筹帷幄,图谋霸业。大兴屯田,广纳人才,下令求贤,倡导文学。数年间,猛将如云,文臣如雨,粮秣丰富,仓廪皆满,许昌成为他们抗衡蜀、吴和最后统一中国北方的大本营。公元220年,曹丕在这里登基创建魏国,改许县为许昌,为五都之一。波澜壮阔, 丰富多彩的三国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色的三国文化。加之历代为纪念三国名人、名事而兴建的名胜古迹,使许昌的三国文化内涵更加厚实和宽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三国名胜古迹500多处,许昌就占有80多处,这些名胜古迹分布广、真迹多、品位高。 许昌三国文化遗产是许昌人民乃至全国、全世界人民的珍贵财富,许昌市委、政府对于保护和开发利用三国文化资源十分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全面普查、核实三国文物古迹;二是进行全民性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三是修复三国名胜古迹,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兴建了许昌博物馆,修复了灞陵桥、关帝庙及春秋楼文物景区,华佗墓园正在修复之中,曹丞相府的修复也已列入九五规划。目前许昌已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文物古迹游中的三国战略线,欢迎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开发。 春秋楼又名大节亭,曾以关公宅,关王庙,武安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帝庙称之.位于许昌市中心文庙前街中段,为明清风格建筑群. <<三国志·蜀书>>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 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曹赐羽宅第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后人为昭彰关羽忠义,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是许昌十景之一.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为春秋楼赋诗一首:"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颖川。” 春秋楼创建自元至元年(公元1271年)间,曾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建筑规模逐步完善.据记载,原来的外院有山门,钟鼓楼,春秋楼,中殿,后殿;内院有关帝三代祠,昭烈皇后祠,问安亭和部分配套建筑,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后毁于战争兵火,只残留春秋楼一座. 1995年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修复,修复规模为历代修建之最,投资1500万元,保持"两院英风"的格局,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外院有山门,春秋楼,关圣殿,刀印楼;内院为园林建筑风格,有甘糜二后宫,问安亭,水榭,挂印封金堂.还有文庙院的大成殿,戟门,东西廊等.新修建的关圣殿,面扩七间,进深三间, 总高度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顶饰黄色玻璃瓦,汉白玉栏板,青石铺地,殿内塑13米高关羽座像及关平,周仓,王甫,廖化塑像,实为全国关庙所少有.
许昌三国遗址
魏武帝曹操造像 射鹿台 位于许昌市东北25公里许田村西,台高约10米,占地1500平方米。台前有石碑两通:一为清康熙年间许州吏目滕之瑚书“射鹿台”,另一通系清乾隆十二年立,碑文记载了许田射猎的史实。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常陪同献帝到许田一带游猎,并建亭筑台,世称此台为“射鹿台”。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东征徐州,白门楼斩吕布后,刘备、关羽、张飞投奔曹营,献帝认刘备为叔,遂拜其为左将军,封宜城亭侯。谋士荀 对曹操说:“天子认刘备为叔,恐对明公不利”。曹随产生几分疑虑,于是接受了程昱的建议,请天子带领刘备、关羽、张飞等文武大臣到许田狩猎,以观动静,当时曹操用汉献帝的金 令箭射中一鹿,众人以为是皇上箭法高超,齐呼万岁,曹操却放马遮在献帝面前,迎受欢呼,这惹怒了刘备身后的关羽,他提刀拍马欲杀曹操,刘备急忙制止。裴松之《三国志·蜀书》注有载:“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 华佗墓 位于许昌城北15公里苏桥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椭园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书:“汉神医华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砖花墙环绕,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石碑一通。华佗,名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杰出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精通内、外、儿、妇、针灸等科,特别擅长外科,首创世界手术麻醉药“麻沸散”。曹操闻其名征召华佗来许,辟为侍医,著有医书《青囊经》等。 1993年,华佗墓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许昌市、县及苏桥乡、村多方筹集资金对华佗墓进行了维修,制订出了总体修复方案,山门、配殿、主殿基础及围墙已经竣工,又将成为许昌一旅游胜地。 文峰塔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许昌博物馆内,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十三层,高五十二米,呈平面八角形,造型精美、结构谨严,为河南省二百座明代砖塔之冠。“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 八龙冢 位于许昌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为东汉末期朗陵侯相荀淑墓 冢。荀淑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 )均为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名士,人称八龙。如荀爽,十二岁通晓《春秋》,自布衣始,九十五天官至“三公”。荀淑侄子荀昙的孙子荀攸是曹操的谋士,曹操称赞他“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荀 是荀淑的孙子,济南相荀绲之子,曹操的重要谋士,官至尚书令。传说荀淑死后,八子在冢顶各植柏一株,故称八柏冢,冢西北有散冢八个为八子葬处,时旷年久,八冢已为平地。八龙冢呈园形,高约5米,周长约100米。 古汉柏
张潘故城 位于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东南一里许,系周时许国国都。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迁都于此,曾为一代帝都。该遗址分内外二城,内城系皇城,外城周长“九里一百二十九步”,曹魏时为五都之一。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32年)该城为北魏夺取,颖川太守李元德曾收复,魏大将周几复夺取后,将城焚毁。现存遗址,仍依稀可见。故城城垣蜿延起伏,状如小丘。在遗址内先后出土有玉璧、青铜器、陶器及建筑构件等。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钻探勘察,确定了内城墙及东西南北大道,并绘制图纸,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议事台 位于鄢陵县城南8公里马栏乡议事台村,台高5米,周围300多米,为一椭园形土台。台上原建筑其貌不详,世传为曹操为便于领导屯田筑议事台,常集群臣幕僚,商讨国家大事及屯田事宜。台东北隅的一洼地(皇家洼)即为筑台取土所挖。今议事台附近,西有韩营,东南有郭营,台前有岗口,西南有大营、小营、观台(曹操观看练武之台)、武岗(曹操练武场)、望田(曹操观望屯垦田地之所)等。 受禅台 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是当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阳(今繁城)筑灵台,举行受禅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是谓魏文帝。从此结束了刘汉王朝400年的历史,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代。受禅大典的盛况,裴松之引《献帝传》注云:“魏王登坛受禅, 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可见其炫赫隆重。台前有两碑,即《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细地记述了这一历史事实。 洗砚池 位于长葛老城镇内福泉井之旁,池呈长方形,长80米,宽30米,水深1-3米。池水呈墨青色,久旱不涸,池边有一高台为钟繇学书台,池前立有1920年《重修洗砚池碑记》碑,高0. 91米,宽0.4米, 碑文记述了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学字精神,对重修后的洗砚池景观也作了描绘。据传三国时期大书法家钟繇常邀胡昭字台上练字,穷究先师技法,久而久之写秃的笔堆集如山,写过的纸帛弃之成垛。由于洗笔洗砚,把满池的水都洗成黑色了。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对此进行了修复、保护。 张公祠 亦称张飞庙,位于许昌东南18公里张潘乡古城西北隅。祠建于8米的高阜上,面积10000平方米。庙中奉祀张飞,还有刘备和关羽。据传此处曾是东汉许都官驿,他们兄弟三人来见献帝时曾驻此。庙内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重修汉司马张公祠》碑一通,碑文盛赞张飞的智勇节义。清代又塑包公像于殿内,故又称包公寨。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20余座,鳞次栉比,巍峨壮观。虽一些建筑被毁,但遗留奇观依旧,一是庙前“三姓树”,俗称刘、关、张拴马柏,无不望而称奇。二是山门洞内两侧之风雨石,可测阴晴风雨。三是庙门建筑奇巧,是寨,又是洞门,还是山门,上是门楼又是戏楼。四是张公殿前立有明、清两通地震碑。 愍帝陵 位于许昌市东14公里张潘乡政府院内,东望张潘故城遗址,为东汉献帝衣冠冢。陵称“愍”而不称“献”是昭烈帝所谥。献帝禅位给魏王曹丕,丕称帝后,封献帝为山阳公(今河南修武县)。献帝死后,葬于封地。因曾居许二十五年,后人为表纪念而建陵,陵高15米,面积10000平方米,今仅存一长方形土台。 伏皇后墓 位于许昌市南15公里的冢刘村东北隅,是为汉献帝的皇后伏寿之陵墓。墓高10米,占地1730平方米,冢前有两小墓,为二皇子墓。伏皇后在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59年)被立为皇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怨恨曹诛董承,与父伏完密谋曹操,事情泄漏,曹将伏后禁闭冷宫逼其自缢,二皇子亦被鸩杀。伏后死后,曹操宣称其暴病而死,仍按皇后礼仪厚葬。 郄虑墓 位于许昌市东20公里张潘乡郄庄,南与张潘故城相望,墓高3.5米,围100米, 占地900平方米,现保存完整。郄虑为东汉末人,汉献帝近臣,官至御史太夫。因与帝密谋曹操,事泄被杀,葬此。村中郄姓皆其后裔。 贾诩墓 位于许昌市北10公里尚集乡岗朱村东。墓高10米,占地3300多平方米。墓室后被破坏,出土的陶器也被砸毁,双虎铺首衔环画像石墓门、墓楣现藏于许昌博物馆。 毛玠墓 位于许昌市东16公里的五女店镇毛王村金龟岗上,又称毛承相墓。毛玠,字孝先,原籍陈留平丘 (今河南封丘县)人,兴平二年(195年)投奔曹操,辟为治中从事,后把家室亦迁于京郊(今五女店毛王村)。毛玠是曹操的重臣,先后任治中从事、墓府功曹、丞相府东曹掾、右军师、魏王府尚书仆射等职,曾向曹操进迎献帝之策。因智力超群,富有创见,多次受到曹操的夸奖和赏赐。后被免官,卒于家。葬于村南高岗上。 夏侯渊、夏侯惇墓 位于城西7公里河街乡贺庄北(今市石油库院内),二墓东西并立。东墓(惇)已毁,西墓(渊)尚存,墓高10米,占地3300平方米,有石阶小径可达墓顶。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随曹起兵屡立战功,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战死于阳平关,葬于此。 马腾墓 位于许昌市北10公里的苏桥乡冢许村。占地半亩,冢高两丈余,数株翠柏环生其上。马腾,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灵帝末年,边民叛乱,州郡招兵镇压,马腾应募从军,因战功累累迁为征西将军。汉献帝都许后,他接受曹操的绥抚,为保卫关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召入京师,封为卫尉。其子马超,辗转入蜀归顺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马腾及其家属因受到株连被杀,葬于石梁河畔。 关羽挺风勒马画像碑 立于春秋楼院内,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刻石,长1.6米,宽0.62米,厚0.14米,碑首伏升状,须弥座,额上篆书:“乾坤正气,日月精忠,满腹义勇,万代英雄”十六字,碑面所刻关羽挺风勒马图,构图巧妙,立意深邃,画工精湛,为历代学者赞叹,不失为一件传世雕刻精品。该碑石上角署名:“唐吴道子画,明秣陵弟子李宗周立。” 三绝碑 三绝碑即《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处的繁城镇汉献帝庙内。《受禅表》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隶书阴镌,内容首先阐明禅让乃自古之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将军固请下,他“回师千虑,至于再,至于三”才在繁阳(今繁城镇)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32米,圭形, 上有碑穿,碑额篆书阴刻“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八字。碑文隶书阴镌,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内容为魏文武大臣奏请曹丕代汉称帝事。奏章称道“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敬天命以固请”。汉献帝让位曹丕代汉乃天命所归。奏章前后均列公侯臣等46人职名。两碑均系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