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老顽固派,有礼了。
你我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所以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三人行必有吾师,读了你的谱表,我发现我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太少了,(我平时比较注重的是与经营有关的谋略,处事为人的技巧)谢谢指教。
但我不知道你关于刘备的谱表从何而来,而关于汉献帝的谱表应该如下:1、景帝 2、长沙王发 3、舂陵侯买 4、郁林太守外 5、钜鹿都尉回 6、南顿令钦 7、光武帝秀 8、明帝庄 9、章帝炟 10、河间王开 11、解渎亭侯淑 12、解渎亭侯苌 13、灵帝宏 14、汉献帝协。
但从你的谱表来看,刘备的皇室血统是铁定无疑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是魏人,出仕晋朝,晋受魏禅,写书时难免微词寓意,但始终称刘备为先主,与《三国志*吴志》中直呼孙权其名不同,是因为陈寿也隐隐认为蜀汉应为正统。这与朱熹《纲目书法》中的论述名异实同。
刘备入川的过程有几步:1、刘章先为益州刺史,曹操平定中原无法分身,刘章因为与张鲁屡年战争,恐人心不服,上表朝廷以求名顺,(当时的形势是刘章老爹情人的儿子张鲁,因为不服刘章,被刘章杀了老母,也就是刘章的假母,张鲁大怒,便以宗教的名义据汉中,与刘章争战,按道理说张鲁应该名不正言不顺,但竟然能够和刘章打个平手,说明刘章确实在益州难以服众,而没有汉中的益州,那是什么益州) 刘章上表的同时,也向曹操致了意,曹操承帝意,令刘章“领”益州牧(暂时的),加封振威将军。为了更加名正言顺,刘章又派了别驾张松,向曹操修好,可是曹操那个时候刚刚打败马超,正是骄傲异常的时候,很看不起刘章的这种做法,对张松恨怠慢,见了面,就把张松打发回去了。张松回家的路上想:我这次出来是为主公找外援的,这样回去不丢脸吗。正烦的时候,刘备出现了,刘备待他极其礼遇,使张松觉得刘备与刘章一比,那真是龙鼠之别,决心投靠刘备,献出了西川的地图,回西川后,全刘章绝曹,刘章说:我们如果不和曹操搞好关系,曹操下一步肯定要来打我们,怎么办?张松说:放着刘备这个宗室亲戚不用,真是太可惜了。刘章一听,有理呀,那就请刘备来西川平定张鲁吧。2、刘备接见了刘章的使者法正,法正也劝他取西川代刘章,刘备很踌躇,庞统力荐,刘备才心动,答应和刘章约期相见。3、刘备入川,刘章开始的时候,对刘备招待极周,张松,法正劝刘备乘会袭章,刘备不忍。刘章请刘备出击张鲁,刘备毫不推辞去了葭萌关。4、孙权担心刘备得了西川实力增强,在刘备的后方频繁小动作,搞得刘备很是担心,而刘章这边,由于刘备太杰出了,他手下都认为刘章不是刘备得对手,不停地向刘章进言刘备不可信,刘章又变得不信任刘备了,在补给上,对刘备大不如前,刘备得谋士庞统乘势向刘备金县三计,刘备纳中计。刘备向刘章借兵说要回荆州抗击曹操,刘章很不高兴,只给了刘备4000老弱之兵,劣米5000斗,刘备大怒,计杀了杨怀、高沛。5、刘备收马超、降刘章取下西川。
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取西川的最佳时机是在和刘章会面的时候,但刘备不忍,而去了最凶险的地方--葭萌关。这说明它是很顾及宗室情谊的,我分析他那个时候的想法时,平了张鲁再说。可是孙权这个时候在后方捣鬼,加速了刘备决定夺西川的步伐,刘章这个时候杀了张松,无疑是彻底和刘备决裂了,刘备这个时候只有取下西川一条路了。而就是因为当时的一仁之念,使其主要谋士庞统死于非命,为其后蜀汉的败亡埋下了祸根。
而刘章呢?益州分裂,群臣离心。谋不能服臣,武不能平张鲁,常年处于战争压力之下,本来想请刘备来分担压力,没想到自己又镇不住刘备,压力更加加重,本指望张鲁来救,马超又投向了刘备,他最后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压力使他的斗志彻底崩溃,虽实力尚存,但实在是怕承担太多的压力,向刘备投降了。因此,以刘章的为人,如果是曹操来伐,首先,他的手下会投降得更快,他的灭亡也会更快,它不是那种有着坚强意志的君主。就是有了西川天险,它也是守不住的。其次,所谓“国之利器,不可示人”,西川凭的是蜀道难的天险,可是刘章却允许张松接触西川的地图,且让他携带出境,这种没有一点防范意识的人怎么可能守得住西川?
因此,刘备取得西川是很正常的事,就像一个家族公司经营不善,换领导人是必然的,换成了自己的亲戚,这个公司还是姓刘,换成了别人,公司就不一定姓刘了。刘章怎么想也会明白这个道理,他除了选择刘备还会选谁呢?张鲁?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