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东方不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三国军师智力最强的到底是谁??????【理由】+10大武将的精美图片!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6-02-28 02:17:00 | 只看该作者

看完大家回的帖子 有所收获 大家都围绕一个问题 谁的智力高? 我个人认为是随机的 比如说:曹操在北伐袁绍的时候 刘备建议刘表攻许昌 但刘表没采纳 曹操闻之 大惊曰:"景升若采玄德之言 吾事败矣!"难道说刘备智力高么?

然后再说关于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的确是鲁肃,鲁肃提出三分天下的背景是孙权向鲁肃请教天下大势而提出的 他提的三分天下的人是孙权 刘表和曹操 而后来孔明的隆中对则是更为详细的提出三分天下战略思想 所以孔明一生最大功绩就是为刘备指明了发展方向.所以孔明的确是政治家和战略思想家 至于他的军事才能不如周喻和司马懿 但各方面一综合 孔明的的确确是三国中后期杰出的人才 这是无可厚非和不争的事实.

最后我来说说孔明的6次北伐 总体来说 孔明的北伐是劳命伤才 做无用功 而且当时曹魏政权都得出一个结论:孔明3年一次北伐每次北伐最多坚持1个月,所以才有孔明想找司马决战 司马却闭门不出 最后才有孔明的遗恨五丈原的悲惨结局 但孔明的6次北伐也是最好诠释他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也是最好证明孔明的忠诚 孔明为了完成刘备统一天下的心愿 因为当时诸葛亮是知道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国力不如曹魏雄厚 总体兵力不如曹魏 然而导致蜀国力衰减的两个转折点则是关羽丢失荆襄(种子) 刘备的伐吴(催化剂)

我说的都是谬论 希望大家不要批评我 我有说错的地方请给我指出来哈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6-02-28 02:26:00 | 只看该作者
[em10]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6-02-28 03:40: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热闹,啊,今天兄弟我再说几句

我首先说一下大家应该注意的几点。

1、这些人已经是历史了,所以我们往往会盖棺论定,以成败论英雄。

2、因为三国演义影响太大不少人拿出三国演义来作证,注意那是小说不是史书。

3、所有的军师谋士都和他的主公,就是领导者有很大关系。其中曹操本人雄才大略,连年征战,自己就是战场上的统帅,所以他手下只能出谋士,而不会出现诸如诸葛亮,周瑜,陆逊等这样的统帅性人才。即使这些人到了曹操手下也只能做谋士,而不会让他们单独带兵打仗的。刘备其次,不过他也缺少谋略,不善统兵没有打过大的战役和指挥过较大的军队。孙权更是从他哥哥那里继承的基业,当时才19岁,从来没有打过仗。所以他们两个手下则出现了不少有名的文武兼备的统帅型人才。

我来说说别人,就说说贾诩吧

我们看谋士不能关看计谋本身吧,还得看看他为了什么,要得到什么,这就涉及到谋士本身的为人了,是为公还是为私?就这点来说,我是不欣赏贾诩。其人先后跟随数人,很少从一而终,而只是最后跟随了已经稳定的曹魏势力。试想如果他活着的时候,曹魏势力也要灭亡的时候他会做什么选择?

古人云良臣择主而事,很显然他不是,他从来没有选择过,碰到一个就投,先保住自身和家人。而且这其中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而他则没有考虑后果,纯属一己之私。请看: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等人诛杀,牛辅也死,众人恐惧。董卓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无所依靠,便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为人刚直,但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此计为众人采纳。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10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李傕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催又杀司棣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可以看出,贾诩的一句话虽然是为自己考虑,然而却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东汉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说:“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至于后来他跟随张绣,看不行了,劝其投降曹操,所以我说他一不尽心事主,扶弱主于危难,二不心怀天下,救百姓于水火。出谋划策纯属一己之私,根本不是什么胸怀大志,辅佐明君,一代良臣,就是看事说事,也不管跟谁了。可以看出他没有立场,没有理想,所以尽管他算无遗策,我以为他没法跟其他几位比。

司马懿自是当仁不让的应该入选。因为司马懿胜利的不是一场战役,而是整个战争的胜利。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对手的致命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了部署,使得诸葛亮6出祁山都无功而返。所以我认为至少该入选前3位。不过三国策里他以君主身份出现,咱们很少能用到他了,郁闷!!

姜维吗,的确是差了点,比起其他几位,至少缺乏战略眼光,看不清局势,只会穷兵黩武,至多也就是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只不过三国演义夸大刘家将之能,再加上是三国演义第一主角诸葛亮亲点的接班人,自然要写的利害点了。所以我觉得他不如邓艾。

另外吗,我个人认为钟会也相当可以的,可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以成败论英雄,所以他没有入选我也不奇怪。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6-02-28 16:07:00 | 只看该作者

司马都没有还选什么选?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6-02-28 16:4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老红在2006-2-26 19:30:00的发言:

哈哈!

鲁肃的塌上策,那点说天下三分?只是有鼎足而已,关键是孙权怎割据称王!!!!另一家是谁,不清楚但肯定不是刘备。不是刘备,这三分天下可就是错误了!!!!!!!!!!

诸葛亮可说,曹操、孙权强大,刘备只能取西川,从而三分天下。要知道刘备当时寄人篱下,刘表还不信任他,与其他势力相比可说无地无兵的穷光蛋,刘备按隆中对最终能距蜀称王。相比孙权难度大太多了。

比较难易,高下立判!!!!!

另:说郭嘉劝曹操不杀刘备不是错误,那范增劝项羽杀刘邦就是多次一举了!!!!!!!

再另:贾诩厉害不假,但贾诩首先谋的自己,不是贾诩帮谁谁就赢,而是贾诩总是选择有实力的一方。要不他怎劝张绣降曹操,怎不能向诸葛亮帮刘备一样帮张绣距地称王!!!!!!!!


红哥:

塌上策能够被提出来,是因为他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概念,一个诸侯割据天下的概念,确实鲁肃只是劝孙权割地称王,但是这个

已经三分天下的前奏了,所以我只是针对你说的谁最先提出的这个问题而查的资料.而且,我也说了,鲁肃看天下的诸侯,只有

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争北方),孙权取江南(刘备厉害,但是没有表现出来,没有资本).这点,鲁肃看的还是很准的,而且很准,只是

后来刘备强大的,才真正的造成了三分天下.

后面说的,确实是诸葛亮或者说刘备的能力,进而取了西川以及张鲁的汉中地区,能力称王,不可否认,他们在这点上确实有很

强的能力.红哥说的我很赞成.

而且,确实我也觉得诸葛亮比鲁肃强点,我也只是说说之前的那个问题而已

郭嘉的问题呢,楚汉相争,实力能够取天下的只有刘邦和项羽,这个时候是不能够与三国时期相比的,你说是不?

所以我觉得,刘备是杀不得的.

最后,谋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保证君主能够接纳自己意见(之前有位兄弟说的就很明白)

而且最基本的是,保护自己,这是谋士的基本能力,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能够帮助别人谋划呢?

还有就是,选择强者,这才是谋士的眼光,自不量力的行为,不是勇气,而是愚蠢.只有自己强大的,才能够改变别人

不知道,红哥认为呢?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6-02-28 16:5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11555362在2006-2-28 2:17:00的发言:

看完大家回的帖子 有所收获 大家都围绕一个问题 谁的智力高? 我个人认为是随机的 比如说:曹操在北伐袁绍的时候 刘备建议刘表攻许昌 但刘表没采纳 曹操闻之 大惊曰:"景升若采玄德之言 吾事败矣!"难道说刘备智力高么?

然后再说关于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的确是鲁肃,鲁肃提出三分天下的背景是孙权向鲁肃请教天下大势而提出的 他提的三分天下的人是孙权 刘表和曹操 而后来孔明的隆中对则是更为详细的提出三分天下战略思想 所以孔明一生最大功绩就是为刘备指明了发展方向.所以孔明的确是政治家和战略思想家 至于他的军事才能不如周喻和司马懿 但各方面一综合 孔明的的确确是三国中后期杰出的人才 这是无可厚非和不争的事实.

最后我来说说孔明的6次北伐 总体来说 孔明的北伐是劳命伤才 做无用功 而且当时曹魏政权都得出一个结论:孔明3年一次北伐每次北伐最多坚持1个月,所以才有孔明想找司马决战 司马却闭门不出 最后才有孔明的遗恨五丈原的悲惨结局 但孔明的6次北伐也是最好诠释他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也是最好证明孔明的忠诚 孔明为了完成刘备统一天下的心愿 因为当时诸葛亮是知道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国力不如曹魏雄厚 总体兵力不如曹魏 然而导致蜀国力衰减的两个转折点则是关羽丢失荆襄(种子) 刘备的伐吴(催化剂)

我说的都是谬论 希望大家不要批评我 我有说错的地方请给我指出来哈

诸葛亮伐魏的作用,之前看到位朋友的帖子,我也赞同,北伐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中原的子民知道还有汉朝的存在

虽然可能这样想有点偏激,因为用人的生死来换取政治目的,是很残忍的,但是政治就是这样的.

我估计诸葛亮不这样做的话,蜀国就渐渐的消失了,呵呵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6-02-28 17:1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阿甘在2006-2-28 3:40:00的发言:

大家好,热闹,啊,今天兄弟我再说几句

我首先说一下大家应该注意的几点。

1、这些人已经是历史了,所以我们往往会盖棺论定,以成败论英雄。

2、因为三国演义影响太大不少人拿出三国演义来作证,注意那是小说不是史书。

3、所有的军师谋士都和他的主公,就是领导者有很大关系。其中曹操本人雄才大略,连年征战,自己就是战场上的统帅,所以他手下只能出谋士,而不会出现诸如诸葛亮,周瑜,陆逊等这样的统帅性人才。即使这些人到了曹操手下也只能做谋士,而不会让他们单独带兵打仗的。刘备其次,不过他也缺少谋略,不善统兵没有打过大的战役和指挥过较大的军队。孙权更是从他哥哥那里继承的基业,当时才19岁,从来没有打过仗。所以他们两个手下则出现了不少有名的文武兼备的统帅型人才。

我来说说别人,就说说贾诩吧

我们看谋士不能关看计谋本身吧,还得看看他为了什么,要得到什么,这就涉及到谋士本身的为人了,是为公还是为私?就这点来说,我是不欣赏贾诩。其人先后跟随数人,很少从一而终,而只是最后跟随了已经稳定的曹魏势力。试想如果他活着的时候,曹魏势力也要灭亡的时候他会做什么选择?

古人云良臣择主而事,很显然他不是,他从来没有选择过,碰到一个就投,先保住自身和家人。而且这其中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而他则没有考虑后果,纯属一己之私。请看: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等人诛杀,牛辅也死,众人恐惧。董卓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无所依靠,便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为人刚直,但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此计为众人采纳。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10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李傕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催又杀司棣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可以看出,贾诩的一句话虽然是为自己考虑,然而却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东汉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说:“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至于后来他跟随张绣,看不行了,劝其投降曹操,所以我说他一不尽心事主,扶弱主于危难,二不心怀天下,救百姓于水火。出谋划策纯属一己之私,根本不是什么胸怀大志,辅佐明君,一代良臣,就是看事说事,也不管跟谁了。可以看出他没有立场,没有理想,所以尽管他算无遗策,我以为他没法跟其他几位比。

司马懿自是当仁不让的应该入选。因为司马懿胜利的不是一场战役,而是整个战争的胜利。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对手的致命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了部署,使得诸葛亮6出祁山都无功而返。所以我认为至少该入选前3位。不过三国策里他以君主身份出现,咱们很少能用到他了,郁闷!!

姜维吗,的确是差了点,比起其他几位,至少缺乏战略眼光,看不清局势,只会穷兵黩武,至多也就是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只不过三国演义夸大刘家将之能,再加上是三国演义第一主角诸葛亮亲点的接班人,自然要写的利害点了。所以我觉得他不如邓艾。

另外吗,我个人认为钟会也相当可以的,可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以成败论英雄,所以他没有入选我也不奇怪。


开题3点,我绝对的是由衷的赞成

但是我觉得兄弟对贾诩的看法可能有点偏激了

从人的本性来说,没有汉朝的腐败,可能会出现动乱吗?三国会出现吗?他保护自己就不对了吗?谁不是保护自己的呢?

把动乱的原因或者说罪魁祸首说成是他,是不是有点主观?人都是为自己的,为什么曹操不尊汉?司马要代魏呢?

这些诸侯窃的都是国了,为什么不说他们呢?道德标准是人定的,所以是会出现缺点的,没有人会无偿给你服务的.

他犯了滔天的罪,让战乱继续?那么我问,诸葛亮为什么不劝刘备降曹操呢?曹操治下,可是要比汉末强多了,但是为了

实现自己理想恢复汉朝,结果呢?三分天下,打了多少年,死了多少人呢?所以,我觉得谋士是要先保护好自己再替人谋划

不然,还有那个心情吗?呵呵,所以他当之无愧的谋士第一,虽然可能你不习惯这种阴谋,但是既然说了是谋士,不能做到这些

还能是谋士吗?

"司马懿自是当仁不让的应该入选" 曹操提拔的他,结果呢?曹操后代基本被他家的人给杀绝了,呵呵,兄弟,这个跟你之前说的

从一而终的观点是不是有点出入呢?而且,他也是很阴的哦,不然怎么为司马家打下了那么深的基础呢?这不是谋己呢?

接着,兄弟对姜维太有看法了.对此我也只能说做臣子或者说是忠臣的无奈了,因为你之前说的从一而终,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6-03-01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郭嘉劝曹操不杀刘备,不过是因刘备薄有微名加是皇亲而已,曹操杀的英雄多了,何在乎一刘备???

曹操可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而。”(史书有记载,不是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编的)。

相较项羽、刘邦,可比!!!!!

刘备比刘邦更懂韬晦,郭嘉暂短一生只此一错,不容易了!!!

刘备麻痹了曹操,得一机会立即逃跑、反叛。郭嘉早说不能让刘备出去,曹操没重视,可见郭嘉的意见,曹操不是言听计从。以结果论,杀比圈养容易多了。

另举1例:夫差不杀勾践,之有吴的霸图成空。勾践赢了,第一就是杀夫差,虽有的史书说夫差是自杀(老红不太相信)。

贾诩,谋自己是第一,不是谋国第一。

另在从秦到民国之前,中国始终是封建社会,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就一直是儒家思想站统治地位,虽统治者是阳儒阴法,但从不敢大声赞扬法家,中国历史的悲哀啊!!

法家可使百姓开化、儒家是愚民啊!!!!

比较历史人物,第一要考虑当时的情况,不能纯以现代观点评论。

曹操、司马可说法家、权谋家的代表,魏、晋初期的政治是清明的但政治斗争又是复杂的。

诸葛不同,诸葛博晓百家,蜀汉在诸葛的规划下有效的结合了法、儒的有利一面,不能单说诸葛是儒、是法。诸葛尊汉,是因为汉的影响当时是不小的,况且东汉的刘绣就是乱世称雄、中兴汉室,有例可依。诸葛掌权期间蜀汉的政治也很清明、政治斗争可不复杂,所以能以1、2洲之力,6出祁山,赢取战略主动。再说诸葛斩王双、诛张合,拔武都,这可都是战争果实。说诸葛不成功,是说诸葛未能占据中原,可不是说诸葛没打过胜仗。

倘若诸葛能再活10年,历史将会从写了。诸葛也是英年早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 13:18:52编辑过]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6-03-01 12:03:00 | 只看该作者

晕,诸葛的出祁山是不得不为!!!

魏的政治清明,人民久了就习惯新朝,不再思汉!!!

诸葛以1、2州之力屡次进攻,虽未成功,但迁徙民众,增加蜀的人口,在魏扩大汉的影响。

时刻提醒魏是篡汉而来,这是具有政治目的的。

另诸葛北伐,吴的配合太差,若吴再争气,魏国危矣!!!

蜀最后想自保,则迅速被灭!!!!!

进攻是积极的防御!!!!!!!!

吴、蜀两国加起来都没魏的地方大,人口没魏多且经济也比不上魏。

三国之前,中原才是中国的精华所在!!!!不能距中原,早晚灭亡,这是当时许多高人的认识!!!

所以,吴、蜀不能有效打击魏,必亡国。

诸葛亮在白帝接受刘备托孤后,第一是修复蜀、吴关系!!!!

然后发展蜀的经济、尽量政治清明,安定后方。在这之后,才大举北伐!!!!就是要占有中原!

直到诸葛亮去世,在战略上魏一直是处于守势,魏一直不敢攻蜀!!!!!

这是何等智慧,何等威望!!!!!!!

后人尊崇诸葛亮可不只因为“三国演义”。演义中的许多故事不是罗贯中自己编的,是百姓代代口口向传而来。

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在资治通鉴就有记载!!!!!资治通鉴是宋的史书。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6-03-01 12:55:00 | 只看该作者

再说,诸葛北伐的粮草问题。

前几次的北伐,诸葛大部分是因粮草尽而不得不回。(李严因此罢官)

但最后一次,则没这个问题,1、木牛流马的使用,应是诸葛亮自己发明的。2、诸葛准备屯田。

这是要打长期战的准备,如果诸葛不是英年早逝,赢司马是有可能的。

司马自己知道打不赢诸葛,所以防守,甚至忍辱负重。

诸葛死后,司马看诸葛遗留的军营,大发感慨,“天下奇才”,史书有载!!!!!

说司马军事才能高过诸葛,不好把!!!

司马、诸葛。军事才能应是相近,诸葛略高。

因司马是魏将,魏的国力、人才、战略储备远高蜀汉,且诸葛远路来攻,司马只能保守大局不失,

从结果看只能是与诸葛平手。但难度相较,诸葛要稍胜一筹。

论军事才能,只有周瑜比诸葛高,但周瑜的政治又远逊诸葛。赤壁后,孙吴想取西川,被刘备所阻,这史书也有记载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