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略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群英传——陈寿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7-01-16 17:05:00 | 只看该作者
哇  这么热情的问候  谢谢啊!! ^_^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07-01-19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v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07-01-25 12:57:00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不过,他可不是三国群英。。。。。。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7-02-05 22:46:0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哈  要是没有陈寿  哪有我们今天玩的三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7-02-05 22:46:0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  陈寿是真正的三国群英之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07-02-10 00:05: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10-10-28 14:43: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略之在2007-1-11 22:42:00的发言: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三国蜀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年),去世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享年65岁。他少年时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蜀汉时,陈寿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后受权贵排挤去职。蜀汉灭亡后,他在西晋政权中任过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侍御史等官职。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三国志》写作于西晋统一全国后不久。全书共65卷,分为《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记载了黄巾起义之后到晋灭吴将近100年的历史。其中《魏书》1-4卷是帝纪,《魏书》其他部分和《蜀书》、《吴书》全部都是列传。

  《三国志》成书后就受到时人推重,人们赞誉它"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书》卷82《陈寿传》)这确实道出了《三国志》的特点。

  陈寿对三国历史有个总揽全局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三国时期历史复杂,三个政权并存,在史书上如何恰当地反映这种情况,是颇费斟酌的,陈寿对此处理得比较得当。《三国志》以魏为中心,为其帝王立纪,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同时陈寿又为蜀和吴单独写书,与《魏书》实际上并无统属关系。三书分开各自是国别史,合起来则是三国史,用三国并叙的方法,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这个作法,对于后世史书编写有一定影响。唐初李延寿撰《北史》、《南史》,实仿其体例而稍加变革;元修宋、辽、金三史,也是受其启发才确定了撰写体例。

  三国志篇幅较少,却很全面地介绍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历史变化情况。陈寿以《魏志》诸纪提挈起历史大事,作为全书的总纲。又分别以魏、蜀、吴三书记述三国鼎立的开端、发展及结束。他记述了黄巾的兴亡、董卓和群雄的四起;官渡战后曹操势力的迅速增长,赤壁战后三国鼎立,夷陵战后蜀吴长期合作和蜀魏长期对立;魏明帝传位婴儿以至曹爽的失败是魏晋替兴的转折、诸葛亮之死是蜀政变化的标志;孙权晚年嫌忌好杀已肇败亡的危机,等等,清晰地描画了三国兴亡的脉络。当代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

  "《三国志》外表上有类于传记汇编,实际上却自有一个密针缝制的局度"(《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第51页)。这话是很确实的。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另外,他在《荀或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评》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三国志》成书后就受到时人推重,人们赞誉它"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书》卷82《陈寿传》)这确实道出了《三国志》的特点。

  陈寿对三国历史有个总揽全局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三国时期历史复杂,三个政权并存,在史书上如何恰当地反映这种情况,是颇费斟酌的,陈寿对此处理得比较得当。《三国志》以魏为中心,为其帝王立纪,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同时陈寿又为蜀和吴单独写书,与《魏书》实际上并无统属关系。三书分开各自是国别史,合起来则是三国史,用三国并叙的方法,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这个作法,对于后世史书编写有一定影响。唐初李延寿撰《北史》、《南史》,实仿其体例而稍加变革;元修宋、辽、金三史,也是受其启发才确定了撰写体例。

  三国志篇幅较少,却很全面地介绍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历史变化情况。陈寿以《魏志》诸纪提挈起历史大事,作为全书的总纲。又分别以魏、蜀、吴三书记述三国鼎立的开端、发展及结束。他记述了黄巾的兴亡、董卓和群雄的四起;官渡战后曹操势力的迅速增长,赤壁战后三国鼎立,夷陵战后蜀吴长期合作和蜀魏长期对立;魏明帝传位婴儿以至曹爽的失败是魏晋替兴的转折、诸葛亮之死是蜀政变化的标志;孙权晚年嫌忌好杀已肇败亡的危机,等等,清晰地描画了三国兴亡的脉络。当代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

  "《三国志》外表上有类于传记汇编,实际上却自有一个密针缝制的局度"(《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第51页)。这话是很确实的。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另外,他在《荀或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评》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