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hpwzhl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易中天品三国》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7-01-30 20:03:00 | 只看该作者

小男男,

想死哥哥我了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07-01-31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历胜男在2007-1-30 18:06:00的发言:
小腾子 你不服`[em03]

不服不行,你看我师父都来接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7-02-01 10:01:0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六) 永安托孤

刘备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后人常把这看作是刘备的忠厚和对诸葛亮的信任。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备的狡诈,是为了防止诸葛亮专权、篡权,而给诸葛亮套上的一副精神枷锁。那么刘备的托孤究竟是体现刘备的仁义,还是刘备的诡诈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付。

  上一集讲到,公元222年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致使刘备狼狈逃到永安。此后,刘备再也没有回成都,最后在忧愤之中染病不起。公元223年,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安排后事,其核心问题就是蜀国的江山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关于这个问题的交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

  刘备托孤是三国史上一件大事,就是这件事把蜀国政权一分为二:前期领导人是刘备,后期的主心骨是诸葛亮。那么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刘备究竟是如何把蜀汉政权平稳过渡的呢?刘备托孤的目的和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呢?后世人对刘备的托孤又是如何解读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孤”。

  易中天:

  刘备兵败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安排了后事。这个后事的安排,记载在《三国志•先主传》,原文是:“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详细的情况记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故事是很多人熟悉的,但是我们必须再讲一遍。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意思就是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这个儿子是可以辅佐的,请先生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是不中用的,请先生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面,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意思就是说,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的辅佐的职责,以忠贞不二来报效陛下,直至献出我的生命。于是刘备下诏刘禅,说,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也叫白帝城托孤。但是据有学者考证,刘备的托孤是在永安县的永安宫,不是在白帝城,所以我们称为永安托孤。

  对于这个故事,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在这一集我就把这两种观点都讲给大家,然后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寿的评价非常高,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说,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所谓“心神无贰”就是没有任何保留,也没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说君臣关系在这里达到了最大公无私,这样的一个境界,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这是陈寿的评价。那么陈寿为什么会做出这个评价呢?问题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上。那么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陈寿没有说,我不能乱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说如果我这个儿子不中用,请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汉的皇帝好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但是难能可贵,简直就是伟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袭制,这个世袭制至少从夏商周就开始了,秦以后是君主世袭官僚不世袭,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袭。在这样的漫长的世袭制的传统中,居然有一个人来打破这样一个传统,让贤于能够安邦定国的人,那当然是大公无私啊。因为这意味着,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弃自己皇族这个家族的利益,放弃按照传统观念是上天赋予他的天赋的神权。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权天授、君权神授,上天和神授给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让给贤能的人,这是何等的伟大!

  问题是,这可能吗?我的结论是: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呢?第一,史无前例。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是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传给自己子孙的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的,没有过。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这个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哪怕他的儿子是个蠢货,是个弱智,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让出去的,怎么会出来一个例外?第二,就算刘备是个例外,我也不知道他这种思想从何而来。因为中国古代从来只有改朝换代,没有轮番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刘备有此思想,岂不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华盛顿了?第三,就算刘备愿意当华盛顿,诸葛亮也不敢当亚当斯。你想想看,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曹操只不过是架空了皇帝就被骂作汉贼,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刘阿斗,该骂成什么?这怎么可能呢?

  *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备托孤之举大加赞扬,认为刘备与诸葛亮是古往今来君臣和谐关系的最高典范。刘备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够把皇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给异姓人,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所谓的托孤让贤并不合情合理。话说到底,就算是刘备真让皇帝位,秉承儒家思想的诸葛亮也不敢坐皇帝位的。那么,刘备的托孤之词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

  所以很早历史上就有人对这段托孤表示质疑。最先提出质疑的是孙盛,孙盛的评语说得很清楚,说刘备的托孤的这个说法是“诡伪之词”。“诡”就是诡诈,“伪”就是虚伪,是诡诈虚伪的话,非托孤之谓也,这不是托孤该说的话。孙盛说,托孤时该说什么话呢?应该坦诚。而且孙盛说,托孤的关键在于选准了人,你托付一个人,你这个人选对了就行了,不要说这些东西。孙盛说如果“所寄忠贤”,就是你选的人是一个忠诚的、贤能的人,用不着说什么;如果你找的这个人找错了,我们打个后面的比方,比方说找了一个司马懿这样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谋反吗?孙盛说幸亏好啊,刘备运气好,这个刘禅是个缺心眼的,这个诸葛亮威望又高,镇得住,要不然满朝都是闲言碎语。这是孙盛的观点。

  今人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就说得更不客气了。张先生的《刘备传》说,刘备的这个托孤之词,“阴怀诡诈,其意甚明”。张先生说,实际上刘备对诸葛亮怀有很大的疑虑,正因为刘备猜忌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才说出这样的话来把诸葛亮逼到了没有回旋的余地,逼到墙角上,不得不跪下来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叫做阴怀诡诈,根本不是什么心神无二。

  * 看来历史上对刘备的托孤之词也是各执一词,这里面就牵涉到对刘备为人的评价。有的人说这是仁义之举,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从刘备的托孤之词读出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但是也有人对这种君臣典范提出了质疑,认为刘备怎么会把自己毕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让给诸葛亮呢?所谓的托孤之词是狡诈虚伪的圈套,是要逼迫诸葛亮表达对蜀汉的忠心。那么刘备在临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儿子刘禅,亲口对诸葛亮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一番话是发自真心的吗,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刘备真的会把蜀汉政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传给诸葛亮吗?

  我们交待了这些说法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什么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对此,四川大学历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说法,方先生说“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这个“取”不是要诸葛亮夺刘禅的皇位;是什么呢?是“自己选取”,就是这个“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选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选,选什么呢?再选一个皇帝。从哪儿选?从刘备其他儿子里面选。也就是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是说:如果刘禅不行的话,就在他弟弟里面你再挑一个。也就是说刘备赋予诸葛亮的是废立之权,并非让诸葛亮取而代之。

  那么这个解释是讲得通的,为什么是讲得通的呢?有三点理由:第一点,刘备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那老大不行老二来,老二不行老三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刘备给他的儿子下了两道诏书,一道是给刘禅的,要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诏书是给刘永的,说你们兄弟几个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两道诏书,这说明刘备很可能是把刘永做了第二梯队。第三点就是,废立之权已经是很大的权力了,作为一个那个时代的帝王,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很重了,不大可能说你取而代之这句话。我比较倾向赞成方北辰先生这个解释,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翻译成什么呢——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 刘备的托孤之词引来了后人的无限猜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连康熙皇帝也曾有过评价。刘备是一国之君,康熙同样是皇帝,所以康熙对刘备托孤的评价就格外令人关注。那么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够猜到刘备的心里去呢?易中天先生对刘备的托孤之词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刘备这样说,是有意施压呢,还是无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还是预设圈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人能回答,他就是刘备。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后世的任何解释都是猜测,包括陈寿,包括孙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张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只能猜测。那么既然都是猜测,那么谁的猜测可能会准一点呢?那我们要弄清楚刘备是什么人?刘备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么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观点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对刘备托孤之词的判断是什么呢?三个字:“猜疑语”,他说这是一段猜疑的话。而康熙皇帝说,刘备为什么会说这种猜疑语呢?康熙认为这是三国时代的陋习,他说三国时代的人都是不说真话的,都是喜欢讲一些猜疑、诡诈啊这些话。最后他用两个字表示他的鄙视:“鄙哉”。

  那么康熙的这个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我认为刘备这个说法倒不是什么三国陋习,而是帝王心思。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不管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他也是君臣关系,他变不了我们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帝王对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们的头脑里都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开国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我打下来的江山是绝不肯让给别人的,我是一定要传给儿子和孙子的。包括刘备,包括孙策这样还没有当皇帝的,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君主的人,都是这种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两个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子弟还很年幼,孙权18岁,刘禅17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这样一个观点,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纪轻轻的就出来当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臣、大将,他镇得住吗?如果他镇不住,他们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和兄长能放心吗?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没有办法,就只有托孤。那么托孤你选择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关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强。关系不好,你不敢托给他;关系好,威望不够、能力不强,你托给他不中用啊。但是谁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强,他就不会取而代之吗?将心比心,他必定会产生这种疑问。我在前面的节目里已经讲了,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非同寻常的人,刘备是潜龙,诸葛亮是卧龙,这两条龙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谁不知道谁啊?

  这个时候,心里面肯定都有一个疙瘩。而托孤的时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地把话说开,把话说透。说开说透以后,双方释然,各自放心。刘备可以放心地去死,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这不是于国于民都有利吗?这不是可以保证蜀汉政权至少十来二十年的安定团结吗?

  * 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绝对不会把帝位让给臣子诸葛亮的。可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又没有能力,为了让自己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只得开诚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诸葛亮,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刘备临终前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则很可能是对诸葛亮的试探。那么刘备这样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究竟是对诸葛亮放心还是不放心呢?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呢?他们君臣之间究竟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托孤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样亲密无间、如鱼得水。这两个人关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顾茅庐之后、赤壁之战之前。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有条件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了,但是我们奇怪地看到,史书上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刘备入蜀带的是谁?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谁?法正。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当然,这个不意味着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贬低诸葛亮,不要在那儿胡思乱想。因为诸葛亮这个时候承担的是谁的工作呢?就是类似于当年萧何的工作。而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萧何是被定为第一功臣的。尽管诸葛亮做的是这样的是工作,他还是蜀汉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释,不太好解释,就是诸葛亮做了蜀汉的丞相以后,刘备没让他开府,就是他没有自己的独立办事机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节目里还要再说,开府是在刘禅的时代。当然这个也可以解释,说这个时候蜀汉刚刚建国,体制还不完善,慢慢来,也可以讲得通。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是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一种解释说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他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吗?怎么料不到?那么他不说,就是另一种原因,就是知道说了也没用。有证据吗?有,在哪里?《三国志·法正传》,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说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第二,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诸葛亮没有说话。

  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那也只好猜测了。我的猜测是,诸葛亮已经感觉到刘备对他的不完全信任,请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无限信任,打折扣的信任。为什么不完全信任?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和曹操集团的荀彧这两个人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们两个人的理想还刚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复汉室,要恢复大汉王朝。而这两个集团的首领曹操和刘备也非常相似,是什么呢?是前期也都有这个理想,到了后期也都没了。曹操原来也是有这个想法的,荀彧才会辅佐他,但是后来变了;刘备开始可能也是有这个理想,但是后来忘了。什么时候忘的?王夫之《读通鉴论》告诉我们是分荆得益之后,就是瓜分了荆州、得到了益州之后,刘备就把那个匡复汉室、恢复大汉王朝的理想给忘了。他这个时候的想法就是割据一方,做土皇帝,至于“汉贼不两立”,那是政治口号,是政治手段。问题在于刘备忘了诸葛亮没忘,这个理想在诸葛亮那儿还在。而这样一种变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现形的,甚至是说不出口的,所以诸葛亮也不能去劝刘备说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刘备说我没忘啊,所以才有后来所谓的“先帝与汉贼不两立”的这种说法。但是心里面大家是有数的,最后双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么?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再多管闲事。

  好了,这就是我猜测托孤之前他们君臣关系,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么一点小问题。那么有人就要问了,那为什么还要托孤给诸葛亮呢?无人可托啊。庞统死了,法正死了,关羽死了,张飞死了,黄忠死了,马超这个时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托的只有三个人,诸葛亮、赵云、魏延。那么赵云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个杂号将军;魏延是刘备非常信任的人,但你总不能托孤于魏延吧;何况诸葛亮现在已经是丞相了,那就只能托孤诸葛亮。但是由于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两点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开把话挑明;第二,设副,他设了一个李严为副,而李严是什么时候当尚书令的呢?是刘备去世前六个月,不能不让人觉得这是刘备的刻意安排。

  以上就是我对永安托孤这个事件的一些看法,再申明一遍,只是猜测。不管怎么说,刘备是托孤于诸葛亮了,从此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这个历史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诸葛亮时代。诸葛亮接过了刘备留下的这个担子,这是一副非常沉重的担子。要挑超这副重担,诸葛亮要处理好方面面面的许多关系,也正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天才。那么诸葛亮要处理的第一个关系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他和刘禅的关系,因为虽然刘备说让刘禅视丞相如父,但毕竟是君臣,那么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请看下集——非常君臣。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07-02-01 13:44:0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师徒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07-02-01 15:20:00 | 只看该作者
* 到今天为止,《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的前三个篇章——“魏武挥鞭”、“孙刘联盟”、“三足鼎立”伴随我们走过了2006年。易中天先生用他诙谐的语言和人文视角,为我们讲解了三国时期一个个英雄人物,分析了这些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那么,刘备去世以后,蜀汉进入了诸葛亮的时代,由于这位天才政治家的鞠躬尽瘁和精心治理,蜀国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但最终仍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此后,曹魏和孙吴也相继灭亡,天下统一于晋。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曹操和孙权的接班人也没有一统天下呢?请看《易中天品三国》第四部分——“重归一统”,2007年春天推出,敬请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7-02-01 18:0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pp在2007-1-30 20:03:00的发言:

小男男,

想死哥哥我了哟~

起鸡皮疙瘩了 现在老区还在不在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7-02-01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在老服玩

新服不太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7-02-02 17:1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pwzhl在2007-2-1 15:20:00的发言:
* 到今天为止,《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的前三个篇章——“魏武挥鞭”、“孙刘联盟”、“三足鼎立”伴随我们走过了2006年。易中天先生用他诙谐的语言和人文视角,为我们讲解了三国时期一个个英雄人物,分析了这些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那么,刘备去世以后,蜀汉进入了诸葛亮的时代,由于这位天才政治家的鞠躬尽瘁和精心治理,蜀国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但最终仍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此后,曹魏和孙吴也相继灭亡,天下统一于晋。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曹操和孙权的接班人也没有一统天下呢?请看《易中天品三国》第四部分——“重归一统”,2007年春天推出,敬请关注!

期待连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7-03-28 23:37:00 | 只看该作者
hao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07-07-14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七) 非常君臣

在三国历史上,蜀汉政权在刘备死后就进入了诸葛亮时代,继位的刘禅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际的军政大权掌握在诸葛亮手中。那么,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种特殊的关系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隐秘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非常君臣。

  《百家讲坛》从2006年2月开始推出《易中天品三国》节目,到今天一共播出三部分,分别是“魏武挥鞭”“孙刘联盟”和“三国鼎立”,易中天先生在这三部分共36集中讲述了魏、蜀、吴三大集团的形成和斗争过程,刻画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国人物群像,正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三国最终被晋朝统一。那么,曾经人才辈出的吴、蜀两国究竟是如何灭亡的?强大的魏国又为什么被司马氏家族改朝换代?易中天先生将为您一一揭开这些谜团,《易中天品三国》的最后一部大戏“重归一统”从今天开始将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

  首先,易中天先生从刘备死后的蜀汉入手,带领我们一起去感受诸葛亮和刘禅这一对关系特殊的君臣。刘禅继位,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诸葛亮辅政,却是大权独揽。在他们这种特殊的关系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隐秘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非常君臣”。

  易中天:

  蜀汉章武三年,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接过了蜀汉政权这副沉重的担子。这对于他来说,一方面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政治报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面对着诸多难题。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要处理的是四大关系:第一是君臣关系,第二是同僚关系,第三是盟友关系,第四是敌我关系。从这一集开始我们就要讲诸葛亮如何处理这四大关系。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这是一对特殊的君臣,非常的君臣。因为刘备在托孤的时候,有两个交待,或者说有两个安排:一个是对刘禅说,你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事之如父”;第二是他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所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 那么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刘禅他执行了刘备的政治遗嘱吗?结论是肯定的,执行了,不但执行了,还有加码。我们可以来看一个表,这就是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以后得到的待遇。第一,封武乡侯,这是给他崇高的地位。第二,开府治事,这是授予他独立的相权。什么叫开府呢?就是他自己建立一整套办事机构,拥有相对独立于皇权的相权。这个制度后来没了,曹操率先恢复了丞相制度,而且自任丞相,他是开府的。刘备建国以后,也恢复了丞相制度,但是不开府。那么刘禅让诸葛亮开府,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将来我们还会一再提到。第三,领益州牧,这是授予他全国行政权。我们知道所谓蜀汉这个政权,它的地盘也基本上就是益州,那既然你是蜀汉的丞相,你还领益州牧干什么呢?有什么必要呢?有必要,因为虽然从地理上讲它基本上是一回事,但是从国家制度讲它是两回事。蜀汉是王朝,是中央;益州是郡县,是地方。蜀汉丞相是中枢政要,益州州牧是地方官员。那么又让诸葛亮领益州牧这个意思,就是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他了。而且据裴松之注引《魏略》,刘禅还对诸葛亮说了这样的话,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军政大事都由您说了算,寡人只做一件事情,就祭祀天地和先祖。再说得白一点,就是军国大事都交由诸葛亮处理,刘禅只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所以《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大事小事,无论大小,所有的事,都有诸葛亮拍板作决定。

  因此我们可以说,刘禅继位以后,诸葛亮的地位和曹操一模一样。我们也可以来看一看曹操和诸葛亮的比较。曹操的头衔是什么呢?封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诸葛亮是,封武乡侯,丞相,领益州牧。武平侯和武乡侯都是县侯,他们两个担任的丞相都是开府的丞相,冀州和益州都是当时的大州。大家看看,何其相似来尔!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么不同的就在于曹操的这些头衔,多半是自己弄来的;而诸葛亮的这些封号、头衔,是蜀汉两任皇帝心甘情愿授予他的。 * 把曹操和诸葛亮放在一起对比,我们感觉上总是有些异样。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曹操是奸臣,而诸葛亮是忠臣。奸臣总是要犯上作乱,所以傀儡皇帝汉献帝如果对曹操恨得牙根发痒,一般人都能够理解。而作为忠臣的诸葛亮来辅佐蜀汉的有主刘禅,刘禅是不是睡觉的时候都会笑成一朵花呢?那么,这是刘禅的真实感觉吗?刘禅的真实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

  刘禅的感觉如何?不爽。有证据吗?有一点儿。根据裴松之的注所引《襄阳记》,诸葛亮去世以后,全国各地都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结果是什么呢?“朝议不听”,就是不批准。于是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在街头巷尾自己设一个灵台,来祭祀他们无限怀念的丞相诸葛亮。这个时候就有人向朝廷提出来,说是不是可以在成都为诸葛亮立一个庙呢?结果是“后主不从”,又不批准。后来有人提出来,说这样也不太好,因为私祭你是阻止不住的,不如把民间这些随意的祭祀由我们政府规范起来。这才勉强同意,在定军山诸葛亮的墓前立了一个庙。那么这个事情呢,是有争议的。有人说这个刘禅不批准为诸葛亮立庙,这也是制度规定的嘛。因为《襄阳记》的原文是:“朝议以礼秩不听。”就是根据礼法的规定,是不可以这样做的,因此他是按制度办。那么我们要问的是,在那样一个时代,制度当真就那么重要吗?比方说,刘备恢复了丞相制度,诸葛亮去世以后怎么样呢?刘禅把它废了,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无丞相了。还有,诸葛亮定下来的北伐曹魏的国策,刘禅也废了。那么大的制度都可以改,如果刘禅是打心眼里崇敬他的相父,他应该破例,他为什么不做呢?

  我们就要弄清楚刘禅为什么不爽,三个原因。第一,形同软禁。刘禅继位以后我估计就没有出过宫,一直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在建兴十四年四月刘禅才去了一次都江堰。这个事情被《三国志》大书特书,讲刘禅到了都江堰什么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看了岷江的水。而且据说还有人议论,说丞相要是在世的话他能去吗!你想刘禅17岁继位,一个十七八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整天就在宫里面不能到处走,看一看都江堰还要被人说成是玩物丧志,他爽吗?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不免挨训。这个我们去读一下诸葛亮的《出师表》就知道,《出师表》怎么教训刘禅的?比方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说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嘛,这是一个大人训小孩子的口气。而且我统计了一下,不长的一篇《出师表》十处提到先帝。一开始就是“先帝创业未半”,然后就说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来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称之曰能”,陛下应该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托,如何如何报效先帝,全是讲先帝。所以将心比心,他就等于对一个人说,你看你爸活着的时候什么什么,你爸原来如何如何,你爸是怎么怎么交待的。那别说是一个皇帝是吧,就是一个平民家的男孩子,他也受不了一个人整天在耳朵旁边说你爸如何、你爸如何。我爸如何、我爸如何,那朕呢?朕如何?不爽嘛。我倒不是说诸葛亮这个说得对还是不对,我这里没有判断对错的问题,我只是说刘禅不爽。

  第三个,难以亲政。按照传统的顾命或者托孤的规矩,这个政权迟早是要交还给皇帝的,只是因为这个皇帝还小,未成年,又失去了父亲,所以“谓之孤”。那他成年以后呢?他该不该由一个见习皇帝转个正,变成一个在职皇帝呢?而你作为顾命大臣、托孤大臣,你的任务是辅政,而不是执政。而我们显然看不到刘禅有亲政的可能。

  有此三条,我估计他是不爽。当然也没有反对,但是心里面嘀咕不嘀咕,这难说,郁闷不郁闷,就不好说了。

  * 易中天先生在这里卖了一个小关子,我们干脆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刘禅肯定是在心里要犯嘀咕的,那肯定是非常郁闷的。别说刘禅是皇帝,就是一般人,老是被人训斥,还没有人身自由,也不让做事,心里能不嘀咕,能不郁闷吗?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刘禅心里嘀咕呢?诸葛亮还政于君不就完了吗,自己还落得省事,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通常的说法是,那很简单,刘禅扶不起来嘛。不大家都说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嘛,智商低,能力差嘛。有没有证据呢?也有,四条。第一条,轻信小人。他后来自己执政以后不就是在那儿重用小人吗,宦官吗?第二,不战而降。第三条,忘恩负义。怎么个忘恩负义呢?忘记赵云救他之恩。景耀三年的时候,后主追谥前朝的几位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追了谥号,就是不谥赵云。后来是姜维等人出来为赵云打抱不平,才追谥赵云一个尊号。这叫做忘恩负义。第四条,没有心肝。刘禅后来是亡国了,投降了以后到了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他,演奏蜀国的音乐,表演蜀国的乐舞。当时蜀国跟过来的人全都痛哭流涕,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从这来的嘛。说完这个话以后,他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好了,下一回司马昭去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不想。司马昭说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那个谁谁谁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我说刘禅如果是电视台的主持人,还要说猜对了,加十分!没有心肝。但是这些说法也是可以讨论的。第一条,历代皇帝身边哪个没有小人?汉文帝有,汉武帝也有,昭烈皇帝刘备身边也有,很多学者就认为刘备身边那个法正就是小人。所以你不能说身边有小人他就是差劲皇帝,对吧。第二个,不战而降,那刘璋也是不战而降。刘璋不战而降降刘备就对了,刘禅不战而降降了曹魏就错了?这讲不通吧。第三个,不封赵云,其实是继承他的父亲对赵云的待遇。有人说五虎上将,为什么独不封赵云?我告诉你,没有五虎上将,刘备当时封将军的时候就封了四个: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四大将军。赵云在刘备手上就是杂号将军,不是名号将军。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叫名号将军,其他七七八八的那些叫杂号将军。赵云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杂号将军。那么他第一次追谥的时候他肯定是要谥名号将军,这也不能说是刘禅忘恩负义。而且后来姜维他们提出这个问题来,刘禅也接受了,也追谥了赵云,这应该叫做从善如流。那么第四个问题,当然这个,怎么看他都是没心肝。——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其实是装疯卖傻。这个时候你已经做了人家的俘虏了,所以刘禅说完这个话以后,左右皆笑,就像今天一样哄堂大笑。这一哄堂大笑,司马昭就再不会起杀心了。

  当然你说这刘禅降魏以后的这个表现,好看不好看?不好看,比起另一个亡国之君差多了。另一个亡国之君就是孙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孙皓也是投降了的,然后也到了洛阳。那个时候已经是晋朝了,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一看孙皓进来,让他坐:请坐,朕设了这个座位等你,可是等了很久了。孙皓马上说:臣在南方也设了个座位等陛下。那倒是好像骨头挺硬的。但是孙皓是个暴君啊,相比较刘禅我觉得还应该算个仁君啊。所以,也不能够把刘禅贬那么低。

  * 易中天先生认为刘禅是个仁君,有人又有说法了,如果说刘禅是仁君,那也正说明他懦弱,耳根子软,不会用人,也没有骨气,根本就是弱智,“扶不起来的阿斗”这句话没说错。诸葛亮不把军政大权交给刘禅,是因为他看懂了刘禅,知道刘禅不中用,所以只好事事亲历亲为。那么,刘禅真的就是一个不中用的弱智吗?

  实际上刘禅并不弱智。有证据吗?有。

  第一,刘备临终的时候给刘禅有一封诏书,诏书里面提到了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什么评价呢?四个字:“智量甚大”,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聪明,非常有前途。如果说刘禅是一个弱智,那岂不等于说诸葛亮说了假话?当然有人说,这是一种善意的假话,刘备因为快去世了嘛,怕刘备不放心,安慰安慰他。就像我们医生对病人一样,这个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可能过两天就要死了,病人问医生你看我还有救吗?医生说没问题没问题,是吧,你尽管放心治疗,你这个肯定能治好。其实治不好,这叫善意的谎言。但是呢,看当时的情况,也不至于说是“智量甚大”,如果刘禅弱智的话,诸葛亮会用另一种方式来安慰刘备。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马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这个职务和权力,他一分为二分成了两个人,而且还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这样一种精致的政治安排,难道是弱智的人能够做出来的吗?不可能。而且后来蒋琬去世以后,刘禅干脆自摄国政,自己主政,亲政了,这也不像弱智的人的作为啊。

  那么还有一个证据是第三点,延熙元年的时候,北方出了一点事情。按照诸葛亮当年的做法,肯定这个时候蜀国就要北伐了。这个时候刘禅下诏给蒋琬说:这当然是天赐良机了,因为相父的隆中对策已经讲过了,说天下有变我们就要怎么怎么样,当然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不过你也不要轻举妄动,“须吴举动”,看看吴国动不动,要是吴国动了我们也动,我们两国一起动,去打曹魏。那么,这样的一种决策难道是弱智的人做的吗?所以刘禅并不弱智。 * 易中天先生举的例子让我们知道,所谓“扶不起来的阿斗”这句老话看来站不住脚,刘禅不仅不是弱智,而且还很有头脑。那么我们就更加奇怪了,诸葛亮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他是想发展壮大蜀汉政权的,我们也知道诸葛亮是没有篡位野心的,那他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刘禅呢?

  那么这现在就有问题了。第一,刘备托孤说得很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交待得清楚,两种可能,他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他不能辅佐再怎么办。那么,根据前面分析看,刘禅也不是一个不可以辅佐的人,所以诸葛亮辅佐了他。但毕竟你是辅佐,不是自取,为什么不还政于君呢?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解释是这样的,它的原文是这么说的:“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请相父去做,寡人只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了。接着下面一句话是:“亮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这个“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熟悉。就是诸葛亮也因为刘禅还熟悉行政事务,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这才总揽全局。那么我们要问,如果刘禅“闲”了呢?是啊,他现在是没有经验;他将来有经验呢?再说了,你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哪来的经验,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经验只能来自于实践啊。所以我历来主张的,这个家长对小孩子不要管太多,不要怕他犯错误,让他自己去学,哪怕他碰个钉子摔个跤,它也是人生的一个经验教训,他自然就会成长起来。你老是说这孩子他小,他不会,他没经验,你老包办代替,他永远长不大。这给人感觉这个时候诸葛亮就老是把刘禅包在自己的翅膀里面保护他,当然心是好的,用心是好的,但是刘禅不能成长。所以我们就要问到底是为什么。

  也只能提出一点儿猜测性意见,我的猜测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我猜,诸葛亮是想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呢?就是皇帝作为全国统一的象征,不处理日常的具体的政治和军事的事务;日常的政治的军事的事务由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来叫宰相,由他们来处理,五日一朝。而且这个时候是三公会议已经把处理方案做好了,递上去给皇帝,皇帝认可一下。那么说得再白一点,就是让皇帝当橡皮图章。这个制度我称之为虚君实相,皇帝是一个象征,实权在宰相那里。

  这个制度我个人认为是中国帝国史上最好的制度。为什么是最好的制度?因为它是一个可以问责的制度。就是我们拿今天一家公司来比方,好的公司一定是董事长不管事的,管事的是总经理。应该是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选举董事长,董事长任命总经理,然后这个公司就交给你了。一旦你做坏了事情,董事会可以代表股东,就是产权的主体,问责于总经理,甚至可以罢免。这就责任有人可问,有人可担。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他讲得也很清楚,请陛下授臣以什么什么之权,如果臣没有做好的话,请陛下问责于臣。这是一种最好的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后来给破坏了。那么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他是不是考虑到要恢复这样一个西汉初年建立的最好的制度呢?那我也没有证据,没有证据说明他就是这么想的,但是我觉得有这种可能。 第二个呢,就是任重道远,不敢放手。我们去读《出师表》,《出师表》里面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夫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就是诸葛亮接过了一个沉甸甸的担子,他的责任心是很重很重的,他深怕有差错,他不敢放手让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去做。这是第二种可能。

  第三种可能呢,就是这个时候的蜀国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这个我们也是可以从《出师表》里面读出来的话外之音,《出师表》一开始就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话说得非常地严重,危急存亡。但是通常的理解,都理解为外部的压力,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而益州这个时候,也就是蜀汉这边,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已经先后去世了,人才也匮缺。所以感到很危急,这是通常的理解。其实这个时候的蜀汉政权,还有一个危急,这就是他们的内部矛盾。蜀汉政权的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所以诸葛亮接过了刘备交付的这个重担以后,除了要处理好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以外,他还必须处理好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的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这些人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严重分歧,最后导致李严被废。

  那么李严被废又是怎么回事?在李严被废的事件当中,隐含着蜀汉政权怎样的内部危机和隐忧呢?请看下集——难容水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4 8:33:0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