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当然也不乏所谓的天才人物。《三国志》作者陈寿“封”的天才有两个:一个叫戏志才,一个叫周不疑。前者是曹操的谋士,后者是个神童,曹操小儿子曹冲的朋友。这两个天才都是匆匆闪过,“神龙不见其首尾”,陈寿也只是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另外就没留下点什么了,年代太久远,我们更无从考据,所以也只得忽略不计。今人研读《三国》,自有自己的眼光,以我的标准,则三国时代真正称得上天才的,首推郭嘉郭奉孝。 郭嘉是颍川阳翟人。他的出现颇有些横空出世的味道,正符合人们心目中对于天才的那种宿命的认识。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生,也没有人知道他生于什么人家,陈寿的《三国志》正史对这一切都忽略不去,特地引了《傅子》的一段话算是补上漏洞:“(郭嘉)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俊,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
建安十二年(207),38岁的郭嘉在远征乌丸途中因路况恶劣,补给困难,不得不食马而行,终染重疾,至柳城先行折返,然终因天妒英才,这位本被曹操寄望相托后事的不世英才,像流星般陨落了。---这是三国著名谋士中唯一一个死于对外战争(当时的乌丸属外族并自立为王)而不是内战中的英杰! ---就在郭嘉死的这一年,卧龙诸葛亮应刘备的再三邀请出山了。 人们终于无缘看到两位性格迥异的天才在历史的舞台上彼此斗智,发生碰撞了。曹操却因此有了痛彻的感受: 在赤壁兵败后,他当着众谋士的面感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事实上,郭奉孝在的日子,曹操的事业一路顺风,一鼓作气而平定北方;郭奉孝走后,曹操的事业也就停滞不前了。
天生郭奉孝,
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
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注1)
决策似陈平,(注2)
可惜身先丧,
中原梁栋倾。
注1: 范蠡,字少伯,又称范伯,春秋末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一带)人。出身贫寒,微时“佯狂、倜傥、负俗。”文 种任宛令时,与之交。后同至越国出仕,俱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践伐吴,范蠡谏阻,不听,遂遭失败。退保会稽山后,献卑身厚赂,乞成于吴之计,订城下之盟。范蠡随句践质吴三年,夫差劝其弃越投吴,委以重任,范不为动。含垢忍辱,卑辞厚赂,终于使句践化险为夷,平安返越。及归国,与文种鼎力辅佐越王。句践奋发图强,筑城立廓,发展生产,以俟时机。蠡倡“道”、“气”,主“恒”、“常”,重“持盈”、“定倾”、“节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才能取胜。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兴越灭吴,完成句践称霸大业,使越国成为强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有专记、《史记?货殖列传》有载,《越绝书》、《吴越春秋》述其详。
注2: 陈平(?~公元前178年),西汉阳武(今中国中部河南原阳东南)人。他足智多谋,善用奇谋,辅佐刘邦夺得天下,汉初封为曲逆侯。文帝时,升右丞相,后任左丞相。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世人只知张良萧何,却不知陈平之才不下此二人.
陈平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但不被重视,后来就投奔了刘邦,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典籍中给他总结的六种计策是:
第一 重贿对方将领,实施反间计;
第二,故意招待不周,离间项羽和范增;
第三,派女子出城,解荥阳之围;
第四,脚踢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第五,假游云梦擒韩信。
第六,美人一图 白登解围
刘邦做皇帝后,想清除权臣,陈平学到了黄老之术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地保全了自己。陈平最后是病死的,得以善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7 10:17: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