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以蜀漢的實力,諸葛亮應該組織北伐。
北伐前提: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诸葛亮传》 三 年 春 , 亮 率 眾 南 征 , 其 秋 悉 平 。 軍 資 所出 , 國 以 富 饒 , 乃 治 戎 講 武 , 以 俟 大 舉 。 五 年 ,率 諸 軍 北 駐 漢 中 , 臨 發 , 上 疏 曰 :先 帝 創 業 未 半.......今 南 方 已 定 ,兵 甲 已 足 , 當 獎 率 三 軍 , 北 定 中 原
這說明了蜀漢的實力巳足。事實上,北伐的是有好處的。 北伐的好处:
228年(建兴六年)四十八岁 第一次北伐 一出祁山,声东击西,降三郡,收姜维。但因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兵败街亭,致使全军撤退。
第二次北伐 同年十二月,二次北伐,出散关以攻陈仓,粮尽不克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第三次北伐 三度北伐,收取武都、阴平二郡,败走郭淮,因功复丞相位。是年孙权称帝,亮以魏国未灭,联吴为上,乃遣卫尉陈震庆权正号。
第四次北伐 魏国曹真等数路进犯,但因子午谷道险难行,又为大雨所阻,魏明帝下诏班师。亮遂遣魏延、吴懿深入西羌,大破魏军。
第五次北伐 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先于上邽击败魏军,又于卤城大破司马懿。但因李严假传圣旨,只得退军,于归途中设伏射杀魏国名将张郃。
第六次北伐 知会东吴,东西并进,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司马懿坚守壁垒,避不交锋,亮遂临战屯田,与魏军相持百余日,不幸积劳成疾,病逝军中。临终属以后事,大军安然退回,遵遗嘱葬于定军山。
总结:诸葛亮北伐 在《隆中对》提出了“跨有荆益、联孙抗曹,天下有变,两路进兵,规复汉室”的战略计划。
两路进兵是在有荆州前提下,没有荆州等于没可能实现。所以《隆中对》在失去荆州后全面修改,六出祁山并非北伐中原,反而是先占领凉州来代替荆州这个重要位置。
北伐是解决人才问题和资源问题!
收姜维这个是北伐的继承者,北伐是解决蜀国人才问题的方法之一。 袁子说过蜀国“小国贤才少”、“良将少”;孙盛指出“蜀少士人”;陈寿在谈到蜀国人才情况时说到“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
斩王双、收取武都、阴平二郡,败走郭淮,亮遂遣魏延、吴懿深入西羌,大破魏军。又于卤城大破司马懿。等等都是诸葛亮的北伐的成果。
六出祁山,诸葛亮粮食只在周转困难,不在数量缺乏,西南得到开辟,从年年要用兵镇抚变为可得到出钱出兵的后方,蜀国耕地开垦和人口连年增加,战争刺激了需要,可说是经济的催化剂。蒋费等人看到了疲蔽,没有看到发展,而诸葛亮是平衡这两点的大行家。自诸葛亮去世后,蜀国闭关自守多年,所谓黄老清静无为之术,经济未见发展,只有退步,可见消极政策不见得是经济发展的好办法。而诸葛亮北伐,更可见其战略眼光,以中原的发展速度和蜀国的国力,不采取积极措施只有灭亡,设想不出击而发展上超过魏国,一来地理上不允许,二来即使能够发展出奇迹,魏国不会打进来?它是不会看蜀国坐大的。诸葛北伐,某认为其志尚不在和魏决战,隆中对已经无法实现,西蜀过于闭塞,不是发展之地,诸葛亮的战略大约是夺取凉州,俯视秦川,占据战略制高点,同时开发尚武的凉州地区,作为伐魏基础,和魏决战,还要等到"一旦天下有变",比如司马曹爽变乱,蜀中过后方知,出兵已晚,凉州就可以旦夕闻之,立即利用时机。某认为孔明想法里过早决战有害无益,所以才坚决拒绝魏延的奇袭计划,那是要和魏国摊牌的,蜀汉还没有那个实力,但是有不能影响士气,才有那一段不能服众的解释。这是战略家和战术家的眼光区别。应该说,出祁山伐魏是攻守兼备的妙棋。
后面解释一下北伐后期,实消耗蜀汉国力之说,诸葛亮死后的事。消耗国力不是诸葛亮前期的北伐反而是后期。就是說,這時才不應該組織北伐。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 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 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建兴八年,改封为甘陵王。初,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余年。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 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 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宫不 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 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