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181|回复: 1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月7日烽火三国VS中华历史网辩论专用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8-07 20: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贴为“‘三国策杯’三国论坛联盟辩论大赛”第三场专用帖。

对阵双方

烽火三国<br>香港的三国论坛   VS 

烽火三国论坛       中华历史网论坛

=======================================================

本场辩题

 以蜀国的实力,诸葛亮应不应该组织北伐

=======================================================

正反方分配及立场

正方——烽火三国<br>香港的三国论坛[烽火三国论坛]              

辩题立场:以蜀国的实力,诸葛亮应该组织北伐              ------------------------------------------------------

 反方——[中华历史网论坛]

辩题立场:以蜀国的实力,诸葛亮不应该组织北伐

下面我宣布:本场比赛正式开始,有请正方致开篇陈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7 20:29:48编辑过]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08-07 20:34:00 | 只看该作者

《烽火三国论坛8月7号正方立论帖》

辩题:以蜀国后期的实力,诸葛亮应不应该组织北伐
烽火三国.正方:以蜀国后期的实力,诸葛亮应该组织北伐
中华历史网.反方:以蜀国后期的实力,诸葛亮不应该组织北伐

前言:先代表烽火三国全人向主办单位、友方和观众们问好,希望会有一进精彩的辩论比赛供一众网友欣赏。

立论:
昔刘先主败于猇亭,国之精锐十丧七八。后先主新丧,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三年春诸葛丞相南征,未出岁,悉平南中。蜀中经此数变,比起昔日距曹公于汉中时,已相去甚远。然强敌虎视与北,先主之托犹闻于耳。玄即上疏后主,表其克复中原之志。五年,亮率诸军屯于沔阳。而后十年内五次北伐,打的魏境震动,朝野恐惧。

然北伐之事,多为后人所垢病,难曰:“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然此公必不知亮之苦心也。
时也势也,诸葛之所以北伐,乃势所迫尔。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刘备丧亡,南中之随机数年不息。虽诸葛力挽狂岚,数年之内蜀中大治。但在魏吴的眼中疲弱的蜀汉仍是一块肥肉。

故诸葛北伐其因有三。一是以攻为守。与其等着被人打,不如先打人,将战火烧至敌境,打击魏国经济,足挠其休养生息,以为自保之策。二是威武以自强,让魏吴看到蜀汉实力,使魏吴不敢轻易寄觎于蜀。三则是刘备之托与生平之志尔。

众所周知,蜀汉仍是继承东汉政权而立,以恢复汉室为己任。换言之蜀汉必须在军事行动上有所交待,若偏安一隅,则名实皆失。

诸葛北伐在打击魏国经济这点上做的是相当成功的。《晋书.宗室传》云:“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诸葛每次北伐,驻边守军皆不能敌,只能从调中央军千里赴边。这和张合,司马每次救援相吻合,曹叡更是亲自坐镇长安,可见魏朝廷出兵抵抗诸葛亮北伐确实是国库开支的大头。光是诸葛第一次北伐魏就动用了军队二十余万对抗诸葛亮,后诸葛又四度北伐,魏又每每谴大军距之。曹魏财政本就乱成一锅粥,这笔帐军费再算下来怎么得了。以至于诸葛死后司马懿征辽东时“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明帝只好出来圆场,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想当年魏武,魏文远征之时动辗数十万,如今魏明帝动用四万军队就像个老公要出远门的怨妇,可见魏国库已捉襟见肘矣。

然蜀吴联盟本身就是利益之关系,吴主孙权亦是见风转舵之人,偷袭荆州已表明其见利忘义之性格,若非双方共同面临魏国的军事威胁,早就掐的不可开交,只有通过北伐魏国,蜀汉才能将联盟脆弱的纽带系的更加牢固。

同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蜀国的发展并没受其用兵影响。诸葛所用之兵多以部曲与少数民族合之,所以并不像中原需要大规模的正式征兵,比比曹魏东吴,蜀中要安定的多。另外诸葛亮每次北伐所用之兵不过数万,《魏略》:亮有众数万。《袁子》:亮率数万之众。《默记》: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可见诸葛亮并不是不顾蜀中生计。且蜀汉税制是延用汉制的十一税,而诸葛北伐之资亦不是从税收中取《太平御览》云: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可见北伐不会侵犯大多数平民的利益。后诸葛亮治蜀,期间蜀地着实有飞越性的发展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按宋人徐天磷所撰之〈两汉会要〉所记章武元年蜀中为二十万零四千余户。然蜀灭之时蜀中领户二十八万。经过姜维北伐尚比章武元年多出八万余户。武侯北伐使国内荒残之说不攻自破矣。

袁子说过蜀国“小国贤才少”、“良将少”;孙盛指出“蜀少士人”;陈寿在谈到蜀国人才情况时说到“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
北伐亦是解决人才问题方法之一。在战争中攻下城郡后,收纳各地之官员和征召贤士;收姜维这个是北伐的继承者正正是一个好例子。

蜀汉仅一州之地,魏却独占九州,虽然在东汉末期饱受战火摧残,但在曹操父子之努力上,中原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倘若两国相安无事,和平发展,久而久之,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对蜀汉而言,只剩坐以待毙一条路。


按: 观亮之北伐,一不会影响国内发展,二又可以打击曹魏,三可以提高国内军民的凝聚力,何乐而不为?若国力弱就放弃奋斗的目标而坐以待弊,最后就会像东吴一样“数十万人齐卸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故诸葛北伐虽然九死一生,但若坐以待弊必然万劫不复。

综上述所言,正方认为以蜀汉之国力北伐是应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8-07 20:39:00 | 只看该作者
何以见得?

蜀:现在引用公元263——孔明死后三十年,第二代皇帝刘禅降伏魏国时所提交的《士民簿》的数字。根据《士民簿》,蜀的户口和人口是领户28万,男女人数94,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这是由蜀汉政府所提供的资料,应可成为大略的标准。蜀占益、梁二州。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

魏:魏的资料不大全,有一说法是户口603千,人口4432千。估计其兵力接近八十万,吏三十万左右。魏占冀、幽、并、青、兖、豫、徐、河南、雍、凉、秦十一州。魏国实力最强,占据中原地区富饶之地。

吴:吴的资料也不大全,在吴的全盛时期,户口523千,人口240万。估计其兵力将近三十万,吏十万。吴占扬、荆、广、交四州,扬州本已是富饶之地,加上后来夺取荆州,实力大增。
  

从三国实力的比例再谈诸葛亮的北伐:

在这种情况之下,诸葛亮北伐时是以一敌七。换句话说,就算诸葛亮兴全国兵力来犯,魏国也只需派一部分兵力去抵挡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诸葛亮当时进行的北伐是多么的艰巨,此乃孔明六处祈山都失败的重大因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08-07 20:39:00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始终以光复汉室为己任。而在当时,很多人都知道,要复兴汉室是不可能的了。鲁肃就曾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这基本上是天下知识分子的共识了。而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之恩,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了一生。他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认为这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是他不顾国力和实力的差距,一意北伐的原因,所以他正符合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政由葛氏,祭由寡人”
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所以,诸葛亮北伐精神可嘉,但是从国家实力来说,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我们来看看三国的实力对比
魏七,吴二,蜀一。
根据小弟手上的资料,综合三国国土的大小,物产之丰盛,军力,户数,人口来检视,大致上有魏七、吴二、蜀一的比例差距。
何以见得?以下是资料:
蜀:现在引用公元263年--孔明死后三十年,第二代皇帝刘禅降伏魏国时所提交的《士民簿》的数字。根据《士民簿》,蜀的户口和人口是“领户28万,男女人数94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这是由蜀汉政府所提供的资料,应可成为大略的标准。蜀占益、梁二州。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
魏:魏的资料不大全,有一说法是“户口60万3千,人口443万2千。”估计其兵力接近八十万,吏三十万左右。魏占冀、幽、并、青、兖、豫、徐、河南、雍、凉、秦十一州。魏国实力最强,占据中原地区富饶之地。
吴:吴的资料也不大全,在吴的全盛时期,“户口52万3千,人口240万。”估计其兵力将近三十万,吏十万。吴占扬、荆、广、交四州,扬州本已是富饶之地,加上后来夺取荆州,实力大增。
从三国实力的比例再谈诸葛亮的北伐:
在这种情况之下,诸葛亮北伐时是以一敌七。换句话说,就算诸葛亮兴全国兵力来犯,魏国也只需派一部分兵力去抵挡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诸葛亮当时进行的北伐是多么的艰巨,此乃孔明六处祈山都失败的重大因数。
另一个方面就是物产方面,川中不产良马,此亦孔明难以取胜的一大要点。在蜀中交战尚可,但一到平原,没骑兵的蜀国就大大的吃亏了。就连孔明在南蛮征集的“飞军”也难以发挥其威力。加上养马所需经费甚多,蜀国原本已要支付庞大的北伐军费,如果加上养马经费,恐怕必令蜀国元气大伤。
还有一个问题是领导问题和人才问题。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听信宦官。诸葛亮用人注重人品,先人品而后才能。不像曹操先才能而后人品。此两样导致蜀国后期不但国内文恬武嬉,政治昏暗。人才还明显的不足。后期虽有姜维领兵,但部下已没有太多能人。廖化尚自任先锋,蜀之缺人,由此可见一二。加上蒋、费、董三相相继亡故,国中黄皓专权,朝政日衰。
相对蜀国,魏国自曹操在位时便任用贤能,人才辈出。吴国也有不少人才出现。这对蜀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外交问题,吴国表面上虽是蜀国的盟国,但是吴国内部对吴蜀联盟有什么看法呢?恐怕有想过吞并蜀国吧。始终蜀国位于吴国上游,顺江而下,对吴国是个威胁。加上荆州问题一直困扰着吴蜀两国。若不是魏国一直对吴蜀二国虎视眈眈,加上诸葛亮专注北伐,吴国也一直想北上占领魏国的徐州和寿春等地。所以两国一直没有互相攻伐。
国内国外这么多的问题困扰着诸葛亮,对其展开的北伐有着很大的障碍。有这么多的障碍,孔明北伐自然以谨慎为主。
孔明主持的六次北伐,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在作战,而是在作持久战。整场战争,与司马懿真正的交锋只有两次。并没有演义上写得那么多。因为敌方司马懿主张的战略原本就是坚守不出,而孔明也因国力有限,不敢冒险。孔明为保存国力,也只得用兵谨慎。六次北伐失败重点在于国力不足与魏国交战、物产不丰、敌军采取坚守的战略,当时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国力不足。因为当时荆州已失,蜀国只占益、梁二州,实力有限。国力之不足由此可见,失去荆州这个战略要点对诸葛亮北伐的打击太大了,使诸葛亮一向主张的两路北伐战略(汉中一路、荆州一路)完全告吹。
所以我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北伐是不明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08-07 20:39:00 | 只看该作者

蜀国的实力,诸葛亮不应该组织北伐

 

我方认为:

以蜀国的实力,诸葛亮不应该组织北伐

 

要谈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谈一谈诸葛亮的理想
诸葛亮是令人敬仰的。东汉末年有很多人不士的。然而他们却并未得到后人很大的推崇,但诸葛亮却成为一代名臣,受人景仰。原因在于,诸葛亮始终以光复汉室为己任。而在当时,很多人都知道,要复兴汉室是不可能的了。鲁肃就曾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这基本上是天下知识分子的共识了。而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之恩,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了一生。他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认为这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个正符合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范文澜先生所说:他在主观上的努力,确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作到的较好措施,他几乎都做,

当然也有从反面说的: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刘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莫不瓦解,为亮仇敌。而亮反裘负薪,里尽毛殚,刖趾适屦,刻己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

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

我们并不同意以上观点,我方对诸葛孔明的政治品质和人格是敬仰的!但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这样 分析也有其合理性在里面

三国的实力对比

魏七,吴二,蜀一。

根据我方手上的资料,综合三国国土的大小,物产之丰盛,军力,户数,人口来检视,大致上有魏七、吴二、蜀一的比例差距。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08-07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孔明北伐前后八年的大年时表: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作了万全准备的孔明,在此年三月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踏上北伐之路。由成都出发的蜀军,暂时集结在汉中阳平关附近,等待进攻的时机。此年孔明四十七岁。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进攻祈山,但是马谡率领的先锋部队违反了孔明的作战方针,在街亭大败。孔明不得不撤退。回到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同时请示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以表示责任。

夏,同盟国吴在东部战线大胜魏军。听到消息的孔明决定作新进攻,再上《出师表》。冬十二月,孔明越散关围陈仓,因陈仓守将郝昭防守坚固,包围了二十多天尚未下陈仓,而魏国救军将至。蜀军粮尽而退。击败追击的魏军,杀死敌将王双。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令将军陈式平定武都、阴平二郡。为了牵制敌方雍州刺史郭淮,孔明亲出建威,达到战略目的后归还。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春,魏发动攻势。司马懿由西城沿汉水,张合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分三路攻汉中,孔明布阵于城固、赤坂,加强迎战准备。魏因连续下大雨道路不通,进攻受阻而作罢。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二月,孔明亲自率军再度进攻祈山。魏调宛城守将司马懿负责抵挡蜀军。孔明为仲达坚固的防守所阻。夏六月,蜀军因军粮用尽,不得不撤军。

建兴十年(公元232年)在汉中让兵士休养,奖励农业,贮备军粮,制作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训练士兵作远征的准备。

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冬天,囤集军粮于远征的路线斜谷口,整修驿站。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率十万大军由斜谷出击。第一次用木牛流马运军粮。出渭水南岸于五丈原布阵,兴屯田已备持久战。与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秋八月病发,丧于军中。结束了五十四年的生涯,也结束了由诸葛亮自己主持的持续八年的北伐。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不是指一次或几次,而是绵延数年的长期战略举动,以一士争一国,以一郡抗天下,精神固可嘉,战略实不足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08-07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经过诸葛亮在外交、内政方面的努力,蜀汉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富强局面。
曹睿即位之后,孙资提出守险致敌的策略,重点防吴的趋势更加明显,司马懿也确定宜用水陆两路大举伐吴.
夷陵战后,魏国已经不把蜀汉放在眼里,"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蜀道艰险,又为东吴所败,曹魏的方针先吴后蜀,关中空虚,对于诸葛亮的北伐,确是良机.
因此,诸葛亮北伐并非是不合时宜的卤莽行为,而是经过周密筹划和准备的军事行动。
从结果来看,曹魏"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于是"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应亮",起到了预计的作用.
至于其后发生的各种变故,正如诸葛亮所说"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但出师北伐的战略并没有错.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为北伐没有成功就否定北伐的积极意义.
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正是看到拖的越久形势越是对蜀汉不利。纵使在敌我双方的客观情况都不适合进行北伐的前提下,诸葛亮仍然选择了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成绩有目共睹。魏国一直苦于边事,乃至明确影响到国内治生,麦谷不收,天下少食。
选择北伐,犹有一线生机;被动防守,只能是坐以待毙。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08-07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诸葛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方认为诸葛在蜀国的国力下应该以观衅为指导思想,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搞好内政,以待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08-07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另一个方面就是物产方面,川中不产良马,此亦孔明难以取胜的一大要点。在蜀中交战尚可,但一到平原,没骑兵的蜀国就大大的吃亏了。就连孔明在南蛮征集的飞军也难以发挥其威力。加上养马所需经费甚多,蜀国原本已要支付庞大的北伐军费,如果加上养马经费,恐怕必令蜀国元气大伤。

还有一个问题是领导问题和人才问题。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听信宦官。诸葛亮用人注重人品,先人品而后才能。不像曹操先才能而后人品。此两样导致蜀国后期不但国内文恬武嬉,政治昏暗。人才还明显的不足。后期虽有姜维领兵,但部下已没有太多能人。廖化尚自任先锋,蜀之缺人,由此可见一二。加上蒋、费、董三相相继亡故,国中黄皓专权,朝政日衰。

相对蜀国,魏国自曹操在位时便任用贤能,人才辈出。吴国也有不少人才出现。这对蜀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外交问题,吴国表面上虽是蜀国的盟国,但是吴国内部对吴蜀联盟有什么看法呢?恐怕有想过吞并蜀国吧。始终蜀国位于吴国上游,顺江而下,对吴国是个威胁。加上荆州问题一直困扰着吴蜀两国。若不是魏国一直对吴蜀二国虎视眈眈,加上诸葛亮专注北伐,吴国也一直想北上占领魏国的徐州和寿春等地。所以两国一直没有互相攻伐。

国内国外这么多的问题困扰着诸葛亮,对其展开的北伐有着很大的障碍。有这么多的障碍,孔明北伐自然以谨慎为主。所以孔明并不赞同魏延的子午谷之计。但孔明仍能保持不败,此足以证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前后八年,当他以蜀全国之命运作赌注进行北伐时,所采用的战略为其毕生的才学混合而成。若检讨其战法,天才军事家诸葛亮的能力昭然若揭。但无法掩饰的是,诸葛以蜀国的实力,穷兵黩武,连年北伐不是明智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08-07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论诸葛亮北伐前的三国形势:

夷陵之战是继袭取荆州、联盟破裂之后孙、刘之间的又一次大规模火并;其结果是曹魏坐观虎斗,孙刘的实力都遭到损害,三国形势一强两弱的局面愈加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抛开国主新亡、后顾未除的蜀汉不管,于公元222223224年连续发动伐吴战争,虽然未获成功,但在客观上压迫孙权重新谋求与蜀汉联合,共同抵御曹魏。
224年起,两国盟好正式恢复,往来使命不绝于路,并中分天下,建立了比较巩固的联盟关系,使曹魏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
蜀汉方面,诸葛亮在积极谋求与孙权联合的同时,加强对内政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人才,改革里吏治,任用了杨洪、秦宓等一批贤士,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创造了比较平稳的政治局面;并于225年平叛南中,收服孟获,稳定蜀汉后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