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xjs7508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塔罗牌--22张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09-13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九位 隐者 徐庶

隐者代表的,并非仅仅只是字面意义上的隐居。它也有暗示着困窘的环境,以及难以伸张的心向。这种束缚是内在的,源自于隐者本身消极的态度。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对于关羽只是暂时,对于徐庶却是永恒。

没有人比徐庶的立场更为尴尬。他背弃了赏识自己的明主,转投了杀母仇人麾下;他有满腹韬略,却发誓不设一计一谋。忠诚与孝义之间,徐庶首先选择了后者,于是北归曹操;而当徐母死后,他却又选择了前者,唯恐天下人耻笑。这是一个矛盾的人,当命运降临的时候,他亲手作了最不情愿的选择,把自己封锁在一个两难困境之中,并且越缠越深。

于是,他变成了一位隐者,完全隐没在时代洪流之中,悄无声息。从此再没人见到过那曾经狂荡的单福,也再没人领略过徐庶哪怕一星半点的智略火花。在其他明星交相辉映于乱世天空时,这一颗星星却黯然隐没,让人扼腕叹息不已。

有才难伸,这是一出正剧;而当这局面是自己造成的时候,正剧就变成了悲剧。

徐庶的结局演义中没有交代,只有在正史中略有提及。当诸葛亮兵出陇右之时,无意中得知自己的老友仅仅只是一名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的时候,不禁感慨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不知道那时候的徐庶,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心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09-13 11:00: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位 命运之轮 孔明

命运如轮,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解释,只此比喻就足以言尽,多一分都是赘言。

对于丞相来说,命运确实是一味奇妙的东西。

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自己的命运,但这位汉丞相身上的宿名感格外地强烈。水镜先生一句:“卧龙适得其主,不得其时”,已然在他初出茅庐时就奠定了冥冥之中命运的轮迹。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并不可爱,他太完美了,足智多谋,算无遗策,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简直不可思议。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欠缺真实感,只可膜拜,却不能亲近。

一直到北伐开始,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沉重的宿命。跟随宿命而来的,往往是不幸;而当人们明知结果而仍旧不屈不挠地与之抗争时,不幸就变成了悲壮。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让我们觉察到诸葛亮身上那超越了智慧的伟大。这是一个人用一生来燃烧的命运,目的只有一个,他要逆天。

诸葛亮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此天数也”,可惜他不是贝多芬,无法紧紧扼住天数的咽喉,于是只能在五丈原默默地禳星,拖着老病的残躯面对命运之轮的转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秦岭两侧的人们,或许都能听到丞相那命运之轮转动的沉重隆隆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09-13 11:00: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位 正义 赵云

正义的牌面是一位手持剑与天平的严肃女性,天平辨识善恶,利剑惩恶除奸。这张牌说的其实就是道德和正义的均衡,有一种强烈的进取势头,却有别于战车的冒进。因为正义行事秉持信念,而非个人情感。

赵云是三国时代的另外一种完美。

他武勇不输关羽,却行事谦逊;他智略不下孔明,却武艺高强;他重义轻利,怀忠不移;他方脸净面,白马白袍…………想找出对赵云的褒义词,可以说上三天三夜;想找出形容他的贬义词呢?一部《三国演义》翻来翻去,却找不出一星半点。

“赵云有什么缺点?”这问题想必会难倒好多人吧。大家心目中的子龙是一个完美的人,如他手中那柄长枪一般:凌厉、精悍、而且坦坦荡荡,全无矫饰。说来也怪,诸葛亮的完美让人觉得反而不够完美;赵云的完美,却丝毫不透着矫情与做作,一切自然而然,没有人会觉得不妥。

至于正史里的子龙究竟地位如何,那都无所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09-13 11:01: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位 死神 司马懿

死神意味着终结,是一切事情的结尾,就象《黑客帝国》的那句广告词: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 end。(万事有始必有终,又译:出来混,早晚要还的)。终结并不意味着结束,往往还隐含着新的开始。

三分归晋,尽管司马宣王没等到孙皓来降的一天,但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国终结者,其余司马家的小辈不过拾其余荫,不足为论。

三国既没,晋朝初兴,暗合了死神牌面。不过说实在的,我对晋朝实在没什么好感,这个从一开始就暮气沉沉的国家毫无新朝气象,无怪很快就被北方少数民族兄弟赶到了长江南边,然后被一个号称汉室宗亲的刘裕捏掉了,不过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09-13 11:01: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位 节制 荀彧

节制意味着自我约束,平淡,也充满了对承诺的期望。

荀彧是个沉静内敛的人,时人评价他“持心平正”、“谦冲节俭”、“德行周备”,在他身上几乎感觉不到身处乱世的激情,所余的惟有淡泊与持成。他不象郭嘉、贾诩等人一样光芒四射,但那种“非正道不用心”的恢弘气度却是别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不留财,俸禄赏赐都散给族人;他也不居功,曹操先后十几次要授予他三公之位、封给食邑,都被谢绝了。功名利禄对荀彧来说,全无意义,他只是在作自己认为是正道的事,如此而已。这位曹操幕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每次建言之后,即退至幕后,悄然无声。

然而谁也没料到,这个当初提议奉天子于许都的荀彧,最后却成了曹操授九锡的反对者。原来在他心中,一直默默地怀着对汉室的忠诚,并真心期待曹操能成为匡扶之臣。这份理想深藏在荀彧心里,竟然连曹操都没有发觉。

两人之间的矛盾最终以一种带着浓重墨色的默契解决了。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荀彧服药自尽。整个过程没有激烈的辩论,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抗争,甚至没有一个悲壮的自杀方式,荀彧承袭惯常的低调,安静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临终之前,他将自己以往的文稿条陈一一焚毁,不打算让这些流传于世。这个一生内敛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曾留下一句臧否的话语,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这一段,我总是联想到周总理,想到那叠未着一字的白纸。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09-13 11:01: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位 倒吊男 姜维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塔罗牌,它象征的是坚忍与自我牺牲。

姜维的老师是诸葛亮,于是他也同样继承了老师身上那沉重的宿命。

殚精竭虑,惨淡经营,苦苦维持着蜀汉的生存,姜维面临的环境比他老师更为艰苦,但他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命运对姜维是残酷的,我总觉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既是说诸葛亮,也是说姜维。

魏延踢翻长命灯,诸葛亮缓缓放下宝剑,长叹一声,说:“此天意也。”几十年后,姜维在成都面对着蜂拥而来的魏兵,同样大叫道:“吾计不成,乃天意也。”两番天意,诉说着这师徒二人的奇妙宿命。

前几天我玩《三国无双四》,打到五丈原一役。魏军势猛,蜀军前锋纷纷溃败。到了中盘,蜀军又遭遇了新的打击,诸葛亮终于抗不住天命,长叹一声撒手人寰。

就在这时,突然一条讯息闪过屏幕,姜维接替诸葛亮出任蜀军总大将。紧接着姜维头像闪出,带着悲伤与决然地说道:丞相,就让我暂且借用您的名义来守护蜀国吧!

恰好我那时奔马路过中央高地附近,远远望见姜维一个人拿着三刃刀奋力搏杀,被潮水般的魏军士兵团团围住,他的背后就是蜀军的大纛。

蜀汉最后的主帅。

那一瞬间我确实是被感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09-13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位 恶魔 贾诩

“恶魔“缺乏道德观念,也没有原则,它意味着随性的放荡、个人主义以及狡黠。它往往诱惑人们,激发出他们内心阴暗面的欲望。

贾诩这个人没什么道德上的束缚,也没有理想或信念的鞭策,连命运似乎都与他无关。他是乱世之中一个无拘无束的人,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在险恶的政治漩涡里飘来飘去,却片叶不沾身,最后悠然做到了三公之位,活了七十多岁,还得以善终。

不得不承认,贾诩的智谋是惊人的,那是一种恶魔般的智慧。苟活于乱世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算难事;但对于一个时刻处于政治大潮的高位者,却需要无比的狡黠才行。

只因他一句话,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败布杀允,万千民众复陷兵燹,天下由是大乱;也因他一句话,天子得以逃出生天,成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众谓曹军不能追,诩谓可追,结果曹军大败;众议袁氏强盛,唯独诩劝投曹,数月以后,遂有官渡之战。那种直指人心的可怕洞察力简直就如同恶魔赐予的一般。

有意思的是从贾诩的仕途履历中,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抱负,也不知道他有何信念;他由董至李,由李至段,由段至张,再由张至曹,辗转之间所求的不过是“家与身必俱全”,所行的不过是“救命之计”。即便是在后期,他也不跟高官显贵来往,低调生活;连曹操咨询他继承人人选的时候,贾诩也不肯直接了当地表达意见。或许这就是他苟活于乱世的秘诀所在吧。

贾诩的这种风格后人多有恶评,连时人都对此不屑;甚至在贾诩位列三公以后,孙权还嘲笑魏国举人不当。

“阖家平安,大小团圆,此生足矣”

这个拥有恶魔般智慧的男人也许会这样回答。


第十六位 塔 董卓

塔的牌面上画着一位国王,他被雷击中,正从高塔上摔下来。这是一张不吉利的牌,象征着过于极端而导致的毁灭。

董卓无论在正史还是演义里,都是个十足的暴君,他的残暴行径令所有同时代的人都为之震惊。这个体形肥硕的家伙似乎完全不知道何谓节制,把人性残酷的一面表露的酣畅淋漓。最终这种暴虐让他众叛亲离,走向毁灭。吕布的叛变虽说是有美人计的缘故,董卓扔出去的那一戟可也起了不小的影响。

但是,庄姜曾经这么评价董卓:“他可以说是三国里最幸福的人了。天下第一美女被他睡了,天下第一名马被他骑了,天下第一高手被他收了。”仔细想想,确实也是,董卓这一辈子完全由着自己性子暴虐胡来,想杀谁就杀谁,痛痛快快,最后作孽作到了头,也是一刀剁下,死的痛快。

老天真是何厚董卓,何薄孔明呐。


第十七位 星 陆逊

星星是清新的希望之光,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是天生的乐天派。

希望之星永远出现在危难之间,受命于败军之际,挽波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诸葛亮是这样,陆逊也是。《三国志》里,身为人臣而单独立传者唯有二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就是陆伯言。两个人是蜀吴山岳之镇,维系着一国兴衰。

不知道为什么,陆逊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大男孩,瘦弱但是聪明,戴着一副厚厚的眼睛,仿佛哈里波特一般——尽管他在成名的彝陵之战时已经三十九岁,并且活到了六十二。大概是陆逊的遭遇实在太富有戏剧性了,让人情不自禁地朝着最有趣的方向去想象。

其实不光我这样想,关羽也是这样想的,刘备也是。在他们这些人眼中,陆逊这样的年轻人根本不值得一提。结果他们错了,两员沙场老将以自己的性命、荆州以及数万蜀汉精锐,成就了这个不显山露水的年轻人的威名。

强大的敌人、命悬一线的国脉、临危受命的年轻将军、奇迹般的反击以及漂亮的大逆转,彝陵之战几乎囊括了一切能打动人心的要素。一场壮丽大火托起来的是一颗冉冉升起的东吴之星。几乎在一瞬间,陆逊成为了一个传奇。

讽刺的是,这位东吴之星也如同逆位“星星”所预示的那样,在随后的岁月里空有理想却经常遭遇打击,在反复的犹豫与拖拖拉拉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位晋升为大都督的星星在彝陵之战以后,就陷入了与曹魏在江东的漫长拉锯战中,尽管胜多败少,可惜都了无价值,一直在原地踏步;而在东吴内部,孙权也逐渐变的多疑残忍,可怜陆逊没张昭直言的胆子,只好私下里与潘睿抱头痛哭。希望之星的风采,已经是黯淡之极了。

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09-13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位 恶魔 贾诩

“恶魔“缺乏道德观念,也没有原则,它意味着随性的放荡、个人主义以及狡黠。它往往诱惑人们,激发出他们内心阴暗面的欲望。

贾诩这个人没什么道德上的束缚,也没有理想或信念的鞭策,连命运似乎都与他无关。他是乱世之中一个无拘无束的人,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在险恶的政治漩涡里飘来飘去,却片叶不沾身,最后悠然做到了三公之位,活了七十多岁,还得以善终。

不得不承认,贾诩的智谋是惊人的,那是一种恶魔般的智慧。苟活于乱世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算难事;但对于一个时刻处于政治大潮的高位者,却需要无比的狡黠才行。

只因他一句话,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败布杀允,万千民众复陷兵燹,天下由是大乱;也因他一句话,天子得以逃出生天,成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众谓曹军不能追,诩谓可追,结果曹军大败;众议袁氏强盛,唯独诩劝投曹,数月以后,遂有官渡之战。那种直指人心的可怕洞察力简直就如同恶魔赐予的一般。

有意思的是从贾诩的仕途履历中,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抱负,也不知道他有何信念;他由董至李,由李至段,由段至张,再由张至曹,辗转之间所求的不过是“家与身必俱全”,所行的不过是“救命之计”。即便是在后期,他也不跟高官显贵来往,低调生活;连曹操咨询他继承人人选的时候,贾诩也不肯直接了当地表达意见。或许这就是他苟活于乱世的秘诀所在吧。

贾诩的这种风格后人多有恶评,连时人都对此不屑;甚至在贾诩位列三公以后,孙权还嘲笑魏国举人不当。

“阖家平安,大小团圆,此生足矣”

这个拥有恶魔般智慧的男人也许会这样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09-13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位 塔 董卓

塔的牌面上画着一位国王,他被雷击中,正从高塔上摔下来。这是一张不吉利的牌,象征着过于极端而导致的毁灭。

董卓无论在正史还是演义里,都是个十足的暴君,他的残暴行径令所有同时代的人都为之震惊。这个体形肥硕的家伙似乎完全不知道何谓节制,把人性残酷的一面表露的酣畅淋漓。最终这种暴虐让他众叛亲离,走向毁灭。吕布的叛变虽说是有美人计的缘故,董卓扔出去的那一戟可也起了不小的影响。

但是,庄姜曾经这么评价董卓:“他可以说是三国里最幸福的人了。天下第一美女被他睡了,天下第一名马被他骑了,天下第一高手被他收了。”仔细想想,确实也是,董卓这一辈子完全由着自己性子暴虐胡来,想杀谁就杀谁,痛痛快快,最后作孽作到了头,也是一刀剁下,死的痛快。

老天真是何厚董卓,何薄孔明呐。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09-13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八位 月 魏延

“月”象征着源自于内心的不安,不安定,亦隐藏着虚伪与背叛的可能。

魏延是个苦人,他这一辈子就是在被人怀疑和猜忌中渡过的。

他初次登场荆州城,砍死守门守卫要献城给刘皇叔,谁知道人家不领情,拨马去了江夏,魏延只好灰溜溜地逃去了长沙。他二次登场如法炮制,一刀砍翻韩旋,救了黄忠,开城投降。这次刘备倒没拂他的意,把长沙接管了。可这位大功臣却被诸葛亮一把拿下,喝令要斩,理由不过一个“事主不忠”的借口和脑袋后面的一块反骨。

从此以后,魏延虽然成了蜀汉军中一员大将,可这员将却从来不受重用。粗粗算来,蜀军名将里,属他被派去使诈败之计的次数最多,这搁谁的头上,都是一件添堵的闷事。嗣后蜀中大将相继凋零,马超、赵云相继辞世,魏延还是没迎来他的出头之日。诸葛亮高高在上,还是不待见他。细读北伐一段,“气苦”二字几乎成了魏延的专属形容词。

传说上方谷一战中,诸葛亮本来打算连魏延带司马懿一并烧死。只是这招实在太过阴损,后来被毛氏父子给删了。我对毛本腹诽颇多,唯独这一段觉得处置得当。不为孔明名誉计,实在是为文长鸣不平啊。

当日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叛。这“日后”一下子就拖到了二十几年。南郑城前那三声“谁敢杀我”,想来是魏延压抑一生的委屈终于得以舒张…………然后他就被马岱砍去了脑袋。

当叛不叛,不叛却叛,落得个身首异处,真是个苦人,苦也苦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