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53|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诸葛亮六出祁山真的是为了报答刘备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06-05 23: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备三顾茅庐,白帝托孤,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三国演义一直都是这样说刘备和诸葛亮的,

但是,我看这里面另有一面.刘备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求贤若渴,但是,诸葛亮一直不回访刘备,这里面就有问题.想一想,一个地方长官几次来你家里拜访,你都不回访一下,不是不想见,就是太不知礼数了.但是,诸葛亮就是没回访,而且第三次刘备来了以后,见面还谈得很欢,那真的是诸葛亮不知礼数吗,这肯定不会的.诸葛亮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他这样做,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在装.他在抬自己的身价.

果然,刘备在对辛辛苦苦才请到的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也发挥出了自己的才干.但是诸葛亮对刘备真的很忠心吗,我看不见得.

这个理由就是他先在赤壁之战想杀关羽,诸葛亮知道关羽义气深重,所以把关羽放华容道上,让关羽看见曹操兵败后最难看的时候,让关羽去抓曹操..曹操于关羽有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关羽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大的可能放曹操.事后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诸葛亮让关羽定了军令状去,看起来是关羽放了曹操,犯了军令状.但其实在知道部将的性格上来安排这事,就显得有阴谋了,关羽放了曹操,犯了军法,虽说最后没杀了关羽,但是也杀了关羽的锐气.诸葛亮在蜀国中无形中就升上了第二号的位置.这就是诸葛亮的谋略.

反过来想一下,把关羽放最先去杀曹操,让关羽和曹操在刚败时对战,关羽就可能全力追杀曹操.这个可能性有的吧.

在对待魏延这事上也要对诸葛亮的为人处事的一个大得打一个大问号.魏延这个人不仅本事好,在处理事情上也是有理想,有原则的.但诸葛亮居然说魏延有反骨,就要杀魏延.这个理由和秦桧杀岳飞的莫须有这个理由有一拼.

在刘备为了关羽出兵东吴时.诸葛亮说是帮刘禅守成都.成都由其他人就守不了了吗,这个理由很迁强,说来还是诸葛亮不肯助刘备攻东吴,因为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联合东吴攻魏的策略.刘备为了报关羽的仇去攻东吴,就是和自己的天下策略作对,所以诸葛亮一直劝刘备不要去攻东吴,最后刘备让诸葛亮守成都,自己去攻东吴了.

在兵败白帝城后,刘备知道自己要死了,就召诸葛亮来白帝城,就有了那句名言,吾子能辅则辅,如其不才,你就自为成都之主,

这句千古传为佳话的故事,仔细推敲起来有点不对劲,刘禅和诸葛亮的本事,不用比也看得出来,但刘禅不可辅,刘备还有两个儿子,为什么不让诸葛亮选一个出来辅呢.而叫诸葛亮自己当王,还是不可辅时就自立为成都之主.直接了当的叫诸葛亮当王不就得了.以刘备的识人,知子莫如父来看,用不着以后来判断,这会就可以明了的事.为什么刘备会这么说.这就叫人得想一下了.

其实刘备这会应该明白了,诸葛亮不助自己去攻东吴,这已经是和自己离心离德了.现在自己一死,制衡得了诸葛亮的人物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儿子根本制衡不了诸葛亮.这在古代,几乎就是自己的后代被杀,朝代根换的苗头了.所以才说出来这么一句话,当辅则辅,其意就是你想当王你就当吧,放我儿子一马,让政变不流血.

有了这些铺垫以后,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六出祁山了,一次一次都无功而返,根本撼不动魏国根本却一次一次去出兵.因为诸葛亮要大权总揽,兵权不能放.而且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又习武,成了武将.刘禅虽然平庸,但也知道伐魏根本没戏,屡次劝诸葛亮不要伐魏,但诸葛亮以刘备托孤为名,力排众议,一直出兵.造成国力空虚,人才溃乏,以至于诸葛亮死后,蜀中无大将,瘳化做先锋.

各位要问诸葛亮想为什么不立马废刘禅当王呢,其实很好解释,曹操和司马也没有这样做,这就是当时的社会.但是,诸葛亮有没有想象曹操和司马那样当王.这个怀疑是排除不了的吧.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06-05 23:59:00 | 只看该作者
不知是抄来的还是楼主自己的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06-06 00:22:00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是胜利的人写的,想知道真相穿越去吧[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06-06 01:10:00 | 只看该作者
也就饶了诸葛亮吧!
历史上内政和军事都同样厉害的估计也屈指可数,我印象中好像有战国的吴起可以身兼两职。跟何况诸葛亮明显政治强于军事,七擒孟获也是带了战将数十名才可以轻松搞掂,剩下诸葛亮能打赢的仗屈指可数。至于六出祁山的水分也颇大,第一出估计勉强算是战役,其他充其量也就是骚扰而已,并非长期作战。至于诸葛亮的忠心问题,我觉得不用怀疑,诸葛亮好像是54岁的时候就病亡了,基本可以说是累死的,一个任劳任怨的人我觉得不会是个自私的人。而相对司马懿活了73岁就可以有个很鲜明的对比了。
而比较困扰我的是,大刘很欣赏魏延,甚至立为汉中太守,为何托孤的时候不立魏延为大将军,掌管兵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06-06 01:38:00 | 只看该作者


类似破解三驷之法的问题,应该是近期流行的逆袭和恶搞风引起,这还不算非常离谱的内容。

其实可以逐一破解之:如第一条说诸葛装像、自抬身价,此点已被后来的历史证明,诸葛虽军事才能具有争议,但其确实货真价实,乃天下奇才,并非抬价,按现代的说法,应该算是一种双向选择和先后动试探;第二条,关2放曹的安排,此属于意料之事,三国鼎立属于明显的三方博弈,相对均衡对势弱的大刘更为有利,假设在东吴失去大曹威胁的情况下,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恐怕局面更糟糕吧!至于想斩关2,更是无稽之谈,狡兔未死,走狗怎可乱烹?此时诸葛并无统军之才,未定天下先斩主公爱将,恐怕这不是诸葛一生唯谨慎的风格;第三条,定计杀魏延纯属政治分歧引起的个人爱好,此处诸葛确有污点,政治总是恶心的,历史上也不乏其事,但并不能说明诸葛不忠,正如秦桧杀岳武穆罪魁不在秦而在宋帝也,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第四条,遗恨失吞吴,乃大刘和部分高层的错误决策,诸葛并非不忠刘,而是如果你是领导,你会带着一个反对自己、不积极的人去战斗吗?实际上还有很多劝谏的人都未随征,相反,主战派得到了重用,此乃高层决策错误,诸葛当然负有领导责任,但不应该承担不忠之名,只不过没有法孝直的死谏之心;第五条,白帝托孤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第一,是大刘不信任诸葛,需要诸葛的表态,以言语激之,逼迫其按照自己的意思表态,第二是传统说法,大刘对诸葛的极度信任,姑且认为大刘不信任之,但这只是单方面的担心,而且大刘难道不考虑自己的话反而会成为诸葛登基的法理依据吗?有些时候篡位的没有理由的都要自己找理由,此话完全可以作为天子诏保存,如果君主昏聩,直接取代之,后来的事实已说明了一切,此话不仅没有造成诸葛登基事实,反而造成诸葛在明知朝内小人存在的情况下,小心翼翼,甚至影响了某次的征伐大业,白帝托孤只是更加证明了诸葛的忠诚而以,古人不会在上千年的时间里愚蠢得把阴谋作为千古佳话流传;从前面的分析就更能知道诸葛六出祁山的根本原因了,六出祁山属于一面政治旗帜,也是一种政治抱负,蜀汉政权存在的合法性意义,虽然此种合法性纯属杜撰,但明知不可为也得为之,此乃政治,在封建社会环境下政治从来都不是为普通百姓服务的,劳民也好,黩武也好,他强任他强,他弱任他弱。如果诸葛贪恋权势、不思进取,做个安乐丞相,也不至于死于征途中,以诸葛的能力,无需依靠此种方式,安心打造自己的小朝廷,继而夺取蜀汉政权,岂非上上之策?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统一乃历史必然,这是三国的最终归宿。


综上,近期流行的恶搞风和逆袭风严重,盲目地颠覆传统,乾坤颠倒,天地无用,哀莫大焉!诸葛对大刘忠诚和一颗赤子之心,可比历史上的商鞅和秦孝公,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粹骨,永不相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6 1:38:33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06-06 02:21: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zyzy981在2012-6-6 1:38:00的发言:


类似破解三驷之法的问题,应该是近期流行的逆袭和恶搞风引起,这还不算非常离谱的内容。

其实可以逐一破解之:如第一条说诸葛装像、自抬身价,此点已被后来的历史证明,诸葛虽军事才能具有争议,但其确实货真价实,乃天下奇才,并非抬价,按现代的说法,应该算是一种双向选择和先后动试探;第二条,关2放曹的安排,此属于意料之事,三国鼎立属于明显的三方博弈,相对均衡对势弱的大刘更为有利,假设在东吴失去大曹威胁的情况下,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恐怕局面更糟糕吧!至于想斩关2,更是无稽之谈,狡兔未死,走狗怎可乱烹?此时诸葛并无统军之才,未定天下先斩主公爱将,恐怕这不是诸葛一生唯谨慎的风格;第三条,定计杀魏延纯属政治分歧引起的个人爱好,此处诸葛确有污点,政治总是恶心的,历史上也不乏其事,但并不能说明诸葛不忠,正如秦桧杀岳武穆罪魁不在秦而在宋帝也,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第四条,遗恨失吞吴,乃大刘和部分高层的错误决策,诸葛并非不忠刘,而是如果你是领导,你会带着一个反对自己、不积极的人去战斗吗?实际上还有很多劝谏的人都未随征,相反,主战派得到了重用,此乃高层决策错误,诸葛当然负有领导责任,但不应该承担不忠之名,只不过没有法孝直的死谏之心;第五条,白帝托孤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第一,是大刘不信任诸葛,需要诸葛的表态,以言语激之,逼迫其按照自己的意思表态,第二是传统说法,大刘对诸葛的极度信任,姑且认为大刘不信任之,但这只是单方面的担心,而且大刘难道不考虑自己的话反而会成为诸葛登基的法理依据吗?有些时候篡位的没有理由的都要自己找理由,此话完全可以作为天子诏保存,如果君主昏聩,直接取代之,后来的事实已说明了一切,此话不仅没有造成诸葛登基事实,反而造成诸葛在明知朝内小人存在的情况下,小心翼翼,甚至影响了某次的征伐大业,白帝托孤只是更加证明了诸葛的忠诚而以,古人不会在上千年的时间里愚蠢得把阴谋作为千古佳话流传;从前面的分析就更能知道诸葛六出祁山的根本原因了,六出祁山属于一面政治旗帜,也是一种政治抱负,蜀汉政权存在的合法性意义,虽然此种合法性纯属杜撰,但明知不可为也得为之,此乃政治,在封建社会环境下政治从来都不是为普通百姓服务的,劳民也好,黩武也好,他强任他强,他弱任他弱。如果诸葛贪恋权势、不思进取,做个安乐丞相,也不至于死于征途中,以诸葛的能力,无需依靠此种方式,安心打造自己的小朝廷,继而夺取蜀汉政权,岂非上上之策?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统一乃历史必然,这是三国的最终归宿。


综上,近期流行的恶搞风和逆袭风严重,盲目地颠覆传统,乾坤颠倒,天地无用,哀莫大焉!诸葛对大刘忠诚和一颗赤子之心,可比历史上的商鞅和秦孝公,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粹骨,永不相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6 1:38:33编辑过]

[em01][em01][em01][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06-06 03:26:00 | 只看该作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都有人质疑,天下的事情要黑白不分看来很正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06-06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一点,就想质疑了......

评论历史人物请不要拿小说说事。

武侯五出祁山,这是其一;没有华容道捉放曹的事,这是罗贯中杜撰的。

[em06][em06][em06][em06][em06]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06-06 09:56: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都安侯在2012-6-6 9:15:00的发言:

看了一点,就想质疑了......

评论历史人物请不要拿小说说事。

武侯五出祁山,这是其一;没有华容道捉放曹的事,这是罗贯中杜撰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本身说的就是三国演义,所以不考虑历史,历史就像三楼说的。

至于楼主说的明显是现在的非主流作怪哈,三国演义本身就是要体现诸葛亮的忠,桃园的义,如果楼主要反驳也只是质疑罗贯中的写作水平哈,

不过如果楼主是想用三国演义来说历史的诸葛亮,那还真的是犯了论证错误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06-06 11:44:00 | 只看该作者

据说周瑜在赤壁之战就可以杀掉曹操的,但是他只是呐喊,追击,但是并不击杀曹操。为什么了?如果杀掉曹操,那么曹操的继承人,必然会找孙权报仇(以当时的地型,北方全部归曹操管辖,纵使赤壁一战损失了主力,但是只要有人口在,征兵还是非常迅速的,而且北方有的是人才,训兵也速度。但是孙家只是擅长防守,长江天险,弓箭厉害。真要北伐中原,那得枪骑平原做战,周瑜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的。)。真要是杀了曹操这不是引火上身吗?这一点证明了周瑜算是聪明人。

难道诸葛亮是蠢货吗?假如真的杀了曹操,北方有可能大乱,乱归乱,统一后可以打出旗号为曹操报仇找刘备报仇。当时曹操统治下有多少人口,不下几百万吧。

而刘备全部家当只有豫州带过来的一万多人马,加上刘琦几千够什么啊?于情于理,都不敢真的杀了曹操。杀了曹操北方内乱,百姓受苦,诸葛亮道家的,不符合心系天下百姓的道理。

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给关羽放了曹操,一挫他骄气,二也让关羽拜服诸葛亮他自己。何乐而不为。

关羽都知道读春秋,要忠义。诸葛亮何等智慧人士。成就霸业,一统中原是不可能,不如留个千古名相的美名。堪比管仲乐毅还是能做得到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茅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6 11:45:1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