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白帝托孤,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三国演义一直都是这样说刘备和诸葛亮的, 但是,我看这里面另有一面.刘备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求贤若渴,但是,诸葛亮一直不回访刘备,这里面就有问题.想一想,一个地方长官几次来你家里拜访,你都不回访一下,不是不想见,就是太不知礼数了.但是,诸葛亮就是没回访,而且第三次刘备来了以后,见面还谈得很欢,那真的是诸葛亮不知礼数吗,这肯定不会的.诸葛亮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他这样做,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在装.他在抬自己的身价. 果然,刘备在对辛辛苦苦才请到的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也发挥出了自己的才干.但是诸葛亮对刘备真的很忠心吗,我看不见得. 这个理由就是他先在赤壁之战想杀关羽,诸葛亮知道关羽义气深重,所以把关羽放华容道上,让关羽看见曹操兵败后最难看的时候,让关羽去抓曹操..曹操于关羽有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关羽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大的可能放曹操.事后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诸葛亮让关羽定了军令状去,看起来是关羽放了曹操,犯了军令状.但其实在知道部将的性格上来安排这事,就显得有阴谋了,关羽放了曹操,犯了军法,虽说最后没杀了关羽,但是也杀了关羽的锐气.诸葛亮在蜀国中无形中就升上了第二号的位置.这就是诸葛亮的谋略. 反过来想一下,把关羽放最先去杀曹操,让关羽和曹操在刚败时对战,关羽就可能全力追杀曹操.这个可能性有的吧. 在对待魏延这事上也要对诸葛亮的为人处事的一个大得打一个大问号.魏延这个人不仅本事好,在处理事情上也是有理想,有原则的.但诸葛亮居然说魏延有反骨,就要杀魏延.这个理由和秦桧杀岳飞的莫须有这个理由有一拼. 在刘备为了关羽出兵东吴时.诸葛亮说是帮刘禅守成都.成都由其他人就守不了了吗,这个理由很迁强,说来还是诸葛亮不肯助刘备攻东吴,因为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联合东吴攻魏的策略.刘备为了报关羽的仇去攻东吴,就是和自己的天下策略作对,所以诸葛亮一直劝刘备不要去攻东吴,最后刘备让诸葛亮守成都,自己去攻东吴了. 在兵败白帝城后,刘备知道自己要死了,就召诸葛亮来白帝城,就有了那句名言,吾子能辅则辅,如其不才,你就自为成都之主, 这句千古传为佳话的故事,仔细推敲起来有点不对劲,刘禅和诸葛亮的本事,不用比也看得出来,但刘禅不可辅,刘备还有两个儿子,为什么不让诸葛亮选一个出来辅呢.而叫诸葛亮自己当王,还是不可辅时就自立为成都之主.直接了当的叫诸葛亮当王不就得了.以刘备的识人,知子莫如父来看,用不着以后来判断,这会就可以明了的事.为什么刘备会这么说.这就叫人得想一下了. 其实刘备这会应该明白了,诸葛亮不助自己去攻东吴,这已经是和自己离心离德了.现在自己一死,制衡得了诸葛亮的人物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儿子根本制衡不了诸葛亮.这在古代,几乎就是自己的后代被杀,朝代根换的苗头了.所以才说出来这么一句话,当辅则辅,其意就是你想当王你就当吧,放我儿子一马,让政变不流血. 有了这些铺垫以后,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六出祁山了,一次一次都无功而返,根本撼不动魏国根本却一次一次去出兵.因为诸葛亮要大权总揽,兵权不能放.而且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又习武,成了武将.刘禅虽然平庸,但也知道伐魏根本没戏,屡次劝诸葛亮不要伐魏,但诸葛亮以刘备托孤为名,力排众议,一直出兵.造成国力空虚,人才溃乏,以至于诸葛亮死后,蜀中无大将,瘳化做先锋. 各位要问诸葛亮想为什么不立马废刘禅当王呢,其实很好解释,曹操和司马也没有这样做,这就是当时的社会.但是,诸葛亮有没有想象曹操和司马那样当王.这个怀疑是排除不了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