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的你也许先是惊骇莫名,然后嗤之以鼻,更甚至于哈哈大笑,是吗?
可是——
何以成败论英雄?
如果感兴趣,拾起你掉在地上的牙齿,接着往下看吧。
首先,我给大家粗线条的勾画一下整个襄樊战役的轮廓。
因为刘备与孙权两家握手言和,关羽将军事行动的重心对准了襄樊地区。襄樊曹军的压力陡增。曹操无奈授予自家猛将曹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
曹仁来到樊城,虽然一开始与关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是彼此肯定也打了很多小打小闹的仗。(因为《武帝纪》记载:“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一个“讨”字,足以诠释。)
宛城守将侯音叛变,联结关羽(很有可能就是关羽策反的)。曹仁无暇南讨,只得先行率领“诸军”围宛,在第二年公元219年的正月里,曹仁斩杀了侯音,屠杀了宛城里所有军民。
关羽大举备战。先军事基地江陵城修筑的固若金汤,筑成内外大小套城。并且大造舟船,屯结粮草,操练士兵。又为防备东吴偷袭盟友,于江水边大量修筑烽火台。
直到六月里,关羽才大规模出兵,水陆并进,攻打襄樊。曹仁支持不住。曹家五子良将中第一猛将于禁率领大军赶来增援。
关羽与于禁一度进入相持状态。
八九月份的秋天,天降暴雨。发生了水淹七军,于禁部全军覆没。关羽军乘大船攻击,俘虏于禁部步骑兵三万多人,送回江陵看守。关羽重建樊城之围。
关羽在襄樊地区的一路辉煌战绩,威震华夏,严重动摇了曹魏的统治。曹魏境内各地农民qi义军层出不穷,关羽授印给兵,遥控为己用。并派出小股游军北上,在曹魏首都许昌一带活动,以造声势。或者,襄阳守军逃归樊城。这样樊城将屯结重兵,更加易守难攻。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大。
相比于诸葛亮式推土机式的进攻,关羽的战法要聪明得多(主观上并没有贬低武侯的意思)。
从地图上来看,水军的路程比陆军更为遥远。显然关羽是水军先行开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汉水水域,割断了襄樊两城的联系,阻止曹仁主力来援救襄阳。这样就能围城打援,各个击破。不管曹仁愿不愿意,硬是将战场钉死在了汉水岸边。
这样一来,关羽有强大的水军做后盾,水陆两栖作战,进退自如,灵活机动。进可攻,退可守,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后来于禁带领大批机动部队赶到时。于禁是五子良将中的第一猛将,手下部队是雄壮的北方战士,步骑结合,战斗力极其强劲,但因为水域被关羽控制,关羽把兵力退回了南岸,所以于禁空有四万雄师,却根本没占到什么便宜,只能与关羽相持不下。结果坐等到八月里洪水暴涨,水淹七军,全军覆没。
即使说“水淹七军”不是关羽的手笔,但与关羽之前正确的战法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关羽没有控制汉水水域,于禁军屯结的地点,就不会是在樊城,而是在襄阳地面。那里地势较高,洪水将无济于事。正因为关羽军夺得了汉水的“制海权”,先立于不败之地,于禁才会无奈地与关羽长时间的对峙,最后等到了水淹七军这样的惨败下场。
由此可见,那些诸如“关羽不过是撞了大运”的言论,是何等的愚蠢啊!
水淹七军以后,关羽乘胜追击,重建樊城之围。
以上可知,关羽对战争中的制胜的“地利”因素,也是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水淹七军以后,关羽又做了一系列锦上添花的军事部署。
派出小股游军北上,权且称做“游击队”吧。深入曹魏境内,大造声势,一度活动到了离许都不足百里的地区。
小股游击队,在军事上当然不会有什么作为,但关羽为什么还要派遣?正是要造声势,扩大影响范围。
古时通讯落后,前方战事正酣,后方百姓对战果可能一无所知。统治阶级曹魏集团若严格封锁消息,可能曹魏百姓以为前线大捷也说不定。愚民易驭,后方容易安定,难出什么乱子。如今贴着关羽商标的游击队所到之处,大做宣传,百姓岂有不知之理?曹魏百姓本苦于曹家暴政,得知代表民意刘备集团大将关羽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岂不是欢欣鼓舞?于是纷纷揭竿而起,效仿陈胜于广。得益于关羽军的宣传,地方豪强(或者说山贼草寇)也以为关羽军为天命所归,纷纷上门报效。关羽起用民意,刻印给兵,头脑何其睿智?
关羽对于“人和”因素的把握运用,简直已臻化境。
这不要说一般的将领,就是综观整个三国时代的名将,也没有谁有此造诣。本来“水淹七军”,战果也许还比不上“火烧赤壁”,但孙刘联军主帅周瑜却根本没有在“人和”上做文章的意识。两者差距,一看便知。
这就是为什么周瑜没有使得天下震恐,而关羽却能够“威震华夏”!
如此看来,周郎用兵,其实与关羽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即使后来徐晃一再挫败关羽,也根本没有对关羽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其实,那不过是因为关羽知道曹操的各路大军已经集结过来,为防寡不敌众,开始有计划的撤离到南岸而已。所以对于徐晃的攻击,关羽根本没怎么太去纠缠。因为他只是不想在北岸拖得太久而已。(不要说什么关羽怎么害怕寡不敌众啊,因为迅速退回南岸是最正确的举动。即使是韩信,也会这么做)。
关羽退回南岸。徐晃也没敢进逼。因为他根本没有本事控制汉水水域。情形只不过将当初与于禁对峙时的景象重演了一遍而已。徐晃纵然连连得手,战术类型其实也很简单。要不是关羽后墙起火,后话难讲。
解良武将真豪杰,卷土重来未可知!
总结一下,襄樊战役前期,关羽取得辉煌胜利,不是侥天之幸,而是对“天时、地利、人和”充分把握掌控的必然。
演义中诸葛亮曾说“即使管仲乐意,用兵未尝过此”,如今我把这句话放在关羽身上,又何尝过分?
当你明白一个将领,能在战场上将“天地人”结合得如此完美。你就真的很难质疑“水淹七军”不是他的手笔。
不过,“水淹七军”究竟是不是他的手笔,意义已经不大了。娶妻我也不在乎了。大家也不必在乎了。尽管让某些人去叫嚣吧,“史无记载”,“史无记载”是他们最好的的挡箭牌!我们也乐得大方。
因为,我们钟爱景仰的那个人。他的用兵如神,已经没有什么异议。
写到这里,我的情绪渐渐失控,泪水渐渐涌入眼眶。娶妻我已经无法再象前面,叙述得那样冷静。
因为—— 关羽用兵的技术含量,在三国时期的别人身上,我看不到。
纵然是军事天才曹操又如何?官渡之战,单以军事而论,他有将“天、地、人”结合得如此完美吗?
不过是一个被逼得没办法才去偷袭的乌巢,成全了他而已。
周郎呢?不过是靠一个手下表演了一出纵火而已。
司马懿,似乎只晓得将周亚夫的例子一遍一遍复制。 历史是不公正的。成则王侯败则寇。关羽的襄樊战役,绽放了他的军事才华,却有如昙花一现。 随即,历史将一个败军之将的帽子,永远的扣在了他的头上。 前面已经说过,他的败亡,不是军事之失,而是驭人无术。 历史上所有建功立业的名将,基本都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但是偏偏他的运气是最差的! 他本应该跻身用兵如神的名将之林,可是只因为后方两个败类的叛变,名将殿堂就将他无情地拒之门外。 其实三国用兵第一将,当拜蜀汉关云长! 可是现在,有那么多无知的后人,无知的攻击他为常败将军。可鄙,可气,可恨!
临文涕零,不知所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