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是论战的正方,我方认为即使刘璋不邀请刘备入蜀,刘备依然会灭蜀。
自守的国策、刘璋性格上的缺陷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益州内部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决定了刘璋不能保有益州,益州是必然要失去的。而在当时所有的军阀中,就只有曹操、刘备和孙权有能力攻取益州。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看他们夺取蜀地的机会和成功率。
先看曹操。本来曹操在征讨荆州时是十分礼遇刘璋的使者的,然而,当曹操平定了荆州之后,却“不復存录”使的张松,以致松“以此为怨。”而曹操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大败后,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平凉州,破张鲁,从而得到入川的通道。这就使得曹操与益州失之交臂了。
其次看孙权。由于入川的主要通道南郡在刘备手里,而刘备绝对不会允许孙权去取益州,因此孙权如果要取益州,必须先灭了刘备,而这在当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赤壁之战才过了几年,局势还没稳定下来,再加上主张孙刘联合的鲁肃在世,孙权不可能对刘备动武。所以孙权要取益州也是不可能的。
最后看刘备,如果孙权要入川的话,南郡是必经之路。而南郡当时在刘备的手里。有了南郡,刘备就有了阻止孙权入川的资本。而且据《资治通鉴》记载,庞统在给刘备献的三条计策中,下策就是“退还白帝。”可见刘备已经占据了入川的大门。如果刘备想攻打刘璋,也并非难事。而且跨有荆益作为蜀汉的基本发展战略,从一开始刘备就十分重视益州,在占据荆州期间就已经在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培养实力,伺机取川。再加上刘璋无能,虽有法正张松而不能用,有良谋奇计而不能纳,上下不和,破之必也。
三个势力当中,刘备是最有机会攻破蜀地的势力,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刘璋会被攻破的必然性:
首先,刘璋的性格是导致他必然会失去蜀地的原因之一。据《三国志》记载,刘焉死后,“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刘璋上任后,曾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防御张鲁。但后来他却与疏远曾为他数次与张鲁交火的庞羲,而曾经推举他为州牧的赵韪也举兵造反,这些都是因为刘璋“明断少而外言入”。而且,刘璋本来是亲曹派,曾三次派使节与曹操通好,但由于第三次派出去的张松没有得到曹操的礼遇,因此心怀怨恨,劝刘璋断绝与曹操的交往而结好刘备,于是刘璋就邀请刘备入蜀。这三件事证明刘璋是一个温仁,缺少明断,听信人言,不武,暗弱,宽柔,儒弱的人。而这种性格在对抗刘备的时候是明显处于劣势的。刘璋身为益州割据势力的首脑,却不具备一个首脑应该具有的政治思想素质,正如陈寿所说:“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因此,益州易主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保境自守的国策也是导致益州易主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思进取,必然会灭亡,这是为历史所反复证明了的。
再次,刘璋无能,虽有法正张松而不能用,有良谋奇计而不能纳,而刘备敬重人才,深得天下民心,因此即使刘璋不引刘备入川,刘备也是可以得到西川的。
最后,益州内政是导致刘璋最终失去蜀地最重要的原因。由于刘璋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蜀地出现了“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的局面,于是“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不管是什么时候,人才都是一个政权能否存在下去的重要条件,刘璋留不住人才,也就注定了他不能长久地保有益州。再者,益州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也十分地激烈。这主要表现为东州人与益州人两大集团间的冲突。东州兵是从南阳、三辅流入的外来集团,深得刘璋的信任。再加上刘璋性格稳仁,因此出现了“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的局面,以致造成了当初拥立刘璋的赵韪举兵造反。最后由于“东州人畏(威),咸同心并力助璋,皆殊死战”才平息了动乱。 然而,东州人只是畏惧益州人才帮助刘璋平息叛乱的,这可以从刘备入蜀后,东州人纷纷投靠刘备一事中看出。反而是得不到刘璋信任的益州集团却还一心报国。例如当刘备应邀入蜀时主簿黄权与从事黄累的劝谏。但是刘璋却一无所纳。信任不该信任的人,遗弃应该信任的人,这使得刘璋人心大失,为最后益州士人的倒戈,提供了基础。 而刘备即便没有被迎接在内也是必然会攻取蜀地的。 |